-
1 # 泰和道安
-
2 # 公議
”希言自然”按照道德經是闡述天,地,人之間的存在關係來增進人的作為能力來尋求生存之道體系性思路來解剖分析其真意的話!”希言自然”中的”希”就應該作”希望”來解讀才能與”言”指人們的言論及”自然”是人無法參與的混成運動出來的動態平衡運動著的自然界線是不屬於人類可為領域的事成為共同體系性關聯才具有一致性的連結關係存在!
”希言自然”就應該是:希望經常在言談與行為中考慮到自然運動對人類的作用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的存在來警示人類別狂妄自大而任意而為才能不至於激怒自然運動出來的動態平衡運動著的平衡運動必須要進行大幅度地調整自然的平衡狀態不奔潰!假如天地執行為代表的自然運動被迫要進行大幅度的調整運動的話受害的必定是。包括人在內的地球生物!
故絕不可能是歷朝歷代的儒用望文生義方法註解出來的自己的主觀臆斷胡亂猜測出來的”聖人寡言”呀 ……之類的為己不為事情應該如何作為的那些解釋!
常常言及顧及天地之間的運動出來的動態平衡運動著的巨大力量是人類既無法主宰的更是無法控制的來警示與約束人類社會的行為必須遵循自然規律和必須遵守自然法則才不至於導致人類因狂妄自大的無知行為弄出自己消滅自己的悲劇!——這才應該是闔情闔理的理解。
-
3 # 馬振廷1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希言者,希聲也。希言自然者,無知也,講自然的發聲少也。只聽到各人表功,自吹自摞,怎麼的有本事,怎麼的偉大,怎麼的爭天下,怎麼的富有,怎麼的美貌,怎的貢獻大,怎麼的有學問高人一等,津津樂道,誇誇其談,等等。就是不談天地自然能量養育之功,老子卻非常看重低下賤的能量作用。人人皆嚮往高貴,自然低賤適時而發沒人珍惜。更少有人談及自然的奧妙了。有很多人認為易經沒用,不錯人怎麼認為都行,怎麼罵它也行,說它是迷信都行,但是,天地日月雷電風雨春夏秋冬,四時八節,二十四氣,七十二候。日日夜夜,時時,分分,秒秒,照常貢獻,一絲不少的分享給萬物萬事。人存在其中也。希言白然,懂易經自然感恩的人少也,所以希言。還有用八卦罵人。
-
4 # 逍遙谷逍遙
道德經第十四章贊玄中,對道的描述日;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摶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道無色,無聲,無形,道用肉眼不得見,用道眼也不得見,但道創生了宇宙天地,德創生了天地間萬物。道具有物質性,虛空性,能量性,道貫古今,不生不滅,不去不來,用之不竭。它希言自然,它雖然無聲,但它具有無言之教的功能,象大自然一樣,給人以啟示,佛家有無情說法一詞,有情,無情都可以說,只是你不懂而己。比如孔孓拜見老子,在臨別時,老子指看黃河之水,說汝當學習水德!水有七善。希言自然,就是大自然雖然不會發出人的聲音,但大自然時時刻刻在說法,大自然告訴你很多哲理,叫你體悟。比如大海是百川王,大海為什麼會為百川王,因為它謙下,又比如;水流能彎能直,水流順其自然,隨灣就直,順應自然。所以聖人行無言之教,希言自然。
回覆列表
《道德經》廿三章,“希言自然”,是指不多言辭,合乎自然之道。自然和人類社會,其發生、發展和演化,都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舊平衡的打破,新平衡的建立,都要付出代價,前者則風雨雷電,地震海嘯,後者則民心不穩,社會動盪,故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故而聖人之治,選賢任能,秩序鼎定之後,便“我清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化”,從不造作事端,恣意妄為,而是垂拱無為,而無不治。西漢初期,從漢高祖的“白登之圍”,到漢武帝掃滅匈奴王廷,通達西域,只用了短短六七十年,背後起主導作用的,便是“黃老之道”,“無為而無不為”之強大,足為妥妥的明證。
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道不同,言何益?
【版本】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河上公本、王弼本均作“希言自然”,傅奕本作“稀言自然”。“希”是“稀”的初字,義同“稀”。帛書本最古,且義勝,故本文從帛書本,即“希言自然”。
【釋義】“希”:稀少,罕見。假借為“稀”,義同“稀”。從爻(像網孔之形),從巾(供擦抹的織物),合起來表示織得稀疏如網的麻布;本義是麻布織得不密,泛指稀疏。《集韻》:“寡也。”《爾雅·釋詁》:“罕也。疏:簡少之稱也。”《尚書·堯典》:“鳥獸希革。傳:夏時鳥獸毛羽希少改易。”《論語》:“希不失矣。”《論語·先進》:“怨用是希”,“十世希不失也”,孔注:“少也。”《呂氏春秋·原亂》:“禍希不及身。注:鮮也。”《論語先進》:“鼓瑟希。”《老子》:“知我者希。”
“言”:言語,說話。於王道,則引申為政令、號令。《說文》:“直言曰言,論難曰語。”《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墨子》:“言,口之利也。”《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志以發言。”《左傳·昭公九年》:“志以定言。”《法言·問神》:“言,心聲也。”
口者心之樞,心者神之主。心之樞,豈輕開?
【簡評】所謂“希言自然”,是指不多言辭,是合乎自然之道的。這是因為,自然和人類社會,其發生、發展、演化,都是一個動態平衡過程,舊平衡的打破,新平衡的建立,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前者有風雨雷電、地震海嘯,後者有民心擾動,社會動盪,故而“多言數窮”。因此,聖人治世,選賢任能,政尚清儉,“我清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化”,就是不造作事端,主動打亂業已建立的平衡,故而“無咎”,不需要付出代價。
於自然之道,“希言自然”,就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視同仁,心無偏私,而不會打破業已建立的平衡,於是“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萬木霜天競自由”。人作為自然的產物,其生產、生活已經嚴重影響了我們自身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環境,物種滅絕、環境汙染、生化危機等等,已經為人類敲響了警鐘,而作為“雙刃劍”的核武器、生化技術、人工智慧等等,既可能是人類的福音,也可能是人類的喪鐘,值得人類深自警醒。
於王者之道,“希言自然”,就是“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既布,秩序井然,就不要輕易打破業已建立的平衡。窮兵黷武,大興土木,政令頻出,民不聊生,“苛政猛於虎”的必然結果,是民心擾動,社會動盪,天下大亂,政權更迭,而結果呢,“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遭殃的是天下平民百姓,這有違人道,有違天道,有違自然之道,因此便是“無道昏君”。“民為水,君為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民為貴,君為輕”,故而作為帝王,不可不傾聽天下百姓的心聲。造作事端,肆意妄為的,“多言數窮”,必然招致災咎,甚至被推翻。
言語亂之原,機洩則害成。行則可,何言為?
“希言自然”,是在既定秩序約束(刑法與道德)下,任由百姓自有發展,“無為而無不為”。春秋戰國之後,歷朝歷代,無不是道、儒、法諸家並用,兼雜其它各家:建國伊始,重用道家,無為而治,休養生息;江山穩固,重用儒家,仁而有禮,秩序安然;國運衰竭,重用法家,嚴刑峻法,施以高壓。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有“白登之圍”,足以證明此時國力衰弱。經過漢初休養生息,特別是漢文帝(劉恆)、漢景帝(劉啟)的“文景之治”,至漢武帝前期,“黃老之道”一直主導著漢朝的政治經濟文化,使得漢朝在短短六七十年的時間內,綜合國力迅速提升,以至於漢武帝派遣衛青、霍去病等人遠赴匈奴王廷,擊潰了匈奴,使西漢空前強大起來,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超級帝國。支撐西漢迅速發展強大的,是當時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佔據主導的“黃老之道”,也就是道家文化,由此可見道家哲學“無為而無不為”的強大之處。其後,相容幷蓄的儒家,吸收了道家和其它諸子學說的有益成分,逐步成為封建社會傳統文化的主流。
俗話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鬼谷子》有云,“口者,心之門戶也;心也,神之主也”,口作為“心之門戶”,豈能輕易開啟呢?一旦說出,必然引發難以預料、難以掌控的一系列後果。因此,孔子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君;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而老子亦云,“國之重器,不可示人”,示人者必承其咎,故而“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世人都是用了一年,學會了說話;卻用了一輩子,學會了閉嘴。年齡越大的人,智慧越多的人,話卻越少,到了最後,就變得“不聾不痴,不做家翁”,不再操不必要的心了。由此可知,“希言自然”之可貴,可不慎歟?當以敬畏之心,行自然之道,多做少說,謹言慎行,庶幾可保無咎乎?微言道來,與諸君共勉之。
故作聰明心交瘁,難得糊塗有清福。為家翁,知醉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