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合肥醫美大叔

    我們夫妻一個皖北一個皖南,都有不同的方言,孩子從小學講話在她媽媽那邊長大,但是重來沒有教過方言,所以這孩子現在根本不會說方言,但是她可以聽懂兩邊的方言,個人覺得孩子從小最好不要教方言,儘量讓孩子說普通話,畢竟方言

  • 2 # 艾娃數學工作室

    我有兩個女兒,家裡兩種方言,只是現在的教育環境,大家基本都講普通話,很少說方言。

    家裡有老人,一直說方言,但我們沒有說刻意的去教,老人的話她們也能聽懂,但不會說,其實我覺得小孩子會說方言挺好的,畢竟這也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表現。

    其實,有時候想想再過幾十年,要是方言沒了,只有普通話,人不用動手了,都是機器人,人工智慧什麼的,想想也挺可怕的(๑ó﹏ò๑)

    所以,我的意見是,不阻止也不強迫孩子學方言,順其自然吧!

  • 3 # 愛我宜興

    我平常每一天都和孩子說家鄉話,說屁個普通話,但他方言和普通話都能講得好!!!能靈活自如地切換。我絕對不會讓我孩子成為忘了祖宗言的人!

  • 4 # Su木溪

    我覺得過年回家該教孩子說方言。

    雖然普通話是必須的,出門在外很多時間都是用普通話進行交流,但是方言也不能丟棄。

    過年回家教孩子說方言,首先和當地人的交流是通暢無阻的,會讓孩子感覺倍加親切,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濃濃的鄉情和濃濃的年味。回家過年,圖的就是個團圓和開心嘛。

    其次,把方言教給小孩子是在守住我們的根和魂,是在延續我們的精神文明。方言說小了就是當地的一種小眾的語言,說大了就是中國話,作為一箇中國人,說好中國話還是有必要的。

    當你出國以後,遇見會說普通話的人,你會感到無比親切和激動,而遇見會說你的家鄉話的人,你會更激動,會有一種歸屬感,即使身處異鄉,你也不會感到孤獨無助,這就是語言的力量,也可以叫做文化認同感。

    網上曾經有人說,說好普通話可以讓你走的更遠,而說好方言可以讓你走的更穩,我是比較贊同這個觀點的。

  • 5 # 居正則源清

    我認為該教孩子學習方言。

    方言比普通話更能跟長輩拉進距離促進感情,還是能體現出一個人不忘本的一面。

    再者就是會的多一些總無壞處是吧。

    畢竟這也算是每個人家鄉語言的傳承。

  • 6 # 小狐狸吖007

    我個人認為,普通話和方言是分場合的,普通話是為了在日常生活中更好的與人交流,方便為人處世,以及工作便利,總不能和別人談工作,談私事的時候你和別人說方言,一是別人聽不聽得懂的問題,二也是對別人的一種不尊重,其次就是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這個是你必須會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到大學畢業,參加工作,都是要用到的,如果不會普通話,嚴重一點來說,根本連日常生活都有困難,並不是說方言不重要,方言是一種傳統,祖上傳下來的,代表的是傳統,在外工作偶爾碰見一個能和你說方言的老鄉,真的從心裡有一種倍感親切,回家過年的時候,下車聽見家鄉話的那一刻,心裡暖暖的,才真的有一種回家了的感覺,所以說,孩子願意的情況下,多引導教一下方言,我覺得很不錯。

  • 7 # 四條喵喵

    這個我認為隨緣....他想學教幾句也可以,入鄉隨俗嘛!不必刻意......不過家裡有一些上年紀的老人可能聽不懂普通話,學幾句簡單交流的方言也可以溝通交流無障礙.過年圖的是親朋好友胡吃海喝吹牛樂呵,誰在乎方言什麼的呀?“乾了這杯江老伯,你就是咱們村最屌的崽!”

  • 8 # 開始靜音

    我覺得說不說方言也無所謂,就算小時候說方言長大後也都會說普通話,家裡說哪個語言多孩子肯定就學那種語言,不用刻意讓孩子去學

  • 9 # 綠色家園123456

    個人觀點,我覺得該教小孩學習自己當地的方言。

    一。方言是文化的活化石。因為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是民族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文化越多的包容性越能顯示出其魅力。

    二。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方言,它傳承千年,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

    三。雖然普通話全國各地的人都能聽懂,但是和當地人語言交流還是方言更加的便捷和沒有距離感。更有人情味。

  • 10 # 李萍7393

    擔心孩子說方言後普通話就不標準了這一想法有點不自信。孩子上學的時候學了標準的拼音字母自然就知道普通話應該怎麼發音。回到家裡再說方言最起碼能表現出孩子的語言表現能力。我記得我們小時候在學校互相間都說的西安話,甚至讀課文也用西安話,但每個同學又都會說普通話而且都比較標準。我的孩子在家和我們都說西安話,但在北京上大學期間沒人把她當外地人。普通話考級還考了一級乙等。總之不但不能對自己的方言不自信,作為學生還應該瞭解和研究自己家鄉的方言,這也能充實自己的文化程度。

  • 11 # 不忘初心oio不改初衷

    我覺得教孩子說方言是很有必要的

    其一,多掌握一門語言就能交到更廣範圍的朋友

    其二,方言也是一種文化,多學習以一種文化可以開闊自眼界,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其三,學習方言主要是為了和長輩們溝通,避免孩子無法與長輩們交流而產生隔閡。

  • 12 # 幸福花178824613

    我和先生來自同一個省的不同市區,平時交流都是用普通話在溝通。我們的孩子出生後,因為公婆忙,無法幫忙照顧孩子,孩子都是我自己一手帶大。自然孩子跟著我都是在講普通話。

    我自己的父母會講普通話,孩子跟外公外婆溝通順暢。

    公公年輕時走南闖北,見的世面多,普通話也講得很溜。可婆婆讀書少,也幾乎很少去外地,她只會說老家的語言。

    逢年過節,我和先生都會抽空回去看公婆。為了孩子跟婆婆能夠交流,增進他們的感情,先生特意教孩子了一些基本的老家話。

    雖然孩子學得不是很多,但至少跟婆婆聊天,還是暢通無阻的。

    所以,我個人覺得,可以看情況而定,公婆不會講普通話的,父母可以教晚輩講方言,以便祖輩與孫輩交流。

    若公婆都會講普通話,與晚輩溝通沒有問題,那麼就沒有必要刻意去要求。

    當然,如果孩子對家鄉語言感興趣,家長教孩子一些,還是不錯的。畢竟多學點語言,總歸是好的。

    而且,家鄉話也在時刻提醒著自己的孩子,以後不要忘記了自己是從哪裡來的。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家鄉話裡,也蘊藏著濃濃的鄉愁呢!

  • 13 # 守望的蒲公英0258

    先說說我家的情況吧,我有一兒一女。大女兒2004年出生,那時候因為擔心她說不好普通話,影響以後寫作文,所以平時我們基本用普通話和她交流,她上學後更是以普通話為主,這樣直接導致她的家鄉話說得特不流利,回家和爺爺奶奶無法溝通。

    小兒子出生後,我們吸取了教訓,在他上學前一直教他說方言,不管在家還是外出都堅持用方言和他交流,很多人覺得我們不教他說普通話很落後,有時我也擔心這樣會影響他學普通話,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堅持初衷,在他上學前不用普通話交流。事實證明我們是對的,到他三歲的時候,我們把他送去了幼兒園,兩個月的時間,就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現在,在外面我們說普通話,回到老家就說方言,兩方不誤。所以,我個人認為,孩子上學前該教會他說方言,上學後教普通話,平時和爸爸媽媽交流以普通話為主,和爺爺奶奶以方言為主,畢竟鄉下很多爺爺奶奶是不會說普通話的。

  • 14 # 思我所見

    我是粵北山區土生土長的客家人,能流利地使用客家話、普通話和廣州話,並可以在三者之間無縫切換。六年前來到蘇南地區工作和生活,並在這期間成家生子,兒子現在快四周歲,也在這裡上幼兒園。

    於是,題主提出的問題撲到我身上來了,兒子的語言問題——到底要不要要求他會講客家話、廣州話,以及怎麼教他講。

    三歲之前,兒子在老家,我的父母帶著他,他所學所講的就是客家話,雖然還說得不夠流利,基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去年他滿三週歲後,把他接到我們身邊,他一口蹣跚的客家話,便成了他在這裡和人交流溝通的大問題,他聽得懂普通話,但是說不來,常常因為別人不懂他的意思而急得臉紅脖粗。於是我們只好在日常也和他說普通話。小孩子的語言天份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不久之後,他的普通話能說了,能和人交流了,可是客家話卻不會講了。

    “寧賣祖宗田,莫賣祖宗言”是客家人的古訓,至今仍在客家人中踐行著。這時我改變了策略,讓他媽和他說普通話,我跟他說客家話,可是無濟於事。

    於是我決定,等這個學期結束了,暑假把他送回老家去,讓他爺爺奶奶帶兩個月,希望他能在客家話的語境下,把自己的母語學回來。

  • 15 # 輝煌騰達321

    普通話一上學自然就會了,家鄉話如果小時候不教,基本上就學不會了(會聽不會說),到下一代就完會丟了。所以我個人還是覺得很有必要從小講家鄉話的,沒有人學了家鄉話就不會普通話,反而很多人學了普通話丟了家鄉話

  • 16 # 氣吞萬里如猴

    我在北京,我們大院裡全國各地的人都有(除了港澳臺),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說話也是南山北調,但孩子們說話一水的標準普通話,沒有一個例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故宮古時候為什麼叫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