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巧林說育兒
-
2 # 慧醫大白
初期會出現小兒易激惹,煩躁,睡眠不安,夜驚,夜哭,多汗,由於汗水刺激,睡覺時候經常搖頭擦枕,會有枕後脫髮現象(枕禿)
-
3 # 楓沙湖畔一小魚
一般早產兒會出現維生素D缺乏症。症狀是兒童會得佝僂病和成人骨軟化症同時存在骨質疏鬆,需要用藥物治療,平時多嗮太陽,加強營養。
-
4 # 中國全科醫學
中國3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缺乏病患病率≥26%,仍然處於較高狀態,且不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研究顯示,2008年德國兒童維生素D缺乏陽性率為25.4%~31.0%,預計在未來10年將保持在20%左右,2013年美國和澳洲兒童維生素 D 缺乏陽性率為20%~22%。
臨床表現:
1.初期:多數從3個月左右開始發病,此期以精神神經症狀為主,患兒有睡眠不安、好哭、易出汗等現象,出汗後頭皮癢而在枕頭上搖頭磨擦,出現枕部禿髮。
2.激期: 除初期症狀外,患兒以骨骼改變和運動機能發育遲緩為主。因肌肉韌帶鬆弛無力,學會坐、站、走的年齡都較晚,兩腿無力容易跌跤。出牙較遲,牙齒不整齊,容易發生齲齒。大腦皮質功能異常,條件反射形成緩慢,患兒表情淡漠,語言發育遲緩,免疫力低下,易併發感染、貧血。
3.恢復期:經過一定的治療後,各種臨床表現均消失,肌張力恢復,血液生化改變和X線表現也恢復正常。
4.後遺症期:多見於3歲以後小兒,經治療或自然恢復後臨床症狀消失,僅重度佝僂病遺留下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0~3歲兒童維生素D缺乏陽性率出現兩個峰值。
第一個峰值出現在6~<9月齡,該階段嬰幼兒斷奶,需新增輔食,且動作發育需要更多的營養,而母乳質量下降、新增輔食不當,或嬰兒因味覺原因未適應人工餵養食物,或嬰兒出現母乳過度依賴未接受奶粉等,均可引起維生素D的缺乏;同時,由於社會發展、食物的工業化生產、人群飲食習慣變化等原因,也會加重兒童營養比例的失衡。
第二個峰值出現在18~24月齡,主要與幼兒已經能夠行走、能量消耗大、營養相對不足,以及家長在此階段出現對幼兒的“關注疲勞”等有關,同時由於嬰兒活動範圍增大,普通常見病也相對增加,導致營養攝入受到影響或營養失衡。因此,在做好0~3歲兒童健康管理基本服務的基礎上,對6~<9、18~<24月齡兒童適當地調整維生素D及鈣劑的補充措施,進行個性化服務管理。
-
5 # 生命召集令
在一個家庭中,寶寶的健康成長備受關注,那麼如何判讀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營養元素的有效攝取與缺乏。近年來,家長們十分注重孩子骨骼的生長與發育,影響孩子骨骼生長的元素中,維生素D佔絕大部分。
如果維生素D缺乏,臨床中在兒童時期分為4期。1、初期:好發年齡為3個月左右的小嬰兒,此時多表現為非特應性神經精神方面的表現,如易激動、易哭鬧、出汗比正常嬰兒多等,這個時期常常沒有骨骼方面的表現。2、活動期:此時好發年齡常大於3個月,以6月左右明顯。6月以內的嬰兒會出現以顱骨改變為主要表現的佝僂病,寶寶前囟會比較軟,常有壓乒乓球的感覺。6月以後的嬰兒顱骨軟化的表現會逐漸消失,但成長到7-8月的寶寶的頭型近似於方盒子、肋骨會出現串珠樣凸起、手腕與足踝會變形,1歲左右時,慢慢會出現胸骨與軟骨向前凸起,形狀與雞胸相類似,嚴重者會出現郝氏溝,到兒童開始站立與行走時,家長會發現寶寶的腿與正常兒童不一樣,特別明顯的是形成比較嚴重的“o形腿”與“x形腿”,有的孩子還會表現為脊柱畸形,全身肌肉軟弱無力,無法正常活動。3、恢復期:在治療後,以上各種不良變現會逐漸減輕,x線檢查會發現骨骼有所改善。4、後遺症期:維生素D缺乏較嚴重的孩子會出現後遺症,留下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
-
6 # 杏花島
首先我們要知道VD的缺乏最容易導致的疾病就是小兒的佝僂病,VD引起佝僂病的主要病理方面的原因就是會影響到體內鈣磷的吸收,從而進一步影響到患兒的長骨的幹骺端的生長,在孩子外在的身體表現主要為腕關節以及踝部呈現增生擴大伴有其他軟骨關節處的串珠樣的隆起,由於骨幹出現軟化,使骨幹受重力以及患兒的自身肌肉組織的牽拉從而出現畸形。
一般VD缺乏的臨床表現上,我們可以分為四期。
第一期(早期),患者一般在6個月以下,出現一些神經興奮性增高的表現,如易激惹、煩躁等,但這些缺乏臨床的特異性。
第二期(活動期),首先以頭顱的骨質病變為主,我們可以用雙手來固定患兒的頭,指尖稍用力壓頭頂以及後腦勺,可感有兵乓球樣的感覺,到孩子7-8個月的時候我們從上向下觀察孩子的頭部,可見呈方盒樣的形狀,患兒的肋骨摸起來有串珠一樣的感覺,腕、踝部也會變大,隨著孩子1歲的時候胸廓可變形,呈雞胸樣改變。此時要及時醫院就診避免拖延,給孩子造成終身疾患,及時檢查血液的生化以及X線片,可明確診斷(2歲以下的孩子及時治療可恢復正常)。
第三期就是恢復期,也就是病情得到治療後的恢復階段。
第四期後遺症期,患兒會殘留不同程度的後遺症。
所以家長髮現如果孩子出現以上的症狀體徵時,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避免後遺症的發生,可以在平時多給孩子曬太陽,可以促進鈣的吸收,有利於合成維生素D,如需口服補充VD以及鈣劑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不可擅自使用,在孕媽媽懷孕期間也要補充VD,注意戶外運動。
本期答主:楊寶發,醫學碩士
-
7 # 兒科醫生王玲
你好!首先,維生素D有兩個來源,一為外源性的,依靠食物,無論是維生素D2,還是維生素D3,在天然食物中存在並廣泛存在。二是內源性,由大多數高階動物真皮層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生成維生素D3.單靠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3是不容易的,所以透過日光浴在體內合成維生素D3是一個特別重要途徑。
維生素 D 缺乏的危害-骨骼標誌手腕和腳踝腫脹;佝僂病肋串珠(乳頭線的側面,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形成圓形隆起,形似自上而下的串珠);前額突出(方顱)四肢疼痛和骨折;“乒乓頭”(顱骨的軟化,通常在頭3個月觸診顱骨骨縫時發現)低鈣血癥-抽搐發作; 寶寶運動發育遲緩;滷門閉合延遲;出牙晚;顱內壓增高; 骨質疏鬆; 骨折。
對於母體,VD缺乏會增加以下風險:先兆子癇的風險增加
妊娠糖尿病(GDM)風險增加
增加孕產婦炎症細胞因子產生
胰島素抵抗
原發性剖腹產
最近發現,還可能導致孕產婦體重指數(BMI)升高和產後抑鬱症的症狀。
對於嬰幼兒,VD缺乏會增加以下風險:早產
小於胎齡兒(SGA)
新生兒低鈣血癥
嬰兒佝僂病和低鈣血癥
另外維生素D缺乏還與抑鬱症、哮喘、高血壓、冠心病、中風、關節炎、1型糖尿病、腫瘤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
回覆列表
我國3歲以下兒童維生素D缺乏病患病率≥26%,仍然處於較高狀態,且不同地區存在較大差異。研究顯示,2008年德國兒童維生素D缺乏陽性率為25.4%~31.0%,預計在未來10年將保持在20%左右,2013年美國和澳大利亞兒童維生素 D 缺乏陽性率為20%~22%。
維生素 D 缺乏的危害-骨骼標誌
▲手腕和腳踝腫脹
▲佝僂病肋串珠(乳頭線的側面,肋骨與肋軟骨交界處形成圓形隆起,形似自上而下的串珠)
▲前額突出(方顱)
▲ 四肢疼痛和骨折
▲“乒乓頭”(顱骨的軟化,通常在頭3個月觸診顱骨骨縫時發現)低鈣血癥-抽搐發作
▲ 寶寶運動發育遲緩
▲ 滷門閉合延遲
▲出牙晚
▲顱內壓增高
▲骨質疏鬆
▲骨折
另外維生素D缺乏還與抑鬱症、哮喘、高血壓、冠心病、中風、關節炎、1型糖尿病、腫瘤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
對於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會增加以下風險:
▲早產
▲小於胎齡兒(SGA)
▲新生兒低鈣血癥
▲嬰兒佝僂病和低鈣血癥
長期缺乏,導致成人期後:
缺乏維生素D的表現:
經常能感受到的“亞健康”,包括乏力、免疫力低,精神不佳、小抽筋等等,都是維生素D不足惹的禍。
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佝僂病、嚴重影向骨骼和肌肉發育、哮喘、免疫力低下。
寶寶缺乏維生素D早期症狀:
1、夜驚、易哭、多汗、抵抗力差、煩躁不安等;
2、嚴重時:骨骼發育異常,佝僂病、雞胸、羅圈腿、X型腿、0型腿等不可逆的骨骼變形;
3、發育遲緩,坐立行走比健康兒晚;
4、身體發育受阻,身材矮小,記憶力和理解力受影響。
0~3歲兒童維生素D缺乏陽性率出現兩個峰值。第一個峰值出現在6~<9月齡,該階段嬰幼兒斷奶,需新增輔食,且動作發育需要更多的營養,而母乳質量下降、新增輔食不當,或嬰兒因味覺原因未適應人工餵養食物,或嬰兒出現母乳過度依賴未接受奶粉等,均可引起維生素D的缺乏;同時,由於社會發展、食物的工業化生產、人群飲食習慣變化等原因,也會加重兒童營養比例的失衡。
第二個峰值出現在18~24月齡,主要與幼兒已經能夠行走、能量消耗大、營養需求更大,相對不足,以及家長在此階段出現對幼兒的“關注疲勞”等有關,同時由於嬰兒活動範圍增大,普通常見病也相對增加,導致營養攝入受到影響或營養失衡。因此,在做好0~3歲兒童健康管理基本服務的基礎上,對6~<9、18~<24月齡兒童適當地調整維生素D及鈣劑的補充措施,進行個性化服務管理。
維生素D有兩個來源一為外源性的,依靠食物,無論是維生素D2,還是維生素D3,在天然食物中存在並廣泛存在。二是內源性,由大多數高階動物真皮層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後生成維生素D3.單靠從食物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3是不容易的,所以透過日光浴在體內合成維生素D3是一個特別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