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黃九變書畫
-
2 # 胖博士
書法和太極拳一樣。會玩耍的人多,精通門道的人少。太極拳如果不練內功,打通任督二脈。氣沉丹田,無極無限,萬法自然。是打不出太極的精髓。只能是廣播體操。這必須有師傅教,自己邊學邊練。還要悟性好。
書法也是有秘訣的。由入筆調鋒,到行筆轉折出鋒。都有講究。有的人有理論,但是不練,悟性差,是寫不好毛筆字的。如果沒有好的老師教,建議大家多讀帖。初學者不要臨碑帖。看線條,看轉折筆鋒的變化。這是最難的。
-
3 # 王乃棟說書畫
趙孟頫說的用筆千古不易是講書法的方法論,方法不對則竹籃打水、南轅北轍!由書法淪落為毛筆書寫。
這個書法方法論主要難在哪裡?
1、難在深刻認識。
2、難在運腕用鋒。
按書法有多種多體,以行書用途最廣,以草書難度最高,而寫好行草,舍運腕不得其法,非運腕難臻其妙。
為什麼?運腕才能充分發揮用筆出鋒、提按揮灑的行書、草書筆法。
所以唐詩人魯休以詩描述懷素:自言轉腕無所拘,大笑羲之用《陣圖》!
所以現代沈尹默以詩描述筆法:腕力遒時字始工!
-
4 # 張勁逸
首先想說,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中的"易"字,主要是指"變化"的意思,不是難易的易字。例如五經之首的《易經》的"易"字,就主要指"變易,變化"。闡述面對宇宙不斷運轉,人應當如何適應和掌控命運的意思。
趙孟頫這句話是兩句不可分割的連線在一起。原話是"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他的意思是說。書法最重要的是用筆。但是結體也要用功。大致來說,結體因時代的不同而流傳不同。用筆則是千古不變的。
這句話是引自趙孟頫《松雪齋書論》,緊接著他還有一段論述。後人很少提及,大致內容是"王羲之在結體上改變了古法。形成了雄勁秀雅的氣息。所以從古到今的人都以其為施法物件。所以古代二王的筆法法度始終是不能失去和變化"。實際就是把王羲之筆法提到了一個不可更改為高度。
我們應該客觀的理解趙孟頫這句話。在書法的發展往往離不開糾正前代的弊端。比如,盛唐的書法。主要矯正唐初書法過度追求溫和飄逸的推崇。而提倡張旭姿勢狂放的神彩。還有顏真卿的法度嚴謹,敦厚大氣。宋代的書法,則矯正了唐代對森嚴法度的過度追求。而重視造意運筆與無法之法。
宋元時期的趙孟頫。則主張迴歸晉韻。他將用筆提到了比較高的位置。原因還在於對宋代書法家,不重視筆法,過分追求意趣的反對。推崇王羲之筆法。所以他講的筆法是指魏晉筆法不能變,正如我們熟悉的大清時期人們愛說的一句口頭語"祖宗之法不能變"一個意思。
實際上對趙孟俯的看法,古人是有爭議的。因為"結字因時相傳"是有道理的。後一句"用筆千古不易"。則帶有一定的片面。如清代包世臣《答三子問》文中所說:"結字本於用筆"。也就是說結字與用筆既區別,又不可能孤立截然的分開。是相互聯絡不可分割一體。而且用筆也不可能以不變應萬變。比如書法史上,篆,隸,楷,行草等各種書體。無不是筆法,結構,隨時代的風尚而變。不光結體要變,用筆也一樣有一定的變化。
比如隸書就是用筆變圓為方取代了篆書。是書法的一大革新。王羲之又增損古漢魏隸書楷體,創造了妍秀流美的新書體。王獻之又用外拓筆法,改變了王羲之的內頁擫筆法。青出於藍。褚遂良,歐陽詢,顏真卿哪一個不是繼承王羲之筆法結構。然後都是加以融合,筆法還是有了變化,才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彪炳千古?
甚至比如宋代黃庭堅,用筆誇張性的縱橫恣意。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輻射體",同樣是筆法在變化。鄭板橋,以真,草,隸,篆相參而開別開生面出的"六分半書"。還是結體變化,筆法也變化的成功例證。這類例子在書法史還有很多,枚不勝舉。正是像石濤所說:"筆墨當隨時易"。更為確切合理。
-
5 # 真行文化
這個不需要理解,
就是字面的意思,
“筆法”(用筆)千古不易,
就是筆法永遠不變。
筆法永遠不變,
書法諸體也是同一筆法。
可以說:筆法唯一,
沒有筆法就沒有書法,
書法的一切在於筆法,
得筆法者得書法。
筆法是什麼呢?!
是自然運轉的規律,
比如,用筆如用劍,劍是立體舞動的,人們看到的字,是劍舞動時在紙上留下的偶然痕跡,而不是靜態描壓的印記。
這就是筆法的實質,感悟如此筆法,書法就全通自如了。
-
6 # 一笑貫長天
即便是趙孟頫本人也是筆法的殘缺繼承者!
筆法是困擾書法界千年的難題,到現在也無人破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欣賞到二王的筆墨,可是就是沒有人能夠學會,學精!
說的很簡單,有的人可以說奧秘在他三五句話裡就解讀了,可是,他自己都沒入門呢?晉以後那個沒學過二王,可是誰學到半成了?寥寥無幾吧?
筆法千古不易是對的!不能掌握王羲之的筆法你就寫不出王羲之的書法來!或許你想我了王羲之的筆法也未必寫出王羲之的書法來!
大家都努力吧!
-
7 # 天下有雪
結合原文環境,"用筆千古不易"的意思,就是"筆法就那些,無需改變"。
有人回覆是"用筆一直都很難",這個,古文功底還需加強呀。
顯然,趙孟頫的這句話只能部分正確,因為筆法一直在探索,不斷有創新出現。我們看米芾的行書,用筆顯然超過二王,而王鐸的草書,筆力鼓盪,力能抗鼎,用筆之豐富顯然又超越前人。
趙孟頫為集大成者,對二王臨習甚深,與董其昌一樣,他們的前面已經看不到更廣闊的路了,所以認為"用筆千古不變"。
-
8 # 古靈精怪的熊
範笑歌的解讀比較科學,趙的這句話是寫在王羲之書法之後的跋語。就是針對王羲之書法而言的,不是針對所有書法,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通這兩句話的含義。
很多人把這兩句話過度解讀了。
-
9 # 蛻山徐康巖
書法的法是有確切的規則。這個規則有曹魏時期蔡邕所創,至第四代傳人王羲之大成,史稱魏晉筆法。這個筆法,可以達速,可以流美,可以方圓兼備,可以八面出鋒…。趙孟頫所說的用筆千古不易,就是指的這個筆法,這也是書法唯一的規則,故說用筆千古不易。
-
10 # 無為大聖o
趙孟頫是個精通筆法的書家,字寫的多寫的帥寫的媚。
至於筆法千古不易確是對毛筆字的精準評論,筆法的法字我的理解是古人在書寫過程中總結出的,約定成俗的用筆規律,毛筆這種工具在書寫的時候必須保證中鋒行筆,作到這樣行筆墨才不能溢位劃外也才能成其謂書法,反之都不能稱之為書法是不被人看的,因其書的字不合法度。
-
11 # 好學的騏驥
你現在是哪個階段,這和練習功夫一樣,“筆法千古不易”不是知識,不是知道就做到,是一種體驗,你再繼續寫,慢慢感受。
-
12 # 井底之蝸
謝謝邀請。“用筆千古不易”的說法來源於趙孟頫《定武蘭亭十三跋》,其中第七跋寫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廿八日濟州南待閘題。”
我不清楚趙孟頫是不是在批評宋代的尚意書風。個人認為,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這個問題,既繼承古法又變法出新。
我們知道,宋代是書法藝術的一個高峰。以宋四家為例,按照米芾的說法,蘇軾“畫字”、黃庭堅“描字”、蔡襄“勒字”,而自己則是“刷字”,可見筆法變化之豐富。
所以,我們應該先學好古人筆法,讓自己站到巨人的肩上,然後再發揮自己的想象進行變化,在基本法度之內創造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
13 # 林慶逢358
謝邀。幾百年來,不乏有書法人在探討、在研究,想解開"用筆千年不易"是怎麼一回事。我當小朋友時覺得我已解讀出心得,但又懷疑自己沒這能耐。現下當老人了,還是覺得這是稀鬆平常一件事。用筆千年不易,六字真言,明明白白,不就是說的千年不易的用筆嗎。用趙自己的話來解便可以明白:書法以用筆為上。什麼叫用筆?該如何用筆?去哪學用筆?老趙不藏私,有明確的答覆,他說: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要知其什麼叫用筆,就得去玩味古人法帖。簡單明瞭的一回事。最不明瞭的是玩味不出古人法帖的用筆,自然解不開千年不易的用筆法。解得開了,便明白是這樣的用筆:當筆在紙上運動時,在心意的驅使下,產生提按頓銼等動作,塑造出來不同型體的線條,這就叫用筆,這就是歷經幾千年不變的用筆。
-
14 # 使用者9949125493
寫寫他老人家的字就知道了,我可能資質差點,臨帖兩年多了,從
《道德經》開始,現在臨《千字文》,還是不入門啊。
-
15 # 地當紙
元代書法大家,松雪道人趙孟頫這句‘用筆千古不易’話說的好,雖然這話講出年代不算很久遠,也算千古名句了。
之後寫書法的人,誰人不知,那個不曉,它還一度引起了人們的爭論,但更鼓動了愛書法人的思考,求解。當初,子昂要是再把這用筆之法再釋解一下,豈不是更好。
對‘用筆千古不易’有不少反駁的論點,有的說,歐,虞,褚筆法都是不一樣的,那來的千古不易,有的說,趙孟頫主要是針對二王筆法說的,因為他非常反對宋代的書風,認為宋代書風遠離了二王,以此來說朋二王書法用筆規律。他還講過,過去有人得書家幾行字,終日練習,也會成為名家,說的也是用筆之法了。
其實,這句話概括了用筆規律,是客觀存在的,王羲之發現並找到了,清代大書法家周星蓮在《臨池管見》中說,所謂千古不易者,指筆之肌理之言,非指筆之面目言之也。我認為很有道理,趙孟頫指的是用筆,強調以用筆為上。就是指用筆的發力,而不是簡單的理解為用筆的形態。用筆是源,形態是果。
何為用筆,我個人的理解就是用筆之力,或運筆之力,就是筆力。筆法和結構為用筆的形態,就和人走路一樣,人走路的形態是不一樣的,就如同字形不一樣,但不用力是無法行走的,看軍人的步代,模特的步,他們走的好看是經過專業訓練的。一樣的道理。用筆之重要,重在發力。衛夫人《筆陣圖》第一句話就是,夫三端之妙,莫先於用筆。還講,點畫波撇,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書法家田英章講,我練書先是指力,後是腕力,再是臂力,現在是全身之力。
所以說,這用筆就是書法的夲,‘用筆之難,難在遒勁’,不會發力,不善發力,那裡來的遒勁。發力是書法的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難也難在發力,字的結構,筆畫的形態,千年留傳,特別是現代媒體的發達便捷,字帖滿天飛,臨帖很容易,很方便,但學發力就不是那麼簡單。臨帖臨的象只是面,是表象,發力對不對才是質,是內涵。子昂講,學書有二,一曰筆法,筆法不精,雖善猶惡,二曰字形,字形弗妙,雖熟猶生。說的極端了一點,但不無道理。
筆力是書法藝術必備的基礎,通筆力表現出書法線條的美的質感,美的形態,美的符號,美的篇章。筆力不是空洞虛無的,透過筆力表現不同的形態,不同的質感,有無筆力的形態,但沒有抽象的筆力。
筆力是需要訓練的,也是需要去‘悟的’,古人講意在筆先,我個人體會還要力在筆先,用力引著筆走,筆引著毫走,而不是力在後推筆,力還要與起收,提按,轉折,頓挫,等結合,與毛筆的彈性相結合,與緩急輕重相結合,講筆筆中鋒,還要講筆筆有力,無處不用力,無處不有力,點到力到,劃到力到。做好這些力與鋒的完美結合,如‘包丁解牛’那樣得心應手,才是大家,才會進入書法的新境界。
最後用衛夫人一句話結束,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
16 # 真空妙有無量壽
"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這裡是說"用筆",趙孟俛沒說"筆法″,大家非得要往"用筆之法″上去強調考慮,那是沒辦法的事情。如果是那個意思,趙先生就直截了當來個"筆法″千古不易就是了(如題主)。一字之差,古文含糊不得。讀者自變文義,與作者無干。
現在非得定義個"書法″,不就是"用毛筆寫漢字″嗎?現在硬筆已經普及,而且硬筆的種類也越來越多,而且先進丶實用丶方便,寫出來的觀賞性也很高。儘管與毛筆的效能用法大異其趣,但硬筆寫字的操作仍跳不出趙先生這個"用筆"的概念。
什麼又是"因時″相傳?隨時丶時時丶與時同步,寫字(書法創作)是個不停步的過程,用筆搭建字型結構的過程,要時時隨機,因機變通,適應紙張丶尺幅丶行文內容丶章法佈局,雖然字法規範不變,只要字型大小一變,重新排列組合,不臨時通變,行嗎?作為個人,筆法一旦掌握,在書寫結字過程中就是"以不變應萬變″,不變的是"控筆能力(也可叫筆法的運用能力)″,應變的是"字型組合能力(字法的學習也是平時的預設,亦須用功)″。
當下人故作高明,講創新,講變法。立足未穩就在考慮超越時代。法不是不應變,也不是不可變,或者說本來就沒有成法可言,若不如此,趙先生的智商不一定低於我輩,他在行文中自會果斷用個"法"字。因此說,"用筆千古不易",首在講究用筆("用筆為上"),次及其他。此觀點本身即是千古不易之論。法變筆未變,一支筆可變萬種法。如何使轉,都是"用筆″的機變。萬法不定,筆來約定。
只要寫字,即須用筆,指頭書畫是以指代筆。長毫短毫,軟筆硬筆,用筆即須有法,有法可學,有法可依,法無定法,因人而異。法可千變萬化,都是用筆之法。
"難在哪個階段″,不知題主何所問也。
筆是工具丶武器,"工(作)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還須會用,善書者不擇筆,歸總還是"用筆″的功夫。最關鍵是紮實的基本功,筆頭功夫了得,創作方能遊刃有餘。誇誇其談,戲論終日,不如臨池不輟,實踐"用筆為上"的"千古不易″之理。
-
17 # 王步徵書畫
“用筆千古不易”可謂是一個經典話題,也是一個撲朔迷離的話題,其問題的焦點就在對於“易”的解釋。為此我特地查了以呂淑湘等為首席顧問、李行健為主編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第1553頁對“易”的解釋有四種:作為動詞解釋為1.更改,代替;2.變換;作為形容詞解釋為1.容易,不費力;2.謙遜平和。概括起來對“易”的解釋歷來主要的分歧是作為動詞“更改”講,還是作為形容詞“容易”講。至於到底作何種解釋是對的,如果要是能夠穿越時空發個微信問問趙孟頫本人就全明白了,否則作何解釋都是“以己之心度趙孟頫之腹”。我並不排斥其他解釋,但是我更傾向於對“易”作“容易”來解釋,那麼“用筆千古不易”整句話的意思就是"用筆千古以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主要是基於我從趙孟頫這句話的寫作背景及縱觀他的蘭亭全部跋文來認識的。
趙孟頫在57歲時乘船由浙江湖州到北京的途中歷時32天,在船上對《定武蘭亭》反覆玩味和臨習陸續寫下了十三段頗有心得體會的跋文。他在第六跋中感嘆到:“學書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筆之意。乃為有益。右軍書蘭亭是已退筆,因其勢而用之,無不如志,茲其所以神也。昨晚宿沛縣。廿六日早飯罷題。”
“用筆千古不易”是出自趙孟頫《定武蘭亭十三跋》的第七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齊梁間人,結字非不古,而乏俊氣。此又存乎其人。然古法終不可失也。廿八日。濟州南待閘題。”原作圖片如下:
這裡講的“右軍字勢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本身就是講王羲之對前人用筆(字勢)的變法。如果把“用筆千古不易”解釋為“用筆千古不變”的話,這顯然不符合書法發展的歷史事實。有的人把“用筆千古不易”解釋為“中鋒用筆千古不變”,這也太牽強附會了吧,用筆不只是"中鋒用筆"啊。
我們不妨馳騁自己的想象力:趙孟頫在船上的這32天可以說對定武蘭亭是如痴如醉,反覆臨習,不斷猜摸蘭亭筆法,一有體會就寫一段跋文,然後又臨習,有了體會再寫一段跋文,凡此共寫了十三跋,直到北京,可能興猶未盡!以下是趙孟頫所臨蘭亭的得意版本的圖片,是否是在此途中所臨版本沒詳細考證過,不敢妄言:
為什麼趙孟頫強調“書法以用筆為上”呢,一個是重要,二是要想掌握好筆法千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從練習書法的實踐來看也是如此,我輩之人有的練習了幾十年到頭看看自己寫的作品,亦或有的筆法還都未入門,不知各位練習書法的朋友是否有同感。
“如何理解趙孟頫說的“用筆千古不易”?主要難在哪個階段?”,第一個問題談完之後,我們來談第二個問題,主要難在哪個階段。這個問題趙孟頫在其第九跋中也有論及,他說:“東坡詩云:‘天下幾人學杜甫,誰得其皮與其骨。’學蘭亭者亦然。黃太史亦云:‘世人但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此意非學書者不知也。十月一日。”的確如此,學習了用筆之道之後能否運用到自己的實際創作中,得魚而忘荃,不能僅僅停留在用筆的層面上,停留在臨帖的階段,要讓用筆為表達我們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而驅使,成為我們抒情達意的工具,寫出自己的書法風格來,這太難了,其中甘苦只有學書者自知。各位不知有否這樣的體會,在臨習法帖時,筆法還掌握的不錯,一旦自己完整地書寫一幅作品時,往往就不怎麼能得心應手了,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用筆錯誤或用筆不到位,更別談氣韻生動了。
總之我的體會是:書法用筆千古不易得,通篇氣韻生動更難求!
-
18 # 快樂書法
‘’用筆千古不易‘’出自趙孟頫《定武蘭亭跋》。原文是:“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就是最後的這個‘’易‘’字,文案官司打了幾百年,還沒了斷。
按趙孟頫原話的語境邏輯,毫無疑問,這個‘’易‘’就是‘’改‘’,‘’變‘’的意思。
那就更費解了,既然用筆千古不改不變,人們看到的古代經典作品,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用筆無一相同,即使同一個人寫的不同作品和同一類作品,用筆都不相同。比如有名的《蘭亭序》,每一個點的用筆都不同,每一個筆畫的用筆都不同,那又如何解釋‘’用筆千古不易‘’呢?
古人的話,有時只有同時代人,同道中人,才能心領神會。
就這個‘’易‘’字,書法界的幾位大佬(不說是誰了,大家一聽專家兩個字就反感)基本一致的解釋:
所謂‘’用筆千古不易‘’,指用筆的原則,即起筆,行筆,收筆,‘’三過其筆‘’的原則,無論是任何書體,無論是誰寫,都是千古不變,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不講‘’用筆‘’的瞎寫。但各種書體,各人按這個原則所表現出來的形式狀態卻是千變萬化的。二者之間沒有什麼相互牴觸和悖離。
我覺得這個道理完全附合趙孟頫的本意,也完全附合古今書法的實踐和事實。
至於最難在那個階段,我的回答是:
1.學習筆法的初始階段;
2.如果要打算練習碑帖結合的話,就是這個兩相接續化合的階段。
-
19 # 翰墨書道
這句話出於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定武蘭亭跋》,原話如下: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這裡談到了兩個方面的問題結構與用筆的問題。第一句話是說用筆技法在書法中是第一位的,但結字之技法也不能忽略。第二句是續接上一句而來,結字的具體形態是在不斷變化過程中,而用筆則不變,千古不變。似乎前一句和或後一句說的缺少邏輯關係。我們該如何去理解呢?題主所理解的“不易”似乎是“不容易”的“易”,所以才有什麼難度的問題。實際上,這裡的“易”字是變換的意思,“不易”就是“不變”的意思。這句話從趙孟頫話中說出 非常正常 。因為書法的技法,特別是用筆技法到了元代早已定型可以說在唐代,用筆技法在楷書中已經完全齊備。特別是中鋒為主的用筆技法確立,至今沒有出現高於中鋒運筆的其他技法。所以趙孟頫才說“用筆千古不易”。
我們考察字王羲之以來至今的書法技法,確實沒有什麼變化特別是經典的用筆技法。無論是真草隸篆,諸書體,亦或歷代書法家的書法風格如何變幻莫測,考察其核心筆法,實際上至今都沒有變化,即便有一些書法家的獨具個性的用筆技法,但只屬於其個人的用筆技法,代表不了主流的中國書法的核心技法或筆法。如中鋒、側鋒,如提按頓挫、起筆行筆收筆之法(藏鋒露鋒,方筆圓筆),遲疾輕重之用筆,大約無非如此。只不過高明的書法家則能夠做到利用這些基本的用筆技法,涉及或創造出千變萬化的點畫與線條造型。我的理解,用筆為上,和用筆不易,就是說書法用筆技法已經成熟經典化。這些經典的書法用筆在書法創作中非常重要,是絕定作品成敗的第一條件。善於駕馭則成功,否則就達不到書法的點畫線條造型或形質要求。
-
20 # 無憂谷逍遙子
用筆千古不易,難在“心手相會,揮灑自如,達到忘我境界”
大唐,虞世南《筆髓論》中有……辯應心為君,妙用無窮,故為君也。手為輔,承命竭股肱之用故也。力為任使,纖毫不撓,尺寸有餘故也。管為將帥,處運用之道,執生殺之權,虛心納物,守節藏鋒故也。毫為士卒,隨管任使,跡不滯故也。字為城池,大不虛、小不孤故也。……
普通書法愛好者僅僅是練習而已,寫個楷書沾沾自喜,以為是“書法”,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書法藝術必須達到“忘我境界”,心手相會,縱情於筆墨紙硯之間,意在筆先,下筆如有神助,完美詮釋漢字的意境美,格調高雅,令人蕩氣迴腸,愛不釋手,才是王道。
要達到,虞世南《筆髓論》的境界普天之下也沒有幾人,一方面要有高深莫測的學問、又要樂不思蜀沉溺於書法之中,精通筆法,熟悉各種宣紙、毛筆的特性,才能遊刃有餘,揮灑自如,寫出流傳千古的絕唱,當然“用筆千古不易”。
回覆列表
趙孟頫說的用筆千古不易,歷來有爭論。
第一種:
易:改變。
第二種:
易:容易。
很多人認為用筆千古不易的意思是:用筆的筆法千古不改變。很多人推斷,那個易字就是改變的意思。
但這言論明顯是錯的。用筆還千古不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