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百日練字
-
2 # 青遠山人
不可能,書法作品因內容不同,字與字問有呼應,通篇有氣脈相貫的問題。書法不是積木。退一步說,今天所見之兩本帖最好的不過唐書模本,相去甚遠,以之作為右軍書法,去集作品,逝者恐難瞑目。
-
3 # 重陽。
現在科枝發達,王羲之那時沒有電腦手機,好多字看不上,全仗自己聰明,悟性高,現在的書法家,保不定以後還能寫出更好的作品,超越聖教序。
-
4 # forest60365
問題關鍵是有真筆法才能寫出"王體",無真筆法離帖就寫不了,有些流行王字離真王體差得遠。
能否背臨蘭亭等是分辨真假美猴王之照妖鏡。
-
5 # 子衿書法
你好!可能你對王羲之書法的認識還不是太深。以為王羲之的書法沒有被人稱為“王體”字,是因為字太少,不能滿足大家的學習需要,所以沒有被人稱為“王體”。
首先要糾正的一點,以姓氏命名字型,是七十年代以後的事。這個時期書法有十幾年的真空期。很多“書法家”是以寫大字報起家的。由於對傳統的書法字型一知半解,把個人的書法風格當成了字型,於是,歐體,顏體,柳體,趙體,就誕生了。在這以前,都稱為書或字。歐書,顏書,柳書,趙書等等。字型只有楷行篆草隸,五個大類。
王羲之的書法留下來的字帖其實足夠讓一個人學習一輩子的。拋開技術難度係數,就是數量也相當的豐富。比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加起來的東西還要多。除了你知道的《蘭亭序》《聖教序》外,尚有《十七帖》,《興福寺》豐截殘碑,還有《快雪時晴帖》等二十多件墨跡作品,小楷《樂毅論》,《黃庭經》,《曹娥碑》,《東方朔畫贊》,《佛遺教碑》,《道德經》,還有《淳化閣帖》整整三卷。楷書,行書,草書,大量的作品,不拿出十年的時間,你寫不完。而要學到他的精髓,一輩子能得皮毛,就是件值得誇耀子孫的榮耀。
王羲之的書法,在歷代名家之中無不受其影響。歐顏柳趙,蘇黃米蔡……無一不是脫胎於王羲之書法。不受王羲之書法影響的,除了魏碑以外,後代的書法無人能擺脫王羲之書法的影響。因為他是根源。你還會覺得王羲之的字不被稱為“王體”而有所缺憾嗎!
-
6 # 燕無類
《聖教序》應稱為《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是唐朝懷仁和尚從王羲之書法碑帖中選單字而整合。此碑刻於唐咸亨三年,碑高350釐米寬108釐米厚28釐米,碑文30行,每行80字以上不等。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的書法精絕,妍美流暢,其行書《蘭亭序》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但《聖教序》因集單字而成,所以少了一氣呵成的氣勢,行氣不足,只用來學習王的精絕筆法還是首選的法帖。此碑拓本以宋拓本最為完美,宋拓本筆鋒使轉處連細絲也可見。其它以後版本因為捶拓日久,字畫走形已不可窺其全貌。人評王之書法“表裡瑩潤,骨肉和暢,有法有致,最為妍美”。這一特點在《聖教序》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反映。臨寫此帖要注意以下幾點:
1.由於此帖行中帶草,因此不能趨於潦草,只知道用筆的盤曲圓轉而忽略了頓挫方折,極容易軟弱無力。
2.此帖字大小差異較大,佈局有縱無橫,因此要多讀帖再練習。
3.由於此帖是集字而成,因此不夠流暢貫通,可以臨習參考《蘭亭序》《喪亂帖》《快雪時晴帖》等法帖用以體會王羲之佈局行氣的整體要妙。
其實完全可以根據王羲之的各個碑帖整合王體字,這用來學習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足夠了如果想在書法領域有所成就,還是要在王體中“學的進去,走的出來”,形成自己的風格為妙!
-
7 # 臨河再敘
《懷仁集字聖教序》因碑首刻七佛像,又稱《七佛聖教序》。咸亨三年(672)建於京城長安弘福寺。《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為表彰玄奘法師赴西域各國求取佛經,回國後翻譯三藏要籍而寫的,太子李治(高宗)併為附記,諸葛神力勒石,朱靜藏鐫字。碑石高9.4尺,寬4.2尺,共30行,行80餘字不等,現在陝西西安碑林。
《聖教序》碑字由懷仁借內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歷時25年集募而成,故為世所重。碑文選自王羲之各帖,如知、趣、或、群、然、林、懷、將、風、朗、是、崇、幽、託、為、攬、時、集等字皆取自《蘭亭序》。由於懷仁對於書學的深厚造詣和嚴謹態度,致使此碑點畫氣勢、起落轉側,纖微克肖,充分地體現了王書的特點與韻味,達到了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平和簡靜的境界。”當然這種集字的做法也有相當的侷限性。如重複的字較少變化,偏旁拼合的字結體缺少呼應。自此碑以後,效集王羲之書或其它大書法家書的字集為碑刻者不斷出現,如僧大雅集《興福寺碑》,唐玄序集《新譯金剛經》等均為佳作,但仍以《集王羲之聖教序》最為成功。
懷仁和尚耗時25年整合的經典之作共計1904字,流傳至今,成為歷代學習書法的楷範。
而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是由唐代馮承素勾臨的版本,距今已經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個墨跡版本筆畫清晰,精彩靈動,是最為貼近真實版本的。以現在的科學技術把這兩個碑帖進行科學的分析,把偏旁部首進行歸類整理,做出一個王體的字型檔還是可以的,但是想達到書法藝術的高度是有點困難的。
-
8 # 金亭書苑
不論是《聖教序》還是《蘭亭序》王羲之的書法經歷了1600多年的時間、政治、文化、藝術、人文等等的驗證,都穩如泰山,文絲不動地屹立在中國的書法之巔。我們今天的書法大家、小家、書法評論家是應該考慮怎樣讓當今的書法愛好者怎樣學習前輩們的精華和修為。世界上一切真善美的東西都會自己說話,書法亦如此。所以我認為王羲之的書法不但要從書法的層面發揚光大,更應該以國家的層面加以宏揚。修一條中國書法的光明大道比什麼都重要,讓中國書法的價值融入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到那時,羲之一定會含笑九泉。
-
9 # 王清義
王羲之的字風流灑脫之美,流傳千年,他的字已為一體,臨貼的後人眾多,雖未有個字版本,但也是後人承脈發展提高的寶典
-
10 # 夢終紅樓
這麼一提醒,突然覺得真應該有王羲之的印刷字型出現了,這主要在於能更好地傳承書聖的書法傳統,讓更多的人們瞭解他,瞭解書法,對文化繁榮無疑是好事。應該積極呼籲一下!
-
11 # tigeer1
注意觀察聖蘭風格不同,字型迥異,是否同一個人所寫已爭論多年,無法定論。但聖教序歷經20多年的打造,應該不愧為書聖之手。但這千古絕唱蘭亭序該佔在哪家角度評價呢,又如何整合這兩亭,太難!
-
12 # 陳海良書法藝術
無用之舉。
書法之道在於研習、傳承和突破。
弄出一套王體字,然後一寫就是二王的樣貌,大家試想一下:這還是你想要的那種感覺嗎?
情景在了,意境何在?
-
13 # 枯葉傳奇
不可能的,書法並非是模仿能力的問題,自宋元明之後,人們逐漸失傳了一個最關鍵的東西,那就是秘訣(單指行書,草書),有人認為書法就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看人在寫書法的時候並無異樣,也並無特殊用筆等等,隨著歷史時間慢慢的文明進步,人們的思維逐漸直觀化和唯物化,明明白白看到的東西哪裡什麼秘訣,只要苦心練習,認真臨摹,勤學苦練,就可以書法大成。這個思維方式已經貫穿了自明朝之後的書法史,鑑賞家曾說:明朝之後無大家,也是一個佐證,再到當今,你看看無論是多麼有名望的書法家的行書草書,無不筆力孱弱,點畫潦草,用墨要麼空白遮醜,要麼濃墨堆積,筆畫邊緣乾裂,字毫無美感,更無收藏價值,這也是一個佐證,沒有人傳承給你書法秘訣,更沒有人懂得書法秘訣。
我們國人傳統文化,眾所周知武術是師承武學文化,沒有師傅的秘訣練法,根本不可能到達武術高層,針灸學上絕學,燒山火透天涼早已失傳,是針灸的絕密之密。還有佛教道教中的修行秘法都不輕易傳授,山醫命卜,釀酒,造紙,繪畫,書法,鑄造,烹飪,等等都有自己行業的傳承秘訣,無非是有的秘訣較為淺顯一些,有秘訣高深莫測,一輩一輩的世世代代的傳承下來。
而書法既然稱為(法),則必有其法,法不是能看見摸到的東西,也不是臆想出來的東西,本人修行秘法二十餘年,深知求秘訣之難,有的師傅寧可秘法失傳,也不會輕易傳授給你,書法亦是如此。書法之中有秘密,比如古人曾提及(撥燈法),就是不傳之秘。
所以再王羲之不可能再有第二個,千年出一個書法大家是很自然的事情,更不可能模仿出王羲之的字型。
-
14 # 王乃棟說書畫
書法不是書仿,無論學王還是學張體字,不是去死模字形,即使仿寫得一模一樣,也無神采。即使仿出一些神樣,也不過是印刷機。
書法是要學王羲之或張旭的筆法,筆法學會了,可以按筆法寫出自己的字,這就是創新,而不是學樣。學樣永遠成不了家,就像歷代書法傳統,代代不同,人人有異,如果相同了,就傳不下去,斷了傳統,即無新意,憑什麼傳?
臨模王羲之字帖,如果只把字形寫像,不得筆法,學一輩子白費功夫。而且不按筆法,不可能寫得真像,只是字形略似而已。只有按學習書法正確方法,合筆法,出筆鋒,極筆性。才有真傳。
回覆列表
電腦上確實已經有這麼一款字型,電腦字型檔每個字寫法是固定的,雖然有點王羲之的感覺,但是整體看起來就比較死板一些。書法裡面應該帶有個性情感在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