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靜哥講連環畫
-
2 # 七修說電影
說真的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個片段就是“小丑”在公交車上的時候前排有一個孩子非常的可愛,作為“小丑”的亞瑟拿出了自己讓人捧腹大笑的表情來,孩子當然笑的非常的開心
但孩子的母親很快轉身進行指責亞瑟,亞瑟的情緒也變得十分激動起來,開始犯病似得狂笑不止,直到亞瑟掏出一張卡片,上面解釋著自己的病情的字語並請求原諒,小孩子的母親才沒有繼續指責!
人與人之間得冷漠或許在這一刻表達的淋淋盡致,這一刻的場面不止出現在電影內,現實世界中更是比比皆是,什麼農民工沒有資格做座位、農民工沒有資格去超市買東西、環衛工沒有資格進超市買水之類的,電影的本身還是現實生活!
-
3 # 聽影觀人
看完電影的第一感受某些片段代入感很強,感覺自己就是小丑產生共鳴。其中他對社會的憎惡以及控訴,都能在身邊找到影子。看完之後很壓抑與無奈,自己也會產生一系列法,思考到現實生活的問題。赤裸裸的把一個活生生的底層人們的生活表達的淋漓盡致。為了生存做著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沒有尊嚴,工作受到排擠套,受到他人的歧視,甚至一幫小屁孩的虐待。或者就是煎熬受罪壓抑!
-
4 # 映畫情報局
電影《小丑》有很多故意留出的細節,根據這些細節可以發現一些十分“細思極恐”的事情:
1.女主人公Sophie Dumond已遇害
看過電影《小丑》的觀眾都明白,主人公Arthur Fleck曾對自己同樓層的鄰居Sophie抱有好感,之後對她的喜愛甚至到了病態。
可直到最後Arthur突然醒悟,自己和她所謂的戀愛全都是自己的幻想,對她來說自己只不過是一個鄰居罷了。
之後電影給了另一個鏡頭:Arthur坐在沙發上抽泣,而屋子外卻響起了嘈雜的警笛聲。
這個鏡頭之後,女主人公Sophie再也沒有出場了,所以可以推測:Arthur得知一切都是幻想,殺害了Sophie後在屋子裡十分難過。
2.精神醫生遇害
在電影的結尾,Arthur被關進了阿卡姆精神病醫院,而負責對他進行心理治療的人正是開頭出現的那個心理醫生。
之後鏡頭一轉,Arthur穿著病服一蹦一跳地跑出了診療室,在他踩過的地面上留下了一串帶血的腳印。
這裡想表達的意思無非只有兩種:要麼是主人公Arthur已經徹底瘋了,出現了很多幻覺,所以帶血的腳印是假的;要麼就是這些帶血的腳印是真的,而他已經殺死剛才問診的心理醫生了(電影的最後有人在追著他跑)......
3.一切都是幻想?
如剛才所言,電影的開頭是主人公Arthur在看精神科的醫生,而電影的結尾也是看精神科的醫生,並且還是同一個醫生。
雖然電影也可以用福利醫院關門來解釋為什麼醫生會在最後出現,可同樣也給觀眾留下了一個疑問:難到所有的一切都只是Arthur的猜想?他一開始就在這間精神病院裡?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細節確實可以引導觀眾去往這些方面去思考,所以是不是所謂的“過分解讀”,還得看觀眾自己。
再分享一個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細節:
“請耐心歸還此卡片”
在電影的開頭,主人公Arthur在坐公交車的時候,想逗笑坐在前排盯著他看的小男孩。可是卻被小男孩的媽媽給說成“不要騷擾我的兒子”。
此時Arthur的“狂笑症”發作,他一邊笑一邊拿出卡片遞給這位婦女。
卡上除了解釋他的狂笑症外,是以這樣的一句話結尾的:
“請您閱讀完後,耐心歸還此卡片”
一個人會經歷一個怎麼樣的事情,才會特意在卡片上加上這句話呢?
或許Arthur以前也遇到過同樣的事情,可對方並沒有將這張卡片歸還。可以想象,不歸還此卡片的人一定是把Arthur當作笑話,並且狠狠嘲弄了他一番。
所以他才會加上一句“請耐心歸還此卡片”。
著實讓人心酸......
-
5 # 賤熊放映室
感謝你們將我棄之黑暗《小丑》這部片子看得比較早,看的時候覺得有千言萬語,不吐不快,但是當小丑踩著血色得腳印一步步走過醫院的長廊,又覺得說的再多都是廢話,黑暗下的舞蹈,已經向所有人宣告著,最強大的小丑已經來到你們面前。
要找出片子中真正細思極恐的地方,首先我們要真正去了解小丑這個角色背後的故事,作為蝙蝠俠作品中的經典反派,小丑原本只是一個出場2-3期就準備謝幕得小型龍套,但是當時的主編輯艾斯·沃斯認為這個角色有著更大的挖掘空間,就讓其得到了保留。
後來這個傢伙常年穩居美媒票選的TOP100漫畫反派角色第一名的位置,在IGN評選的史上最偉大漫畫反派角色中排名第一。
小丑最大的特色或許在於他和蝙蝠俠就像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兩個人都是一個極端的瘋子,蝙蝠俠瘋狂維護著秩序的穩定,永遠堅守自己不殺人的底線,小丑卻瘋狂享受著對秩序的顛覆,嘲笑人們所謂維持底線的掙扎,因此堅守底線的蝙蝠俠就成了小丑的頭號嘲諷物件。
回到正題,2019年的《小丑》更多的靈感應該是脫胎於《蝙蝠俠:致命玩笑》(Batman: The Killing Joke),是美國DC漫畫公司於1988年推出的單篇漫畫作品,由編劇阿蘭·摩爾和畫師布萊恩·伯蘭德創作。
漫畫並不長,大概四五十頁的內容,由在阿卡姆精神病院裡蝙蝠俠和小丑的對話所展開,在這場對話中,描繪了一個關於小丑的悲劇起源——一個平凡的男人在下定決心為改善孕妻生活而犯罪的那天,被告知了妻子意外死亡的訊息,並在行動當中遇到了蝙蝠俠,驚恐之餘掉進了有毒的化學廢料。當他爬出來時,只能在身心衝擊下發出一長串瘋狂的“哈哈哈哈哈哈”。
但是這個起源的真實性並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因為在這一天小丑琢磨出一個瘋狂的念頭——只需要一個糟糕的一天,最理性的人也能成為瘋子。
也正是如此,回過頭來再去看《小丑》,你會發現,影片最細思極恐的地方就在於,你彷彿全程都只是在 看一個小丑與你開的玩笑,一個致命的玩笑,當阿卡姆精神病院的醫生一次次逼問他的故事的時候,他在自己的腦海裡構架出一個叫做亞瑟的傢伙,如何在歧視和欺凌中獲得新生的故事,甚至讓你對這個純粹的惡產生了那麼一絲的共鳴和同情。
同樣的房間在影片開始亞瑟接受社群心理醫生治療的時候,閃回過一個他在某個白色房間撞門的畫面,這個畫面剛出來的時候,我以為是他曾經在精神病院治療的畫面,但是當最後結尾小丑出現在阿卡姆精神病院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在那裡閃回的正是這個阿卡姆精神病院的房間。
看過原著漫畫的應該比較瞭解,阿卡姆瘋人院從來都是關不住小丑的,他進入阿卡姆瘋人院大多數情況都是在外面呆煩了,或者想要進來嘲諷一下自己的同行,等自己在瘋人院待得無聊了,再出去找點樂子。
所以到了電影得最後幾分鐘,小丑再一次發笑得時候,治療師問他在笑什麼,他沉醉於自己的精神世界之中,告訴對方,只是在想一個笑話。
而這個笑話就是過去得劇情裡,導演所呈現給我們的那個因為貧富差距得嚴重分化,所導致整個城市得混亂,這不是靠一個蝙蝠俠就可以解決的,畢竟蝙蝠俠得老爸在電影裡也說了:躲在面具背後執行私刑的懦夫,就是小丑。
同時在這樣得環境下,假借社會不公來合理化自己暴行得那些人——小丑,極度危險,他會虐殺那些曾經欺負過自己的人,用槍,用剪刀,他在享受殺戮而不是單純的為了復仇而產生的發洩。
然後人們相信了這個笑話,回到精神病院,小丑忍不住想象著人們沉醉在他所編造的故事之中,同情他,讚歎他得成功,甚至在暴亂的夜晚,無數人將他奉若精神領袖。但其實對於真正的小丑來說,他並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他只需要他的對手倒在自己的手下。
這樣你們是不是就會相信我的理念——任何人只要像我一樣經歷了糟糕的一天,也會發瘋。
這也是全片給我早就最細思極恐的地方,仔細想來,彷彿自己被代入了小丑所捏造得世界之中,去同情罪惡,去支援暴力,而當小丑踩著血腳印走過醫院長廊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對於這個極致而又純粹的惡人來說,哪有那麼多理由。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某一部電影的解讀,《小丑》是一部精彩的影片,主演鳳凰叔也奉獻了一場精彩絕倫的演技秀,看完之後最深的感受就是,所有人或許都中了小丑的圈套——在他書寫的傑作,享受著這個致命的玩笑
回覆列表
小丑這部電影說到底探討是人性的問題,人性從一個極致到另一個極致,好人到壞人的轉變。小丑從開始的弱小,總被所謂高高在上的人欺負、嘲笑,被社會遺忘到後來找到自己的存在,在一個壞的極端存在而表現自我價值提升,如果慢慢想其實是細思極恐的。這個社會需要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