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海財經
-
2 # 三維觀時空
從前230年攻打韓國到前221年滅齊國
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結束了中國自春秋以來長達500多年的諸侯割據紛爭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君主中央集權制國家!
而把齊放在最後的原因一是遠交近攻的國策所決定,具體就是穩住楚魏、拉攏燕齊,先擊韓趙,二是齊國這時己沒什麼反抗能力,也就是後期的齊國基本沒什麼想法,自保都是問題!所以基本對秦國東進形不成影響,所以齊具備這兩條件自然放到最後來滅!
-
3 # 獨醉街頭69752569
因為那時的齊國已經是一個名存實亡的諸侯國,對於秦國來說主要的對手是趙國,其他幾國都是處於自顧不暇的狀態,等於說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時候唯一的對手就只有趙國,其他,基本都是無力對抗
-
4 # Skyworld2
嬴政花費十年時間統一六國依靠的是秦國長遠的戰略和步步為營的戰術。簡單從秦國的政治地位和地理位置客觀上形成的先天弱點和秦國如何落實遠交近攻的策略來實現六國統一分析幾點:1.周王室封秦國的地方在當時看來就是炮灰地帶,周王室都被戎狄打跑了,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都被戎狄弄死了,周王雞賊把家室搬走了留著秦國和戎狄拼命;2.秦國曆來受到晉國或者後期韓趙魏三家的威脅。春秋時秦國幾任國君上任都要看晉國臉色,美其名曰秦晉之好,是不是和現在美國佬的某些做法很像?三家分晉以後,魏國魏文侯重用吳起,吳起佔領了秦國河西地帶,導致後來當地很多魏國人操著秦國方言,比如縱橫家張儀!秦國一直在函谷關西面徘徊!除了東部魏國壓力,還受到西面戎狄的威脅,秦皇后和義渠王睡覺那是緩兵之計為了秦國圖存出的美人計,因為義渠也是戎狄的一隻勁旅一直虎視眈眈吞併秦國,大秦帝國電視劇卻拍成了男女之歡!看完秦國出生,我們看看秦國如何克服先天弱點!列舉幾點看看:1.魏公倚仗魏文侯和吳起打下的家底挾周獻王邀請諸侯來面朝周天子,說白了就是問鼎中原升級版6.0版本,秦國不來,於是魏國要挾諸侯一起討伐秦國,秦孝公託商鞅把女兒許配給了魏國公子,割地賠償;2.諸侯們都稱王了以後,秦惠王忽悠齊王秦王東西各成帝,是不是看到秦國野心了?3.六國合縱時,秦惠王拍大腿錯失蘇秦鑄成大錯時,迫不得已許配自己女兒給燕王公子破縱;4.秦惠王讓張儀數次出訪楚國忽悠楚二楞不要和齊結盟,朝秦暮楚,導致三晉以外的國家策略經常變化,這些都是經典的案例!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另外秦國也從遠攻近交的失敗案例中學會了很多,比如非常有名的蹇叔哭師,蹇叔和百里奚把自己的親兒子差點都搭進去。但是美國佬遠攻近交玩的非常好!所以立足秦地,縱觀歷史,唯有遠交近攻才是最好的策略!另外,齊國那麼遠中間夾在許多小國秦齊很少正面作戰,打打周邊國家積累經驗再滅齊!
-
5 # 國史記聞
秦滅六國之戰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為了奪取函谷關,再次發動了對韓國的戰爭,並將其滅亡,在隨後的十年時間內,嬴政先後消滅了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中原地區在經歷了數百年的分裂後最終重回一統。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齊國最後才被消滅呢?秦滅六國採用了什麼養的戰略佈局呢?
秦國必勝——六世餘烈戰國時期形勢圖
秦滅六國的企圖由來已久。秦孝公兩次起用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軍事實力都大大增強,從這個時候開始秦孝公就已經有了“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隨後的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全都是英明神武之君,隨後的秦孝文王、秦莊襄王享國雖短,但從沒瞎折騰,他們給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堅實的軍事、戰略基礎,也就是說,即便秦始皇只是一個庸主,歷史也會推著他去統一六國。這六任國君都曾經廣納賢才,以圖吞併六國,在秦昭襄王時期,秦國來了一個重要的謀士。
地理優勢——遠交近攻范雎像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過謀士范雎的傳奇故事,歷經劫難而不死的他到秦國之後給昭襄王提出了一個意義深遠的戰略路線——遠交近攻。與遠方的國家搞好關係,與相鄰國家則找理由譴責,強烈譴責!然後發射,繼續發射!正是在這個方陣的指導下,發生了“齊秦互帝”,兩個大國互相吹捧,順便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但齊國還不知道自己被人當猴耍了。
國力衰敗——五國伐齊五國伐齊
齊國曾經確實是一個非常強大的諸侯國,從姜子牙被封齊地開始就鼓勵工商,而且齊國還有得天獨厚的地理、資源優勢。春秋爭霸中齊國也率先崛起,所以齊國很膨脹,膨脹到昏君庸主連綿不絕的地步。正在齊湣王覺得自己天下無敵的時候,他的宿敵燕國聯合趙、楚、韓、魏五國伐齊。齊國敗得很慘,全國一共74城,被攻克了72城,最後田單用反間計、火牛陣終於打出了士氣,齊國復國。但這一仗之後,齊國國力大衰。
唇亡齒寒——作壁上觀長平決戰時趙國曾向齊求援,齊國十動然拒
宋朝名士蘇洵寫過一篇《六國論》,大家在課本上應該學過,他在文章中提出了一個鮮明的觀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五國中,作戰最積極的當屬趙國,在長平之戰中趙國和秦國幾乎都傾全國之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了一場決戰,可惜趙國慘敗,國內男性青壯年幾乎全部喪失,從此之後趙國一蹶不振。於是五國“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得一夕之安寢”,但這種抱薪救火的行為只能讓火勢不可控制。齊與秦距離較遠,沒有向秦國進行行賄,但是在秦滅五國之戰中,齊國一直作壁上觀,最終只能唇亡齒寒。
倉皇辭廟——齊國出降齊王建墓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齊王建在位四十多年,卻一直生活在“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的富貴溫柔鄉中。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賁從燕國突然南下進攻齊國,部隊直趨齊國都城臨淄,齊國倉皇之間竟無兵可用。齊王建不戰而降,最終被餓死在松柏間。
秦王掃六合
綜上,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齊國距秦國較遠確實利於自己苟延殘喘;五國伐齊後國力大衰,秦國也早已把它當成囊中物,不必爭於朝夕;而齊國庸主佞臣採用錯誤的外交方針更是讓自己陷入必亡的境地。
-
6 # 三生有畫
秦國統一六國之戰,不是嬴政一個人的事業,也不是一朝一夕之間,或者幾年之間完成的。可以這樣說,他是經過商鞅變法後,一百多年的漫長變強、進取、蠶食、削弱鬥爭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其實只要秦國變法以後,歷任君主昏聵幾個下來,統一六國之戰,有可能就不是秦國了。歷史充滿了變數,當然,這裡也不可能重來。
經過一百多年的不斷蠶食其他幾個國家的領土,到嬴政上位的時候,他的曾曾祖秦惠王,尤其是曾祖爺爺秦昭王,已經把其他六國打殘了,而且領土幾乎擴大了好幾倍。那個時候,秦國已經擁有了三分之二天下。其餘六國哪怕合起來一起跟他打,也沒有勝算了。嬴政此人大才大智,精明強幹,就更沒指望戰勝秦國了。所以,嬴政上臺,滅六國,已經是水到渠成的時候了。
嬴政所要考慮的,就是怎麼滅了。六盤菜,先吃哪家,更省力,就是這麼簡單。
1、從地理位置來看,齊國與燕國,與齊國國土不接壤,按照遠交進攻策略,肯定先滅趙魏韓楚了。這幾個,就在家門口了,所以肯定先打近的。隔著國家打第三國,即使佔領了,將來都可能失而復得。當年的魏國強大時候,越過韓國滅掉了中山,後來還是趙國奪去了。嬴政這麼聰明,自然不會傻B到這份上。
2、從六國當時殘存的國力上來說,當時唯一還有點戰鬥力的,就只剩了楚國和齊國。趙國、魏國、韓國曆經百年後,已經是苟延殘喘了。燕國地處偏冷的北方,人口稀少,本來國力就不咋的,一直都是二三流國家。所以秦國肯定是先滅韓、魏國,然後滅掉趙國,接著發兵燕國,再滅楚國,最後滅齊國。
3、齊國是六國統一戰爭中,唯一國力儲存比較好的國家。在一百多年的互相攻伐戰爭中,齊國因為地處山東半島,並不是四戰之國,所以他一直都是面對西面的壓力,西面的壓力,無非都是二流國家楚國、趙國、魏國還有三流國家燕國。也正是因為這樣,齊國在歷史上,基本上都沒怎麼削弱過,惟一的一次,都是燕國大將樂將軍掛帥,差點滅了田齊。不過最後還有三城的時候,因為燕王換人,不再信任樂燕,最終君臣離心,功敗垂成。所以齊國的國力,儲存的是最好的。問題是,正因為面對的威脅都不大,所以齊國國君往往到了後面,就很安逸,不思進取,偏居一隅,這才喪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回覆列表
秦國實行的策略是遠交近攻。齊國在東方,實力強而且距離秦國最遠,故最後遭到秦國的吞併。在公元前221年秦國先滅掉韓魏燕趙等五國之後,再來攻打孤立無援的齊國,齊國又是朝無賢臣,野無精兵,人心渙散,就只有先降後已的結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