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澹奕

    第一,傳位一般都以長子為先;第二,武則天為了包住武氏一族考慮。武則天與唐高宗一共有四個兒子,但前兩個已經英年早逝,只有李顯、李旦兩個選擇,李顯為長,按照法統也是李顯為先。

    其次,李顯無能,李旦也未必好到哪兒去,而李顯被廢多年,流放在外,京畿中的李唐皇族與之交集非常有限,其又與武氏一族沒有什麼衝突與利益糾葛。

    而李旦雖然膽小怕事,卻是京中皇族的軸心,其背後的勢力與武氏一脈幾乎水火不容,一旦武則天倒臺,武氏一脈被完蛋了,基於這種考慮,武則天也只能選擇被流放多年的李顯為帝繼位。

  • 2 # 萬歲1148858845

    李顯可是精明能幹的人,絕不是昏庸無能,當年李弘李賢被殺,李顯非常清楚,雖然迅速被廢黜皇位但是在流放中仍然能苦熬十多年而毫髮無損(這在武周殘酷的特務統治下尤其難得一見)回到京城後更是聯合張柬之兵變更是利害,頗有乃父遺風,之後利用李重茂兵變剷除武家,可謂是借刀殺人,權謀之術絕不在高宗,武則天之下

  • 3 # 丁姑娘講歷史

    大哥二哥都被自己的老媽弄死了,中宗再敢霸氣外露,還不是一個死,睿宗還不是乖乖的退位。

    人沒有實心傻的,形勢所迫,歷史需要你扮演什麼角色你就要去扮演什麼角色。

    以前都說劉後主是傻子,現在又逐漸說後主大智若愚,有大智慧。

    哈哈。

    求仁得仁,後世之人怎麼能一句話評價其人呢。

  • 4 # 路衛兵

    李顯在旁人眼中懦弱昏庸,但從武則天的角度看則是仁孝守成,利於善後。而事實也正是如此。神龍政變時,李顯裹挾其中,當右羽大將軍李多祚接他去扛大旗時,他又打了退堂鼓,說亂臣逆子(指張易之和張昌宗)該殺,“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其時武則天已重病在身,正在迎仙院休養,勸眾人改天再革命。雖說有點爛泥扶不上牆,但牽掛母親卻是真情流露。

    李顯拜母親所賜吃了不少苦,然而並未記仇。武則天退位的第二天,李顯便率百官浩浩蕩蕩去上陽宮請安,此後每十天半月問候一次,一直到母親去世。武則天死後,李顯不但做了一個孝子該做的事,比如居喪守制、不受朝會,拒絕嚴善思不讓武則天與高宗合葬的建議,堅決完成母親遺願。還很好地維繫了武則天的身後地位,如下令對武氏宗廟進行保持和維護,為母親追福而修建聖善寺,規定大臣奏事不得觸犯武氏三代名諱,等等。執政理念上則一脈相承,“令百官復修則天之法”,進入後武則天時代。點點滴滴,全都驗證了武則天當初選擇的正確性。

    從表面上看,武則天選擇李顯是狄仁傑等朝臣力薦,以及寵臣張易之意在爭奪立儲之功而吹風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還是武則天的意願——她不同意誰說也白搭。武則天最大的顧慮,就是死後武家被清算,在武、李兩家矛盾漸趨白熱化時,她曾召集兩家核心人物一起在明堂盟誓,相約為一家之親,並極其莊重地“銘之鐵券,藏於史館”。維繫這一理想化願景的手段則是聯姻,其中李顯與武氏的交集最多:他的女兒新都和永泰二公主,分別嫁給了武承嗣的兩個兒子武延暉和武延基,最喜歡的小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是武則天死後保證武氏宗親安全的最佳人選。

    跟李旦相比,李顯心思單純,適合守成。他第一次被廢,雖說是因為魯莽,隨口禿嚕了句要把皇位讓給老丈人氣話——也是話趕話趕那了,否則即便傀儡也輪不到李旦,卻也讓人看到了他直爽無邪的一面。此後經歷貶廢、流放和軟禁的諸多磨難,應該會成熟許多。李旦則狡猾而有城府,他被後人盛讚的三次“安恬好讓”,實則信奉安全第一,並非超然物外——關於這點我在另一篇問答中已有說明。這種明哲保身的乖巧,在旁人看來就是缺乏足夠的擔當,狄仁傑等人支援李顯而不是他這個現成的皇嗣,已然很能說明問題。這種小伎倆當然也逃不過武則天的眼睛,將帝國大旗交給一個見風使舵的人,身後也會存在諸多不確定因子,她無論如何都不會放心的。

  • 5 # 孤狼嘯月31600808

    當時傳位給李顯已是大勢所趨。

    張昌宗兄弟為了討好李氏,為自己留條後路,全武則天召回李顯,並立為太子。至此,武李兩家皇位之爭以李家勝利而告終。

    二張與李氏決裂後,多次阻撓李顯繼續當太子。當武則天從長安遷回洛陽後,朝臣對武則天失去了信心,決定發動政變。

    早在神龍政變之前,朝中大臣總體上傾向與李家王朝,反對武家子孫即位,反對二張專權。民間百姓也普遍認同李家王朝,對李家王朝還是有一定感情的。

    神龍政變後,張柬之率軍除掉了二張,控制了武則天,將武則天軟禁。武則天迫於形勢,只能傳位李顯。

     長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歲的武則天因病避居迎仙宮。

      武則天的病情很嚴重。朝堂無主,宰相也難見女皇。迎仙宮中只有張易之、張宗昌侍奉武則天左右,外人不得入內。史載:“則天不豫。張易之與弟昌宗入閣侍疾,潛圖逆亂。”張易之兄弟有沒有造反謀逆的計劃呢?我們找不出確切的證據來。但張易之兩人極有可能怕武則天去世後不僅權勢不在,還可能大禍臨頭,所以結納羽林軍將帥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測也是可能的事情。反正當時長安城中出現了“易之兄弟謀反”的傳聞和帖子。

      張柬之和桓彥範、敬暉等大臣決定乘機誅殺張易之,逼病重的武則天讓位,復辟唐朝。張柬之利用職權迅速安排桓彥範、敬暉兩人擔任羽林將軍,掌握禁兵,為政變提供保障。當時皇太子李顯在北門起居。桓彥範、敬暉利用禁軍將軍身份拜謁李顯,密陳政變計劃,得到太子的贊同。張柬之早年在外地擔任刺史時,曾與荊州長史楊元琰一同泛舟。談起武周的亂象,兩人相互約定:“他日你我得志,當彼此相助,同圖匡復。”張柬之此時也推薦楊元琰擔任羽林將軍,共同籌劃政變。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在迎仙宮的訊息越來越少。政變集團決定就此發難。張柬之、桓彥範、敬暉聯合左羽林將軍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楊元琰、左威衛將軍薛思行等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餘人向宮中進發。其中李湛、李多祚前往東宮迎接皇太子李顯。李顯毅然出宮,走到了羽林軍的前頭。一行人走到玄武門時,官兵們看到太子出面,山呼萬歲。張柬之、桓彥範等人就簇擁著李顯衝向迎仙宮。在宮門口,守衛與叛亂者發生了小規模衝突。張柬之簇擁著李顯輕易就斬關而入。當時武則天在迎仙宮的集仙殿養病。張易之、張昌宗兩人就在集仙殿內,聽到外面喧囂,拿著兵器出來觀看。在廊下,洶湧而來的羽林軍將張易之兄弟當場殺死。張柬之等人事先還分派羽林軍去各自的家中斬殺張易之的哥哥、汴州刺史張昌期,司禮少卿張同休。張家兄弟的腦袋很快就出現在天津橋南。長安計程車庶百姓見了,沒有不歡叫相賀的。有的人還臠割張家兄弟的肉,在一夕之間就只剩下骷髏架子了。

  • 6 # 錦繡中華一捧土

    武則天傳位給誰,不是後人的主觀臆斷,更不是武則天自己的心血來潮,是主導者武則天與輔助大臣和各方政治勢力鬥爭的結果。

    當武則天年事已高,皇帝傳給武家還是傳給李家也成為朝廷之上明爭暗鬥的主漩渦。但是武則天吧自己兩個公主都嫁給就武家,所以公主們也希望自己的兒孫接班;武則天自己知道天命難違,自己擁有駕鶴仙歸的一天,所以完成傳位大業,也是實現天下太平的既定方針。按照封建的宗親制度,武則天也意識到傳位給李家才是正途。所以選擇究竟是李家哪位王爺,也成為武則天細心考察殫精竭慮的首要問題。

    傳位給誰的前後,武則天四個兒子,前2個早就被處死了,就剩下老三李顯和老四李旦。在這兩個兒子中,究竟選擇誰,她自己就希望選擇一個不僅可以繼承大統,對父母孝順,對武家寬厚的人,否則,由於武則天過世後,繼任者也許會血洗武家,引起天下大亂。

    武家勢力看不到自己武家人繼任大統之後,也就轉而選擇可以容納武家勢力的人。所以李顯李旦誰更加仁德醇厚,也就是武家可以接納的人。

    李顯在旁人眼中懦弱昏庸,但從武則天的角度看則是仁孝守成,利於善後。

    神龍政變時,李顯裹挾其中,當右羽大將軍李多祚接他去扛大旗時,他又打了退堂鼓,說亂臣逆子(指張易之和張昌宗)該殺,“然上體不安,得無驚怛”——其時武則天已重病在身,正在迎仙院休養,勸眾人改天再革命。雖說有點爛泥扶不上牆,但牽掛母親卻是真情流露。這個事件證明李顯“仁孝守成,利於善後。”這樣的基本評價才是武則天決心選擇李顯最為突出的原因。

    總之,李顯表面懦弱昏庸,皇家貴胄公子哥們的無所用心的樣子,成功掩蓋了希望繼承大統的毅力信心和決心,也為他自己成功接班躍居上位做了精心謀劃。

    後來的事實證明,李顯繼位也是正確的,不僅是他自己努力的結果,更是歷史做出的艱難抉擇。

  • 7 # 知己者智知人者明

    如果說換上像李世民、李隆基這樣的人做皇上的話那對武氏家族那個打擊是不言而喻的!儘管李旦不怎麼樣但是他有個有本事的兒子。試想下武則天那樣的女流之輩能做到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的事,眼光會差到哪裡?李顯就不同了,四個兒子都死了!起碼他在中間能起個過渡期,至於武氏後人的後事他就無能為力了。

  • 8 # 生猛歷史

    公元705年,李顯二度登基,是為唐中宗。史書中的李顯平庸懦弱,似乎並不是治國理天下的最佳人選。最終武則天能把皇位傳給他,也是與各方政治勢力周旋博弈的結果。

    武則天后期,朝中主要有三派政治勢力:

    1)諸武勢力,以武承嗣、武三思為代表

    2)外朝擁唐勢力,以宰相狄仁傑為代表

    3)男寵內朝勢力,以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為首

    公元698年,武皇年邁,各方都認為這是解決皇位繼承問題的關鍵時機。當時,武承嗣、武三思等想當太子的心已是路人皆知,以他們為代表的諸武勢力自恃在武皇登基時出了大力,加上幾年來稱霸朝堂樹立起的威勢,又仗著自己與武則天是血緣同宗,(“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早在武周政權建立初期就想與李氏皇子爭太子之位,到了這個時候更是迫不及待了。

    外朝擁唐勢力對此自然極力反對。“哪有放著親子兒子不理,卻要把皇位傳給侄子的?”以狄仁傑為首的宰相團,首先提議召回被貶在外十幾年的廬陵王李顯,此時武則天的小兒子李旦仍然是皇嗣。武則天后期非常信任狄仁傑,多次向他詢問皇位傳承的事情,最終打消了立武氏子弟為繼承人的念頭。

    李顯和李旦同為武則天的親生子,都短暫做過皇帝,這一次究竟該選誰?《唐書·狄仁傑傳》中把立李顯的決定完全歸功於狄仁傑,但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在此事上也功不可沒。老年武則天非常寵愛這兄弟倆,他們二人明知武則天命不久矣,也想找個新靠山,保自己富貴長在。也許是看中了李顯長期在外(需要培植自己的支援力量)又仁厚守成的本性(容易控制,一旦登基也不至於清算他們),他們多次勸武則天立廬陵王為太子。司馬光評論說:“欲召還廬陵者,仁杰之志也;立為太子者,張、吉之謀也 。 ”

    武則天當然也有自己的政治考慮,她雖年邁,但還不想完全放手。在她看來,李顯和李旦恐怕沒太大差別,二選一隻是為了平息各方爭議,穩住自己的位置。她沒想到“神龍政變”來得那麼快,病榻上被迫宣佈讓李顯監國,不久便禪位李顯,一年後,武則天去世。

  • 9 #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語

    因為她就剩這兩個親兒子了。“種瓜南山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二摘使瓜稀,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 死了兩個能力強的兒子,剩下的兩個雖然能力都不強,但畢竟是親兒子,不選李顯,就得選李旦,二擇其一。

    武則天建立武周王朝後,並沒有和李家完全脫離關係。她能順利登基,她的李家兒媳婦的身份以及李家孩子親媽身份起了很大重要。忠於李家的大臣對於她的接受除了對於她能力的認同,她上述身份也是重要因素。在傳統觀念中,她終歸是李家人,只不過是替兒子掌管幾年罷了。早晚是要把江山還給李唐的。後面的韋后為什麼沒能成為第二個武則天,不是她沒這個心,就是她的親兒子死了,就沒了武則天李家孩子親媽的身份,大臣對其信任度肯定低。還有,武則天自己也承認自己的江山來自於李唐,李唐的神主,唐高祖的、唐太宗的、唐高宗的,被她尊於崇尊廟中。對李唐並沒把事情做絕,留了和解的機會。

    對於是立李家還是立武家的人為太子她的確糾結過。他們武家子侄能力也實在不能服眾。大臣忠於李唐。還有,就是狄仁傑等大臣對於她講的人性的話起了作用:後世會祭祀父母,沒有祭祀姑姑的。即使祭祀了姑姑,也不會祭祀姑父。唐高宗就會成為孤魂野鬼。夫妻、母子親情最後戰勝了一切。

    倆兒子,二選一。李顯年長,並之前也是高宗立過的,並當過皇帝的孩子,名正言順。李顯長期被流放,不在中樞,政治基礎淺,不會對武則天身後帶來太大的衝擊。李旦,一直在武則天身邊,雖然也靠邊站,但一直是忠於李唐的大臣心中的一面旗幟,有一定政治影響力。武則天,選擇了母親的角色後,政治家的身份就站了上風,一定得選一個對自己身後有利的。當然是選政治能量小的李顯了。

  • 10 # 手機使用者63093108249

    李顯是在李簡子等人的族擁下透過神龍兵變而登上皇位的。按照立嫡以長原則也該輪到他了。這是李顯的第二次登皇位了。第一次是武則天在群臣強烈反對下,皇權歸李,讓位於李顯的,經過一年能力觀察,認為都不極於她。於是罷免了他的皇帝資格,僅坐了一年。至於李顯的昏庸,武傳也是這麼說的。究竟李顯昏到何種成度,也就無從考究了。因為唐很亂,女兒孩子們整天鬧撈倒,搞的朝庭烏煙障氣,除過武則天搞殺無舍外,李顯可能是個大好人,心低善良,面對妻女胡鬧無所是從,一至於後來被妻女毒死的傳言。李顯前後登基三,四年吧,為後來的李重潤,李仙慧平反,迴歸舊唐做好多的工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父母髒話連篇,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