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啊偉不再笑
-
2 # 蘋果姐的音樂小屋
最近回味《雍正王朝》,又看到《百官行述》這個情節。是說有個叫任伯安的人利用在戶部任主事的機會,記錄了300多名官員的隱私,想以此挾持百官,為己牟利。任伯安有個內弟叫劉八女,是九阿哥的門人,所以任伯安與八爺黨有密切關聯。
八阿哥知道後想得到《百官行述》,但是在刑部張五哥頂罪一案案發後,九阿哥直接“大公無私”地交出了任季安和劉八女兩個人,與自己撇清了關係,任季安是任伯安的弟弟。此時任伯安覺得八爺黨靠不住,不願意獻給八阿哥。這時候,太子也知道了這件事,也想得到《百官行述》,就用威逼利誘的辦法,讓十三阿哥把劉八女放回去,同時又想方設法讓任伯安官復原職,用來交換《百官行述》。
本來四阿哥跟這件事沒什麼關係,但是從十三阿哥那裡知道了太子的計劃後,與鄔先生三個人進行了密謀,想出一個計策,在十三阿哥放人後,讓年羹堯去江夏鎮抓人,順便洗劫了江夏鎮,殺掉任伯安,拿到了《百官行述》的當票,然後又讓李衛帶著四阿哥府裡的東西到那家當鋪去當,之後報失竊,讓十三阿哥帶人去搜,趁勢拿走了《百官行述》。
這時,四阿哥請了主要的六個兄弟,包括太子,還有上書房大臣馬齊到家裡吃飯,在酒席上將《百官行述》當眾一把火燒掉。這件事做的讓所有人都很鎮靜,特別是太子,八阿哥,傳到康熙耳朵裡連康熙也很震驚,但是又沒把四阿哥怎麼樣,反而在心裡默默讚許他,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百官行述》本質上是三百多名官員的把柄,是一個非常陰險惡的東西,能讓朝野人心惶惶,政局動盪,這在《大宋提刑官》也有類似情節。而太子和八阿哥都想得到《百官行述》,用心也是陰險的,想以此強迫百官支援自己,強行拉幫結派。他們都認為,誰得到了百官行述,就離登基不遠了。
在四阿哥看來,無論是太子還是八阿哥得到百官行述,都對自己很不利。八阿哥自然不必說,一直都是對立面。太子雖然和自己明面上算是一黨,但是暗中他明白太子不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一是太子品行不正,經常指使手下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比如上次的賣官鬻爵,這次透過卑劣的手段拉十三阿哥下水也是很不光彩的,要知道十三阿哥在他最危難的時候堅定地支援過他。倘若太子因此而上位,對自己未必是好事;二是這麼大的事情,難道康熙就不會發覺嗎?康熙何等睿智,暗中的眼線肯定也是很多的,這件事早晚會被康熙知道,到時候不僅太子要倒臺,自己也難免受牽連。
所以,為了不讓《百官行述》落到太子和八阿哥手中,必須自己拿到《百官行述》。但是拿到以後怎麼辦呢?和他們一樣暗中挾持百官嗎?當然不會,那就變成了和太子和八阿哥一丘之貉,不僅會惹眾怒,也會失去聖心。所以他想到了當眾燒燬,一,斷絕了太子和八阿哥的念想,徹底根除這個毒瘤,二,表明自己正大光明的做派,不僅樹立自己的光輝形象,也讓自己撇清關係,三,這也是利國利民的好事,從此朝野可以人心安定,大家繼續心平氣和地做事,第四,也向康熙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和果決的魄力。
所以說,這件事四阿哥做的是相當漂亮的。因為這件事不僅本身非常有難度,要知道太子和八阿哥都不是好對付的,從他們口中奪食決非易事,而且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不容易的,誰都有窺探別人隱私的好奇心和陰暗心理,況且是滿朝這麼多官員的隱私,是一個絕大的挾持百官的把柄。從這件事,不僅展示了四阿哥的聰明智慧,也展示了他的英武果敢,胸懷魄力。康熙得知這件事,一方面感到震驚,但是一細想,就會覺得這是最佳的處理方案,自然在心裡對四阿哥加了不少分,畢竟康熙也是有大智慧的人。
當然,這件事只靠四阿哥一個人的力量是不行的,身邊有鄔先生這樣一個智囊,和十三阿哥一個執行力極強的幫手,是他上位的有力保證。
-
3 # 巧巧98474
↖百官行述是個叫任伯安利用自己在戶部任主事時收集三百官員的隱私,謀取私利。太子黨,八爺黨也想得到,以便拉幫結派,為爭儲登基做準備。訊息走露後康熙讓雍正處理此事,雍正拿到百官行述後,殺了任伯安,當大家面火燒百官行述,目的一是斷了太子與八爺的邪念,二是給三百官員吃3定心丸,為自己爭儲登基打下人脈,三是讓康熙看到自己能力,堅定了立自己為儲的決心!
-
4 # 史書上冬眠的蛇
你好!由冬眠蛇來回答此問題。
要想弄清楚四爺胤禛燒燬百官行述事件的始末,就要搞清楚百官行述是什麼?誰能用和誰想用就不難看明白了。
明清以來,隨著皇帝的集權,皇帝自己設立秘密機構,往大臣家派駐臥底密探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小到縣令,大到宰輔,皇帝都可以安插自己的眼線,甚至可以這麼說,就是萬里之外一個縣令的姨太太放個屁,皇帝知道的速度都超過了六百里加急的文書,對皇帝來講,百官行述,千官,萬官都編的出來,但重要的是這種東西是皇權,只對皇帝一個人發生作用,別人要來就沒什麼大用,而且還侵犯了皇權,即便是吏部有人可以蒐羅這些事,也不會去做,那麼任伯安為什麼要去做這事?
這絕不像四爺請眾王爺和馬齊吃飯時說的那麼響亮,什麼小可欲取欲奪,大可犯上作亂的場面話,而任伯安做這事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九王奪嫡,就是為了待價而沽。所以四爺說他是大清第一大毛賊是沒錯的,而百官行述這一切的指向或者出這種事的罪魁是誰呢?就是這些個奪嫡的王爺們啊!
如果沒有奪嫡之爭,任伯安費勁心思弄這些本應該皇帝掌握的東西什麼用也不會有,而且還能給他帶來殺身之禍,但是有了奪嫡之爭,任伯安弄這些就有用了!當此事傳到在南京巡視的康熙耳中的時候,他大喊了腐敗,但是這並不主要對那三百個官員而說,更揪心的是孩子們奪嫡之舉已經讓朝廷不堪其負!
此事另一個關鍵點就是太子給任伯安的那封信!這是百官行述指向奪嫡之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證據,也是鄔思道陰謀算計中的頂級道具!正因為有了這封信,四爺和老十三的一切籌謀才得以順利開展,發展到最後那個局勢!
對於四爺來說,太子愚蠢的去弄百官行述最終不僅會把他自己賠進去,也會把自己和老十三這滿朝皆知的兩個太子黨全都摺進去,所以,四爺必須有所行動!讓年羹堯去江夏鎮拿人,或者讓老十三去當鋪搜東西都不是什麼難事,關鍵是這百官行述怎麼處理!
如果給了康熙,就等於把九王奪嫡的難題甩給了他,他總不能把所有皇子都圈禁吧。如果放在手上,自己無非成了眾矢之的,要是當眾燒燬呢?此等大事,不請旨就當眾燒燬,很可能授人以柄,但此事必須這樣做,才能顯示出四爺大公無私,一心為了朝廷的本色,才能在皇帝那裡加分,而關鍵能成全四爺的就是那封信!這封信可以把所有的因此事被勾連出來的人和事都歸結到一個人身上,太子!這也正是鄔思道想要的結果,一方面抬高四爺的身價,另一方面把太子徹底踩死!
當然,因為此事獲利的並非四爺一個人,太子的倒臺對所有想奪嫡的皇子都是好事,這件事把九王奪嫡引向高潮,也打入了低谷,康熙經此一鬧,再也不敢設太子了,眾皇子又開始了新形勢下的鬥爭,這是後話了。
-
5 # 燦燦公子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當眾燒掉《百官行述》實在是精彩的一段劇情。
何為《百官行述》《百官行述》是任伯安所寫,他利用自己的職務便利,蒐集了朝廷300多名大臣的隱私,形成了《百官行述》,這都是大臣的把柄。
任伯安想以此來要挾這些人,為自己謀取私利,同時作為自己的“護身符”,危難之時,可以拿來保身,可以拿來作為諂媚上級的禮物。
《百官行述》成為熱寵任伯安是九阿哥的人,但是在他弟弟任季安和劉八女出事以後,沒有相助,所以任伯安沒有把《百官行述》交給八爺黨。
太子知道《百官行述》以後,是千方百計想要得到,想以此來要挾人,獲得大臣支援,再加固他合法繼承人的身份。
所有的人都在圍繞《百官行述》,彷彿說得到了他,誰就得到了皇位一樣。
四阿哥如何處理《百官行述》最後《百官行述》還是沒有任何懸念的轉到了四阿哥手中,他要怎麼做呢?
1.獻給康熙皇帝,以此邀功,可是康熙會怎麼做呢?300多名大臣,可能就是朝廷的支柱,能夠全部懲罰嗎,懲罰就是動搖國本,讓天下的老百姓怎麼看待,如果不處罰,可是怎麼給朝廷交代。
2.如果不獻給康熙,自己留著,也來要挾百官,這就是個定時的炸彈,八爺黨的人不放心,太子黨的人也在盯著,自己的實力又不強大,這不是與二人為敵嗎?
3.那交給八爺黨或者太子,顯然也不行,無論交給說,都是得罪一方的人,必然遭到嫉恨,而且得到《百官行述》的一方感覺欠了胤禛的人情,不好還。
關鍵是還有那些大臣,這會讓他們睡不著覺,吃不下飯,他們會想法設法陷害四阿哥。
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燒掉,而且是當眾燒掉。
1.給康熙解決了困難,不用處理那麼多官員了。
2.大臣放心了,從此更加收斂了,不會輕易做違法亂紀的事了。
3.能得到一部分大臣的支援,還有一部分雖然不支援,但是也得記著他的情分吧。
4.八爺黨和太子都好交代了,能得到《百官行述》說明老四是有能力的,現在給燒掉了,兩邊都不欠,兩邊都不得罪。
-
6 # 妖姬的情感課堂
先說一個故事。
當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對峙,曹操勢弱,袁紹勢強。最終曹操以弱勝強,戰勝了袁紹。
結果曹操在袁紹的營中,搜查到很多曹操手下官員將領寫給袁紹的信。
曹操怎麼處理這些信的呢?他一把火燒掉了。曹操說:在戰事最危急的時候,連我都認為自己不能取勝,又怎能怪我的手下想留一條退路呢?
曹操是不是真的大度,我們不知道。但是如果他真留著那些信,必然使所有寫過信的官員人人自危,甚至真的投敵叛變。所以,燒掉信,能使眾人安心,這是最好的選擇。
說回《雍正王朝》,四阿哥得到了任伯安寫的《百官行述》。這裡面記載了三百多名官員的各種隱事,任伯安本想用來挾制百官。四阿哥將眾位皇子,以及上書房大臣請到家中,當眾一把火將其燒掉了。
胤禛如果不燒《百官行述》,就只能將其交給康熙。但是這樣一來有很大的弊端:
《百官行述》牽涉的官員有三百多人,而且肯定都是實權部門的官員,品級不會低。康熙能把他們都免掉嗎?顯然不能,因為如果都免掉可能朝廷一下子就癱瘓了。
但如果康熙不免掉這些官員,這些官員肯定不會安心,會擔心康熙秋後算賬。這麼多官員不安心,說不定他們為自保會去投靠八阿哥,對於康熙的皇位來說是個很大的隱患。而且《百官行述》是胤禛交給康熙的,這些官員肯定會恨胤禛。
所以《百官行述》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唯一正確的舉措就是當眾把它燒了,讓百官安心,才能平息風波。
康熙也明白這一點,所以時候並沒有追究胤禛的責任。
-
7 # 漂亮鎖骨
四阿哥一把火下去,當眾燒燬《百官行述》,眾阿哥們原本各懷鬼胎,這一把火燒掉了隱患,阿哥們皆大歡喜。可見四阿哥這把火,燒到了重點,燒得恰到好處。
《百官行述》是啥玩意?《百官行述》說白了,就是朝廷官員、貝子們的隱私大全。你幹了什麼壞事,和誰走得近,有什麼把柄,都在這書中記載著。這是任伯安利用在吏部當主事之便,花十年時間蒐羅編撰而成。此書在手,猶如掌握了朝廷百官的命門,手握生殺予奪之權。
《百官行述》為什麼燒了最好?《百官行述》是把雙刃劍,用好了就是攻擊政敵的利器,用不好就會引火燒身。當時的四阿哥把朝廷的安危看得比黨爭更重要。
第一目標就是不讓此書落入“八王黨“之手,以防成為挾制百官、攻擊太子的“炸彈”。
第二目標是不讓此書為太子所用,成為排除異己、擾亂朝綱的禍源。
第三目標是不讓這個燙手山芋砸在自己手裡。四阿哥不是皇帝,也不是太子,滿朝百官若知他手握權柄,必將成為眾矢之的。
四阿哥倘若將《百官行述》獻給康熙,此書牽涉大清三百多官員,康熙為避免朝局動盪、人人自危,必不可能進行大範圍清算。四阿哥若上交,雖可討一時之巧,實際上卻是上繳矛盾,給皇帝老子出大難題。
四阿哥燒了《百官行述》有何好處?此書一燒,一來幫太子順利過關;二來讓老八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三來安了百官的心,為自己積攢了人脈,順帶幫皇帝老子解決了難題,可謂一舉多得。
得知四阿哥燒了《百官行述》,康熙只是一拍大腿,未作深究。可見康熙對於這個處置方法還算認可。而四阿哥此舉,正是實踐了鄔思道給他制定的“放棄黨爭, 為國考慮”的方略。雍正因此在康熙心中又加了分,成為一個凡事以朝廷為重、天下為先的“孤臣”,為他今後成功上位打下基礎。
-
8 # 日小堯茗居
燒掉“百官行述”這一情節本就是劇情需要,為了增加《雍正王朝》劇情中的九王奪嫡的激烈爭鬥戲碼,由編劇設計的一場戲,精彩的很!
記錄“百官行述”的是一個叫任伯安的人,他曾經在戶部當過主事,記錄了在朝廷六部九卿任職官員的種種劣跡,以便掌握之短處,利用之長處,關鍵時刻使官員已調遣。
任伯安能幹出這等下作之事,本來就是小人呈一時之快,沒想到竟然成了熱門貨色,引來了殺身之禍!
小人作品,禍起蕭牆這是刑部侍郎黃達人,看此人面相就不是好東西,如果叫禿嚕嘴了,那就是“黃鼠狼”,他也是當今太子胤礽的馬仔,這是來到江夏鎮找任伯安取“百官行述”,大禍即將臨頭。
任伯安本是九阿哥胤塘的門人,近來看到風口不對,又因為刑部買賣人口大案下了大獄。任伯安本來與小舅子劉八女在江夏鎮給九阿哥胤塘斂財,在這裡聚集著萬貫家財。
買賣人口,這多大的事,竟然讓康熙帝抓了個現行,龍顏大怒,九阿哥胤塘是後臺老闆,他為了自保把任伯安及小舅子扔到了刑部大獄。
太子胤礽與十三阿哥胤祥審案得知任伯安手裡還有這所謂的“翻天帳”經太子胤礽授意放了任伯安及小舅子劉八女,條件就是交出百官行述。
螳螂撲蟬不知黃雀在後任伯安就是“蒲志高”式的人物,由九阿哥胤塘的門人倒向太子胤礽的任伯安,出了刑部大獄由刑部黃侍郎隨著回到了江夏鎮取那“百官行述”。
太子胤礽、任伯安萬萬沒想到十三阿哥胤祥早把這檔子事如實告訴了四阿哥胤禛,四爺與“老鬼鄔思道”一聽;朝廷三百多官員的“底案”操縱在任何人手裡都是禍害,乾脆讓去南京述職的年羹堯順便路過江夏鎮以抓朝廷要犯的名義剿了它,把百官行述弄到自己手裡,這妻高一籌。
心狠手辣的年羹堯一夜之間將江夏鎮掃蕩如平地,讓太子胤礽、九阿哥胤塘及八阿哥胤禩措手不及。
四阿哥胤禛焚燒《百官行述》是穩定朝局,壓下彌天大案年羹堯回京不但交了差,還發了一筆橫財,四爺在萬用當鋪起出來百官行述四大箱子,當著眾皇子的面由上書房大臣馬齊作證將貼著封條的“百官行述”付之一炬,燒了!
四爺的這種做法是有先例的,如果將這記載著朝廷三百多官員劣跡的檔案流傳於朝野上下豈不引起朝廷動亂?只有燒了才能穩定人心。
太子胤礽看了被燒掉的百官行述心痛的呲牙咧嘴,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塘等一班人,心懷鬼胎的也長出了一口氣,去了心病!
康熙帝在南京得知如此大事,不但驚訝;不請旨私自處理,到底那百官行述記錄了什麼?後來一琢磨還是四阿哥胤禛做的對,以絕後患。
查遍清史還真沒有這一出,康熙帝晚年雖然認為在繼承人問題上有些重大失誤,皇子窺視儲位的確讓康熙帝大傷腦筋,各皇子之間爭的是頭破血流。不過康熙帝在第二次廢太子後,心中已經有了人選,大家想:以康熙帝的英明果斷不可能把江山社稷當作兒戲。最終皇四阿哥胤禛的繼位使輝煌的康熙王朝落下了帷幕,一定還有好多值得我們探討歷史的奧妙等待我們去討論、挖掘、猜測!
(圖片來自影視資料及網路)
-
9 # 無筆
文史/潁州小史官
《雍正王朝》是一出大戲,九龍奪嫡,精彩紛呈,其中,由任伯安牽扯的一段,就十分有趣,他的高潮部分也是落幕部分就是四阿哥設計拿到《百官行述》並燒掉它,今天,小史官就和大家聊聊這一段。四阿哥胤禛雖然表面忠厚,但是生在帝王家,又有鄔思道的密室之謀,也是手段頗多。
再來介紹一下《百官行述》,這是一套記載文武百官齷齪隱私的書,是任伯安利用職務之便,百般搜尋而來,想要藉此要挾百官,從中漁利。
在以兵部諭令派四川提督年羹堯秘密搜尋江夏鎮後,年羹堯心狠手辣屠了整個鎮子,後來得到一個當鋪憑票,得知《百官行述》寄存在京城八爺黨門下的當鋪。
起初,四阿哥派高福去取當,但是無功而返,還差點被人認出來,這也為後來高福的死埋下了伏筆。而四阿哥再出一計,讓李衛裝成山西的紈絝子弟去當自己府上的東西,然後對外放出四爺府被盜,理所應當派十三阿哥去搜查,於是,《百官行述》就到了四阿哥手裡。
四阿哥在府裡設宴,請太子和各位阿哥一起,還有上書房大臣馬齊,趁機派人搬出《百官行述》,而八阿哥說誰也不能看,於是,正中四阿哥下懷,順水推舟抬到院子裡燒了,大家也都保持了沉默。
此時的康熙和張廷玉遠在南京,得知訊息,也難免心中疑惑,他疑惑的不是為什麼四阿哥燒了《百官行述》,而是為什麼眾人保持沉默。
其實,康熙對於四阿哥燒掉《百官行述》也是默許的,這也是顧大局的表現,內心其實已經給老四記了一分。四阿哥既除掉了一個毒瘤,也堅持做了孤臣,再次豎起國事為重的旗幟。
其實,四阿哥這也是一種大智慧,但凡謀大事,不能只看一時之間,而應該遠近皆顧,八阿哥的失敗就有過於注重一時之得失,當然了,做的實事少也是一個原因。
-
10 # 史海爛柯人
《雍正王朝》中四阿哥當眾燒燬《百官行述》,是一個非常耐人尋味的情節。這個舉動,充分彰顯了胤禛具有天子胸懷和為君的潛質。
要知道,這份《百官行述》,記載的可是大批官員的種種劣跡,其中有大的貪汙腐敗,也有小的中飽私囊。誰掌握著它,就能對立面的官員實行要挾。從這一點來講,這幾箱子“罪證”,就像是一隻遙控器,可以控制許多清朝官員。
但是,《百官行述》同樣也是一個潘多拉魔盒。一旦開啟,後患無窮。胤禛明白,康熙後期的吏治出現了不小的問題,需要懲治。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突然搬出這箱罪證來,否則,整個官場無異於遭受劫難。
可如果將這些把柄握在手裡,又會引發多方勢力的警惕和不滿,很容易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胤禛不是不想得到皇位,也不是不想得到大臣們的支援和擁戴。但是,如果靠著要挾,那麼不僅不能實現目的,反而會令自己遭受無妄之災。
思來想去,胤禛當著眾人的面,把《百官行述》給燒了。這一燒,既讓貪腐官員人知道,大家的做法並不是沒引人注意,可以算是敲山震虎,讓貪官們收斂一番;同時,也告訴大家,我胤禛是個光明磊落之人,不會做那些要挾人的齷齪之事。而且,不其中的內容,不將其上交,也是給大清王朝留了顏面。否則,幾箱子的貪腐的政局,不是把康熙朝的臉丟光了麼?
所以說,胤禛當眾燒燬《百官行述》,表明其具有非凡的政治遠見和大局意識。這是導演刻意安排的情節,為日後胤禛登上皇位做有力的鋪墊。
-
11 # 歷史茶坊
“一個未入流的小吏,買官賣官,運營六部,如布棋子;指揮官員,似御牛馬”這是康熙皇帝對《百官行述》始作俑者任伯安的評價,也是對文武百官最誅心的評語。任伯安曾任吏部主事,他利用職務之便,招募抄手建立起了一套內含三百多名當朝官員的秘密檔案,命名為《百官行述》,內容包括某人某年月日因何故處分,轉調黜降何處,走何人門路起復超遷,現在何處任何職等細枝末節,無不詳盡。官員們因俱怕任伯安揭露他們的隱私,對他奉若神明,有求必應,所以康熙說任伯安“運營六部,如布棋子;指揮官員,似御牛馬”確實是客觀而又現實的評價。無論是誰,只要掌握了這套秘密檔案就擁有了駕馭百官的能力,在朝廷之上就能威望大增,因而康熙諸皇子們都想得到《百官行述》來指揮百官,左右朝局,進而覬覦皇位,其中還包括太子胤礽。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四阿哥胤禛費盡周折,絞盡腦汁才弄到手中的這個“寶物”卻被他一把火燒得乾乾淨淨,這到底是為什麼呢?難道是胤禛不清楚這東西的威力和作用嗎?其實根本不是,四爺胤禛實在是太清楚《百官行述》的威力了,正是因為它的威力太大,能引發朝中強烈地震,為了防範朝局動盪,因此,這個東西不能讓任何人得到,尤其是太子胤礽,為了打擊報復在第一次廢太子時對他落井下石,投靠八阿哥胤祀的官員,不惜一切代價想要將這個“寶物”據為己有,用來要挾百官,實施報復。銷燬這套密檔,一來可以安百官之心,以免人心浮動,影響朝局。二來也可以避免被人利用,紊亂朝綱。三來可以表示四爺胤禛的大公無私,心懷坦蕩。可能有的童鞋會問,胤禛怎麼不自己留著,萬一派上用場,豈不更好。胤禛要是連這點都看不透,康熙也就不可能會把皇位傳給他。《百官行述》咋看起來是個寶物,可以駕馭百官,左右朝局,但同時也是個定時炸彈,一旦爆炸,擁有者必將粉身碎骨,死無葬身之地。因為朝廷任用官員自有律令法度,以密檔指揮百官就是有自立之心,圖謀亂政,康熙皇帝豈能饒恕這樣悖逆的皇子。但是就算銷燬也要有章法,不能亂來,最好的辦法就是當眾銷燬。於是,四爺胤禛以請客吃飯的名議將太子胤礽及眾皇子,還有上書房留守大臣馬齊一同請到府中,拿出四個大箱子裝著的《百官行述》(包含一些物證),又請諸位兄弟驗過封條毫無損壞之後,一把火將它全部燒燬,這正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
12 # 無懶不賀zzj
《百官行述》這件事,四阿哥當眾一把火燒了,實在是給康熙皇帝治下的朝廷排了一顆最大的雷。此舉不但安撫了朝廷300多名有把柄在人手的官員,解除了有人採用非正常手段挾制官員控制朝政的警訊,也給進行的如火如荼的“九王奪嫡”降了降溫,至少又拉回到採用正常手段競賽的軌道上了。
但四阿哥在這個回合,從康熙那裡得分了嗎?筆者以為,其實是有得有失,甚至是失大於得的。
所得是體現了四阿哥胤禛的一體大公,為了國家和朝政,不但殫精竭慮,而且勇於承擔。但筆者以為,《百官行述》一旦見了光,不要說在老四手裡,就是在太子和老八手裡,除了當眾銷燬,也實在沒有其他的辦法可考慮。因為用《百官行述》挾制百官這個行為太齷齪,這件東西的殺傷力又太大,誰捂在自己手裡都是在引火燒身,就算交給上書房馬齊,讓他代表朝廷看管,他敢接嗎?保不齊裡面還有他馬齊的一個章節呢!所以燒掉並不意外,康熙略一思索也就默認了。
但老四其實更有失分的地方,就是讓康熙看到了他對十三阿哥胤祥的利用。在江南籌款回來後,老四要拉胤祥一起和他追國庫欠款,康熙明確拒絕,並明確告訴老四要當真正的孤臣。但老四顯然沒有聽進去並貫徹落實。張五哥說十三爺遇事不會轉彎,容易輕信別人。其實胤祥最信的就是他四哥,而最坑胤祥的也就是老四胤禛。胤祥聽了他兩次,被關了兩次。一次在避暑山莊,十三爺聽老四的話去見了太子,一度被康熙誤會是協助太子作亂調兵的同黨。第二次就是《百官行述》事件,康熙回來就把胤祥關起來了。
康熙確實是在保護胤祥,臨終之時對即將繼位的老四說是怕胤祥惹出事來連累了老四,其實要我看主要是怕老四繼續利用胤祥,最後甚至讓胤祥為他的皇位當墊腳石。康熙臨終說善待你的兄弟,以筆者看來主要是說善待胤祥,而不是放老八一碼。試想一下,如果康熙不把胤祥關起來,那胤禛一定會繼續把胤祥做自己奪位的開路先鋒,那會弄出什麼事真不好說了。
老四燒了《百官行述》,而編這套東西的是老九的門人任伯安,也是從老九門人的當鋪裡查出來的。可康熙卻完全沒有深究老八一黨的狼子野心,不但沒有表彰老四的功績,反而把參與策劃執行抄《百官行述》的十三阿哥胤祥關了起來。試想一下老四此時的心理陰影,他能不感受到康熙對他警告的意思嗎?
而隨後《百官行述》事件後的處理太子謀反一事,康熙在密令老四控制太子的時候,也在十四阿哥的貼身保護下回了京城,相當於親自為老四樹立了一個主要競爭對手。而廢了太子關了胤祥後,大家一致的共識是十四阿哥的地位越發突出。這和康熙臨終說的關胤祥是為了保護老四不是互相矛盾嗎?
筆者以為,至少在關胤祥那一刻,康熙對老四繼位的心思是發生了動搖的,原因就是看到了老四利用胤祥和老八套供密告太子其實在本質用心上是相同的,雖然手段上老四光明正大,而老八鬼蜮伎倆,明顯要高几個層次。
-
13 # 王爾德影片挖掘機
背景資訊:江蘇省鹽道任伯安在戶部做主事的時候,為了收集朝廷官員大臣們的工作生活中的醜聞而記錄下的文字,順便說一下任伯安是九爺胤禟的門人而九爺是“八爺黨”的主要成員,因此不難推斷出這時八爺為上位而主使任伯安做的。只是最後被年羹堯——“四爺黨”的門人血洗江夏鎮而獲得百官行述,從而到了四爺胤禛手裡。
任伯安
原因1:贏得康熙老皇帝的讚賞。
胤禛燒掉百官行述從物理上祛除了影響朝局動盪的不利影響從而獲得康熙皇帝的信任賞識,甚至為他成為太子贏得分數。而且給老皇帝的感覺他沒有當太子的野心不會影響康熙的皇權。
康熙皇帝
原因2:獲得群臣的感激甚至到關鍵時刻的支援和理解,對於孤臣的胤禛來說是急需的
“百官行述”顧名思義是朝廷百官的日常醜聞的記錄,自然大傢伙都在想:“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都會擔驚受怕,如果是我的話,我也會慶幸四阿哥燒了,認為他燒的對,即便是沒有醜聞的清官也會對這種行為認可的,俗話說“君子無黨,小人有黨”
群臣代表(張廷玉)
原因3:得到了眾位兄弟阿哥們的默許和認可
四阿哥胤禛
-
14 # 南朝居士
很簡單,他拿著那些東西沒用,反而會把官員推到自己對立面,
百官行述對於一個皇子來說,可能能要挾別人,來換取利益,但這顯然是蠅頭小利,四皇子要做皇帝,他需要的是名,
燒了百官行述,可以結好大多數官員,這些人必定對四皇子感激不盡,從而站在老四這邊。
當然,這是次要的,難道你以為,康熙不知道百官行述的存在?康熙此時在南巡,難道不知道四皇子做的事?這叫識大體,為國作想。
而且,他沒有拿百官行述做文章,沒有把這些東西交給皇帝邀功,還把責任自己攬了,
試想一下,如果老四把百官行述交給皇帝,這等於把難題交給皇帝了,你說皇帝怎麼做才好?官員殺不殺?皇子殺不殺?不殺何以服眾?殺會動搖國本,會骨肉相殘。
皇帝會不會覺得他是想以此為契機,把太子和老八拉下來呢?
百官行述對於老四沒用,難道他真能用這要挾別人?恐怕不行吧?
很多人想當然的覺得,應該按照百官行述記載的東西,把官員都殺了。
這屬於不懂政治,這樣大規模殺官員,會動搖國本的,官員就沒有乾淨的,沒有百官行述,皇帝也知道,但能殺多少?
以此看,百官行述真的有用?
-
15 # 使用者102118163622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四爺這麼做,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一: 為了政治平衡。朝中勢力有太子黨,八爺黨,還有看似不顯山不露水的四爺黨,形成鼎足之勢。不管是誰私自控制了百官行述,都會打破現有的政治平衡,使政治鬥爭進一步白熱化,而四爺當下追求的是穩而不亂,引而不發。因此,當眾燒燬《百官行述》,有利於朝中局勢的穩定。
二: 四爺(尤其再加個鄔思道)對帝王心術還是有一套的。當年明珠索額圖搞各種結黨,讓康熙深痛惡絕。四爺一直以孤臣自居,所以康熙對四爺一直有好感。燒《百官行述》,也是進一步向康熙表忠心,證明自己不結黨的大好機會,從而給自己政治加分。
三:給康熙一個臺階下。 康熙一直對太子還是各種愛護的。 太子私下勾結任伯安,想把《百官行述》據為己有,這件事已經讓四爺和八爺知道了。四爺如果擁有《百官行述》而不燒,雖然不容於太子,最終其實不容於皇上。
四: 燒了《百官行述》,讓朝廷百官感恩戴德,從而收買人心。如果不燒,雖不容於百官,但也不利於朝局穩定,引發大亂,不利於國家穩定。
-
16 # 我就是個碼字的
因為《百官行述》是一個天大的禍害,放在誰手裡都是要命的核彈。
公元200年,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這一仗雖然袁紹大敗而歸,但曹操也是險勝和慘勝,而且袁紹的勢力和根基依然牢固,劉表在南方也是虎視眈眈。
在打掃戰場時,有人在袁紹大帳中發現了很多信札,都是許都很多官員和袁紹暗通款曲的證據,有義憤填膺的將領要求曹操按照書信將那些“叛徒”捉拿歸案滅他滿門。
但曹操對此一笑了之,命令誰都不許翻看那些信,然後將其付之一炬。
曹操此事被一些人稱頌為大仁大義,但實際上當時曹操除了睜一眼閉一眼將那些信燒燬之外也沒有其他選擇。
首先,如果曹操真的按照將領所說拿著信抓人,那無疑將會讓許都陷入一場血風腥雨之中,在曹操剛剛取得慘勝的背景下,很容易滋生新的動盪和叛亂,袁紹也許會捲土重來,劉表沒準兒也會趁火打劫。
其次,那些和袁紹私下通訊的官員並非一心想當叛徒,真要當叛徒的話直接起兵響應袁紹即可,通不通訊重要嗎?其實那些人不過是想腳踏兩條船,給自己預備一條後路,以免袁紹贏了之後玉石俱焚。
同理,一旦曹操贏了,他們也會繼續在曹操賬下效力。如果曹操把他們全都按照叛徒處理,無疑是將這些人逼向自己的對立面,增強了敵人削弱了自己。
因此曹操的做法是最合理也是最理智的選擇。
《雍正王朝》火燒《百官行述》這場戲和曹操火燒信札在性質上其實差不多。
《百官行述》裡記載了三百多個大清官員的不法秘事,任伯安可以拿這些秘事對那些官員進行要挾,以達到求財甚至要挾的目的。
請注意,雖然《百官行述》裡只記載了三百多個官員,但其影響力可不僅僅是三百多個官員,每一個貪腐的官員背後都會有一個利益共同體,這些利益共同體裡少不了其他官員,也少不了一些豪強地主和地頭蛇,甚至還會有一些綠林和土匪。
同時,既然能讓任伯安看上的官員,其職位必然不會太低,一個窮鄉僻壤的小縣令恐怕都難入任伯安的法眼。
所以,如果《百官行述》被人秘密使用,一個一個地敲詐和控制那些官員,其對大清江山的危害性還不算大,最多不過讓個別人如任伯安透過黑吃黑養肥了自己罷了。
但是,一旦《百官行述》見了光,變成公開化的東西,那這玩意將徹底變成一個可以摧毀整個大清江山的核彈,其威力要比曹操看到的那些信件大得多。
要知道,康熙晚年吏治腐敗,天下貪腐官員甚多,《百官行述》一旦曝光,不光名字在其中的官員寢食難安,那些沒在名單中的官員同樣不能放心。
在對自己的命運無法掌握甚至有坐以待斃之感的時候,人就會喪失理智,只要有一個官員揭竿而起,那剩下的幾百個官員甚至包括更多有貪腐行為的官員都會被裹挾進去,與其等死不如搏一把試試。
因此,《百官行述》一旦公開面世,哪怕是落到康熙手裡,他也只有像曹操那樣一燒了之,一把火讓全大清的官員放寬心,這才能保證大清江山的穩定。
當然,這是宏觀方面的原因,微觀方面呢?
既然《百官行述》這麼危險,為什麼胤禛還要想方設法弄到手,然後再公開燒燬呢?要知道,《百官行述》當時在八爺門人的當鋪裡,任伯安又是老九的門人,和他們爭奪《百官行述》的是太子,不論怎麼看都和他老四沒什麼關係,讓太子和老八老九他們狗咬狗不行嗎?
實際上,老四之所以處心積慮弄來《百官行述》再燒燬,存在一個公心和兩個私心。
所謂公心就是替康熙和大清排雷,把《百官行述》這顆隨時可能爆炸的大伊萬給毀掉,所以康熙知道胤禛火燒《百官行述》後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委以重任,讓他負責控制太子。
胤禛的第一個私心是打擊老八和老九也就是八爺黨,《百官行述》當時是被八爺黨控制的,如果他們將《百官行述》隱匿起來,然後利用這些秘密分批籠絡和控制官員,那八爺黨的勢力將增長到難以控制的程度,哪怕老四登上皇帝位也控制不住官員。
胤禛把《百官行述》從八爺黨手裡搶過來,然後公開燒燬,相信康熙也不是傻子,一定能聞出中間的八爺黨味道,那老八自然會更加為康熙所不喜。
胤禛的第二個私心自然是針對太子,太子想控制《百官行述》的證據被年羹堯搶了過來,這樣一來只要把太子想私下“購買”核彈的證據交給康熙,太子被廢幾乎就是板上釘釘。
所謂九子奪嫡,第一步是什麼?當然是把太子位置給空出來,如果太子一直好好的,還奪什麼嫡?所以,即使胤禛和太子關係再好,他想當皇帝也得扳倒太子,這是不容置疑的選擇。
最後,胤禛公開燒燬《百官行述》,在達到自己公心的同時,也將八爺黨和太子的小九九公開,不僅打擊了他們,維護了大清江山,然後自己摘了一個乾淨。
鄔思道和四王爺這一招,又高又黑!
回覆列表
前言:由於長期以“孤臣”自居,在議舉太子之時,四阿哥並沒有得到多少支援。這對於有著強烈奪嫡之心的他,無異於當頭一棒。那麼,在接下來的奪嫡之戰中,四阿哥是如何補齊短板的?他又是如何在保持“孤臣”人設的同時,收服百官的。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賣人設”是近幾年才興起的網路詞語,但是這種行為卻古已有之。最為有名的就是古代戲劇裡的臉譜藝術,比如“紅臉的忠臣,白臉的奸賊”。可謂穿上了什麼衣服,就得幹什麼事!
其實,細細想來,在“九子奪嫡”中,每位阿哥也有著自己的人設。比如,二阿哥是正妻嫡子,所以他名正言順;又或者三阿哥修書立傳,堪稱文人領袖;再比如,八阿哥“賢”當頭,朝野稱讚。而我們的主角,四阿哥胤禛,一向以鐵面無私、不結黨營私的“孤臣”自居。
從本劇開始,四阿哥一直堅定不移之走著“孤臣”路線:康熙四十六年,黃河水災,朝廷急需用錢之際,他最先捅破了官員從國庫借貸的窗戶紙,讓碩鼠無所遁形;然後孤軍南下,和整個江南的官場士紳為敵,弄來了賑災的錢糧;回京之後,又馬不停蹄地接手了最為得罪人的差事——追繳國庫欠款(簡稱:要賬)。
一次次的差事辦下來,雖然四阿哥的所作所為深得康熙賞識,但是,被動了乳酪的各位權貴官員,可是不領情的。他們對這個斷人財路、逼債過甚的“冷麵王爺”一點好感都沒有!最為明顯的就是在“議舉太子”之時,滿朝文武大臣幾乎是一股腦地支援八賢王,對於真正實心用事的“四阿哥根本不買賬。
對於這樣的局勢,四阿哥肯定也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在十三阿哥勸諫他積極奪嫡時,四阿哥頗有點自嘲意味地說:“要知道,人家管老八叫‘八賢王’,而管我呢,都叫‘冷麵王’啊。”很明顯,這時候的四阿哥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沒有群眾基礎。
那麼,接下來四阿哥是怎麼做的呢?
說來也真是“敵人”配合。在議舉太子之後,二阿哥胤礽與八阿哥胤禩的關係,已然到了水火難容的地步。可以說,正是他們的鷸蚌相爭,才給了四阿哥漁翁得利的機會。
當康熙開始第六次南巡之後,剛剛復立的二阿哥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復仇”——他以監國太子的身份,把凡是舉薦過八阿哥的官員都藉機問罪,意圖統統罷黜。
面對太子這樣的打擊報復,八阿哥胤禩知道自己去求情,無疑是火燒澆油。於是,無意間給了四阿哥“表現”的機會。雖然我們不可否認,四阿哥去替八爺黨的官員說情,絕對有著“大公無私”的成分在裡面。但是,他的心裡肯定也有著一點“小九九”,畢竟對於那些即將要丟掉烏紗帽的官員來說,這是一份天大的恩情啊!
其實,一直有個疑問,曾經力挺八阿哥的馬齊,為什麼最終會成為四阿哥的“自己人”。也許,胤禛的這次恩情,就是兩人冰釋前嫌的契機。畢竟,馬齊當時也在外面跪著啊!
當然,替八爺黨求情,只是順水推舟的人情;而“火燒百官行述”,才是四阿哥的得意之作。
當四阿哥知道,太子釋放劉八女是為了換取“百官行述”後,他的第一反應就是“放”。為什麼呢?從後來的劇情我們不難發現,他的目的只有一個——得到百官行述。
那麼,四阿哥為什麼要得到百官行述呢?顯然他不會蠢到和太子一樣,意圖以此來挾持百官。因為那樣,就是赤裸裸地向康熙的皇權發起了挑戰。那麼,胤禛的目的只有一個——燒。
為什麼呢?首先,記錄了三百多名官員罪證的“百官行述”是不能上交康熙處置的。因為,“百官行述”對康熙來說,絕對是個燙手山芋——如果康熙嚴厲查處這些官員,大清官場立刻天翻地覆,國無寧日;如果康熙像四阿哥一樣,一把火燒掉罪證,這等於是最高統治者在放縱貪腐,吏治從此會更加腐敗。
所以,處置“百官行述”的最好的辦法就是,四阿哥自己燒掉!這樣一來,不僅可以給了康熙一個臺階下;更為重要的是,四阿哥在無意間“拯救”了幾百名官員。這樣的大恩大德,怎麼不讓人佩服?
可以說,當四阿哥知道“百官行述”的那一刻起,他的“收買人心”計劃,就已經醞釀成熟。很明顯,四阿哥(諸葛亮)是肯定讀過《三國演義》的。不然,“曹孟德燒信”這一段,他也不會學得這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