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承蒙723
-
2 # 李小汪老西
在終身學習的時代,如何有效學習和堅持學習,其實是一樣的重要。
大部分人的學習沒有效率,學習不能夠產生應有的效果,主要是在學習價值感以及目標設定和實踐運用方面出了問題。
尋找學習的意義感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
在學習這件事情上也是這樣的,如果自身不想學習,即便是在外界的壓力下被迫學習,那也不太可能學好,更談不上學的比較精通。
所以在學習之前,首先要認識到,學習的知識或者是技能,對自己是有意義或者是有價值,顯得十分關鍵。
人是喜歡最求意義的動物,如果是覺得一件事情有意義那麼就會更容易堅持下來。
常見的尋找意義的三種方法:
1、以自己的興趣為出發點。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那些對自己都清晰的認識的人。
2、以生活或者工作之中遇見的問題為導向
以自己的工作或者是生活之中的問題為導向,在學習時候學習目標會更加清晰,對於自己將要完成的任務也更加能容易的堅持下來。
3、以教為目的的學習。
如果是自己也沒有任何興趣,並且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之中也不知道自己那個方面有問題,那麼就選擇一個自己有那麼一點興趣的方向,然後開始學習,在學習時候嘗試透過寫作或者是講課的方式分享給別人。
設定具體的目標在學習的時候不僅是要設定目標,還要將目標進行拆解,讓自己的學習目標更加容易量化和度量。
大量的研究表明,目標越是清晰明確,人們完成目標的機率會更大。
所謂的讓目標容易量化,就是在設定目標時候,要考慮到截止日期、可以操作性、具體性的問題。
比如,設定“學習英語”這樣的目標,肯定沒有設定“每天背誦一篇英語美文”更加容易達成。
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有效學習不僅是要堅持學習,更重要的要提升學習的效率和效果。
而提升學習的效率,最為主要的是改進自己的學習方法。但是,大部分人的學習是沒有方法,或者是學習的方法單一。
目前,常用的學習方法有兩種。一種是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另外一種是結構主義的學習方法。
自然主義的學習方法主要的特點就是模仿,這種方法典型的適合那些語言類的學習。
另外一種就是結構主義的學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那些需要創新的科目。
例如,如果自己是想要學習一個軟體操作,這種典型的是不需要創新的技能,那麼最為有效方法肯定是模仿和實際操作,而不是買了很多的課程和教材,唯獨自己從來沒有嘗試操作過一遍。
再例如,如果自己想要是學習經濟學,那麼最為有效方法肯定不是每天看財經新聞,而是選擇一個有體系的課程或者是教材,先從基本概念和方法一點點的學起。
及時反饋,讓自己處在學習區常見的給自己反饋的方法有給自己提問題,和及時的進行提取。
最佳化學習效果,要學會提問。比如讀書之後嘗試問自己幾個問題,這段文字要表達的是什麼?我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嗎?如果不按照書中提示的方法做,會怎樣?學會提問能幫助我們提升元認知能力,從而達到深入思考的目的。
提問題的效果要好過簡單的重複。
再比如在學習數學的時候,看到做錯的題目不要一上來就進行進行糾正,要問自己這個題目都考察了那幾個知識點?那個知識點是我不會的?是那個知識點讓我的題目做錯了?我做這個題目時候是怎樣理解的?透過問自己問題,找到具體是那個知識在影響自己做題,把相應知識掌握以後再來糾正題目。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有意識提取。比如可以自己不看相應的筆記,自己在頭腦中回顧一遍,或者是自己找一張白紙複述一遍自己學的內容。
參考資料:烏爾裡希•伯澤爾《有效學習》
丹尼爾·T.威林厄姆《為什麼學生不喜歡上學》
-
3 # 速讀G先生
耶魯研究:不走出舒適圈 很難有效學習
從醫學觀點看,壓力過大或導致身心失衡,不過耶魯大學的研究表明,人在面對不確定的情況、承受壓力時,大腦會啟動學習機制。也就是說:走出舒適地帶,正是學習的契機。在此過程中,倘若我們能掌握內在的“高壓開關”,便能將壓力轉化為正向動力,有效學習。
如果想要最好的學習效果,必須確保70%時間都在做困難的事。
耶魯大學神經科學、心理學和精神病學教授李戴耀帶領研究團隊觀測猴子在玩目標遊戲時的大腦活動,發現猴子大腦活動具有明確模式。如果猴子在玩目標遊戲過程中,可以肯定地預測擊中目標的固定報酬率,那麼大腦前額葉與學習有關的區域活動就會驟減、甚至不起作用;當猴子猜不到命中率與報酬率時,大腦的學習中樞就會啟動。
這個實驗讓我們認識到,人在情況不明、壓力中,可能會啟用大腦活動、吸收更多資訊。如果我們身體會自發尋求突破的契機,我們有什麼理由消極面對壓力呢?!
李戴耀說:“我們會在‘情況不明’的時候學習,這是件好事。”然而,壓力如同雙面刃,也有造成憂慮和混亂的可能,關鍵在於我們內心是否具備“壓力開關”。(電器裝置安裝高壓開關的作用是,當壓力產生變化、超出安全範圍時,高壓開關便會啟動,當作電氣迴路開閉之用,避免裝置損壞。同樣的,我們人也可以擁有保護身心的內在“高壓開關”。)
要想擁有這種開關,3種心靈品質必不可少:
1、依循基本原則
拿不定主意時,要想想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則。如果將知識視為一棵語義樹,樹幹和大樹枝就是基本原則。任何事項進入樹葉、細節之前,必須瞭解基本原則,否則沒有辦法堅持下去,開展過程中也將發生問題。
建立起我們內心的基本原則,在我們偏離主軸時,能適時將自己拉回“安全承受範圍”,這有助於在適度的壓力中學習、成長。
2、盡情享受學習樂趣
愛因斯坦說“我沒有特別的天賦,我只是好奇。我不是特別聰明,只是花更長時間解決問題。”
根據愛因斯坦的說法,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飛躍的樂趣,越能享受學習,你的大腦就越有可能獲得資訊並取得突破。
他每天不斷提醒自己:“我的內心和外在的生活,都因他人的付出和勞動而受益。”懷抱感謝、不埋怨,才能擁有快樂的能力,併發揮創造力。
3、保有自信
挫敗感是一種被否定的受傷感覺,我們一旦感覺失敗,便容易放棄,沒辦法持續努力。我們在任何挫敗的時刻都要鼓舞自己:“我現在只是還沒有掌握好,我還會再進步,目前的境遇只是學習、進步的過程。”
如果我們能煉就以上這3種品質,就具備了內在的“壓力開關”,我們將更能自在地面對壓力、面對生活中千變萬化的課題,獲得宇宙自然啟示我們的答案,不斷突破自己。
-
4 # 阿塔有話說
有效學習需要專注力和學習技巧。
專注力不行,可以通過後天補足。很簡單,從需要專注力少的任務開始,逐步增加任務時間。比如讀一本長篇小說,可以今天先看10頁,明天看20頁,當你讀完這本小說的時候,專注力也顯著的提升了。
學習技巧有很多,我覺得最好用的莫過於複述。即學到任何新東西,都跟身邊人去說,去教,去講述,用最簡單的語言,讓一個外行也能輕鬆聽懂。
而複述不需要找老師教你,自己透過鍛鍊,以後任何複雜的事情,都能夠用簡單的語言給外行說清楚。在給他人講清楚的同時,你自己也理解的非常深入牢固了。
不斷的訓練自己,你會發現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越來越輕鬆。能夠有效學習只是附帶的優點罷了。
回覆列表
嗯,我覺得應該是不被打擾,剋制煮自己在某一時刻的慾望,然後就是制定一個可行的計劃啊。
就比如我吧,如果我在某一個閒暇時刻打開了一部電影,但是在這個時刻我又沒有看完,我在學習的時候就會很慌,很亂,尤其是在學習的初始。然而我的定力並不好,所以我會在學習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把沒看完的電影看完。然後再談學習的事情。
但此刻藥馬上沉浸下來對於我來說也不可能,所以這個時候我會跟著視屏學,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自己再學習,其好處就是自己的學習心趣可以被老師帶動起來,然後再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就開始自己探索了。一般這個時間會持續的比較長,也是最沒時間感的時間段。
不過有時候我還是會在感覺比較困的時候,趴著睡一會,身體太疲憊了,對於我來說要去看一些晦澀難懂的東西還是比較困難的,選擇休息一會放鬆一下會更好,對於我來說。
抓住自己精神亢奮的點學習深入的知識點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