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鵬輝

    《我不是藥神》一部讓我有尿意也憋著從頭坐到尾的電影。這部電影幾乎可以讓所有的成年人引起不同角度的共鳴:

    *沒有罹患腫瘤家境普通的人會未雨綢繆祈禱人生平安;

    *沒有罹患腫瘤家境殷實的人會悲天憫人感慨劇中病友的生活多堅;

    *罹患腫瘤家境普通的人會感同身受悲從中來;

    *罹患腫瘤家境殷實的人也會心有慼慼夜不能寐。

    一部引起共鳴的電影難免需要衝突的劇情設定,有衝突就有委屈,委屈是引起共鳴極好的催化劑。《我不是藥神》裡誰是委屈的一方?

    1.患者的“委屈”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劇中患有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的患者。誠然,在任何時候於情於理患者都是值得同情的。電影里老奶奶那句“4萬塊1瓶,我病了3年,吃了3年,為了買藥,房子沒了,家人也拖垮了,誰家還沒個病人,你能保證一輩子不生病嗎?我不想死,我想活著。”道出了多少患者的心酸..

    2.醫生的“委屈”

    格列衛是一種偉大的藥物,它成功地把致命的慢粒白血病,變成了一種像糖尿病或是高血壓一樣,僅需規範服藥即可控制病情的慢性病。在想象的理想國裡,我們醫生只需要按照指南或共識的推薦給患者開格列衛就行。可現實的殘酷讓任何一個有血有肉的醫生在看到藥價後都為慢粒患者捏了把汗:一盒2.3萬的價格對大部分家庭來說都是足以因病致窮的,電影中的原型陸勇,是一名慢粒白血病患者,在他去印度前的兩年裡,光吃這種藥,就花了56.4 萬。

    一名湖南慢粒病人去省委請求將格列衛加入醫保的時候這樣說道:“有病沒有藥是天災,有藥買不起是人禍。”,作為醫生,我想加一句:“有藥能開但患者買不起是虐心”

    3.藥廠的“委屈”

    看這邊電影,如果情緒控制稍不理性,就會對研發出格列衛的瑞士諾華公司恨之入骨,觀影期間隔壁的一箇中年女性咬牙切齒的說“這些藥廠就是靠吃人活的”

    藥廠真的是吃人嗎?

    關於靶向藥物為什麼如此昂貴,知乎上有一句理想與智慧並存的完美回答:“靶向藥之所以昂貴到要賣幾萬元,那是因為你能買到的已經是第二顆藥了,第一顆藥的價格是數十億美金。”

    每開發一種新藥,成本是巨大的,這其中不僅涉及到至少十幾億美金的投資,更重要的是時間成本。一種新藥,從理論階段構效關係的研究,到合成路線的規劃,到製藥工藝的開發,再到藥代動力學和毒理學的驗證,再到動物實驗和臨床一、二、三期試驗,直到最後到患者手上,不亞於萬里長征。對新藥的專利保護一般是20年,這20年是從藥物進入臨床實驗之前就開始算了。 由於藥物的開發需要10年以上,因此很多專利藥上市的時候,20年專利保護期已經過了一大半了,新藥在市場上真正壟斷的時間其實只有幾年,而只要專利過期,仿製藥就會大量進入,極大地壓低藥價。 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促使藥企要在短暫的壟斷時期把藥價定得儘可能地高。

    和正規靶向藥物動輒數億甚至幾十億的研發成本及近乎十餘年的研發時機相比,仿製藥幾乎沒有這些成本,自然價格也就低廉。

    仿製藥能解一時的燃眉之急,但長遠來看它並不會對製藥的創新和進步做出貢獻。人類抗擊病魔的立足之本還是要依託於那些勇於創新的企業,而支撐這些企業創新的是有物慾的人。

    4.政府的“委屈”

    有人質疑中國為什麼不能效仿印度大規模生產仿製藥?

    印度之所以敢公然生產仿製藥並且價格如此低廉有兩個原因。印度政府祭出專利法中的狠招:強制許可。所謂強制許可是由於醫藥行業的特殊性,在一般的國家,一些緊急救命的新藥可以獲得專利侵權豁免,通常用於傳染性疾病暴發如艾滋病、埃博拉等。但對類似治療慢粒等的抗癌藥使用“強制許可”,其實存有較大爭議。而印度政府的“強制許可”卻包含了幾個歐美藥廠最重要的抗癌藥物,授權給印度本土製藥廠仿製,包括“格列衛”。即使是強制許可,理論上也是要給專利擁有者專利費的。印度的格列衛仿製藥之所以價格只有國內的十分之一,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們免去了專利費。為什麼能免去?因為印度的專利法不允許現有化合物透過新的製劑處方獲得專利保護,2006年印度拒絕向諾華公司授予Glivec(格列衛)的專利,稱其是對現有物質伊馬替尼(imatinib)的不可申請專利的修正--諾華公司只是將其做成鹽的形式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e)以發揮藥效:使人體吸收藥物容易30%。而諾華公司堅持認為這是胡說八道。在於印度政府多次訴訟談判均以藥廠失敗告終。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要遵守更多的世貿規則,不能像印度政府那樣任性,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大國之間的貿易是互相制約的。

    其實我們的政府一直在努力。5月1日進口抗癌藥“零關稅”政策實施不久,6月20日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又確定了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藥審批、落實抗癌藥降價措施、強化短缺藥供應保障。格列衛已經於2017年2月成功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2017年版)》乙類目錄,支付範圍為“限有慢性髓性白血病診斷並有費城染色體陽性的檢驗證據”和“胃腸道間質瘤”的患者。納入乙類目錄後,格列衛報銷比例達80%左右(各地市不同),大大減輕了患者的治療負擔。

    這些政府的努力,我們不該視而不見。

    5.寫在最後

    醫保體系的完善是我們不再委屈的希望,患者的理解、醫生的盡責、藥企的擔當、政府的努力是實現希望的原材料。

    想起了影片的結局:

    “別再賣你那藥了,現在沒人吃了。”

    “為什麼?”

    “正版藥進醫保了!”

  • 2 # 借我一壺酒

    這部電視劇很早之前就看完了,悟出幾個點:1.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關鍵在於我們能不能發現?

    2.為什麼這麼多窮人,病人看不起病,吃不起藥?現實也是如此,雖然現在提倡社保,醫療等,但是有很多人還是很緊缺,依然吃不起藥,看不起病。

    3.雖然是電視劇,但是這部劇確實反映了中國現實真實場景。國家依然還沒完善衣食住行這些方面,有錢的只會更有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

    不知道有沒有跟我一樣的想法呢?

  • 3 # 環球影視圈

    “我不是藥神”成功的兩個觀點:

    一、演技

    早在釋出會結束的時候,口碑就出來了,有人這部電影將會是徐崢最成功的電影。"看完後,我不併不認可這種說法-電影中的每一個明星都能超標準的表演。首先是徐崢,當了幾年的導演後,這一次作為一個演員可以說演技發揮到骨子裡了。當然,程勇的角色本身具有複雜性、傳奇性,但我想不到還有誰比徐崢更有適合這個角色。中年離婚時,前妻一直想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父親住在養老院裡,他的生活簡直糟透了。他喜歡錢,敢於拼搏。對待兄弟用真心,堅持自己的原則。他耍小聰明,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能分清自我。在徐崢的演技下,並不像一個救世主,而是一個曾經靠販賣藥品的藥販子。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場戲是帶著兒子去吃飯,兒子主動提出買運動鞋,因為沒有錢他感覺丟臉,"多少錢啊?"反過來,他問孩子:"你為什麼不問問你的繼父?"孩子無意中說:"不,想要。"程勇低下頭,微笑著給了錢。在那一刻,他似乎對兒子離自己更近而沾沾自喜。那自滿是微不足道的,沒有談過教育也沒有談過友誼,只是因為這個驕傲的微笑父親的愛才能安定下來。還有很多優秀的表演。

    二、商業性質

    藝術電影的本質來源於生活,而商業電影的出發點是娛樂大眾。這可能是一些好作品不能擴大影響力的原因之一。我認為"我不是藥神"可能是近年來最現實的主題電影,一個重要原因是,它足夠商業化,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並且更能以一種娛樂的方式而不是說教的方式被觀眾接受。也許是由於甯浩和徐崢的喜劇才華和經驗,電影的前半部分節奏流暢而輕鬆。主人公程勇是一個不想過自己生活的"叛逆"中年人。

    為了治癒他的父親,他不得不走上跨國成為藥販子的道路。在這條路上,他遇到了四個非常不同但很可愛的病人,並經歷了放棄-被感動-轉售藥物的過程。完成轉型成長。它是具有公式化情節和刻板性格的完整型別的電影。用一些不唐突而尷尬的微笑穿插在一起,最終形成了很容易被接受和認可的電影。追求主題深度,追求沉重感受的觀眾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些想在週末獲得輕鬆觀看時間的人也可以嘗試,而那些需要釋放的人可以在兩個小時的體驗中流淚。市場上罕見的完整而豐富的作品。

    總結這是一部浪漫和英雄主義的電影,可能是一種更有力的表達方式。電影的結尾說明了這一點。影片中沒有人是真正的惡棍和惡棍,更不用說法律原則了。被捕的藥販子會反省自己,而負有責任的警察會因為憐憫而放棄追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今的藝術品還有升值空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