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家醫聯醫生集團

    導讀: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壓力也與日俱增,心理健康成為大家越來越關注的話題。成年後的情緒是否穩定,往往與童年時期是否汲取了足夠的心理營養有關。所以,如果家長希望孩子長大以後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心理健康就要從娃娃抓起。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的心理營養是不同的。孩子0-6歲期間,每個階段有哪些心理需求?家長需要給予什麼樣的心理營養?大家都知道嗎?

    一.0-3個月

    這個階段的孩子,更多是用感官感覺來生活的。餓了要吃奶,渴了要喝水,拉了需要幫他清理,冷了熱了要加減衣服和被子……

    這時的心理營養需求是:

    1. 無條件接納。

    2. NO.1 in life(生命中至重)。

    此階段的心理營養更多是媽媽給予的。建議母乳餵養,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會根據孩子的營養需求自動調節成分,不僅能夠滿足生理營養需要,也能充分滿足孩子的心理營養需要。

    孩子在這個時期為了滿足需求,會挑選一個人作為自己的“重要他人”,通常這個人,可以是媽媽或爸爸,但也可以不是,這視孩子自身情況所定。有的孩子非常敏感,非媽媽不可;有的孩子沒那麼敏感,可能從小交由爺爺奶奶帶,就選了爺爺或奶奶作為“重要他人”。

    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心理需求如果沒有得到滿足,他就會用一生的時間,去尋覓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來彌補,長大後其行為可能表現為早戀等。

    二.4-10個月

    這個階段的孩子開始慢慢學會爬行。爬出去爬回來——主動選擇離開,需要安全時自己就會爬回來。此時心理營養是媽媽要允許他爬出去爬回來,很自然地離開,很自然地回來。

    如果媽媽自己沒有安全感,孩子這個階段的心理營養沒有被滿足,就會導致孩子有分離焦慮,例如進入幼兒園或者新環境,有異常表現;遇到不順情緒反應大等。

    孩子如果得到了足夠的安全感滿足,就會自然健康地和母親分離,就像孩子剛剛出生時,要剪斷臍帶一樣(生理分離),想象一下如果臍帶沒有剪斷會怎樣?孩子就無法生存。

    心理的臍帶也需要剪斷,這就是心理的成長。成長,就是成為獨立自主的個體。如果孩子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會產生所謂的“分離焦慮”。如果孩子的行為表現出黏人,很可能是因為安全感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三.10-16個月

    這個階段,孩子在生理上開始會走。此時的心理需求是父母要支援他去冒險,如果此時得到支援和照顧,孩子就會獲得實際安全感和心理安全感。

    這一階段的心理營養需要得到滿足,孩子將來不會怕陌生人,並且願意去探險、膽子大,但不是不顧危險的那種,因為他能獨立判斷哪些行為安全哪些行為危險。

    四.16個月-2歲

    “可怕的兩歲”,這個年齡階段最難教養:孩子的行為表現一方面非常依賴,另一方面又非常獨立,經常說不要。

    這一階段是鍛鍊孩子對自己負責任的時候,說“不要”就要為自己的決定承擔後果。例如不吃飯,好,就餓一頓。孩子不會主動為自己的行為後果負責,家長該怎麼做?

    心疼孩子就放棄原則,這樣當然無法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我們建議的做法是: 溫柔的堅持!這個需要力量和決心,所以這個階段的媽媽常常覺得特別累,這就需要爸爸的支援!

    五.2-3歲

    這個階段的孩子需要穩定自我的建立。要形成這種認識:我有時看不到媽媽在,但我知道媽媽的愛在。

    適合玩的遊戲是:捉迷藏。這個時期需要一個過渡性的“重要他人”出現,要求是溫暖的,安全的,有毛的,柔軟的,比如毛絨玩具、抱枕、小被子、衣服等都可以,這是健康心理的表現。如果一直依賴媽媽,不肯分床睡,孩子永遠在心理上長不大!

    3歲前,孩子基本沒有記憶。因為這個階段,孩子與媽媽是“共生”關係。孩子沒有“我”的概念,把“我”和“媽媽”視為一體。如果媽媽 (也可以是其他人,只要這個人是孩子認定的“重要他人”)不見了或發生事件,孩子就會不安。

    在這個階段裡,孩子需要一個緩慢的過程,來把“我”和“媽媽”逐漸分離。通常情況下,孩子在3歲過後,能夠順利、自然地完成這個分離過程,這是成長中的必經過程。

    孩子3歲以前,如果被充分接納,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懂得該分開就分開、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有穩定自我形象的心理營養,今後就能很快適應新環境,社會化速度快。

    這個階段的孩子更需要媽媽的照顧、支援和幫助。如果缺乏心理營養,一遇到給他心理營養(也許有意也許無意)的人,他會立即被吸引,長大後在戀愛中更容易遭受挫折。

    六.4-5歲

    4歲以後,孩子開始有了“我”的記憶,逐漸意識到:我是誰?我有價值嗎?我可愛嗎?

    此時的孩子更多需要從爸爸身上獲取心理營養,所以通常容易變得跟爸爸親近,喜歡爸爸。此時的媽媽就有些失落,感覺自己的孩子變陌生了,可能很不適應。

    此時的孩子很需要肯定和認同,如果不能夠透過正面行為獲得父母的肯定、認同,可能會轉而用負面行為來引起父母關注,故意做出一些不被接受的叛逆行為,哪怕被父母打罵,也好過被父母忽略,被忽略的感覺是最痛苦的。

    如果孩子行為表現出了問題,最好的解決方法是多花時間陪伴孩子,父母要有時間去給孩子心理營養。

    如果孩子的安全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比如父母離異、頻繁更換撫養人、頻繁更換生活地點等,都會對孩子造成損害。長大後會產生許多關係上的問題,如人際關係,他不能夠學會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他有很多的不確定與恐懼,不能夠獨立。

    七.5-6歲

    這個階段父母要多和孩子在一起相處,起到家庭模範作用,具體包括:

    1. 如何處理生活上的難題,方法及態度。

    2.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

    3. 如何處理情緒。

    這個模範可以幫助孩子解決:

    當碰到問題時,該怎麼辦?

    如果心情不好,該怎麼辦?

    與別人的意見不同,該怎麼辦?

    透過家長建立的家庭模範,孩子可以學習如何管理情緒,如何處理生活中的問題。

    結語

    心理營養的發展路程:首先一個孩子需要人無條件地接納自己,讓他認為自己是最重要的。接下來他需要安全感,使他能夠獨立,然後需要肯定、讚美和認同,到了七歲前需要學習認知模範。

    我們可以把孩子比喻成一粒種子,這粒種子已經具有其本身的生命力以及生長的所有資源,但是它只有具備生理營養才能生根發芽,具有心理營養才能茁壯成長。

    如果一個孩子有足夠的心理營養去滋養他的生命,他的生命力就會自然而然綻放,有良好的人際關係,也能夠有力量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 2 # 小王子6934

    這個問題很大很難,我試著回答一下。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心理營養需要養護者密切關注孩子的生長變化,才能更好的給予營養。

    首先,安全心理。這個應該12歲之前甚至說更高的年齡段的孩子都會存在著對環境不安全的恐懼,這是需要家長和看護者特別注意的。

    第二、獵奇探索心理。在孩子3歲之後普遍存在著家長口中的淘氣、甚至說貓狗都嫌棄的狀態,這個時候建議家長能陪伴孩子在安全允許的情況,探索任何的位置領域。

    第三,求知心理。2.5之後的孩子都存著這個問題,這個是什麼,那個為什麼,尤其是一些終極關懷的問題,需要家長和孩子一起成長學習。

    第四、社交心理。這方面我涵蓋的東西可能會多一些,分享、溝通、關懷、同情、幫助等,這些都是需要在社交中孩子才能感受到的情感,這些秉性是孩子一生的財富。

    第五,自主自理自立的存在感。自己要做什麼,不需要別人參與幫忙,比如自己去推自己的車子,自己去幹什麼,可能因為大人幫著做了,孩子能哭半天。家長應該努力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去證明自己存在感。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隨著孩子年齡段的增長,家長應該時刻警醒著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逐步放手讓鳥飛。

  • 3 # 珺亞一資深營養研究

    關於這個問題讓我們的育兒專家哈佛媽媽來回答吧。推薦大家一本好書,本人看了愛不釋手!

    《哈佛藤校-三姐弟成長之路》作者姆辛,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書中貫穿了孩子不同年齡階段的心理教育,素質培養,以活的例項,感人肺腑。是一本非常好的育兒參考書,值得一讀,我已經讀了很多遍,每一遍都有新的體會和理解。從書中找到你的答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千萬的紅包雨,一直點,為什麼只搶到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