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薛有興醫生

    體寒的表現主要是身體的機能代謝活動相對較慢,平常體溫偏低、手腳冰涼、面色蒼白,喜愛和熱飲,女性月經則常會推遲、有血塊。飲食中儘量能量高,推薦溫熱特性的食材,黃芪、板栗、桂圓等。

    痰溼體質的人,是體內的水分過多,身體容易虛胖、浮腫,經常腹瀉咳嗽多痰,女性容易出現白帶過多的情況,通常可以使用利水消腫的食材,像冬瓜、薏苡仁等。

    體寒+痰溼都出現,也就是上面兩種症狀都會有,甚至還有腰膝痠軟等情況,這種症狀多是脾腎陽虛的患者,您可以自已檢查一下,舌體胖大、手腳冰涼、面色晄白的情況,如果有,一定要及時去醫生那裡確診。確診後最重要的還是使用藥物進行一定的治療。

  • 2 # 老解話養生

    體寒的人艾灸比較好一點,可供選擇的穴位有大椎穴、關元穴、足三里穴、湧泉穴,平時多運動,多鍛鍊,注意保暖。寒從腳下起,可透過泡腳增加小腿及雙腳的血液迴圈。

  • 3 # 海市老七

    我們學校有開過一門養生課(某南方985)

    可能廣東人更加註意養生這一塊的東西!現學現賣一些上課講過的內容!

    首先需要明確一下自己的體質:陰虛火旺?溼熱體質?還是陰虛陽虛?這都是特別講究的,不同的體質對應不同的食療補助!

    根據你的提問,很可能是溼氣過重!溼氣問題在南方比較常見,常見的祛溼的食物:祛溼茶(淘寶有),紅豆,薏米,麥冬,煮煮粥,做做湯十分的好用。

    其他的內容需要更進一步明確寧的體質問題!

  • 4 # 好書碧淘淘

    很願意就這個話題聊一聊,體寒和痰溼一聽就都知道屬於中醫裡比較專業的術語。中醫又是一個非常博大精深的一門學問,裡面包羅永珍,有的表現出來的症狀差別很大,但本質的病因卻一樣,有的症狀看似相同,病因卻完全不同。

    現在人都知道中醫相對副作用要小一點,治病時都會首選中醫,或者自己買點中成藥吃一吃,我認為如果有什麼不舒服,不應該自以為是的隨便吃藥,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隻知道一些中醫的皮毛,並不精通,所以我們不能隨便給自己的症狀貼上一個某某病的標籤,還有的人一聽別人也有這個症狀,立馬就說那咱倆一樣我也是腎虛了,體寒了,然後就開始自己買藥吃上了。我覺得一定不要這麼幹,一定要去醫院找專業的醫生給看一看,確定到底病根是什麼,不能只看部分症狀,差之毫釐,就會謬以千里,千萬不要拿健康開玩笑。

    最後建議,是藥三分毒,能透過飲食調節的,儘量不要吃藥,真要有不舒服了,需要吃藥也一定在醫生的指導下吃藥。

  • 5 # 2020格格吉祥

    調理體寒加痰溼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可以透過適量運動、多曬太陽、艾灸、拍打對應經絡穴位、食療、中藥方劑等。可以根據自己的方便選擇一到兩項或者兩到三項堅持下去,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其中食療是適合每一個需要調理的朋友,因為一日三餐是我們必須要吃的,吃對了有利於體質的調理吃錯了就適得其反。

    那體寒痰溼究竟怎麼吃呢?

    其實很簡單,少吃寒涼食物,多吃溫熱食物。寒涼食物有哪些?冰鎮的飲料和水果,海鮮魚蝦、綠豆、西瓜、雪梨、香蕉、甘蔗、菠菜、芹菜、油麥菜等。其中冰鎮飲料水果是不能吃的,其他食物看時間,在夏天可以少吃點,如水果和綠葉蔬菜可以加熱後少吃。溫熱性食物可以多吃,比如牛羊肉、蔥薑蒜、韭菜、胡蘿蔔、洋蔥、蒜黃、蒜苗、南瓜、山藥、桂圓、荔枝等。在一天內,寒熱食物要搭配好,不要因為只吃熱性食物導致上火,注意保持體質陰陽平衡。

    如何透過食物去除痰溼?這個問題也不難,祛溼食物加化痰食物結合吃即可,如祛溼食物典型的有木瓜、紅豆、薏米、冬瓜、陳皮、薄荷、山藥等,化痰食物典型的有白蘿蔔、杏仁、大蒜、柚子等。如果記不住的話,只要記住一點,就是口感刺激和聞起來有芳香味道的食物,如蔥薑蒜、香菜、茼蒿、芥菜、蘿蔔等都比較適合痰溼體質食用。

    另外,味道酸和苦的食物是體寒痰溼體質要少吃的食物,因為中醫理論說酸收苦降。五味中,酸和苦不適合體寒痰溼體質,其他三種都可以。關於食物屬於哪種味,可以自己去百度詳細瞭解一下。

  • 6 # 魯南小郎中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養生越來越重視,對於自己的體質非常關心,一些養生詞語特別關注,什麼體寒、痰溼、陽虛、溼熱等等,總想弄個明白,好怎麼自己養生。在這裡與大家淺談體寒、痰溼是怎麼回事?怎樣做好這兩方面的養生。

    一、陽虛體質: 若經常感覺畏寒怕冷,或手腳冰涼,特別是冬天,手腳經常如冰塊樣,感覺熱乎的時候少,這就是體寒,也就是陽虛體質。對於這一體質淺談如下:

    陽虛體質:是指人體陽氣不足而導致體質偏頗,以機體不得溫煦,表現為形寒肢冷等虛寒現象,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 形的原因:多為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如孕育時父母體弱,或年長受孕早產,或年老陽衰等。特徵表現:形體白胖,肌肉鬆軟,肉不健壯。常表現為:平素畏寒,手足不溫,喜熱飲食,神色晦暗,口唇色淡,毛髮易落,易出汗,大便溏薄,小便清長。心理特徵:多性格多沉靜、內向。調理:溫補腎(脾)陽方藥:參苓白朮散中成藥:四神丸,右歸丸食療方:當歸羊肉湯,羊肉500g,當歸適量,生薑20g,加入500ml水,熬湯。 功效:溫中補血,驅寒止痛。

    羊 肉 湯

    二、痰溼體質:若經常感覺咽中有痰,或者經常咳嗽有痰,或經常感覺頭重如裹(就是頭戴帽子的感覺頭沉),體態肥胖,經常腹瀉等,就是痰溼體質,淺談如下:

    痰溼體質:是指人體由於痰溼內蘊而導致體質偏頗,以形體偏胖、黏滯重濁等痰溼表現,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特徵和表現:形體特徵多見於形體肥胖,腹部肥滿鬆軟。主要表現為:多汗且粘,胸悶痰多,喜食肥甘,口黏或甜,舌苔白膩,脈滑。心理特徵:性格偏溫和,穩重恭謙,豁達,善於忍耐。調理:健脾祛溼方藥:參苓白朮散、蒼附導痰湯食療方:紅豆100克,紅棗4枚,陳皮適量、鯉魚一條,加水2500ml煲湯,調入適量食鹽即可。

    鯉 魚 湯

    三、若是體寒+痰溼都有,那就要是陽虛(人體陽氣不足,不能溫煦,抵禦外邪,就會怕冷,所以陽虛就是體寒)。體質+痰溼體質,這種情況稱之為寒溼,也就是陽虛與痰溼的情況身體都有。

    主症:陽虛症狀+痰溼的症狀(上文都有,不在累述)

    調理:需要溫陽祛溼。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右歸丸加減

    以上淺談體寒與痰溼,以及陽虛體質與痰溼體質的養生與調理,望能幫助到朋友們。

    (友情提示:文中方藥僅供學習與交流,切勿自行抓藥,責任自負,若喜歡中醫科普與養生請關注此號!)#問答挑戰賽#

  • 7 # 控糖人

    冬季天氣寒冷,一些人即便穿得再多,也會感覺四肢發冷,晚上被窩都是冰冷的,對於這類人群,我們會說這人“體寒”。那麼,究竟什麼是體寒體質呢?什麼又是痰溼?今天從中醫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

    一、體寒

    體寒是中醫上的一個名詞,一般指的是寒性體質。

    體寒大多是由於後天不良的飲食習慣、身體陽氣不足、血液迴圈差等原因所引起的。

    中醫認為,體寒有虛寒證和實寒證,這兩者的症狀有所不同。

    【虛寒證】

    虛寒證指的是,人體內的陽氣虛衰,陽虛則陰氣盛,人就會有陽虛陰盛,虛寒的一些徵象。

    症狀:精神不振、面色淡白、畏寒怕冷、腹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少氣乏力、舌頭淡嫩,脈微弱且沉遲無力。

    【實寒證】

    實寒證大多是由於外感風寒、後天保養不當所引起的,比如女性朋友在冬季穿得過於單薄,露腳踝腹部著涼等等,都可能會讓寒氣入體。

    症狀:畏寒喜暖、面色蒼白、手腳冰涼、腹痛拒按、腸鳴腹瀉、舌苔白潤,脈象很緊或者遲脈。

    體寒體質的女性朋友,大多比較怕冷,容易感冒,還可能會有月經不調、痛經、宮寒難孕等婦科方面的一些問題。

    體寒如何調理?

    體寒體質的人,主要是因為陽氣不足,尤其是腎陽不足,陽虛則生寒,調理原則以補腎溫陽為主。

    ① 飲食方面

    最好不吃生冷刺激的食物,比如梨、冷飲、大蝦、螃蟹、雪糕等。多吃溫熱補氣的食物,如羊肉、狗肉、牛肉、紅棗、桂圓、生薑、紅糖、雞蛋、蓮子、紅豆、人參、何首烏等。

    吃一些偏溫補的食物比如生薑、咖哩、花椒、胡椒、生薑紅糖水、小米南瓜粥等等,平時可以多喝溫開水。

    ② 生活方式方面

    體寒的人容易手腳冰涼,日常要多注意保暖,外出多穿衣服抵禦外界的寒氣;適當多曬曬太陽,補充陽氣;同時多運動,調理機體的氣血代謝。

    冬天可以多汗蒸、泡腳,泡腳的時候,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在水裡加入艾葉,生薑,紅花,當歸等中藥,可以驅寒溫陽。

    適當使用拔火罐,艾灸等方法調理身體,艾灸主要是以督脈灸為主,主要位置是從後頸部到骶尾部,脊柱的正中,大約每隔0.5-1寸就有一個穴位,或者艾灸關元穴,氣海穴,中極穴等穴位,最好在專業人士指導下進行操作。

    ④ 中藥調理

    體寒的人,可以選用附子、肉桂、乾薑等辛熱的藥物,適當的口服一些補腎陽的藥物,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五子衍宗丸等,或者口服一些中藥方劑,像四逆湯、附子理中丸、人參理中丸等等,中藥或中成藥需要在醫生的辨證下合理的應用。

    二、痰溼

    痰溼,多是由於飲食不當或者是疾病困擾而導致,中醫認為痰溼是由於人體內的臟腑功能失調。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儲痰之器,所以出現痰溼,主要跟脾的運化功能失調有很大關係,臨床一般會表現出消化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症狀。

    1,痰溼臨床症狀:

    咳吐白痰、痰量較多、質地較清稀,常有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噯氣頻作、口乾口膩、大便溏薄、咳嗽氣短、舌質淡、舌苔白厚膩有齒痕、脈滑而有力等症狀。

    而且,痰溼也可以壓制脾氣的生髮,導致清陽不升而出現頭暈、頭痛的症狀。

    另外,痰溼人群的特點表現還有:體型肥胖,四肢易浮腫,手足冰涼,面少血色,容易睏倦等等。

    2,治療原則:

    燥溼化痰、運脾化溼

    3,調理方法:

    飲食方面,飲食要清淡,少吃肥膩、甜食,戒菸限酒,多吃些蔬菜水果,比如白蘿蔔,紫菜、洋蔥,枇杷,白果,大棗,扁豆,薏仁,紅小豆,蠶豆,包菜等。

    生活方式方面,儘量不要居住在潮溼的環境裡或穿潮溼的衣服,日常要經常做運動,比如慢跑、散步、游泳、太極拳等,控制體重,適當減肥。

    中藥方面,可用中藥茯苓、山藥、陳皮、木通、龍膽草、黃芩、柴胡、生地、梔子、甘草、澤瀉等具有祛溼祛痰功效的藥物,歸脾丸、健脾丸、木香順氣丸、陳夏六君丸、參苓白朮散等藥物也有益於痰溼體質的調理。

    方劑可予二陳湯和三子養親湯加減,藥物組成包括炒萊菔子、炒白芥子、炒紫蘇子、蒼朮、厚朴、陳皮等等,具體選用時還需諮詢醫生。

    三、痰溼+體寒

    如果痰溼與體寒同時存在,那麼說明陽氣不足,脾胃虛弱,患者會同時有體寒與痰溼的一些症狀,屬於陽虛人群。

    臨床表現: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完谷不化,精神不振等。

    調理方法:與上面所說的體寒與痰溼的調理方法類似,可以同步進行,比如注意保暖,多曬太陽,適當運動,不要熬夜,飲食清淡,多吃溫平補益的食物,不吃生冷油膩的食物等等。

    小結:

    體寒的人大多是寒性體質,痰溼體質的人則大多是脾胃虛弱,體寒與痰溼同時存在的人,大多是陽氣不足,屬於陽虛人群,需要溫補陽氣,從飲食、生活方式、中藥方面進行綜合調理,用藥需在醫生指導下對症服用,不要擅自隨意用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能分享一個你與媽媽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