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也說好物

    1.身體

    當前許多父母很早就開始了對孩子智力開發,識字閱讀等.然而大多數父母忽略了重要的一點,即身體健康。假設你的孩子確實是一名"神童",智力超常,卻體弱多病。試問"神童"可以維持多久?若要身體好,基礎要打牢。兒童時期正是造就良好體能的關鍵時期,從兒童生長髮育和人才成長的規律來看,兒童的早期教育把體育放在首位是比較科學和恰當的。

    2性格

    家長應重視孩子優秀的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做到在家庭生活的瑣事中,在點滴的小事上,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進行教育。比如若孩子跌倒了,要讓他自己堅強地爬起來,教育孩子不要怕打針之痛等。不要小看這些平凡的隨機教育,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之下,會鑄就勇敢堅強、不怕困難的性格以及較強的獨立活動能力,使孩子的人生綻開分外絢麗的花。

    3智力

    當前許多家長在對孩子進行智力開發時走進了一個誤區,即認為教會孩子掌握一種樂器、學會一種技能就是智力開發,實際上真正的智力開發應讓孩子開闊視野,多接觸自然,多思考和探索,在這一過程中學習知識,鍛鍊能力。

    注意事項1適當的精神鼓勵

    認為只要無限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就是愛孩子,其實這是一種無知的愛。孩子對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上,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生活中,有的家長只注意給孩子補充各種營養品,卻忽視了對孩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有的家長給孩子買了許多書籍或買了電腦,卻沒有正確地引導孩子去讀書或正確地使用電腦,也不明白對孩子的精神鼓勵、讚揚、肯定和必要的心理支援都是愛,然而,這種精神上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更加重要。

    2讓孩子自我發展

    家長過分保護孩子,為孩子做了許多本應由孩子自己去做的事情,這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發展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降低了他們的自立精神與自信心。這種愛限制了孩子的自我發展,對孩子將來獨立的社會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家長應該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自我發展,按照孩子自己的想法做想做的事情,在遇到問題和困難的時候即使給予分析和幫助,而不是一味的為孩子設計未來。

    3以理服人

    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常常批評,甚至體罰孩子。有的家長的確非常愛孩子,但是,在觀念上錯誤地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每當孩子的表現與家長的想象不一樣時,就透過打罵來解決問題,這種做法往往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造成難以彌補的創傷。這種愛給孩子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這種望子成龍的愛往往會形成相反的情緒或情感――恨,對家長、對他人、對社會、甚至對自己的恨。社會上發生的許多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都或多或少的在童年或青少年時期遭受到父母帶來的心理創傷,繼而發展成社會中的不穩定因素。

    4肯定孩子

    家長應該充分肯定孩子的優點,培養其自信心,而不是發現問題就批評、指責或懲罰。有一位外國科學家說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的確,父母的教育伴隨著孩子的成長,教育是否得當,將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將來,所以說家庭教育尤為重要,是個必不可少的課題。在孩子將一件事情做的很好時,家長應該毫不吝嗇地給予鼓勵和肯定,也就是常說的"激勵式教育"。當然,激勵的時機要選擇正確,不能一味的鼓勵,這樣也會使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的想法。

    5引導孩子

    家長平時應多關心子女的學習成績,使他們能感覺到大人很在乎他們的學習,不要不聞不問,這樣他們會感覺到學得沒勁,另外,家長與孩子共同制定出一個目標,實行獎罰分明,當達到該目標時,家長應遵守"合同"給予相應的獎勵,若沒達標時,家長也不應責怪,打罵孩子,應鼓勵幫助指導他,這樣才能重新樹立起他的信心。家長應教孩子養成"不恥下問"的好習慣,獨立思考,善於分析難題等良好讀書習慣,教他學東西時應靈活掌握,不要死記硬背,"讀死書,死讀書"的學習方法不管用,時間花不少,效果卻一般,比如有的孩子抄寫生字,寫了一排,過段時間他還是寫不出來,這種方法太"死",家長應多教一些好的方法結子女。

    6促進孩子

    "健康是財富",家長應教孩子多參加體育鍛煉,早起早睡,平時打打籃球,跑跑步等對身體很好。讓孩子多出去跟其他同齡人一起遊戲和交流,而不是在家中不停的學習。家長也應時常參加孩子的各種活動,表示自己對孩子的關心。

    6父母言行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子女影響非常大,這一點應引起家長的重視,說話要得體,辦事要認真,給子女樹立一個好的形象,告訴他們一些做人的道理,平時在家裡給他們佈置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的事自己做,當天的事當天完成,給孩子制定一個作息時間表,使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總之,教育孩子的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平時應做到有一顆愛心,還要細心、用心、耐心。

  • 2 # 大眼媽媽

    不同的消費觀,迥異的人生

    對於錢,家長通常有以下幾種觀點:一種是隨便花,完全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這種消費觀念下的孩子對金錢毫無概念,容易索求無度。另一種是對於花錢超級謹慎,提倡一分錢掰成兩半花。過於吝嗇的金錢觀會使孩子不敢於享受消費帶來的樂趣,即便他們今後有了錢,也會變成不捨得花錢的守財奴。而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零花錢控制的太嚴格,孩子對物質的慾望就會變得更加強烈,進而試圖用其它途徑來獲取。

    如何培養孩子的消費觀?

    分清想要和必要

    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首先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想要,什麼是必要。很多孩子在5/6歲的時候就明白,做飯的食材,日常生活用品,文具用品是屬於必要購買的。而零食,玩具,裝飾品則是想要而非必要的東西。在購物時應該優先購買必需品,然後再購買非必需品。另外,既然是非必需品,如果預算不夠便可以不買。

    做好預算和計帳

    做購物清單是幫助孩子學習理財的好方法。父母可以在購物前和孩子一起制定購物清單,到了超市之後,和孩子一起按照所列清單選擇商品,避免孩子看到什麼就想要的行為。當孩子擁有自己的零花錢後,家長可以讓孩子養成花錢記賬的習慣,讓孩子從記帳中反省自己的消費,這有利於孩子今後消費時更好的衡量取捨,讓孩子更好的管理自己的零花錢。

    教孩子量入為出

    所有的家庭在生活花費上都會量入為出,儘量做到有計劃的合理消費。我們也應該把這種好的消費習慣傳授給我們的孩子。在孩子平時支配自己零花錢的時候,引導孩子有選擇性的買自己想要的又值得購買的東西。如果孩子想要買比較貴重的非必需品,父母不可輕易贊助孩子,而應該引導孩子自己攢錢購買,不可讓孩子輕易透支消費。

    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擁有自己的零花錢?

    有些孩子小學的時候就會從家長那裡得到一些零花錢。有些孩子初中才有支配自己零花錢的權力。孩子什麼時候擁有自己的零花錢最合適呢?一般我們認為,當孩子自己有支配慾望的時候給孩子一部分零花錢更妥當些。給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一定要適度,年齡越小數額應該越小。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可以再結合實際需要適當增加。孩子的零花錢數額不僅應該相對固定,而且最好是每週給一次。

    如何看待孩子追求名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名牌,就連孩子也不例外。孩子追求名牌的原因大多是因為身邊的孩子都在用某種品牌而產生的從眾心理。當孩子提出想購買名牌時,家長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經濟條件允許的家庭可以適當滿足孩子需求。家庭條件不允許的家庭,父母也應坦白的讓孩子明白當下的生活處境,儘量取得孩子的理解。當孩子生日或取得一定成績時,家長可以把孩子想要的名牌商品當作禮物送給孩子,相信孩子會更珍惜這來之不易“名牌貨”。

    孩子的朋友過生日,需要花錢買禮物嗎?

    孩子雖小,他們也有自己的人際圈。孩子過生日,請朋友來家裡一起慶祝本一是件開心的事。可是有些家長大驚小怪,非要按大人那一套買禮物給孩子,如此你來我往,互相攀比,反而令人很困擾。如果是孩子自己提出要給朋友送禮物,要看看孩子是因為攀比心理,還是真心想送個禮物給朋友。如果真的是孩子的好朋友,而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個小禮物送給他,也是未嘗不可的。家長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交際不能建立的金錢的基礎上,父母引導孩子正確消費的同時還能教導孩子如何正視自己的朋友圈,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近你看過搞笑段子分享給大家樂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