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我是邢大大
-
2 # 每天讀宋詞
原句是這樣: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奔流。
簡單評析下這首詩,一首《春江花月夜》,冠絕唐宋,詩篇不朽,恰似江上之明月。
《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以錯雜顯變化。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用另一韻,象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它的錯綜複雜,則體現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二、四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用仄韻結束,錯落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詩中春、江、花、月、夜、人幾個主題詞錯落重疊,伸縮變化,把讀者引進了一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感嘆人生苦短,江月長明,是一種思古之悠情,也道盡千古之哲思,可以仔細品味。比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更為大氣。還有大家熟悉的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個人以為是受到這首詩的啟發,具有開創意義。
諸君細細品味,多讀幾遍感受詩歌的魅力。
-
3 # 拓跋亮
鄙人好讀詩,而不求甚解,既邀之,則來之,胡說幾句。前句所云,用大白話說,就是沒有月亮照不到的地方。而一個“何”字,加深了其空間之大,凸顯了月下之人的孤單。用蘇軾的詞來說,就是“何事常向別時圓”。後句所言,月亮這麼圓,白白的撐在天,像孕婦的肚子,不禁讓人有種方鴻漸式的浪漫,而以為她是個女子,好像在等誰,看來看去,似乎沒有等到什麼,卻只見江水悠悠,不捨晝夜,一瞬間,連江月都莫名地似乎孤單了。以江月之恆遠,較之於流水之短促,把時空的浩渺,時間的飛逝,說的淋漓盡致,讓人迫不及待想聽一聽那首經典之曲:春江花月夜。
-
4 # 崩潰的豆漿
放到現在應該就沒有那麼詩情畫意了吧,作為一個銷售來說,可以理解為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單位沒了誰都一樣!如果是現代人寫的,大意就是,沒了誰單位還是一樣運作,這樣的單位什麼人能待下去?此地不留爺,自有留爺處吧!安慰安慰自己
-
5 # 詩詞生態苑
為什麼?初心。
對,“初心”就是我要審慎回答問題的根由。
相對於之前的提問,我感覺這個問題可能是最難回答的。因為,他牽涉到一個巨大的哲學命題,那就是: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到哪裡去?實際上,這也是“初心”的問題。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為數不多作品中的神品。至於它是不是唐詩“皇冠上的明珠”,我們姑且不論;說它是“孤篇壓全唐”,我們也不予考究。單就他天上人間的逡巡,磅礴偉岸與小家碧玉的徘徊就足以讓它流芳垂史。
張若虛,應該是一個失意的文人。黃昏時分,他走到南船北馬的交界處,看到了春天,看到了春花,看到了春江水,看到了春夜的月圓。於是“春江潮水連海平”便突兀著脫口而出。實際上,他所處的地方根本看不見大海。此時的大海,應該是他內心深處精神的膨化,是生命經驗的擴張。由此,才能輻射出“海上明月共潮生”,才能幻化出“何處春江無月明”這些富有人文思考的金句來。
如果在這裡戛然而止,平心而論,也是一篇佳作。但是他的神韻恰恰是在這裡剛剛開始,於是發出了屈原般的“天問”: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張若虛在公元七世紀左右,站在春天的江邊看夜晚的花朵,然後捫心自問:誰是在江邊第一個看到月亮的人?這完全就是哲學上的追問。他突然把人從“汀上白沙”、“空裡流霜”、“江流宛轉”、“月照華林”、“江天一色”、“皎皎空中”這些看得見的現象中抽離開來,去面對蒼茫的宇宙。這種感覺我們恐怕只有攀上高峰極頂的時候,才會真的有感觸。正如“一覽眾山小”一樣,是孤獨感,也是成就感;是與天地的攀談,也是與造物主的對話。當然,夢想之中,也允許有這樣的幻覺。
當且僅當這個時候,胸腔被徹底開啟,吱吱冒著仙氣,什麼人間煩惱都會拋卻九霄雲外。
任何一個創作者寫出一個驚人的句子,涉及哲學命題,都會想方設法往回收。“不知江月待何人。”這個“待”字可能是神來之筆,要知道不捨晝夜的江水是不會也沒有等待的意識。試想一下,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時,那個幽州臺在等待他嗎?也沒有,他上或者不上,幽州臺一直矗立在那裡。但是,作者他們寧願相信江山社稷需要他來支撐,在古人與來者之間,他就是那個可以擔當的人,也是被等到的那個人。同樣的道理,胸有鴻鵠之志的唐朝文人張若虛,在不得志的情況下,多麼希望上天眷顧他,讓他是那個“江月待”的人。
記得孔子在抱負未施展的情況下,也大聲疾呼:逝者如斯夫。很明顯是說:天呀,快發現我吧。同樣的道理,張若虛在期盼等待的時候,“但見長江送流水”,那是相當的焦急。
要知道,無論生活中或者工作時,時間觀念極強的人,都是慾望或者說理想遠大的人。換句話:期盼撈本翻盤的失敗者,總會感覺時間過得快,害怕牌局結束和擔心人生短暫何其相似奈爾。
有了這樣的心理定勢,那接下來的“扁舟子”、“明月樓”、“鴻雁長飛”、“魚龍潛躍”、“閒譚夢落花”、“碣石瀟湘路”就不難理解啦。只不過是變個角度言情談志罷了。
要知道,自比閨中怨婦抒發情感,是古代文人乞求理解和尋找支援的常態。
自然,理想永遠高於天是失意者的眾生相。所以,“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既是為自己祈福,也是為天下祝願!
詩,如果不和生命對話,就真的味同嚼蠟。這也許是《春江花月夜》常讀常新的原因吧。
人生,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所以,你儘管善良,上天自有安排;
所以,你儘管跋涉,上天自有安排;
所以,你儘管守望,上天自有安排;
所以,你儘管耕耘,上天自有安排。。。
-
6 # 雲寨阿刁
這三句是選自唐代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原句是:“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月光皎潔,鋪灑水面,江流湧動,茫茫無際。月似有靈,與江水相伴,哪裡的江水不會映照月光呢?這一句意境開闊澄澈,千里萬里都披著皎潔的月光,既有微微漣漪,又能體會寧靜美好,情景交融,渾然一體。月是中國詩人思遠懷人的常見意想,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江水的意象比較豐富,既可以是時光流逝,不盡長江滾滾來,逝者如斯夫,大江東去,也可以是離愁別緒,過盡千帆皆不是,餘暉脈脈水悠悠。也可以是憂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裡的江水恐怕更多的是離愁別緒,所以江水才和明月相伴相隨,渲染出淡淡的哀婉的氛圍,藉以表達離愁別緒,扣下文遊子思婦的主題。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月亮似在等人,但一直不見對方的蹤影,而明月只看著江水一點點流走,毫無辦法。藝術的創造在於將兩個熟悉的意象具有創造性的聯絡在一起,明月在等人,江水卻無情。你看那明月像不像深閨中的婦人,而江水就是那無情的時間,任你等待我自流。我們甚至可以說江水就像在外的遊子,冷漠的無情的浪子。
那再回到前一句,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月光像不像思婦的目光,隨郎千里萬里,心繫著在外的遊子?何處春江無月明,哪一個遊子家中沒有一個牽掛他的親人呢?
在文豪林立的唐代,張若虛的作品少之又少,但是就憑這一首,他就可以千古留詩名。可見其藝術魅力。
回覆列表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此句詩明裡寫景,實則寫情,“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寓情於景,讓人感同身受。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詩情,是思婦感情波濤澎湃激盪到極點的昇華,而決不是概念化的邏輯思維的產物。
本首詩出自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名作,它沿用陳隋樂府舊題,抒寫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語言清新優美,韻律宛轉悠揚,洗去了宮體詩的濃脂豔粉,給人以澄澈空明、清麗自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