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醉笑嵐紅顏
-
2 # 山落一樵夫
水稻田病蟲害防治時一定要有積水嗎?
不一定要有積水,可放水施藥。
水稻田有積水打農藥有兩個好處,一是打藥時受傷或者毒害的病蟲跌入水中淹死,二是有水可加強吸收農藥的藥效,提高農藥轉化率。二者都是可以增強施藥的效果,更多的殺滅病蟲。
水稻田沒有積水,在打農藥時人體活動方便一些,這就跟過河過平地的區別。對於施藥人員的作業時間可以提高,作用時間較短,農藥對人體的傷害更小一點。
因此,水稻田施藥可放水施藥,施藥過後再淺水灌溉。這樣既可避免農藥對藥農的過度傷害,又可達到增強藥效的效果。
-
3 # 安安42109713
水稻田有積水打農藥有兩個好處,一是打藥時受傷或者毒害的病蟲跌入水中淹死,二是有水可加強吸收農藥的藥效,提高農藥轉化率。二者都是可以增強施藥的效果,更多的殺滅病蟲。
水稻田沒有積水,在打農藥時人體活動方便一些,這就跟過河過平地的區別。對於施藥人員的作業時間可以提高,作用時間較短,農藥對人體的傷害更小一點。
因此,水稻田施藥可放水施藥,施藥過後再淺水灌溉。這樣既可避免農藥對藥農的過度傷害,又可達到增強藥效的效果。
-
4 # 畜禽養殖學堂
俗話說“要想水稻好,田坎要修巧”。水稻是世界上種植面積僅次於小麥的農作物,我國是水稻種植大國,特別是袁隆平爺爺的“雜交水稻”為全球人口吃飯問題做了大貢獻。
要保證水稻高產離不開優良的品種、科學的飼養管理、病蟲害的有效防治、稻田水的合理排灌。特別是在水稻抽穗兒期,灌漿的時期,籽實碳水化穀物沉澱時期,防治病蟲害是關鍵。我根據自己接觸到的熟悉的水稻病蟲害給大家詳細講一下。
水稻常患的病蟲害症狀及防治措施1.稻瘟病: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病害之一,嚴重時引起30%的減產。症狀:稻瘟病是由空氣攜帶的病菌引起,水稻感染時葉片病斑呈鐵鏽色的牛眼睛形狀,其上有大量灰綠色黴層,水稻節上、穗兒都容易有病斑。這時有風或者雨水沖刷攜帶流到其他植株上就會引起病菌感染。原因:不同品種的水稻抗病力不同,當種植密度過大、氮肥用的過晚會加重稻瘟病。
防止措施:我們選用高產抗病品種,然後種植的時候合理控制密度,然後清理乾淨稻田旁邊的雜草,可以加強通風和有效光照。施肥注意氮、磷、鉀的均衡,氮肥不要使用過多。預防病害在水稻孕穗末期和齊穗期各噴1次藥:藥劑選用75%三環唑可溼性粉劑,每畝用量20克,或40%稻瘟靈乳油每畝用量130毫升,或25%咪鮮胺乳油,每畝用量100亳升,對水20公斤,均勻噴霧。對已患稻葉瘟病的地塊選用治療效果較好的稻瘟靈或咪鮮胺等藥劑。噴藥時應注意避開水稻開花期。
2.白葉枯病:也是一種影響水稻產量的病害之一,一般減產10%,嚴重時可能顆粒無收。在水稻各個生長期均可能感染,葉片最容易患病。症狀:發病從葉尖或者葉的邊緣開始形成黃白色病斑,然後向葉片中間擴散,變成黃褐色,最後變成乾枯的蒼白色;感染病的葉片失水,邊緣捲曲。
防治方法:主要是不從病區引種;提倡施用酵素堆肥,替代部分氮素的用量,加強灌水管理,淺水勤灌,雨後及時排水,分櫱期排水曬田,秧田嚴防水淹;然後就是發現中心病株後,噴灑20%葉枯唑可溼性粉劑,每畝用藥100克,兌水50升,同時混入硫酸鏈黴素或農用鏈黴素4000倍液,提高防效。也可在5葉期和水稻移栽前5天,用50%氯溴異氰尿酸水溶性粉劑,每畝用量為25~50克,兌水50千克噴霧。
結尾此外,水稻還容易患細菌性條斑病、稻曲病、稻飛蝨、稻螟蟲等病蟲害。在防治病蟲害時對稻田裡有沒有水無要求。稻田的排灌主要是根據水稻的生長週期來進行的,而不是說在水稻需要水的時期,你為了給它治病就放掉水。
-
5 # 小鹿三農
苗床期病蟲害管理
水稻苗床期的培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苗床期我們可以用八個字來簡單概括一下:不幹、不溼、不冷、不熱。如果違反了上面幾條就會容易遇到嚴重的病蟲害,後續將會影響到培育的過程。苗床期間最容易常見的三種病害就是青枯病,立枯病,綿腐病,在低溫的時候是比較容易發生綿腐病的。遇到夏日的高溫又容易染上青枯病。導致青枯病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水稻不夠強壯,葉片就會乾枯呈青澀狀。
穗期病蟲害防治這個時期我們應該要做到重點養根、保葉、增重,用藥的核心是保葉和保穗,其實跟稻瘟病一樣,穗頸病也推薦使用的是稻瘟靈,氟環唑這種藥物,如果配合起來使用的話,效果會更好。
小結:早預防:各種病蟲害要儘早預防,不要錯過時期。
抓關鍵:一些病害只在特定的區域爆發,植保從業人員只要抓住重點就可以了。
多復配: 一定不要使用單一藥劑,儘可能的使用複合藥劑。
-
6 # 大豐收之家
水稻病蟲,有一種可以積水,有一種不可以積水。第一個是水稻稻溫不可以積水沒有水施藥可增加藥的效果。第二是打螟蟲一定要積水三到五釐米水,保水五到七天,好處是打藥受傷害蟲跌入水中淹死而且有水可加強吸收農藥的藥效,更多殺死害蟲,所以有水施藥對人體傷害也小一些,更可以增強藥效。
-
7 #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水稻防治病蟲害並一定要有積水,只不過是在防治一些特定時期或者特定蟲害的情況下需要有一定的水層。
水稻防治病害,和田裡有沒有水層沒關係。而且有的時候田面適當的乾旱反而對病害的防治有利。比如說水稻防治葉瘟、紋枯病,曬田就是一個提高病害防治的方式,而且曬田也是一些農技專家一直推廣的抑制稻瘟病發生的一種人工調節方式。同時,田面適當的乾旱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一直病原菌的萌發和繁殖,比較典型的就是稻瘟病。
但是對於防治蟲害就不一定了,有的蟲害防治沒準還真的需要有一定的水層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比如說透過撒施殺蟲劑的方式防治潛葉蠅和紅白線蟲,就必須要在田裡保持3-5釐米的水層,才能使殺蟲劑均勻的擴散達到防蟲的目的;除此之外,還有防治正處於蛀稈狀態的水稻鑽心蟲,也可以使用撒施殺蟲劑的方式將毒水從莖稈的傷口進入以毒死鑽心蟲。但是對於一些使用葉面噴施方式的殺蟲劑來說,田面有無水層對防治蟲害來說沒什麼實際的影響。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回覆列表
關注
根據題目的表述,清江鶴將題主的意思概括為三個內容:即水稻秧苗移栽後如何進行活棵返青管理。和水稻移栽後的秧苗如何除草及返青期的病蟲害防治。
下面,清江鶴結合水稻田間生產的實際情況詳解如下。
一,如何做好水稻移栽後的活棵返青管理。
這個管理不單純地從水稻移栽以後算起,而是在秧苗移栽之前就要做好移栽返青的基礎工作。
生產中稻農常常是在秧苗移栽前五至七天時,就要結合秧苗苗床病害及地下害蟲危害,對苗床上的幼苗進行一次病蟲害綜合防治。這時,就可以在病蟲害綜防時,適量配比調理水稻幼苗生長的藥劑。如豐產靈,稻寶,移栽靈等。
在苗床上調理秧苗好處是,秧苗集中面積不大,不僅易於防控調理,而且還減少用藥量,降低成本。有利於培育壯秧搞好保苗效應。
二,早施分櫱肥,利用位差選擇做好秧苗移栽後的雜草防控。
用秧苗移栽除草劑,如稻草隆,苄嘧磺隆,撲草淨,吡嘧磺隆等。與藥肥(三十至四十斤每畝)或者尿素二十斤,氯化鉀十至十五斤每畝拌勻以後及早追施。
三,做好水稻返青期的低溫防範。
移栽後水稻由於根系活力不夠,吸取營養能力有限,稍遇冷害就會停滯生長。使得植株葉色轉黃,下部葉片由黃轉至乾枯。部分葉片還會根據氣溫的升降漲幅出現"節節黃""節節白"的花葉。
如果低溫的持續時間長,秧苗返青時間會拉長,這樣是不利於水稻生長的。
因此生產中出現冷害時要進行急救。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從葉片上噴施含氨基酸或腐殖酸的葉面肥與誘抗素一起復配使用,既防止水稻營養缺素,還可以預防水稻生理性坐蔸,一舉幾得。
四,做好水稻早期一二三代螟蟲低齡幼蟲的預防及根結線蟲,稻水蠅,稻象甲,鰓蚯蚓的防控。
這個十分關鍵。特別是山區山地氣候,早春由於地溫低,水稻本身分櫱的速度就不好,如果出現地下害蟲,危及水稻根系使水稻根系發育不良,極易引起水稻移栽期形成坐蔸。這在山地農村是常見的事,而且每年不可避免。
最好的辦法就是撒藥土或者顆粒劑的殺蟲劑。在水稻秧苗移栽後十天後就可以撒施。也可以結合秧苗追肥一起混拌撒施。以減少勞作次數和用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