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淡定的恬媽

    提到延遲滿足,必須要先說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

    1968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在位於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比英幼兒園進行了關於幼兒自控力的“棉花糖實驗”。實驗者選擇了3-5歲的孩子若干名,實驗開始時,每個孩子面前都擺著一塊棉花糖。孩子們被告知,他們可以馬上吃掉這塊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會兒(15分鐘)再吃,那麼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結果實驗中有三分之二的孩子無法忍受棉花糖的誘惑,很快就吃掉了,有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待了足夠長的時間,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

    這項實驗最初的目的,只是研究孩子在什麼年齡會發展出某種自控能力。然而,在1988年的跟蹤調查中卻獲得了意外的發現:當年“能夠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現更出色。1990年第二次跟蹤的結果提供了更客觀的依據: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孩子,SAT(美國高考)的成績更優秀,學習效率更高,抗壓能力更強等。簡而言之就是他們取得的成就更大。

    正是因為這個令人興奮的實驗結果,讓人們以為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成功之路——對孩子要“延遲滿足”,要訓練孩子的自控力。於是乎,各種“延遲滿足”的理論層出不窮,人們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優秀,千方百計的用“延遲滿足”訓練孩子的自制力。

    我覺得眾人之所有有這樣的想法,其實是對延遲滿足有誤解。

    什麼是延遲滿足?延遲滿足的英文原文是delay of gratification,棉花糖實驗一開始就告訴孩子,想要得到更大的利益,需要主動延遲眼前利益。也就是說,是否需要得到更大的利益,由孩子自己決定。而我們身邊的延遲滿足大都是由父母決定的。

    下面這個例子,是不是很眼熟?

    孩子:媽媽,我想吃蛋糕。

    媽媽:寶貝,蛋糕太甜了,對牙齒不好哦。

    孩子:可我好想吃蛋糕。

    媽媽:寶貝,你吃了蛋糕牙齒會痛的,要去醫院看牙齒哦。

    孩子:那我就吃一塊行不行?

    媽媽:不是媽媽不給你吃,真的會讓牙齒生病的,要不我們吃點水果吧?

    孩子:我不想吃水果,我就想吃蛋糕。

    媽媽:那等你生日的時候,媽媽給你買個大蛋糕好不好?

    孩子最終沒有吃到蛋糕,孩子的失落也許只是暫時的,但媽媽心裡或許更多的是暗自竊喜吧,會覺得孩子還是很聽話,自控力又得到了提升。

    試問,一年只吃一次蛋糕的孩子跟一個月吃一次蛋糕的孩子相比,哪個孩子更能抵擋得住誘惑?

    所以延遲滿足首先應該滿足孩子的正常需求。如果一個孩子,很少被滿足過,未來走向社會,又能禁得起多少誘惑?能夠滿足孩子正常的物質需求,孩子才知道蛋糕是甜的,巧克力有點苦,橙汁是酸的,原來這些新鮮的事物是如此的美妙,孩子開了眼界,見了世面,格局也提高了。孩子滿足了需求,看到了希望,他的精神世界也得到了滿足。

    寫到這,也許有媽媽會覺得我有些過於寵愛孩子,孩子的需求千奇百怪,都要滿足嗎?當然不是了。我覺得在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培養上,不應該加入過多刻意矯正行為。我做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一些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去緩解她的急性子,培養她的自控力。

    1,及時響應孩子的需求,建立信任感

    通常情況下,恬恬主動跟我提出任何需求,我都會第一時間響應(注意哦,只是響應,不是滿足),適當滿足。比如她說媽媽,我們畫畫吧。我會說,好。然後立即拿畫紙,畫筆,讓她畫畫。如果我在忙或者恬恬提的需求不是剛需,我會跟她協商達成共識。比如她說媽媽,我想吃ice cream,我會根據實際情況(天氣,身體等情況)告訴她今天為什麼不可以吃,如果明天出現某種情況(天氣好了,身體好了)那可以去吃。第二天如果假設條件成立了,我一定會履行我的諾言。

    信任是親子關係中非常重要的一步,尤其是對低齡兒童。大人能夠履行自己的承諾,讓孩子能看得到,摸得到,吃得到,孩子看到了希望,才能發揮自身那微弱的自控力。反之,大人總是一味的哄騙孩子,孩子看不到大人承諾的結果,對未來的希望則會懷疑,看不到希望,自控力也就無從談起。

    2,跟孩子做好約定,建立規則感

    在信任的基礎上,可以跟孩子做一些約定。比如每次去超市只能挑選1個東西;每天可以看20分鐘動畫片;每週可以吃2根棒棒糖等。將所有孩子常見的非剛需梳理一下,跟孩子達成約定,定時定量,既能讓孩子的需求得到滿足,也能讓孩子自己控制節奏。我跟恬恬最早達成的約定就是每次去超市,她只能選1個她最想要的。一開始她也糾結過,會同時想要好幾個東西,但經過很多次的磨合後,現在即便我主動提出給她買2個東西,她都堅持只要1個(當然啦,該買的我都會買,只是會讓她自己挑選1個而已)。

    跟孩子建立好這些規則,孩子開心,家長也輕鬆。而且良性迴圈的久了,孩子也能形成一些好習慣,一舉兩得。

    3,尊重孩子的需求,建立平等感

    我意識到要尊重孩子的需求這個問題源於恬恬對一件衣服的態度。恬恬2歲3個月左右,我給她買了一條黑白相間的裙子,恬恬在此之前從沒穿過黑色的衣服。當我拿出這件衣服給她穿的時候,她是拒絕的,並且明確告訴我,不好看。我怎麼勸說她都不肯穿,我也沒有強迫她,就先擱置了。後來去商場的時候,恬恬看到了五顏六色的衣服,告訴我這些好看。我秒懂了,她不喜歡黑色衣服。後來我會在一些小事上去徵求她的意見,比如今天想吃什麼菜?想吃什麼水果?如果我買好後她又臨時改變主意,我告訴她只能等明天了,因為今天我已經按照她的要求買好了。

    我發現這樣做以後,恬恬很享受我能滿足她想吃某樣東西的想法,她會吃的特別開心。看到別的小朋友吃零食之類的東西,沒有垂涎欲滴,也沒有向我索要。

    4,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建立安全感

    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會情緒失控,會大喊大叫,會撒潑打滾,這個時候,父母要做的就是陪伴,幫助他平復心情,學會控制情緒。孩子不怕遇到挫折,怕的是遇到困難挫折後的孤獨。他自己暫不具備化解不良情緒的能力,也許父母的一個擁抱,一個安慰就能瞬間撫平孩子的不安。恬恬遇到這種情況時,我會告訴她需要調整下情緒,然後跟她一起深呼吸,直到她心情平復。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明白一切不好的都會過去,教他學會控制情緒。

    兒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增加,做父母的不需要太刻意去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養育孩子是一個精細複雜的工作,不可能單靠一個延遲滿足就能培養出一個非常優秀的孩子。所以,做父母的要放寬心,也要有耐心,養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欲速則不達。

  • 2 # 嘻嘻糯

    我覺得延遲滿足培養很重要,輕易滿足,讓孩子無法學會自控。

    舉個我女兒的例子,由於在爺爺奶奶帶大,要什麼就給什麼,後來我懷老二,發現去超市買東西,只要不給她買糖買冰淇淋就大哭。在家看電視廣告有什麼就要,不給買就哭鬧,而且說明天買也不行,怎麼哄都不行。我發現問題很嚴重,必須要增加她的自控力。

    孩子的不能等待,家長的輕易滿足讓他缺少了一種重要的能力,自我延遲滿足能力,這種能力的形成依賴於三個因素:①孩子大腦生理機制的成熟②孩子認知成立的發展③後天教育的影響。孩子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會影響孩子發展自我,延遲滿足的能力。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發現,忍住不吃一塊兒糖,最後得到十塊兒糖的孩子自控力更強,他們很少打斷別人的話,興奮、激動、沮喪時能讓自己很快平靜下來。在學習方面有耐心,自覺性強。

    透過看育兒書,發現崔玉濤談自然養育有寫到改善孩子自控力的方法,很多孩子像我女兒一樣,去超市不給買就哭鬧。六歲前孩子的性格培養很重要。下面介紹一下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方法:

    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家長可以採用累積星星多提醒,告訴孩子等待的具體目標等辦法,累積累積的過程是一種美好的等待技能,培養孩子責任心,又能幫助孩子學會自我控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郎朗的世界排名,郎朗在國際上的排名能進前十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