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陳來回答:
在唐代,太后自己的生日不太重要,但皇帝過生日的時候一般會給太后同時上壽,感念太后!
唐朝皇帝為皇太后賀壽,應源自漢魏以來的生日慶賀習俗。
民間慶賀生日,實則是為父母賀壽。“二親若在”,才設有生日酒食。
其本質,是皇帝於自己生日之時感念母親養育之恩。誕節同時奉賀皇帝和皇太后,其中自然有政治力量和利益的選擇與調適,但生日賀壽民俗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背景因素。
以下是老陳找到的一些史料,大家可以從中看到唐代皇帝誕節進賀皇太后的一些記錄,透過這種記錄發現變化
皇帝誕節進賀皇太后之儀式,似乎在唐代並非通行之舉。敬宗即位後,寶曆元年(825)六月:
雖然進賀皇太后已停,但皇帝誕日內宮宴會感念皇太后之舉似乎仍然延續下來了。
文宗太和七年(833),中書上奏在皇帝誕日設定慶成節時,對誕節慶生之設想中,有
有宰臣進諫:
文宗李昂《答請慶成節表制》也雲:
“兩宮”一句,是說文宗慶成節同時向皇太后與皇帝上壽。大概因為宮內歡宴多屬於皇室事務,與“群臣稱筋上壽”。
這種朝中歡宴的國家性質不同,文獻極少記載。但並非完全停止,如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十月:
這說明,誕節上壽禮儀中,皇宮之內的感恩、賀壽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存在。
玄宗之後,《開元禮》誕節朝臣朝賀上壽禮儀的兩點轉變,在宋代天聖節賀壽禮中得到了繼承。特別是同時向皇帝、皇太后賀壽的做法,已經公開、明朗了。
到了宋代天聖節禮制較唐代已有較大變革,但這兩種儀式在性質上是接近的。據宋代禮制,可以逆推唐穆宗誕日慶賀時進奉皇太后的大致程式。
對於太后來說,自己生日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而自己的兒子的誕日顯然要比自己生日重要。基於孝道,當皇帝的兒子也會在自己生日這天同時給母后慶祝,來感激母親的生養之恩。
老陳來回答:
在唐代,太后自己的生日不太重要,但皇帝過生日的時候一般會給太后同時上壽,感念太后!
唐朝皇帝為皇太后賀壽,應源自漢魏以來的生日慶賀習俗。
《顏氏家訓》雲:“江南風俗,兒生一期……自茲已後,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嘗有酒食之事耳。無教之徒,雖已孤露,其日皆為供頓,酣暢聲樂,不知有所感傷。梁孝元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芫殘之後,此事亦絕。”民間慶賀生日,實則是為父母賀壽。“二親若在”,才設有生日酒食。
其本質,是皇帝於自己生日之時感念母親養育之恩。誕節同時奉賀皇帝和皇太后,其中自然有政治力量和利益的選擇與調適,但生日賀壽民俗的影響也是很重要的一個背景因素。
以下是老陳找到的一些史料,大家可以從中看到唐代皇帝誕節進賀皇太后的一些記錄,透過這種記錄發現變化
皇帝誕節進賀皇太后之儀式,似乎在唐代並非通行之舉。敬宗即位後,寶曆元年(825)六月:
“降誕日文武百僚於紫震殿稱賀及詣光順門奉賀皇太后,自今已後宜停”雖然進賀皇太后已停,但皇帝誕日內宮宴會感念皇太后之舉似乎仍然延續下來了。
文宗太和七年(833),中書上奏在皇帝誕日設定慶成節時,對誕節慶生之設想中,有
“是日陛下於宮中奉迎太皇太后與昆弟諸王,盛陳宴樂;群臣詣延英門,奉筋上千萬歲壽;天下州府,置宴一日”。有宰臣進諫:
“誕聖之辰,普天同慶,陛下只合侍皇太后,與諸王盛陳宴樂,以奉慈顏……今若修祖宗故事,至是日奉迎兩宮太后歡宴,實為盛美”文宗李昂《答請慶成節表制》也雲:
“卿等啟心輔德,葉志納忠,稽貞觀開元之舊章,述慶善千秋之令範,愛崇誕日,請號慶成,顧子寡昧,懼乖彝典。今以同歡心於萬國,申盛禮於兩宮,深嘉誠勤,是用依允。“兩宮”一句,是說文宗慶成節同時向皇太后與皇帝上壽。大概因為宮內歡宴多屬於皇室事務,與“群臣稱筋上壽”。
這種朝中歡宴的國家性質不同,文獻極少記載。但並非完全停止,如後唐莊宗同光二年(924)十月:
“福建節度使王審知進萬壽節並賀皇太后到京金銀、象牙、犀珠、香藥、金裝寶帶、錦文織成菩薩蟠等”這說明,誕節上壽禮儀中,皇宮之內的感恩、賀壽在某種程度上一直存在。
玄宗之後,《開元禮》誕節朝臣朝賀上壽禮儀的兩點轉變,在宋代天聖節賀壽禮中得到了繼承。特別是同時向皇帝、皇太后賀壽的做法,已經公開、明朗了。
到了宋代天聖節禮制較唐代已有較大變革,但這兩種儀式在性質上是接近的。據宋代禮制,可以逆推唐穆宗誕日慶賀時進奉皇太后的大致程式。
總結:對於太后來說,自己生日可能不是最重要的。而自己的兒子的誕日顯然要比自己生日重要。基於孝道,當皇帝的兒子也會在自己生日這天同時給母后慶祝,來感激母親的生養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