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人說劉備是小人裝了一輩子就成了君子。如題,如何評價劉備?
7
回覆列表
  • 1 # 求之

    劉備(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

    根據《三國志·先主傳》,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章武三年(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諡號昭烈皇帝,廟號烈祖(一說太宗) ,葬惠陵。

    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

    劉備作為一個優秀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優點是多方面的,如愛民愛材、寬厚仁義、知人善任,待人公正真誠。正是這些,鑄成了劉備一生受人敬重的政治品格,成就了劉備的一生霸業。

    劉備功德:1、慧眼識才,發掘了諸葛亮。諸葛亮以其忠貞體國、頑強不屈的精神影響著後人。 2、劉備建立的蜀國,使的漢朝劉氏香火得以延續四十多年。 3、劉備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最終以一介布衣到一代君王,他百折不撓的品質為我們樹立了一種不服輸的標榜。

    過: 1、和東漢諸多割據一樣,劉備也是打著鎮壓黃巾起義的旗號做大的。成名二十年來,劉備逐漸走向了自立門戶的道路,公然抗拒朝廷,先後奪得荊州、西川和東川等地,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沉痛的苦難。直到赤壁大戰後,由於魏武帝統一天下被擱淺,劉備的割據政權才基本得到後世認可。 2、打著“恢復漢室”的旗號,不斷擴充實力。獻帝死後,隨即稱帝。由於急於發動對東吳的戰爭,在政治和經濟上沒有什麼建樹。夷陵一戰,蜀國八萬精兵全軍覆沒,蜀國的主力軍消磨殆盡,元氣大傷,直到蜀國滅亡都未能恢復。 3、214年攻下成都之後,旗下諸將“皆舍干戈,赴諸藏,競取寶物。”這是一次對國庫的破壞性洗劫,導致國庫資財流失殆盡。 4、入成都城後,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活動,取民財以為賞。《華陽國志》記載:“先主克蜀,大賞三軍,取川中民眾金銀,並奪其谷帛。” 5、劉備成名多年以來,其將士軍旗不整,軍規不嚴,軍無戰力,軍無戰備。在廣陵兵敗之時,旗下將士互相吃人肉。三國時期,早就是文明時代,劉備這樣的舉動是非常不妥的,甚至是倒退的現象。

  • 2 # 葦說歷史真相

    劉備身為皇室之後,其身份的高貴非孫、曹等大漢的臣下能比。在極為看重出身貴賤的古代中國,劉備在政治、名分等方面佔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但他卻未能統一三國,為何?

    中山靖王后代的稱號,實際上害了劉備統一的野心

    本人愚見,延續了幾百年的西,東漢氣數已盡,統治了幾百年後在百姓心中已經信譽全無。就好比晚清一樣,喪失威信了。而劉備卻以中山靖王的後代自居,這樣做,實際上已經失去了統一全國的主動權。劉備不能統一全國,傷於自稱中山靖王后代。

    根據史料記載,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後,蜀國人口90萬左右,吳國200萬左右,魏國400萬左右。按照人口和軍隊10:1的比例來看,蜀國、吳國、魏國的軍隊數量分別為:9萬、20萬、40萬。也就是,不管是人口還是兵員,蜀國都是三個國家中最少的。

    試想人們也會支援前朝的後裔嗎?那不是歷史倒退嗎?就譬如,人們還會支援清朝後裔的復辟嗎?人們往往說,順民者昌,逆民者亡。還要加一句,順歷史者昌,逆歷史者亡。

    值得肯定的是他絕對不無能,試想一個無能的人要是能夠折服這麼多人才為他打下蜀漢,那讓那些所謂的能人情何以堪。

    說那些劉備手下有很多猛將謀臣的人肯定是沒有好好看過正史,即使是在《三國演義》裡面,劉備手下的人才也不算是最多的,而且相比起來,劉備手下的人才死一個少一個,根本沒有後續的選拔手段。所以之後的蜀漢根本沒有反抗曹魏的能力,最早就滅亡了。

    三國之中,孫劉曹本質上都沒有統一天下的內在優勢

    其實曹劉這兩個人,無論放到哪個亂世,都絕對是能一統天下或者至少割據半邊江山的人物,可惜生在了一起。劉前期被曹打壓的太厲害了,40多歲在古代已經算很老的年齡還在劉表手下寓居,喝點小酒感嘆髀肉復生,然後還能打個赤壁之戰,換成別人意志不堅定的,早投江了。這樣的人,不成功天理難容。

    曹操可能是最不想做逆賊的權臣了,可惜後來權力在手由不得他。《讓縣自明本志令》說的很清楚,而後曹的做法也基本相當於徵西將軍,所不同的是他還佂南征北征東。換個對手,比如項羽,輸了之後立馬跳河,曹早就統一全國了。也就遇見劉這種變態,一直被打敗,一直都不服。

    至於孫權,天生割據一方的命,生在哪個亂世都一樣,成不了大一統的帝王。

    曹操是“克定天下”和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興復漢室”和聯吳伐魏;孫權是經營江東和觀望天下。

    政治形勢變了,西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要擁立劉氏後代。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連世代官宦(非宦官)的袁紹兄弟都要稱帝。

    漢朝的政治號召力隨著動亂時間的延長而衰減。對比三個政治主張,哪個符合當時的政治形勢,不用數學公式也能得出結果了。

  • 3 # 笑搞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其褒貶十分中肯。

      他對劉備的讚賞,主要集中於劉備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1957年3月20日,毛澤東乘專機自南京飛往上海,在飛臨鎮江上空時,即興書寫了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還對這首詞加以解釋。當談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時,就聊起了“煮酒論英雄”的故事。曹操說: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劉備問:誰能當之?曹操以手指劉備後又自指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儘管劉備比曹操所見略遜,但劉備這個人會用人,能團結人,終成大事。

      同年7月,毛澤東在上海乾部會議上說:劉備得了孔明,說是“如魚得水”,確有其事,不僅小說上那麼寫,歷史上也那麼寫,也像魚跟水的關係一樣。群眾就是孔明,領導者就是劉備,一個領導,一個被領導。他多次強調劉備善於用人,有很強的組織能力。據薄一波回憶,毛澤東在與他談及《三國演義》時曾經說過:看這本書,不但要看戰爭,看外交,而且要看組織。你們北方人——劉備、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組織了一個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幹部”一起建立了一個很好的根據地。

      1959年3月2日,毛澤東在鄭州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談起了翦伯贊在《光明日報》發表的有關評論赤壁之戰的文章。他說:翦伯贊在《光明日報》上寫了一篇論赤壁之戰的文章。他說,劉備這個英雄,跟曹操同等水平,是厲害的。但是事情出來了,不能一眼看出就抓到,慢一點。劉備的長處是善於用人,所以能得到像諸葛亮那樣頗有才智、品學兼優的智士輔佐。

      毛澤東認為,劉備的缺點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好感情用事,這是劉備的最大缺點。1949年3月24日,毛澤東由西柏坡至北平,路經劉備家鄉河北涿州時,對警衛員們說:《三國演義》中的劉備就是在涿州同關羽和張飛結拜成異姓兄弟的,這裡就是書中說的“桃園三結義”的地方。劉備的野心大……但他志大才疏學識淺,好感情用事,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因為想報二弟關羽被東吳殺害之仇,置江山社稷於不顧,不聽諸葛亮等謀臣的勸阻,貿然負氣出兵,結果被東吳打得大敗而歸,自己無顏再回成都見諸葛亮和文武百官,死在臨近湖北的四川省東部奉節縣東的白帝城。

      二是這個人不能區分主次矛盾,因此導致了失敗。1941年初皖南事變後,毛澤東借用劉備的例子,指出對於各部分的國民黨人,應當採取不同的政策。毛澤東說:三國時期,荊州失守,蜀軍進攻東吳,被東吳將領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打得大敗,其原因就在於劉備沒有區分與處理好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關係,在謀略中沒有抓住主要矛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確定的戰略方針是“東聯孫吳,北拒曹操”,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所以當孫權數次討荊州時,諸葛亮總是一再推諉軟磨,而不硬抗,直到最後才讓出荊州的部分地方。劉備不瞭解這一點,派了根本不執行“以聯吳為根本、爭奪荊州要有理有節”方針的關羽去駐守荊州。在講述了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他接著說:劉備見關羽被殺,荊州丟失,遂起兵攻打東吳,眾臣苦諫都不聽,實在是因小失大。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諸葛亮也上表諫止說:“臣亮等切以吳賊逞奸詭之計,致荊州有覆亡之禍;隕將星於鬥牛,折天柱於楚地。此情哀痛,誠不可忘。但念遷漢鼎者,罪由曹操;移劉祚者,過非孫權。竊謂魏賊若除,則吳自賓服。願陛下納秦宓金石之言,以養士卒之力,別作良圖,則社稷幸甚!天下幸甚!”可是劉備看完後,把表擲於地上,說“朕意已決,無得再諫”,決意起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赤犬和青雉誰才是正義的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