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雁塵風
-
2 # 起個好名字很重要
大目標設長,小目標常設
目標包括兩類,一類是長期穩定的目標,短期內不會變化,這個不用多講;一類是短期小目標,包括一分鐘目標。這一類可變性很強,但對學習成績起著決定性作用,卻恰好是多數同學忽略的,值得一提。
有人曾經專門對大學生的三十多項品質進行統計,發現其中絕大多數對學習成績幾乎沒有影響,而真正能左右成績的只有一個品質——自控力。而“常設小目標”就是訓練自控力的開始。
比如,你要求自己每次課前一分鐘不講廢話,而是回顧一道昨天的錯題知識點;比如你習慣用右手,你可以有意識地用左手;你可以強迫自己說的每一句話都必須思維清晰,邏輯通暢……這種小目標不會讓你收到多少知識量,卻能不知不覺中讓你的自控意識越來越強。
能管住自己,也就擋住了各種學習上的負面干擾,如此,那個“大目標”也才會更接地氣,這就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學霸經驗:
我初二的時候訂的目標是我要考市一高,那麼我需要在年級佔到前50名。這樣,我在初三的時候就要平均達到50名,我當時是100多名,我給自己定的小目標就是下次月考我衝擊80名。結果,我考了34名,那是我初中三年最好的成績。定了目標不一定要去實現,我的目標也沒有實現,相反目標可以定的稍高一點,它最主要的作用是激勵你,達不到的話就可以分析一下為什麼沒有達到,哪方面做的更好就可以達到。
當然,目標不要定的太高,它可以根據你每次的成績做相應的調整。如果目標定的太高,你一次也沒有達到,換誰都會放棄。總之,目標可以是各種形式,但是一定要有。
預習,獲得先發優勢
預習有兩個目的:
一是,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一節課,你不可能四十五分鐘全部做到聚精會神,但是因為提前學習過就知道自己的痛點在哪裡,當老師講到痛點時,自然就不會錯過,也更容易聽得透徹,課堂利用效率就會高出很多。相反,不預習,上課被動跟著老師走,下課則會付出成倍的時間代價,還費力不討好。
二是,獲得心理上的優勢。當你能夠如此高效學習時,就能獲得一種“一覽眾山小” 的心理優勢,從而獲得自信,節節拔高。
所以,你要知道,雖然同在一間教室,同一時刻,老師從同一個點開始講,但是,每一位同學的起點是不一樣的。你如果具備了良好的預習習慣,你就有了先發優勢。
學霸經驗:
1、每科用10分鐘左右的時間通讀教材,對不理解的內容記錄下來,這是你明天上課要重點聽的內容。預習的目的是要形成問題,帶著問題聽課,當你的問題在腦中形成後,第二天聽課就會集中精力聽教師講這個地方。所以,發現不明白之處你要寫在預習本上。
2、預習的時間安排在每天的複習時間之後,因為知識是環環相扣的,把前面的基礎掌握好是進一步學習的基礎。
3、預習時,請把本章節的內容詳細看一遍,插圖和下面的備註最好都不要疏漏。
4、預習的最高層次是練習,預習要體現在練習上,就是做課後能體現雙基要求的練習題1到2道。做題時若你會做了,說明你的自學能力在提高,若不會做,沒關係,很正常,因為老師沒講。
5、預習時,力求做到獨立思考、解決困惑,對於無法理解的內容,請用記號筆標註,提醒自己上課時認真聽老師講解這一點。
6、各個科目預習的側重點不同,歷史、思品、語文等科目,默看一兩遍就行。英語最好按照單詞——課文——生詞——聽力的步驟走一遍。理科的話,可以自己推導一下每個知識點。預習要多思考,不然就是白費時間。
7、預習之後,對知識體系和知識本身有一個大體瞭解,對知識應用方法也有一個初步的感覺,才叫有效的預習。
8、課前預習的程度和花費的時間要因人而異:基礎薄弱的同學,預習應該更加仔細和深入,最好頭一天就進行,如果能做預習筆記更好。基礎較好的同學,可以抓住每節課的空檔時間預習,這樣效率更高。
對錯誤“嚴追猛打”、不姑息
要想在考場上犯錯機率小,就得平時重視自我反省習慣的培養,對錯誤“嚴追猛打”。只有你視“平常”為“考場”,才能做到視“考場”為“平常”。
所以,優秀的中學生,每個科目都有自己的錯題本。養成良好的“糾錯三步驟”習慣。
1、就題論題,改正錯題本身
這是糾錯的基本功課,但這只是開始,不是結束。而大多數同學認為到此結束,因此,筆記、錯題本一大摞,但是同樣的錯誤還是反覆犯。那是因為糾錯還缺下面兩步。
2、就題論心,糾正自己的思考模式
對同一型別的錯誤第二次犯錯誤時,就要提高警惕了,此時不要光是糾正解答過程,更要反觀:自己是透過怎樣的思考路徑走上了這條錯誤之路的?比如有的同學為了求快,對題中條件常常也採取快讀,結果審題不清,經常出現“唉,這道題本來不該錯的啊”。
像這類問題,你就必須慢下來捕捉到自己“急於求成”的心理,加以反思,下次才可能夠有效攔截此心理,那麼這道錯題才算糾正得比較徹底。否則“審題不清”的錯誤就會陰魂不散。
3、就題論師,模擬出題者心理
前兩步都完成了,還不能代表你對此題研究得透徹。你還可以跳出題目本身,脫離“學生”,進入出題者角色,去揣摩他的出題意圖:考什麼知識點?難點在哪裡?常犯錯誤點在哪裡?他是如何將這些點體現在題目中的?如果是你出題,你會怎樣設定這些難點、陷阱?此時,一道題的來龍去脈都被你看得清清楚楚,下次要再犯錯,恐怕很難。
其實就是兩步之遙,只是大多數同學止於第一步,始終不願意再往後多走兩步,如果此時你幡然醒悟,你就開始邁向“學神”。
學霸經驗:
學霸的錯題本格式總結如下:
1、在一開始先寫下來這道題是哪種型別的,我為什麼錯了?(簡單分析方便自己後面的複習)
2、把自己的錯題抄下來,或者直接講練習題剪下來貼上自己的錯題本也是可以的。
3、分析這道題我為什麼做錯了!(很重要一定要認真對對)
4、正確的解法應該是什麼樣子的。(此時步驟一定要寫的詳細,並且儘可能多的用不同方法來解這道題)
5、總結自己透過這道題收穫了什麼?以後遇到同類型的題我應該怎麼做?(多多思考)
6、在認真分析的錯題後面留下空白,以後遇到同類型經典題目再彙總到一起。
思考習慣
對效率追求到極致,不湊合
學習最忌死記硬背,特別是理科學習,更重要的是弄清楚道理,所以不論學習什麼內容,都要習慣性地追根溯源,這樣學到的知識才似有源之水,常新;有本之木,常青。
像數學、物理等學科,我們熟知的練題模式是將題分為A、B、C類,總結出相應的解題套路,做題時就用這些套路去套。如果你的套路足夠多,的確可以解決很多問題,但是還不能舉一反三。
然而現實中,大部分學生在學習時是看重勤奮、拒絕思考的,將時間和精力投在事情的低效率環節中,埋頭刷題,將時間投入進重複性的學習當中,而不去思考更加有效的提高效率的方法。
學霸經驗:
如何擺脫重複,提高效率?
首先我認為要堅持做最有價值的事。開始做事前先確定目標,先問問做這件事是要達到什麼效果?如果想不清楚,就先花時間搞清楚。不要因為時間急就匆匆忙忙地開始。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看起來特別勤奮的事,包括學習。關於“深度思考”,愛因斯坦曾經說過一段話,讓我印象尤為深刻: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來弄清楚這道題到底是在問什麼。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問什麼,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記住:勤奮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但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拒絕思維懶惰,避免重複勞動,習慣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分析和認知水平,才是取得好成績的必要條件!
回覆列表
錯題意在提醒回憶,不在多,在精,何為精,涉及自己不會的易搞混淆的為精。老師經常會讓學生整理錯題,許多學生為了應付作業,每每都隨便找了些整理;還有一部分同學都不知道該如何去整理,總覺得,凡是錯的都要整理,這又白白的浪費了大量的時間。。所以,錯題需要自己斟酌一下,有沒有價值。
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有許多知識你也記住了,那錯題就可以越刪越少了,沒有必要每次都拿厚厚的一本錯題本出來從頭到尾的翻看,後期的複習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完全可以慢慢的將原有的錯題本再定期整理,慢慢變薄,當最後的考試時或許你只有幾頁紙,這樣你才算是合格。也給了自己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