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木中醫醫生

    大馬哈魚(學名:)是鮭科、太平洋鮭屬的一種兇猛的肉食性魚類。體側扁,背腹外廓相對稱,紡錘形。頭長與體高略相等,口端位,口裂大,上頜骨後延至眼的後緣,斜向下方,似鳥喙狀。上、下頜和犁骨皆有齒。眼在體軸線的下方,較大。背鰭居於體中央稍後。體色逐漸變暗,並在體側出現10-12條紫紅色縱斑紋的婚姻色。當到達產卵地時,整個體色變得黯淡。體長可達100釐米。

    地方名有麻哈魚、馬哈魚、大麻哈魚、鮭魚、麻糕魚,俗稱北鱒魚、大發哈魚、達發哈魚、果多魚、羅鍋魚、孤東魚、齊目魚、奇孟魚、花斑鱒、花鱒。

    大馬哈魚屬於冷水性溯河產卵泅遊魚類,幼魚在海洋裡生活3-5年,通常4齡達到性成熟,成熟後回江河產卵。廣泛分佈於白令海、北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日本海及沿岸河流中。

  • 2 # 我是瀟灑哥2019

    大麻(馬)哈魚是鮭魚的一種,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歷來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我國黑龍江畔盛產大麻哈魚,是“大麻哈魚之鄉”。

    鮭魚是所有三文魚、鱒魚和鮭魚三大類的統稱。此外,北極灰鱒、大西洋油鯡、北美青魚和北極寒鱒等也都屬於鮭魚科。

  • 3 # 理性科普者

    大西洋鮭魚,成年大西洋鮭魚通常有一些黑色斑點的銀灰色,但在繁殖季節,雄魚會變成淺綠色或者紅紫色斑點,且魚下頜會發展成一個鉤,屬於鮭形目,鮭科。外形瘦長,有脂鰭和鈍的吻部,頭後的鰓篩長而緊密。主要分佈在北大西洋海域及周邊河流。

    大西洋鮭魚的生活環境。雌性大西洋鮭魚,成魚除繁殖季節外,都生活在海水深度不超過20米深的沿海海域。在繁殖季節,它們返回到自己出生的淡水溪流中去產卵,大西洋鮭魚對河流水質要求較高,河流水質是一個重要指標。

    生活習性。大西洋鮭魚棲息在大西洋兩岸,幼魚在淡水中生活1至6年後會進入海洋裡生活,成魚大部門時間都生活在海洋中。到了繁殖季節,性成熟的大西洋鮭魚會成群回到其出生的河流進行產卵。雌魚強壯的尾巴會在碎石間拍打水體制造迴流,再在河床挖出陷坑作巢。雌魚和雄魚就分別在陷坑的上游產卵及排精。最後,雌魚會再一次使用其尾巴,拌動碎石覆蓋陷坑中的卵及魚精。

    成年大西洋鮭魚在海上度過了大半生,在海上,他們的食物包括魷魚、蝦、鯡魚、鱈魚等小型魚類。性成熟後會返回自己的出生地,為了產卵,在這個階段不需要進食 。人類至今對它們洄游機制不很明白,有人說,它們是依靠敏銳的嗅覺循著氣味而回到它們的出生地。

    全球氣候變化使水溫升高直接到影響大西洋鮭魚的生長髮育,會導致許多並未發育成熟的大西洋鮭魚幼魚提前進入海洋。在大西洋鮭魚的海洋生物棲息地,氣候變化可能會破壞大西洋鮭魚進食的浮游生物。

    大馬哈魚屬鮭科魚類,是鮭魚的一種,是冷水性溯河產卵洄游魚類。它們出生在江河淡水中,卻在太平洋的海水中長大。大馬哈魚的體形如紡錘,口大嘴長,腹部呈銀白色,成魚體側有10~12條橙赤色的橫斑。

    大馬哈魚是肉食性魚類,到大海後以捕食其他魚類為生。在幼魚期則以水中底棲生物的水生昆蟲為食。由於其繁殖習性的不同,分春、秋二型。在秋季繁殖季節,洄游距離可達到3200Km,幼魚孵出數星期後即入海。

    生活環境。分佈於太平洋北部、北冰洋、大西洋,幼魚離開產卵巢後,便開始向海中洄游,並在那裡長肥長大。大馬哈魚的魚子和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它們一般把卵生在淡水系統的江河上游的沙礫區域。成魚在海洋裡生活了3~5年後,通常4歲達到性成熟,在夏季或秋季成群結隊入江作生殖洄游,因此,有夏型和秋型洄游。它們沿江而上,日夜兼程,不辭辛勞,每晝夜可前進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淺灘峽谷還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卻。

    大馬哈魚對產卵場的條件要求很嚴,環境要僻靜,水質澄清,水流較急,水溫5~7℃,底質為砂礫地。產卵期為10下旬至11月中旬。產卵前雄魚用尾鰭拍打砂礫,借水流的衝擊,形成一個直徑為100釐米左右,深約30釐米的圓坑。雌魚產卵於圓坑內,同時雄魚射出精液。雌魚並以尾鰭反覆撥動砂礫,將卵埋好。產卵後雌雄魚徘徊於產卵場周圍看護受精卵。由於經過長途而艱辛的洄游,其間又不再進食,加之築巢產卵,體力消耗殆盡,產卵後的大麻哈魚,體色黑暗,體質消瘦。因此,在產卵後,大馬哈魚會在7~14天因體力不支而死去。一般太平洋大馬哈魚洄游產卵後都會死去,而大西洋大馬哈魚則不然。大馬哈魚終生只繁殖一次,產卵量在4000粒以上。

    大馬哈魚做好產卵準備時,它們的體色會發生明顯變化,變得非常鮮豔,變色的原因是洄游過程中,性激素的大量分泌。大麻哈魚不顧路途遙遠,千里迢迢準確洄游到它誕生的淡水江河中產卵,是因為大馬哈魚的卵只能在淡水中生存。大馬哈魚能夠準確回到出生地是因為大馬哈魚的大腦中有一種鐵質微粒,像指南針一樣,在地磁場的引導下準確定向。大馬哈魚洄游至江河,由於突然接觸淡水,它們的內臟器官要有一個適應鹽的環境。一般情況下,它們進入江河後會停止進食和喝水,只做一件事,奮力向上遊奔去,靠的是體內貯存的能量。由於逆流而上,會遇到很多高落差的水流,如瀑布,大馬哈魚是跳高能手,一次可以跳過4層樓的高度,驚人!

    大馬哈魚可以長到6公斤多重,是珍貴的經濟魚類,深受人們的喜愛,其卵是著名的水產品,營養價值很高。素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著稱於世,被人們視為名貴魚類。它不僅肉味鮮美,魚籽比魚肉更為珍貴,其直徑約7毫米,色澤嫣紅透明,宛如琥珀,7粒大馬哈魚籽就相當於一個雞蛋。用它製成的魚子醬在盤子裡猶如紅色的珍珠,閃閃發光,能引起人的食慾,故經濟價值極高,極受歐美人的歡迎。

    大西洋鮭魚和大西洋大馬哈魚,同屬於鮭形目,鮭科;都有洄游特性;都有洄游過程中不進食的特性;都有淡水和海水兩個生長階段;在以下幾個方面有區別。

    1、在體型上有差別。瘦長與紡錘形。

    2、在生殖洄游上有差別。如距離、路徑、季節等。

    4、在產卵和繁殖上有差別。如產卵、環境、體色的變化等。

    3、幼年和成年的生長環境上有差別。如在海水和淡水中生長的時間長短。

    5、在經濟價值上有差別。

  • 4 # 百科千尋君

    這是兩種同科不同屬的魚類。

    大西洋鮭魚是鮭科鮭屬(鱒屬),大馬哈魚又稱太平洋鮭魚,是鮭科太平洋鮭屬。大西洋裡沒有大馬哈魚,所以沒有“大西洋大馬哈魚”這種叫法。大西洋鮭魚(Salmo salar)生活在大西洋北部海域及周邊河流中,又名安大略鮭,成體平均約90釐米,大個體可達110-150釐米,重達40千克以上,由洄游的習性。成年的大西洋鮭具有很強的攻擊性,入侵了北太平洋海域,對這裡生存的其它鮭科魚類造成了影響。大馬哈魚又稱狗鮭,生活於北太平洋,在我國東北,日本,韓國東海岸,西伯利亞東部海岸,加拿大、美國西海岸等都有分佈,最大體長可達100釐米,體重5-7.5千克。

    大馬哈魚是著名的洄游性魚類,洄游場景非常壯觀。大馬哈魚洄游到亞洲東海岸和北美洲西海岸,還養活了這裡的數萬頭棕熊和美洲黑熊,這些熊依靠大馬哈魚豐富的蛋白質來囤積脂肪,用以冬眠。每到大馬哈魚洄游的季節,數萬頭棕熊就會守在河道里,捕食唾手可得的大馬哈魚,成為紀錄片裡的經典場景。大馬哈魚高營養的魚肉和魚卵使北太平洋沿岸的棕熊體型非常大,比如科迪亞克棕熊、半島巨熊、堪察加棕熊、庫頁島的烏蘇裡棕熊、北海道棕熊都是體型巨大的熊類。而身居內陸的棕熊就沒有這種福利了,體型較小。這兩種魚類都是鮭科魚類,外貌和肉質相似,都是高價值的魚類,都有洄游的習性。不同的是大西洋鮭魚生活在北大西洋,大馬哈魚生活在北太平洋。

    三文魚是Salmon的音譯,是對數種鮭科魚類的統稱,大西洋鮭魚和大馬哈魚都屬於三文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做過的最尷尬的事情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