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蘇北人在寧夏

    社交網路上的年輕人紛紛自稱為佛系男子、佛系女子,此外還有佛系追星、佛系購物、佛系員工、佛繫戀愛等說法。

    那麼,究竟什麼是“佛系”? “喪”文化與“佛系”文化的興起揭示出青年一代正在對在快節奏、高成本的生活作出消極迴應

    在日語中,“系”意為型別,而“佛”借鑑的則是佛教講求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指涉的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一切隨緣”主導精神的生活方式。

    本質上,“佛系”與90後相遇的背後,潛藏著保溫杯泡枸杞的中年隱憂。

    曾經拒斥“90後”這一標籤的青年一代,或是困惑於現實,或是迷茫於選擇,於是給自己貼上“佛系”的標籤。

    但無論積極也好消極也罷,“佛系”跟不久前流行的“油膩”一樣,也不過是個標籤,並不足以指代豐富多彩到無所不有的人生。

    在“佛系”之前,年輕人喜歡用“喪”來表達一種類似的消極心態,但二者在本質上又有所差別。值得注意的是,相對“喪”中暗指的“早衰”與“不作為”而言,“佛系”並不代表無所作為,只是相對主動去改變而言,更傾向於被動去接受。

    具體而言,“喪”是不想工作,漫無目的,情緒低迷,慾望低下;但“佛系”仍有所執,只是對於所執的東西,它不再在意。

    “喪”不想工作,“佛系”該工作工作著,只是別指望我努力;“喪”是不想談戀愛,“佛系”是戀愛要談,但我不吵不鬧,得過且過的心態。

    因此,與其說佛系是在一切隨緣,不如說是一部放棄抗爭,向生活妥協的歷史。

    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是因為他們知道,即便自己看不開,事情也依舊無法開解;他們放棄抵抗,是因為很多事情抵抗了也不會產生什麼重大轉變,故而產生一種看似豁達,實則無力的心理狀態。

    3不難發現,在諸如“佛系”、“喪文化”等青年亞文化流行的背後,是戶籍、房價、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在讓年輕人揹負著無比沉重的負擔。

    因此,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才催生出諸如“喪文化”以及“佛系”等概念。

    從某種意義上講,無論“佛系”還是“喪文化”,都是強勢生活下弱者的一種自我保護。他們透過構建一種新的話語體系,找尋新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他們以“無所謂”的態度降低了心理的期待值,得到的都是僥倖,失去了也不會覺得可惜。

    然而面對著不漲的工資、難搞的客戶、冷血的老闆,佛系員工不敢辭職,也承擔不起反抗的風險,他們只能笑嘻嘻地接受。但他們對工作不熱心、不熱情、混日子的“佛系”狀態,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噬著不合理的工作機制,他們以消極表達了不滿。

    而如果以整個時代為物件,年輕人推崇“佛系”的生活狀態,也是一種武器。房價太高,我們不買,你愛賣賣誰去。不過,如果真的迎來一個年輕人低慾望的社會,前景或許也未必光明。

  • 2 # 可沁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從出生的環境和人生的經歷都各不相同,性格也是一方面的,花花世界誘惑之大是很多人抗拒不了的,對於低慾望群體來說就是心容易滿足,不過多奢求太多的慾望,這種人其實活得很實在,生活嘛簡簡單單才是最快樂的!關於佛系人生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認為自己過得舒服實在是重要的,一世人活在別人的世界裡是悲哀的,只要我們活得問心無愧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情就可以了!

  • 3 # 西雪待寒風

    面對現代社會的高壓力,生活成本不斷攀升,工作壓力大,對個人情感生活的無耐與無助,很多人產生一種消極的生活態度,低慾望過一天算一天。面對世事莫不關心,把自己封閉在一個小圈子裡,也是所謂的佛系人生。

  • 4 # 來龍去脈a

    怎樣瞭解“低慾望群"與“佛系人生"?答案:無慾無求才是正道。

    正:一個人與一群人怎麼做到低慾望群體呢?那有病痛,要不要治啊?當然要治了。那怎樣做到沒病痛?多鍛鍊身體多勞作病苦自然少。一個人一輩子才生兩三次病而且時間又短,那是很正常的低慾望修行者。《藥師經》修行方法。

    反:一個人一輩子生兩至三千次病,而且時間又長,那就慾望比較多了。不是佛系人生。

    反:一群人又貧窮又悲哀,時間特別長,這叫做慾望多。不是佛系人生。

    正:一群人努力去工作去賺錢(正能量),有錢慾望就少了,這樣的人才叫做低慾望。《道行般若經》修行方法。

    正:一群人去保衛國家,把國家的衛生與家庭的衛生都搞好了,多種花草樹木環境優雅舒服,這樣的人稱為低慾望。《仁王經》修行方法。

    反:一群人好吃懶做,成天問親人父母要錢(啃老族),問朋友要錢,這樣的人稱為多欲望了,不是佛系人生。

    正:眾生都愛護自己的家庭與國家,愛夫,愛妻,愛父母,愛兒女,愛環境,愛眾生……百善孝為先。稱之為低慾望佛系人生。《地藏經》修行方法。

    大家都破壞國家,毀滅家庭,搞壞環境,辱罵父母,出軌壞家……引來的種種煩惱,稱為慾望特別多又煩惱,做人要這裡求那裡求了,不是佛系人生。

    眾生有什麼災難,群體為眾生排除災難,從自然災害(水災:地震災:海嘯災:颱風災:旱災:火災等等)為眾生救苦救難,給眾生排災難,眾生得到快樂,自己才得到快樂的果報。快樂之下才是低慾望無求群體。《華嚴經》《法華經》修行方法。

    發生了這些自然災難,自己老是打電話來求別人,自己不懂得救人苦難的方法,過後又忘恩負義。稱其為多欲多求,不是佛系人生。

    經書的內容比較多,我講出一個例子出來,眾生要懂得舉一反三,給眾生得到快樂,自己才有的快樂,才能稱之為無慾無求群體佛系人生。

  • 5 # 漢邦古中醫

    低慾望的生活方式,有時候是因為受經濟狀況的影響,一種無奈的選擇。人生來就有七情六慾,怎麼可能無慾無求?在意識到自己沒有條件實現買房、買車、娶妻、生子這些願望的時候,其實內心是充滿焦慮和無奈的。低慾望的這種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這種焦慮和尷尬,進而出現的一種消極應對的生活方式。如果有機會,有經濟條件的支援的情況下,人們還是希望過著有車有房,有家人陪伴的日子的。

    90後不是"佛系",是"窮系","低慾望"背後隱藏的是經濟壓力過大導致的現實危機;“低慾望群體”,更確切的講,實際上是叢林社會里的“夾生飯”。這些人有些也奮鬥過,也奔跑過,但是結局慘淡。於是,為保留內心的自卑不暴露,無奈墮入“佛系”,將“求不得”轉化成“無所求”來挽回世俗中的基本尊嚴。如果用一個字總結,那就是一個“窮”字惹的禍,無論是知識還是經濟都貧乏。

  • 6 # 奧利奧高公子vlog

    社交媒體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逃離北上廣”的話題。與此同時,每隔一段時間也會出現“低慾望”的表達。這種週期性的,輪迴式的氛圍,已經成為人們“對抗焦慮”的基本姿勢。坦白講,無論是“積極的對抗”,還是“消極的對抗”,無論是“正面的對抗”,還是“側面的對抗”,所反映出的依舊是“焦慮本身”,而非生活的態度。

    當然,到底有沒有起到作用,似乎並不重要。因為,“逃離北上廣”的口號喊出這麼多年,可“北上廣”的人口還是逐年在高漲,“湧入的數量”總是強勢碾壓“離開的數量”,折中來看“逃離的聲音”,就好像是一種無病呻吟。畢竟,該留下的終究不會走,留不下的壓根兒就是玩個票兒。

    通常來看,人們把“慾望”過分貶化。尤其關乎“物慾”和“名利”,總將其和不安分聯絡在一起。可實際上,真正擁有足夠的“物質基礎”和“名利基礎”後,可能理想才更接近地面。所以,在看待國內的“低慾望群體”時,切莫過早和發達國家的“低慾望群體”等同起來。

    坦白講,發達國家的“低慾望”群體,更偏向於“主動的低慾望”。無論是不想結婚,還是不想升職。某種層面上不是外界迫使造成的,而是自己覺得不需要,自己已經想清楚要什麼。而國內的所謂“低慾望群體”,整體上更偏向於“群嘲”,是一種跨越階層無望後的矯情表達。

    就我所知,在“北上廣”奮鬥的年輕人中,在與我談起生活時,清一色滿腔苦水,可你讓他(她)離場,卻絕對不行。通常而言,這些受挫者在陌生社交環境下,幾乎都是本色出演,楚楚可憐。可但凡轉換在熟人社交中,瞬間就能雞血滿滿,表現出漂泊的滿足感。

    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社交媒體上週期性的情緒發作,有時候不能太當真。因為,一個真正低慾望的人,可能都不發朋友圈,懶得經營自己的社交媒體。由此來看,國內的“低慾望”群體,可能更多是loser的集合。他(她)們多數在現實的拍打下難以站立。因此,在疲憊的境遇下,只能是“隨遇而安”或“歲月靜好”。

    因此,對於國內的“低慾望群體”,更確切的講,實際上是叢林社會里的“夾生飯”。這些人也奮鬥過,但是結局慘淡。於是,為保留內心的自卑不暴露,無奈墮入“佛系”,將“求不得”轉化成“無所求”來挽回世俗中的基本尊嚴。

    這種情緒基本伴隨浮躁的節日發作。比如春節裡,多數年輕人難免會被家人安排相親,這時的“低慾望”話術就是:“一個人也挺好,談戀愛只是庸人自擾”。比如國慶節,多數年輕人共赴黃金週,這時的“低慾望”話術就是:“景區那麼堵,拍個照會擠死人”。總之,就是主流的“慾望”所強調的,低慾望群體自然堅決反對。

    只可惜,這種反對並不基於常理,而是以一種逆反的心理在勉強對抗。有時候想想,他(她)們的“佛系”裡,根本無佛。甚至,如若有機會反撲,他(她)們的功利心比那些主流的“高慾望者”更熾熱。而這也是叢林社會中較為悲哀的一面。

    從本質上講,過分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一種不正常。尤其作為人而言,情緒上的彈性必須存在,要不然就會走向極端。事實上,在一些發達國家中,“低慾望群體”並不帶有某種傾向性,只是人們對於生活的一種抉擇。比如有的人,就覺得一個人過得很好,所以選擇不結婚。有的人就覺得工作一段時間後,然後去旅遊,等積蓄花完再去工作。

    這與我們的主流生活模式,幾乎完全不同。一般來講,我們的生活模式,大多數人而言都差不多。甚至,都是踏著年齡節點進行的。比如什麼時候談戀愛,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子,都有一定的最佳化通道,就好像錯過以後,一個人就過不好這一生。

    只是,這樣真的合理嗎?還是我們太過將人的生活模式化。我們選擇怎樣的生活,標準應該是基於自己的舒適度而言的,而非是世俗已經定好的通道。然而,多數人的夢想被放在“北上廣”裡煎熬,多數人的成功被物慾完全定義。而那些真正的“低慾望者”,可能都是在玩夠後,拼夠後,才能有所體會,才顯得更為真實。

    所以,就國內的“低慾望群體”,也只是一種精神上的逃離而已。至於本心的慾望,可能從來都沒有消沉過,只要有機會真的還是願意往上爬。無論是體制內的,還是體制外的,本質上沒什麼差別。甚至,就夢想的定義,有時候也顯得很模糊。

    更準確講,所謂的“低慾望群體”,也就是人們慣常所講的“佛系人群”,是一種面對生活的折中路徑,而非是真正的生活態度。因為,從根源上講,就是被動的一種結果,所以壓根兒談不上喜歡不喜歡。生活怎樣對待他(她)們,他(她)們也只能被牽著走。

    所以,每當社交媒體上發酵出濃烈的“佛系氣氛”時,十有八九又是要過節。因為,只有節日中,人們才會被主動的或者被動的比較。這種時候,對於焦慮最好的化解,也只能就是“歇斯底里”或“不以為然”,可是,作為人們又太清楚,所謂“佛系”根本無佛。

  • 7 # 每日一份小閱讀

    謝邀,對於這一類人其實分為兩種,一種是真的需求很少,對什麼都看得比較淡,只想安安穩穩平平淡淡,畢竟這也是一種活法,自己開心就好。還有一種就是求之不得,然後就不抱希望,這一種是被打敗後的自我墮落,從而轉向無所求。所以對於這類人,除非你能保障自己的經濟來源穩定,能維持你的開銷,否則就都是自我欺騙。

  • 8 # 程年舊事

    我認為低慾望是因為看不到希望,所以選擇不再爭取。佛系是該爭的還是會去爭,只是不會因為結果而影響自己的心態。

  • 9 # 塗塗秀美景

    “低慾望群體”和“佛系人生”是兩種不同生活的群體。“低慾望群體”往往是被現實所迫,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房價不斷的上漲,人們心裡都有一個共勉:只見物價漲,不見工資漲,十年前,5000元的工資除了還房貸,還可以讓自己購買些自己滿意的東西,而現在的5000夠幹嘛呢??所以這一群體的人,往往是被現實所迫,讓自己看清現實,更沒有什麼心裡安慰,只求活在當下。“佛系人生”這一群體雖然和“低慾望群體”活在同一個時代,但他們心裡有信仰,不會去追求更多組織方面的東西,只求平凡,“種什麼瓜結什麼果”,追求不了的東西,都可以得到佛界的安慰,這一群體的人,活得灑脫,自在。

  • 10 # 木野狐衝

    看看印度人民的生活就知道,生活如此艱苦,笑容仍掛在臉上。

    宗教信仰是造成大量低慾望人群的源頭。

    篤信宗教,則宗教思想的人生觀、價值觀將烙印在信徒腦海,成為其處世的行為準則。

    好的宗教,有許多好的思想,往往成為人生道路上指路的明燈,照亮了前行道路的曲直,堅定信徒的信心,"佛系人生"由此展開。不管生活如何艱苦,心中有燈,心繫信念,心漸強大,心趨如鏡,則逐至"佛系"更高境界,人生何處不是風景,哪裡都有緣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從何處來,自往彼處去,如此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岳飛和成吉思汗,各率岳家軍和蒙古鐵騎十萬,展開野戰,誰能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