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壹庸方室

    臨摹書法是否要和原貼一模一樣了?我們需要客觀去評價和總結。臨摹分為三個階段,即對臨,背臨,意臨,兌現的是入貼和出貼兩個步驟。

    對臨:對臨就是對照著去寫,這個階段追求越像越好,為什麼了,因為只有越像,技法才能臨摹的到位。

    背臨:背臨就是憑藉對臨熟練後的記憶,來臨習,主要考驗對臨的效果,記憶,理解,已經形成的表現,也是越像越好。

    意臨:意臨就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高度放在意境上,這就不要求形態有多麼的相似了,主要是看有沒有學到字帖中的技法和風韻。

    附圖為壹庸拙筆

  • 2 # 素清雲

    臨摹書法階段還是要求和原帖一樣的,但這個“一樣”也有要求,並不是說形狀寫的和原貼一樣就可以。要想理解這個要求,只需明白臨摹的三個過程,下面就從這三個過程進行解答。

    初學形似神不似

    一開始學習書法求的“像”只能是形狀方面,這是因為學習書法的深度不夠所規定的。在初學就必須要求自己寫的點畫形態,字形字勢和原貼一樣,這樣的過程的意義就是規範你的字形結構和用筆方法,你慢慢的會發現,寫的好的字往往是筆法到位結構合理的,這樣無形之中就會把你帶入下一個“像”的境地。

    進而形似神似

    點畫形態、字形字勢寫的像自然筆法就到位,筆法是具有精神表達功能的,就是常說的傳情達意。這個階段,臨帖的要求就是形似而神也似,這個神就是一個字的神采以及書寫者本人的精神思想狀態表達。每個書法字帖都有自己的神,所以這個階段要往神似的“像”上面靠攏。

    最後形不似神似

    形似神也似的“像”達到之後就是可以稍微的放鬆一下形,多關住注一下“神”的表現,這樣的話就會因為“神”與原帖的高度配合而更加的“像”。而形似也會因為“神似”方面的契合而給人以視覺補以有一種“形似”也做的十分到位的錯覺,這就最後的一層“像”。

    因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臨摹確實要寫的和原帖一樣,但這個一樣並不是在形狀上下功夫,而對它神采把握的一樣。

  • 3 # 牛斌魁

    一、你不可能寫成和古人完全一樣,原因是筆法不能全一樣。

    二、你沒必要寫成和古人完全一樣,原因是你是學方法,不是當影印機。

    三,你也達不到和古人一樣的水平,若能寫到五分,你肯定是當今大家無疑。原因是不論筆法結體章法,均是法。你自己學不到本質,外形再像也是枉然。

  • 4 # 依蘭居書法

    臨帖是有階段性的

    初級階段的臨帖,是實臨,當力求與原帖一致,這個致包括兩方面,一是用筆、一是結構,初級階段就妄談意臨、不求形似的人,多半是功夫未到的藉口而已,由形而神、形神兼備,那是後面的事,無形,哪來的神?不與原帖一致,那還要傳統幹嘛?那不用臨,直接自己寫。

    在臨帖有一定的功夫後,可以辨正的臨,也就是帶著一定的目的,臨帖時可強化或弱化某些因素,有所取捨,這就是意臨。

    凡動不動就談意臨者,多為臨不像的藉口。

  • 5 # 曉蕪聲雨

    聽毛爺爺的話,只看帖、不臨貼。這一點上,對草書來說尤為重要。臨多了還非要一模一樣的,那這字就不是你的了,還是屬於帖子的。只有透過書法繼承了傳統的東西,又彰顯了個人的風格,餘以為方才把準了書法的脈絡。

  • 6 # 劉延陵

    題主問臨摹書法是否一定要臨的一模一樣,我告訴你:這是必須的,否則你臨帖幹嘛!

    所謂臨的一模一樣,並不是單純的“形”象,還要臨的“神”似,臨出精神,臨出內在、實質性的東西。

    一本帖要臨的形似不易,但要臨出書者具有實質的、內函的東西那就更難了,這是需要時間和功夫的,需要長時間的磨練,不可能一蹴而就。

    首先,臨帖前要對書寫者的出身、背景、所處的歷史環境,文化修養,師承關係,原帖的內容及帖中書者所用的字型、筆法、結構特點,章法佈局、用筆特點都要有個全面的系統的瞭解和掌握,這就是所謂的字外功。

    其次,就是臨習者怎樣把對原帖的理解、認識透過臨習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取決於的臨習者的態度和用功程度了。如果不認真、臨的似是而非,缺少功夫,也就失去了臨帖的意義了,我告訴你,你不要怕臨的象,臨的死,其實就怕你臨不象,只有把形臨象了才有可能得其神,如果是“形”都沒有臨象,那“神”就更無從談起了。

    最後,想告訴你學習書法是一個漫長而枯燥的過程,只有能靜的下心,沉的下去、耐的住寂寞才可能在書法上有所建樹,否則,若心浮氣躁、急功近利將一是無成。所謂有志者事竟成。

    願你做個有志者!

  • 7 # 墨林自牧

    這個問題不能一概而論,要根據臨帖所處階段而言。我將臨帖階段分為:基本功階段,結體階段,會意階段。簡言之,前兩階段儘量形似,後一階段行可以變不離其宗,還要神似。下面我具體談談:

    1.基本功階段和結體階段

    這個階段一定要形似乎,這個階段不需要個性,就是一位地遵從原帖,一筆一畫地去寫,去模仿,只有先機械地學習,才能掌握必要的規則。不論是點畫還是結體,都要細細揣摩,不斷研究,不要貪圖速度,要注重質量,要一遍又一遍地改進,儘量與原帖相似。

    2.會意階段

    這個時候你已經有一定的書法基礎,有一定量的積累,最重要的是你有一定的書法認知,你會在臨帖中去透過碑刻感受墨跡的變化,去揣摩行筆的真正精髓。行筆的圓潤與毛刺是墨跡不可或缺的,這是碑刻說不能很好體現的。你都會在你形似的基礎上進行再度修正,滿滿地會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這不是說寫的有多好,而是同一本帖,臨寫結果都是千人千面。

    所以,要在初學時候一定要追求形似,形似為了準確,只有準確地堅持去臨寫,才會有進步。而後,追求神似,這才是最明確的學書之路。一開始就不像,你還不如不臨帖,效果不一樣麼?

  • 8 # 法永禪師

    做不到

    第一工具,工具不對,筆法就不對,比如魏晉的筆,他是有纏紙心的。所以自然的有八面出鋒,稜側,側絞轉,才會有筆筆骨肉。

    第二作者本人也無法重複他自己。

    王羲之寫蘭亭序,酒醒後,再寫很多次也無法重複。

    第三學書法要學規律,那個才是不變的,才是形而上的規律。只學留在紙上的瞬間影響,就會流於形而下,流於瞬間表面。

    第四古人臨帖為何不太像,因為他必須自己寫,自我運用而不能靠背帖解決所有字,甚至上手初學就有人教那套規律,如果形成個人習慣在臨帖很難像。

    第五,要有自己的理解,風貌,而不是重複別人。那些書畫上臨摹極像的人往往不是書法家畫家,他沒有機會去創造了,只能無限的趨近別人。

    第六,初學像表,深學像裡。

  • 9 # tjsjsh

    大家都知道“只有一點像羲之”的典故,在二王,在歷代“像”是臨帖的標準,從來就沒有隻看兩眼,臨的面目全非卻掌握了前人書法精髓的道理。蘭亭序被唐朝的那幾位大家都臨習過並流傳至今就很說明問題。

    中央美院的林曦就說過,創新可以,自我可以,但是第一步你要有“像”的功夫!

  • 10 # 三木大叔20

    臨就得像,臨筆畫,起,行,落。探結構,佈局,至少形似,最好神丫似,,。臨不是簡單的抄寫,臨應該不能隨意,創作可以螎合百家,包括自己

  • 11 # 使用者心香如蘭

    臨摹古帖不一定要和原帖一模一樣。實際任何一個人也不敢保證和原帖一模一樣,這是因為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事情。臨摹首先要搞清為什麼要臨摹?何為臨,何為摹?我們知道學習書法臨摹優秀古碑帖是必經之路。臨摹是要講方法的,我的體會是先讀帖,分析字的用筆特點,結構特徵。二是求形似。就是臨得像,讓人一看就知道你學得什麼體。三是求神似。研究帖的精華所在,同一書家的作品各個時期有何不同?四是背臨。脫帖你也能寫得很像很逼真,你就成功了一半。臨摹的目地是為了創作,因此臨摹不必一模一樣學到精華就好。歡迎就書法問題進行交流,一起共同進步學習提高。

  • 12 # 華子多多

    這是誰也做不到的事,大家可以看歷史上書法大家臨的蘭亭序又如何?只有二田說,臨帖要像左手合掌右手,要像影印一樣。但他們臨了一輩子歐楷,又如何?

  • 13 # 苦不自知

    我理解臨摹書法也和學畫是一樣的,記得一位大師曾言道,學我著活,似我者死。意思是說,可以學大師及古人的東西而且在最初一定要認認真真的學,一筆一劃的臨寫,而且在臨的過程中多讀帖和了解帖主的生平介紹,書法作品也和眾多的文學作品一樣,不能單從字面和結構上去認識,只有全面瞭解了書者的思想及作者的書意,才能更好地學好學像。當然書法作品有其獨到一家的理論,我個人認為,書者寫也,法者道也,書為基礎道為昇華。書法最終要寫出自已,如果不是這樣,何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說呢。

  • 14 # 千千千里馬

    臨帖大體有兩個階段。一個是初學階段,一個是精研書法的高階階段。

    我們把這兩個階段總結一起看,初學階段和高階精研階段,都會有“臨得與原貼是不是要一模一樣”的問題。

    首先,初學階段,最好亦步亦趨地學習臨帖。

    既然是亦步亦趨地學臨帖的,當然會臨得一模一樣。

    而事實上,我們真的能夠臨得“一模一樣”嗎?

    如果說不能,那不是事實。如果說能,為什麼我們會提出臨得“一模一樣”的問題呢?

    這就是說,臨摹書法作品,真臨得“一模一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我們可能把“形”臨得很像,但是氣韻神色就不是一下能夠臨得出來的。這樣的話,臨出來的字,往往比較死板,沒有生氣和精神。

    我們對一個帖臨上幾年十幾年,會基本熟習一個帖的基本精神的。這樣,我們也可以比較規範地寫出那個字帖的基本面貌的。

    但是,隨著你對書法認識的提高,你就會有更高的學習要求。

    這就需要重新學習原來的字帖。這一次,由於你已經有學習和實踐兩個方面的經驗感受,那麼你對字帖的學習要求也會更高的。

    在你有一定書法基礎的條件下,我們從兩個方面看臨帖。一方面,您能不能把字帖臨得一模一樣,這是一種本事。你可以用這樣的方法去檢驗自己,是不是“有這個本事”。

    如果你真有這個本事,那麼,首先要祝賀你,你的書法本領真的不用懷疑了。

    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滿足於這樣的層次,那麼,你的書法本領還是不夠強的。

    面壁十年圖破壁。有信心的書法家,應該有一定的創造性。

    如果你具備臨摹一模一樣的本領,那麼就需要多臨一些帖。然後選擇自己最喜愛的書法經典,好好學習一段時間,這樣,你就會融會貫通,逐步形成自己的書法表達語言,再加上一些書法美學理論學習,你的書法就會好多了。也就徹底完成了臨帖的任務。

    以後有臨帖,你完全可以不受臨得像還是不像的要求。你也可以“意臨”,也可以“影印”下來一樣的臨。因為無論如何臨,你寫出來的字是精彩的。

    學習書法幾十年,要的就是這個結果。

    除了傳統的初學臨帖和精研臨帖的學習方法,還有一種學習方法。就是“四法三筆”的書法學習方法。

    這種學習方法即適合初學,也適合精研的高階階段學習。

    我們知道,學習書法與年齡有一定關係。比如,青少年一下年齡段的朋友,不太適合高階學習方法。只能要求粗通書法技法就可以了。但是成年人學習書法,除了必要的熟練期,直接進入高階階段,適應性比較強。

    但是,“四法三筆”的書法學習方法,就沒有那樣明顯的區別了。

    這種學習書法的方法。要求在如何“寫出來”上下功夫。

    怎樣按照“四法三筆”把一個字“寫出來”?

    首先對書法的起筆、行筆、收筆過程要嚴格控制。

    除了起筆行筆收筆,還有一個要求,叫做“接筆”。

    接筆其實也是按照起筆行筆收筆來完成的。

    但是,這一筆,之所以叫做“接筆”,關鍵是在一個字的所有筆畫中,要注意安排位置關係,這樣,我們寫字臨帖,就會有一個監控手段和檢測辦法。

    我們學習書法,其實最大的問題是,不知道如何檢測出我臨摹的作品“哪對哪錯?”,如果按照“四法三筆”學習,這個問題就很容易解決。

    最後是“寫出來”以後,怎麼看?

    我們前面說了,按照“起筆、行筆、收筆、接筆”寫字,就可以寫得很準。

    那麼,你怎麼知道臨摹的“很準”呢?這就是“筆法、筆意、筆勢”這“三筆”。用筆法檢驗筆畫“像不像”,用筆意檢驗筆畫“生動不生動”,用“筆勢”檢驗筆畫的覺度走勢寫出來沒有。如果“三筆”都滿足了。你的書法真的就會沒有問題。

    知道學習書法我“哪對哪錯”了,這非常重要。以前的書法學習體系沒有“四法三筆”這樣嚴密而簡單的理論,也沒有檢驗哪對哪錯的依據。

  • 15 # 潘茂生書法文化研究

    對於臨帖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設法吃透原作精神是最重要的,一模一樣大可不必。即使能臨到真假難辨的程度,只能說明高仿能力很強,要驗證真功夫,還得去創作領域打擂,只要找個內容一寫,立馬見分曉。

    如果寫的像集字作品似的,說明沒有出帖,仍在基本功範疇徘徊,與創作還有一段距離需要走。創作的真正意義是寫出自己的個性,重點看消化功能怎麼樣,獲得了多少營養,謂之取法。所以,從日後應用所需著想,臨到七八成像就行了,而這七八成,70%用在筆法與筆畫技巧上(神采),剩餘30%用在字形結構上。

    臨帖是悟法、識法過程,透過求像(形似、神似),仔細體會原帖技法精要,如執筆法、運筆法、基本筆畫、結字法,領悟每一個細節是怎麼表現出來的。

    其實,只要是把筆法、字法這兩個關鍵科目弄清楚、學明白,熟練掌握技術原理,並在實際應用當中得心應手,這就達到目的了,況且,按創作中章法要求,不能把原帖的字形原封不動的搬過來擺在那裡,必須進行變通,重新設計單字章法佈局。

    所以說,臨帖並不是最終目的,因此,沒有必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追求形神具像方面苦熬幹修,除非想當x×傳人。以我之見,莫不如省出時間多學幾個帖,多掌握一些元素,以便融會貫通,闖出一條新路,豈不是更有意義。

  • 16 # 三代齋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應當明確臨摹的目的,可分四個方面:1走穩;2.打基礎;3.學用筆、結體、章法;4.創新。1和2為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不可能一下子臨得那麼樣,不必過份強調樣與不樣。3是重點階段,在臨摹時要儘量爭取與原帖一致。第4是創新,在臨摹時可以考慮變化。即米海嶽說的集古字。

  • 17 # 剖析與建構

    清代四大楷書大家之一的何紹基,他的臨帖學習方法,值得我們思考,我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清代中後期,由於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使得書壇盛行南北之爭,受時風的影響,很多人走入了極端!

    作為阮元的學生,何能跳出時局,看準方向,在他取法的各類晉唐楷書中,雖風格各異,卻都有一個共同點:富有篆分之意。為了使自己的楷書富有更深的審美內涵,他做了如下取法:

    取法《黃庭經》

    如果你見過何臨寫的黃庭經,和原作比較,你會想罵上一句:“這臨的是啥玩意兒,一點也不像。”幾乎是面目全非,我書我法,是在抄帖,讓人難以理解,我們也會產生一個疑問:他從黃庭經裡到底學了啥?

    他自己在臨的黃庭經的冊頁後,寫了一段跋,曰:“觀此帖橫直撇捺,皆首尾直下,此古屋漏痕法也,二王雖作草,亦是此意。”

    看了他的跋語,你會恍然大悟:“哇,原來何紹基只是從黃庭經裡抽取了他想要的古屋漏痕法,別的,他一點都沒要。”

    好聰明!

    取法《張黑女墓誌》

    同理,何對《張。。。》的個性解讀,直接影響了他的臨摹效果,《張。。。》不唯有遒厚精古,還有俊利秀逸的一面,何獨取前者,使得他的臨摹作品,與原帖“不像”!

    取法《瘞鶴銘》《道因法師碑》,均採用了這樣的方法來臨摹,尋找他所尋求的篆分遺意,結果可想而知,臨摹的效果,與原帖當然不一模一樣!

    但是,何紹基畢竟是書法大家,這樣的學習方法,值得我們借鑑。

    同時,如果臨帖臨的不像,那麼我們的法度又從何而來呢?之所以列舉何紹基的例子,是要說明一點,在臨的像的同時,別忘了你為什麼要臨帖?

    為什麼臨帖,你真的有思考過嗎?

  • 18 # 不二齋

    第一、覺得要看你處於哪一個學習階段。

    1、如果是初學者,我建議還是要臨像,越想越好,盡最大可能逼近原帖。

    這樣不僅可以提高你的控筆能力、觀察能力,還能奠定一個好的審美基礎。對於以後進一步提高、學習其它字型都有很好的幫助。

    2、如果你已經經歷過臨像這個階段,可以嘗試著寫意臨摹,取帖的一個方面,同樣是學習王羲之,有人學到了結構,有人學到了用筆。

    很多書法大師的臨摹作品都不是很像,他們都融入了自己對帖的理解,他們已經過了描摹畫形的階段,用自然書寫的方法去臨摹。

    第二,要看你學習的什麼字帖

    如果是墨跡,則越像越好,如果是碑刻,要進行理解性的臨摹,啟功先生說:透過刀鋒看筆峰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初學者不建議直接寫碑,因為理解力達不到。

    總之,臨像是必然選擇,臨不像是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的策略。

  • 19 # 秩和律師147753

    首先,我們要問,能臨成一模一樣嗎?

    大家都聽說過,王羲之蘭亭序,王羲之過後又寫過多次,都因為沒有第一次好,最終保留的仍是第一次。

    這也就是說,一件好作品,即使是本人,也是無法重複的。

    因為一件作品,當時處境、心情,筆墨紙,這些因素,都具有唯一性,因此說,作品的複製,不可能與原作一模一樣,即使作者本人。

    第二,臨成一模一樣,有何意義?

    臨帖是臨一篇,還是臨一字?如果不回答這個問題,就無法解釋,臨帖的意義。

    小時候學習寫毛筆字,是不臨帖的,都是師承,老師讓你咋寫,你就咋寫。只有到了一定階段,有了想法,才開始臨帖,學習他人。

    臨帖的目的,是學習,這是沒有爭議的。一幅作品,具有創意,而創意是臨摹不出來的,因此我不贊成臨作品,我贊成臨字。

    我們臨一個字,首先要描紅對不對?在描紅之前,我們先分析筆畫,方圓濃淡,深淺長短,甚至我們要分析使的什麼筆?以達到儘量恢復到古人寫字時的狀態。

    如果每一筆,每一畫我們都會寫,都有信心寫好。如果有的筆畫不會寫,我們分析它如何寫成的,然後僅針對這一筆練習。直至這一筆,成為我自己技法,可以信手拈來。這樣,我們便可以描紅了。

    我們要勾出原作中的一個,或兩個字。一般情況,楷書勾一個字,草書勾兩個字。

    勾完後,我們便根據筆法,將各個筆畫寫進去。如果苗不進去,說明筆法錯誤。可以說,描紅,就是筆法的試錯。描紅的字,幾乎和原字一模一樣。

    接下來,就可以臨了。臨的前提是透過描紅,確定筆法沒有問題。臨前需要對字的結構,進行分析,各筆畫的比例,大小長短,斷連曲折都要看好。然後,根據自己的判斷寫出來,再與原字對比。

    經過反覆對比臨摹,最終我們寫的字,與原字在用筆,結構上基本一致。

    從傳統的臨摹過程,我們可以知道,臨摹就是以古人為師。用一句時髦的話,就是逆向工程。

    因此說,我們在臨摹時,認為哪一筆乖時,是可以變動的,認為哪一塊不科學,也可以變動。所以說,臨摹的意義是學習,並不是一模一樣。

    比如說,我們的殲20,就是臨摹。臨的f22,結果出來了,我們超越了f22。

    所以說,臨的一摸一樣,沒有任何意義,也做不到。

  • 20 # 問心思己過

    臨摹書法是否要臨的與原貼一模一樣,這個好像每個人的理解不同,答案也不一樣,我作為一個初學者,而且還是自學書法,我認為既然是臨摹那必須臨的越接近原帖越好。試分析如下:

    首先,既然是臨摹,那當然是越像越好,特別是初學者,我們可以在不斷的臨習中認識該帖字型的結構、筆法,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如果臨寫的不像,那你臨帖中所學到的東西或許相悖,又怎麼去深入的學習呢?

    其次,即便書法很好的人也在不斷臨帖,為什麼呢?我想就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思想,我們不可能和原帖作者具有同一性,再者時代不同,經歷不同,隨著我們書寫的不斷進步,我們在臨摹時的體會也是不同的,追求形似的進一步就是追求神似,有形才有神,所以臨摹時與原帖的形似度越高,也就越容易追求神似!

    最後再說說許多書法家臨摹的字帖,似乎與原帖不太一樣,我只想說人家既然是書法家,必然有自己對書法的體會,對於他們的臨帖,或許已經不是臨摹了,更確切的說個人認為那是臨創,加入自己對書法,對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去感受古人寫帖時的一種心境了!

    以上都是個人所言,希望各位大家見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還有全新的CRT顯示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