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不言

    老陳來回答:

    1、關於崇禎自殺前號召捐款: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殺,大明覆亡。在最後的日子裡,崇禎這個剛愎自用、極愛面子的皇帝,曾為挽救江山社稷做了最後的努力:他放下皇帝之尊,去哀求大臣和親戚們捐款,給防守北京城計程車兵發軍餉。

    崇禎發出捐款號召後,有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來到戶部,熱淚長流,捐出了自己畢生積攢的400兩銀子。崇禎得知後,馬上給他賞了一個“錦衣千戶”之職。相比這個捐出全部身家的老人,那些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就很不堪了。

    內閣首輔魏藻德,捐了500兩;太監首富王之心,捐了1萬兩。崇禎的意思是“以三萬為上等”,但沒有一筆達到此數,最高一筆只2萬,大多數“不過幾百幾十而已”,純屬敷衍。

    更多的權貴在哭窮、耍賴、逃避,一時間什麼奇葩事都出來了:有的把自家鍋碗瓢盆拿到大街上練攤,有的在豪宅門上貼出“此房急售”。

    此時,崇禎想到了自己的岳父周奎。於是他派太監徐高上門拜訪周奎,先不提錢的事,一上門就給周奎封侯,然後說,皇上希望你捐10萬兩銀子,給大家帶個頭。周奎此時表現,堪稱影帝,馬上哭得死去活來的,說:“老臣安得多金?”

    他還試圖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勤儉節約的清廉官員,舉例說家裡窮得只能買發黴的米吃。他堅定地給皇帝女婿的計劃打了個一折,只肯捐1萬兩。這是3月10日,距離京城陷落、崇禎自殺還有八天。

    在這次皇帝哀求權貴們捐款救國的運動中,總計募捐20萬兩。勸京城權貴們捐款的同時,崇禎還讓每一個大臣從自己故鄉舉出一位有能力捐款的富人,只有南直隸和浙江各舉一人,“餘省未及舉也”。

    像崇禎這樣低聲下氣找下臣要錢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找不出第二個。像明末這幫絲毫不給皇帝面子的權貴們,其奇葩程度,也極其少見。

    2、權貴們為什麼不願意捐款救國?

    其實,這幫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有個普遍的心理:皇帝不缺錢。整個天下都是你的,幹嗎要我們出錢?

    “率土之濱,莫非王土”

    崇禎有錢嗎?提供“崇禎真窮”佐證的,是一個名叫趙士錦的人,他在《甲申紀事》中寫了當時國庫空虛的情況:

    “新庫中止二千三百餘金。老庫中止貯籍沒史家資,金帶犀杯衣服之類,只千餘金;沅為予言,此項已準作鞏駙馬家公主造墳之用,待他具領狀來,即應發去。外只有錦衣衛解來迦納校尉銀六百兩,寶元局易錢銀三百兩,貯書辦處,為守城之用。”

    在《北歸記》中,趙士錦感慨:“國家之貧至此!”崇禎上任後接了一個爛攤子,自己省吃儉用,節衣縮食,宮女不夠用了,也不敢擴招,他甚至把宮裡的金銀器皿、大殿裡的銅壺都當掉了,充作軍餉。

    史料記載,崇禎還把宮裡儲存的人參等物品也變賣了。明朝最後一任首輔魏藻德,狀元出身,在危難之際走馬上任,崇禎對他寄予厚望,但他讓皇帝很失望。

    城破前三天,崇禎問他有何對策,並說:你只要開口,我立刻下旨照辦。魏藻德跪在地上,屁股撅得老高,一聲不吭。崇禎氣瘋了,一腳踢翻了龍椅。

    城破了,皇帝死了,魏藻德投降了。李自成問他:你為什麼不去殉葬?這個無恥的人回答說:“我正準備效力新朝,哪敢去死。”

    大明滅亡,浩劫來臨,接踵而來的是數十年殘酷的戰爭,是無數的血淚悲劇。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指責魏藻德身為首輔而誤國,魏藻德為自己辯解:

    “我本是書生一個,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禎無道,所以才亡了國。”

    劉宗敏聽了大怒說,你從一介書生到狀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禎哪點對不起你,你竟詆譭他。說罷,命人掌其嘴數十下。但打耳光,只是魏藻德噩運的開始。他被劉宗敏抓捕入獄,在被夾棍夾斷十指的威逼下交出白銀數萬兩。

    陳演,哭窮的大明重臣,被劉宗敏囚禁後,主動交出4萬兩白銀“助餉”,被劉宗敏釋放。四天後,李自成出京攻打吳三桂,因害怕明朝舊臣趁機在北京作亂,決定殺掉一批明朝舊臣,陳演僅獲四天自由便被捉回斬首。

    國丈周奎禁不住嚴刑拷打,被闖軍抄出了無數奇珍異寶,拉了幾十車,光是現銀就足足有53萬兩之多。

    結語:

    那些在崇禎面前哭窮的“鐵公雞”們,在闖軍的酷刑前,紛紛交出了驚人的財富。

    史料記載:經過殘酷拷掠,李自成軍共得銀7000多萬兩,均讓工人重新熔鑄成巨大的中間有孔竅的方板狀銀板,後來運往西安。

  • 2 # 讀史鑑往

      這件事沒有什麼可信之處,明末形勢急轉直下都是因為天災人禍內憂外患導致的,而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錢。如果崇禎有幾千萬兩銀子的話,完全可以用錢來安撫國內因飢餓而造反的農民,用錢打造一支精兵用以抵禦滿清的入侵。有人說崇禎有錢但是太小氣不肯花這個錢,但在國破家亡的關鍵時刻我想孰輕孰重崇禎心裡應該很清楚,難道崇禎傻嗎?他不傻。

     崇禎內帑有幾千萬兩銀子的出處

      據《崇禎大傳》記載:內庫共查找出“白銀三千七百萬兩,黃金一百五十萬兩。”

      《明季北略》上說“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

      根據上面的記載崇禎少的話有幾千萬兩白銀,多的有幾億兩白銀。當時明朝的一年財政收錄才只有400萬兩白銀,而且每年的開資又大,基本每年都是虧空的狀態,崇禎怎麼可能攢下這麼多的錢。

      即使是永樂、萬曆年間留下來的也不可能。永樂年間五徵蒙古、遷都北京、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這些都是要錢的。萬曆年間雖然經過張居正的改革攢了點錢,但是萬曆自己就花錢不少,萬曆三大徵也要錢,自然沒有錢留給崇禎了。

      其實,《明季北略》後面還有一句話:“果有如此多金(指三千七百萬錠),(則)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頭)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也。”就連寫這件事的作者都不相信內帑能有這麼多錢。

     幾千萬兩銀子到底有多少,可以幹什麼事情

      在《谷山筆塵》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明朝末年,宣府每年的所需的軍費有八十三萬兩,大同花費七十七萬兩,遼東三十八,延綏二十八,寧夏二十二,甘肅三十八萬。

      這六邊的總額是三百七十萬兩了,三千多萬兩白銀可以供養這六邊十年時間。

      後來薩爾滸之戰爆發,明朝精銳損失殆盡。熊廷弼擔任遼東經略,經過一番實地的調研,奏報朝廷,請募兵十八萬,方可復遼。按當時的價格一個士兵一年需要十八兩白銀,十八萬大軍一年需要支付三百二十四萬兩,也就是說崇禎如果有幾千萬兩白銀就可以養一隻一百八十萬人的軍隊一年,或者是十八萬軍隊十年。有這麼多的軍隊在,即使和清軍就那樣乾耗著也可以打贏。

     崇禎內帑到底還有多少錢?

      《崇禎遺錄》記載:自從女真兵興以來,內帑已空。

      戶部官員吳履中也曾記下了這樣的場面:“吾嘗司計,請發內帑,上令近前密諭曰,內庫無有矣,遂墮淚。”

      可以看出崇禎是真的沒有錢了,後來甚至為了抵禦李自成都放下面子去找臣子募捐。早在李自成沒到達北京城下的時候崇禎就曾準備召回駐守山海關的吳山桂回來守城。

      《晚明史》記載,思宗問吳襄:‘三千人何以抵擋百萬之眾?’吳襄則說‘這三千人並非一般士兵,……,因而能得死力。’思宗問:‘需餉多少’吳襄回答:‘百萬’。思宗說‘內庫只存銀七萬兩,蒐集一切金銀雜物補湊,也不過二三十萬兩’”

      這個時候已經到了生死存亡之際,崇禎再怎麼吝嗇也不會拿自己的生命和整個國家開玩笑。綜上崇禎內帑沒有幾千萬兩白銀,也不可能有這麼多。#文史知識局#

  • 3 # 我為發明狂

    肯定沒有這個可能性!

    說崇禎是一個完全不想成為好皇帝的皇帝,那是對崇禎人格的侮辱!

    崇禎的失敗的緣故是能力支援不了夢想!

    因為亂世,猜忌那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崇禎又沒有能力分辨出誰好誰壞!

    但是,崇禎還是竭盡全力想要維持帝國!

    如果,崇禎不是亂世的皇帝,有可能是一個歷史記載的好皇帝!

    因此,崇禎不可能留下那麼多的錢不用!

  • 4 # 老遲

    不太可能吧。明朝全年收入才幾百萬量,全國內憂外患,到處都在打仗,怎麼可能會有錢。崇禎是一個想有作為的皇帝,雖然方法不對,但不至於自己藏那麼多錢。明朝是一個很窮的朝代。

  • 5 # 滄海拾遺錄

    崇禎亡國時,內庫中沒有幾千萬兩白銀。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財政困難。明朝商品經濟高度發達,但政府無法對商品流通環節加徵稅賦,國庫主要來源還是依靠農業稅,而明末土地兼併嚴重,許多土地集中到大官僚大地主手中,難以收取足額賦稅,著名的首輔徐階就是有名的大地主,佔用土地多達10多萬畝,卻繳納稅賦不多。加上明末天災頻發,農民流離失所,引發農民起義,賑災費用和軍隊開支十分高額。在這種情況下,朝廷官僚集團又堅決反對加稅,朝廷財政愈發困難,以至於軍隊缺餉,兵變頻發。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內庫沒有多少庫銀,倒是先前一直聲稱沒錢不肯替朝廷協餉的各位大臣,在起義軍的掠拷之下,紛紛吐出豐厚的家底。

  • 6 # 北嶺散人

    個人觀點,應該是假的

    一直有種說法說李自成進京以後從崇禎的內帑中搜刮出幾千萬兩銀子,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實的。

    一,崇禎雖然十件事辦壞八九年,但絕對算是個勤勉的好皇帝,只是能力有限

    二,《崇禎遺錄》中有清晰的記載崇禎曾變賣內帑器物充做軍餉

    三,李自成進攻北京時因守軍發不出軍餉,崇禎多次號召王公大臣捐餉,但收效甚微。崇禎曾問吳襄若調吳三桂回援京師需要多少錢,吳襄答至少要百萬兩,崇禎長嘆一聲說可內帑連同器物也就七萬,注意,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兵臨城下要給守軍發軍餉,沒錢天下就沒了,崇禎就算守財奴不至於連這個道理也不懂吧

    四,李自成進京後確實搜刮出幾千萬兩銀子,但是劉宗敏把皇室貴族,王公大臣抓起來拷打讓他們拿錢贖人得來的(類似大土豪的方法),只能說明明朝末年確實官員嚴重腐敗

  • 7 # 夏慈史

    這個說法流傳很廣,也有很多人拿這個當做證據,證明當時的崇禎皇帝是多麼黃昏,以至於作為明朝該亡,大清順應天命的證據。而這種說法大部分是來自於《甲申三百年祭》中所寫,當李自成離開北京的時候,卻發現皇庫扃鑰如故,其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樣。按照這種做法,就是說當年崇禎上吊後,李自成在北京某個皇家府庫中發現有巨量的內帑存銀,而且還有永樂字樣,說明積累了多年不用,似乎是坐實了崇禎有大量的私人財產而不拿出來充作軍餉。

    但其實不然,因為這段描述實際也不是作者本人考證,而是來源於《明季北略》卷二十中的記載,其實在這本書中,有對這一史料的懷疑,說明這一史料並不足為信。《明季北略》原文:“……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兩,鐫有永樂字,每馱二錠,不用包裹。談遷曰:‘三千七百萬錠,損其奇零,即可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蒐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 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迴圈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也。

    在這裡談遷已經提出了質疑,首先說大門鑰匙都沒有開啟過,難道說崇禎皇帝都看以前的檔案,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嗎?這麼不科學,另外三千七百萬錠,按照一錠五百兩計算,怕不是有100億以上,這就不科學,明顯是記載有誤,所以是完全不可以相信的。

    如果說當年崇禎的內帑或者國庫但凡還有軍餉,他也不會落得個自縊煤山的下場,這是邏輯問題。但是當時的皇帝雖然沒錢,但是身邊的大臣和貴族手上卻是絕對有錢的的,當初崇禎皇帝號召大家捐資助餉,派出的太監百般勸說,崇禎皇帝的岳父周奎最後拿出來一萬三千兩銀子,其中的五千兩還是女兒周皇后偷偷從宮裡送出來的,最後農民軍從周奎府邸搜出了大約五十多萬兩白銀。而且李自成還在北京追贓派餉,貴族官員以及閣老部員都要繳納一定數量銀兩,中堂官即原明首輔、大學士一級的官,須出白銀十萬兩,各部院、京堂、錦衣官為七萬或五萬、三萬,科道吏部官為五萬、三萬,翰林官多則為三萬、二萬,少則為一萬,各部屬員以下的,均以千計。至於皇室勳戚之家,“無定數,人財兩盡而已。在加上搜索宮內的金銀器具最後也弄到了幾千兩白銀。但是這種事情李自成可以做,崇禎卻做不了。

    而且到了最後已經不是軍餉多少的問題,兵臨城下,這些明朝官員都不願意拿出自己的錢充作軍餉,說明作為一個政權的集體意識已經崩潰,即便拿出在多的錢恐怕也阻止不了明朝被取代的事實。

  • 8 # 玉郎1

    明朝崇禎已經付不起太監工資,東林黨漢奸雜種貪汙貪得明朝已經拿不出十萬兩軍費,李自成大英雄從明朝貪官汙吏東林黨漢奸雜種等人家中搜出部分現銀7000多萬兩,這只是一部分,加上其他藏的金銀珠寶、字畫、房產估計有三億兩白銀以上,這些明朝貪官汙吏(大部分是東林黨漢奸雜種)罪惡滔天

  • 9 # 沉小渣

    另外,他是無錫人,無錫是東林黨的老巢,他的政治立場也有問題。東林黨黑皇帝的事做得可不少。計六奇耳濡目染,很可能就人云亦云了。

    所以,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一般都是按照散文來歸類的,而不是史書。

    關於他提的這一點,談遷在《國榷》裡面就已經質疑過了,試想想3700萬錠,每錠500兩,合計就是1850000萬兩,也就是185億兩,據經濟史專家考據,當時全世界都沒這麼多銀子 ,中國當時匯聚了全世界六成左右的銀子,大概在11-12億兩左右。

    其次,就算真有185億兩白銀,明朝一兩37.3克,換算為現代的計量單位就是13.8億斤,每匹騾子駝四百斤的話,需要345萬匹騾子,中國那時候只有兩百萬匹騾馬,每匹騾子要兩個來回才運的完,西安往返北京要四個月,也就是需要八個月才運得完,而李自成從進北京城到離開北京總共只有四十天。

    綜上所述,這個問題根本就是個偽命題,是東林黨摸黑崇禎的又一條罪狀而已。

    不過 關於這個說法的來由,我考據了一下 大概是這樣的。首先李自成在北京肯定搞了很多銀子 至於這些銀子到底是官銀還是從權貴府裡搜刮來的,我更傾向於是敲地皮敲出來的。李自成確實也將大批金銀運回了西安,但是他肯定不會明目張膽地說這是自己榨出來的,只好說成是朝廷的庫銀了。一些不知所以然的百姓就以訛傳訛最後傳成了這個樣子。

    而計六奇作為一個學者,不加甄別就胡亂採編 實在是罪大惡極。

  • 10 # 東南幕府

    可信度為0。崇禎本人並不貪財,他上任以來,一直在被滅國的巨大壓力中執政。安全,是第一需求,其他任何需求都要靠後。

    倒是,官僚階層中倒是有很多錢糧,不過,他們寧可亡國,也不會拿出來。因為他們對崇禎和大明王朝徹底失望了。

  • 11 # 過去即歷史

    這種說法怎麼還有人信;

    崇禎是個真的勤政的皇帝,雖說能力不到家,但從本心上,他最不願意明朝滅亡;當最後明朝財政體系崩潰了,再也籌不到錢了,相當於再也供養不了軍隊了,那就是土崩瓦解;如果內帑有這麼多銀子,崇禎會不拿來維持軍隊?!沒有軍隊,明朝還怎麼幹;有雞才有蛋,就是雞蛋全用完了,只要那隻雞存在,雞蛋還是會有的;這個道理崇禎不會不明白,財政體系不崩潰,軍隊在,內帑的錢還能回來;守著不花,亡國了,人死了,錢還在,崇禎圖啥?

    沒做過皇帝的現代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崇禎除非是傻子,才不明白。

    有錢一定要做最後一搏,死後對祖宗也有個交代。

  • 12 # 覃仕勇說史

    答:“明朝滅亡時,崇禎內帑還有幾千萬兩銀子藏著不做軍餉”這件事的可信度為零。

    道理明擺著,如果崇禎內帑還有幾千萬兩銀子藏著不做軍餉,那麼,李自成攻入北京後,這筆巨大的財富就是他的了,那他也不會那麼急吼吼地拷打明朝官員、迫切索取金銀以充軍餉了,事情也不會鬧到那麼糟糕了。

    其實,簡單地算一下賬,事情就明白無虞了。

    明朝諸帝中,萬曆被言官罵最狠,最慘,被說成“貪婪暴斂”。

    萬曆死後,留下內帑的財富是多少呢?

    僅七百萬多兩而已。

    王世德的《崇禎遺錄》中記,這七百萬多兩白銀,明熹宗在位期間,已將大部分砸入構建所謂的關寧防線了,另有一部分用來採購宮中物品和建造宮殿。

    一句話,自從女真兵興以來,神宗四十餘年的蓄積已被揮霍一空,內帑已空。

    《明史》也印證了這說法。

    崇禎上臺以後,為了排程週轉,不得不把宮中的銀用器具運往銀作局,澆鑄成銀錠以充當軍餉。

    崇禎年間士兵所領到的餉銀,上面都是鑄有“銀作局”三個字的。

    《崇禎遺錄》的作者王世德為錦衣衛僉事,在大內宮中充當宿衛,對崇禎朝廷禮儀大典、政局變化都“委備詳核”。

    反倒,諸如一些明朝遺臣,如趙士錦、楊士聰、張正聲等輩,這些人根據道聽途說、人云亦云,故意誇大其詞,說“崇禎內帑還有幾千萬兩銀子藏著不做軍餉”,即崇禎這樣的守財奴,死了活該!大明朝這種腐朽的政權,滅亡了活該!

    世界就是這麼奇妙,狗咬人的新聞沒人喜歡聽;人咬狗的新聞才會吸引眼球。

    如果按照事實分析,說崇禎朝內帑已空,國家財政已山窮水盡,一無所有,最終滅亡。很多人沒興趣聽,覺得索然無味。

    如果胡編亂造,說“崇禎內帑還有幾千萬兩銀子藏著不做軍餉”,這可不就是一個患了神經病的崇禎嗎?這樣的崇禎,足可以滿足無數庸閒人士的惡趣味和好奇心。他們津津樂道,說崇禎如何如何愚笨,如何如何昏庸,如何如何貪婪,最終招致滅亡。從這種指點江山式的快評中獲取快感,以彰顯自己的高明。

    明朝遺臣史惇在《慟餘雜記》中痛罵,說就是這種取笑別人昏庸、愚蠢的人自己才是最昏庸、愚蠢的人。

    史惇的證據,是曾任戶部官的吳履中私下跟他透露過,內庫的確早已一窮無白了。

    後來李自成斂積起來的數以千萬計的金銀,毛奇齡在《後鑑錄》、彭孫貽在《平寇志》中都明確指出:全是向官員拷打勒索來的。

  • 13 # 靈石蘊

    沒什麼可信度,這一點不說崇禎帝找錢之艱難了,就從李自成進京後,大順軍的作為也可以看出來

    李自成進京之前,對於明朝投靠的官吏是撫慰,因為得到善待,大順軍一路順風順水,都沒有遇到什麼稱得上是麻煩的抵抗,到了北京城門,一樣如此,順利京城

    這時,連遠在遼東的吳三桂,都想著投靠大順迎立新君……

    而這一切,在李自成進京三天後,就變了

    三天內秋毫無犯,三天後勒索無度,遠方那個正在趕來的吳三桂轉身投了多爾袞,為啥呢?還不是大內沒錢,國庫沒錢,李自成沒有錢犒軍封賞麼!

    大順軍民,鼓著一口氣,就想著進京開啟國庫開啟內庫,封蔭妻子、升官發財呢。庫裡沒錢,不抓瞎才怪。沒有錢犒軍,大軍不亂才怪

    不得已,李自成預設牛金星他們去搜刮京城裡的官員富戶

    對於一國來說,崇禎是真窮……

    據說,大內收繳金銀器皿,共摺合白銀13萬兩

    說句題外話,有些知名歷史老師,真有點拿啥,黑起明來不遺餘力。竟然能在教學課上,說崇禎內庫金銀無數,有幾千萬數億兩,金錠子銀錠子因為放的久了,都沾一起去了……如此富足,還橫徵暴斂,搞什麼明末三餉……說什麼這樣的王朝不亡才怪

    唉,崇禎有那麼傻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外面城市混的不好的人,不願意回家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