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花花女人經
-
2 # cn2401
九年“限塑令”難執行,塑膠袋仍無處不在
我國從2007年12月31日頒佈到2008年6月1日起開始實施“限塑令”: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在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實行塑膠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然而,9年過去了,超薄的、免費的塑膠購物袋依然大行其道,屢禁不止。
在浙江金華市區早餐一條街“義烏街”,每個早餐店前,都有很多用塑膠購物袋裝早餐外帶的市民。如果是裝煎餃、油條等油份較多的食物,會用上兩隻或者三隻塑膠購物袋。
“五點半到九點左右,差不多200多個塑膠購物袋。”
“每天如此嗎?”
“差不多每天都有,他們都用塑膠購物袋裝,提得方便點。”
許多菜市場的每個攤位都掛著各種顏色、大小不一的超薄塑膠購物袋,免費供顧客取用。許多市民基本是一菜一袋,有時小的塑膠購物袋拎多了,還會要個大的塑膠購物袋,把所有的小塑膠購物袋裝到一起。
“你們這個免費提供的?”
“免費提供的。”
“消費者不用掏兩毛錢嗎?”
“山西呂梁菜市場攤主:不用,一分也不用。”
相比早餐店、菜市場、水果店這些地方,超市的塑膠購物袋使用情況稍好一些。雖然超市塑膠購物袋的使用量減少,但是超市內蔬菜、水果、肉類等散稱區域擺放著的超薄連卷塑膠袋,用量卻大得驚人,許多顧客都是一扯就好幾個。
“連卷塑膠袋收錢嗎?”
“沒收錢。”
九年“限塑令”,竟被稱為“賣塑令”
目前市場和消費者已經漸漸對“限塑令”的調節槓桿產生麻木心理,商家願意付出餐盒的微薄代價,消費者也願意為兩三角錢的不可降解塑膠袋買單,“限塑令”淪為“賣塑令”。如果國家轉變思路,對環保塑膠袋生產企業給予補貼,同時全面取締不可降解塑膠袋,那麼“禁塑令”或可順利推廣。
“限塑令”實施於九年前,對一些近幾年快速發展的新興行業鞭長莫及。據悉,根據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等外賣平臺數據顯示,三家平臺日訂單量2000萬左右,根據一家公益環保組織的採集100個訂單樣本測算,平均每單要消耗3.27個塑膠餐盒或杯子。按照上述資料估算,外賣平臺一天消耗的塑膠製品要超過6000萬個。
有關資料顯示,目前美團、餓了麼、百度外賣三家平臺日接單量達2000萬份。按照每單消耗3個塑膠餐盒估算,外賣平臺日消耗塑膠製品超過6000萬個。為了不讓外賣垃圾成為法外之地,據人民日報客戶端訊息,2日下午,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表示,將研究調整“限塑令”,延伸至電商快遞等新興領域。
除了外賣行業,快遞行業也是塑膠製品消耗的大戶。據國家郵政局釋出的《2016年中國快遞領域綠色包裝現狀及趨勢報告》,2016年中國快遞業完成業務量突破300億件,同比增長50%以上,包裝垃圾高達400萬噸,這些垃圾大多不可溶解。
在“限塑令”實施的這些年,一直被大眾詬病是名存實亡,甚至還被稱為是“賣塑令”,有不少商家在這個過程中賺的盆滿缽滿。
在“限塑令”實施的這些年,一直被大眾詬病是名存實亡,甚至還被稱為是“賣塑令”,有不少商家在這個過程中賺的盆滿缽滿。
為了解決“限塑令”推行多年後遇到的難題,有一部分地區已經開始了積極的探索。
目前市場和消費者已經漸漸對“限塑令”的調節槓桿產生麻木心理,商家願意付出餐盒的微薄代價,消費者也願意為兩三角錢的不可降解塑膠袋買單,“限塑令”淪為“賣塑令”。如果國家轉變思路,對環保塑膠袋生產企業給予補貼,同時全面取締不可降解塑膠袋,那麼“禁塑令”或可順利推廣。
回覆列表
2008年6月,“限塑令”正式實施。這份“限塑令”明確規定:從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範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於0.025毫米的塑膠購物袋;所有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商品零售場所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膠購物袋。
9年過去了,“限塑令”雖有一定成效,但多數人已漸漸忘記,甚至很多人感覺塑膠袋的用量比以前更大了:小商鋪隨便給,大超市也不少用。為何塑膠袋仍無處不在?一、消費者對塑膠袋的依賴性
塑膠袋因為方便而大受消費者青睞。買菜需要塑膠袋,買早點需要塑膠袋,超市購物也需要塑膠袋,快遞包裹需要塑膠袋…….塑膠袋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沒有塑膠袋的生活真的很難想象。消費者由於享受著塑膠袋帶來的便利,已養成短期內難以割捨的消費依賴。而塑膠袋的“替代品”明顯吸引力不足,相比塑膠袋,紙袋或可降解塑膠袋、無紡布等材質的環保袋價格是普通塑膠袋的數倍以上,攜帶也不方便。從最初的免費到收費,消費者開始可能會不習慣,但幾角錢的費用讓消費者消費起來毫無壓力,九年的時間,“習慣性繳費”的新生活慣例似乎已經漸漸生成。
二、監管不力
監管不力被認為是“限塑令”被“架空”的直接原因。《光明日報》指出,想當初,超市、菜市場總是有人檢查“限塑令”的執行效果,商家自然不敢放肆。但塑膠袋的生產企業眾多,銷售渠道和使用場所更是五花八門,在曠日持久的“貓捉老鼠”遊戲中,監管部門鞭長莫及,檢查力度和頻次跟不上,導致一些商家又肆無忌憚地提供、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塑膠袋。如農貿市場是超薄塑膠袋使用的重災區,但對此,幾乎很少聽到有人去查的。在許多批發塑膠袋的商家,各種超薄塑膠袋也是公開售賣,而那些生產超薄塑膠袋的廠家,生意也一直紅火。可以說,僅僅一個超薄塑膠袋,從使用、流通到生產,幾乎處於放任自流的狀態,基層部門對於限塑令的執行力度,由此可見一斑。
《人民日報》同樣認為,政策執行陷入監管之難。首先,塑膠袋幾乎滲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強大的監管力度,面對洪水般的生活細節也難免捉襟見肘,這導致政策的執行效率較低。
三、“限塑令”本身有許多制度缺陷
“限塑令”主要停留於行政指令,行業的自我治理機制基本缺位。有需求就有市場,商家都是趨利的,塑膠袋價格低廉,而紙袋或可降解,但價格卻是普通塑膠袋的數倍以上。相較於巨大的購物數量,每個塑膠袋0.2元到0.5元的成本實在微不足道,收益遠大於成本。而對超市等商家來說,由免費提供到收費出售,徒增一條生財之道,何樂而不為? 而農貿市場、街邊攤點、小商販為了留住客人會提供免費塑膠袋,不會自覺收費。無形中,這也變相為不法作坊違法生產塑膠袋提供了市場。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消費者為使用塑膠袋付費,就是承擔汙染環境的成本,而這一行為的收益則是購物的便捷。結果,“限塑令”陷入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正和博弈,難以落地實屬必然。
輿論指出,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狀況,既有監管層面的問題,也有利益關係的掣肘,也有社會發展帶來的新情況新問題。對政府部門而言,加大監管力度、創新監管方式,是加強源頭治理的題中之義。“限塑令”也應該延長監管鏈條,不僅要限用,也要限售、限產,在需求側和供給側兩端同時發力。
《中國紀檢監察報 》指出限塑令”幾乎淪為“賣塑令”,如何讓“限塑令”重新煥發活力,對政府、消費者、市場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驗。
在執行中,如果只是政府部門單打獨鬥,那就註定會獨木難支,還應該調動社會、市場和消費者的力量,共同參與到塑膠袋的治理過程中。對於治理者來說,“限塑令”遇到波折,恰是豐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機。隨著環境治理能力和公眾環保素養的提升,相信我們終有一天能夠告別那些危害環境的生活方式,讓我們共同的家園更加乾淨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