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民間藏寶圖
屈原先後侍奉過楚懷王和楚頃襄王兩位楚王,可惜的是這兩父子都是昏君庸主,親佞遠賢,把整個楚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使得“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就連屈原這樣的大賢也被多次流放。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流放漢北地區(今河南西峽、淅川、內鄉一帶)。因為他經營的“齊楚聯盟”被秦國奸細張儀所破壞,所以秦楚戰爭中楚國被秦打敗,史稱“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戰爭過後屈原被楚懷王召回,重新恢復齊楚聯盟。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因為太子羋橫從秦國私逃回國一事而受到秦國邀約。屈原此時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挾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楚懷王被劫往咸陽,秦國又開戰,楚國一時無主,朝堂亂作一團。為此屈原從齊國迎歸太子羋橫立為頃襄王,楚國上下一心,很快便遏制住了秦國的進攻。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秦、楚絕交。此時的屈原又被舊貴族嫉恨,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這次放逐竟然長達16年,屈原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在此次流放途中寫下的。所謂一將不成累死三軍,一君不賢累死群臣,屈原所在的楚國被兩個昏君前後誤國幾十年,到春申君黃歇執掌權柄時已經是滅亡在際了。公元前278年,白起進一步攻下了楚國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往陳城。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這一年大概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屈原當時六十二歲左右。
-
3 # 明貞
因為國王和貴族要的不是國泰民安,要的是享樂和個人慾望的滿足,這是偽道德後天命運的實相。正德仁慈敗壞獨裁和專制,自然要被打擊。
命有先後天之分,自春秋爾後即後天命運造化天下,直至新中國成立始有改觀。
-
4 # 14885143955
屈原他是文人,不是政治家,他不能左右政治,宮中鬥爭,歷代堅銳,難免捲入與權貴的爭鬥之中去,陷入家國情仇之中,雖有抱負,但得不到楚懷王的認可,報負上有心無力,萬念俱灰之下,選擇痛沉汨羅江。
-
5 # 老人愛吃麵
要想知道為什麼屈原救國,得不到楚王的認可,就必須先搞清楚屈原因為什麼得罪了楚王,讓他由“寵信、左徒、三閭大夫、造為憲令”,一步步走到疏遠、降職、流放、投江的地步。
起因屈原一生經歷了楚威王,楚懷王,楚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懷王執政階段。
這個時期正是七國爭霸天下之時,楚國和秦國在這七國中算是比較強大的,可以說是“並駕齊驅”。屈原起初很受懷王的信任,讓他當“造為憲令”就是負責國家政令的起草、宣佈等事項。這就是說,當時楚國的每一項政策的制定、頒佈都由屈原說了算。
同僚妒賢嫉能,為了一己私利在懷王面前造謠中傷,使得屈原失去信任他的同僚上官大夫見屈原很得懷王寵信,心生嫉妒,經常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造謠中傷,挑撥他和懷王之間的關係。
一天,上官大夫對楚懷王說:“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意思是說,大王叫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沒有不知道的,每一項法令的發出,屈原都誇耀自己的功勞,說:“除了我沒有人能做到。”懷王聽了非常生氣,於是就有意疏遠了屈原。
制定的許多政策,觸犯了達官顯貴的既得利益,因此在朝廷當中受到排擠屈原制定的每一項政策,都涉及到推行變法和改革,對楚國發展和造福百姓大為有益,這大大觸痛了朝廷命官和達官顯貴的切身利益,使他們不論在經濟上和特權上都受到損失。
當時的楚國,佞臣充斥,內有鄭秀、上官大夫、靳尚、子蘭等人迷惑,外有張儀的欺騙,至使楚懷王衷奸不分,是非不辨,最後將屈原撤職流放。
屈原救國得不到楚王認可究其原因,一是楚王庸懦昏聵,聽信小人讒言,不辨是非;二是他所制定的各項政策有悖於統治階級的自身利益,“侵犯”了朝廷當中貴族勢力的權益;三是他的滿腔熱血得不到認可,他所推行的政策從上到下被邊緣化。
-
6 # 柳氏異聞錄
首先,屈原談不上得不到楚王的認可。真的得不到認可,他應該當不了三閭大夫,升不了左徒,更沒有機會跟楚懷王侃侃而談,說“美政”的計劃主張。屈原經歷嚴格來說,這不叫得不到認可,這叫派系鬥爭失敗。因為屈原在開始的時候是得到楚王認可的。
其次,屈原為什麼會失敗?或者說屈原為什麼後期會被楚懷王疏遠呢?竊以為有三個因素,先說第一個,也是最主要的因素,即是屈原主張的“美政”計劃。這個計劃直白地說就是變法唄。變法,這事情得罪了大部分楚國貴族的利益。所以,他成了眾矢之的。上一個在楚國主張變法的吳起是真的被楚國貴族們當成靶子,射成了“刺蝟”。相比之下,公族出身的屈原只是被其他貴族們DISS,然後被降職。這其實已然是幸運了。某種程度來說,也是幸虧他出自楚國三大族之一的屈氏。
說到楚國後期的三大族,順便說第二點吧。總所周知,楚國後期封君和上層官吏的來源,離不開屈景昭三大族。這裡名義上屈氏排第一位,但是屈氏在戰國時期楚國朝堂上的勢力情況可能遠不如景昭二氏。屈氏排首位,只是因為他家的歷史相對悠久,他家來自於春秋初期楚武王的兒子屈敖。景氏是楚平王的後裔,昭氏則是楚昭王的後裔。介於楚平王和楚昭王是父子,所以這景昭兩個家族關係挺近的。然後,這兩家族都是春秋後期形成了,所以他們跟楚王大宗的關係也更近。在戰國時期,楚國令尹、柱國和大司馬基本上,在這兩個家族當中輪替。楚懷王前期令尹是昭陽,昭陽死後,他用了景鯉。同期景昭兩家混得實在比屈氏好太多。楚國從春秋到戰國,做得最好的就是西周那一套“世卿世祿”。這其實也側面導致一個問題,不是公族出身,不是大王的親戚,一般人很難在楚國就業,逼得李斯這樣出身貧寒的楚國人只好去秦國就業。剩下楚王的親戚們在就業上,也得論資排輩。換言之,屈氏的發展也是受限。某種程度上來說,屈原的出生好過大部分的楚國人,但是屈氏這家族在楚國上層結構圈裡不是很佔優。跟著,屈原本人在楚國發展也是受限的的。說白了,屈氏家族給屈原在上層結構圈中助力也是很有限。說不定屈原就算主張變法,那他的官做到頭,也就是三閭大夫,即使有一定升職,大機率也當不了令尹。從春秋到戰國,楚國令尹大概有五十來個吧,其中除了被楚國貴族射成刺蝟的吳起,就是楚幽王的舅舅李園,楚考烈王的恩人黃歇和春秋時期彭仲爽,其他令尹都是楚國的公族,這其中不少人是楚國公子。戰國吧,就屬昭氏當得多,從昭奚恤到昭魚到昭陽,這是連貫下來的。
回覆列表
皇帝昏庸,奸臣當道,這是像屈原這種忠臣最大的悲哀!
屈原先後侍奉過楚懷王和楚頃襄王兩位楚王,可惜的是這兩父子都是昏君庸主,親佞遠賢,把整個楚國朝堂搞得烏煙瘴氣,使得“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就連屈原這樣的大賢也被多次流放。。。
公元前314年,屈原因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罷黜左徒之官,流放漢北地區(今河南西峽、淅川、內鄉一帶)。因為他經營的“齊楚聯盟”被秦國奸細張儀所破壞,所以秦楚戰爭中楚國被秦打敗,史稱“丹陽之戰”和“藍田之戰”。戰爭過後屈原被楚懷王召回,重新恢復齊楚聯盟。
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因為太子羋橫從秦國私逃回國一事而受到秦國邀約。屈原此時和昭雎等一起,力勸懷王不要赴會,說:“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可懷王幼子子蘭怕失去秦王歡心,竭力慫恿懷王前去。結果懷王一入武關,就被秦軍扣留,劫往咸陽,要挾他割讓巫郡和黔中郡。
楚懷王被劫往咸陽,秦國又開戰,楚國一時無主,朝堂亂作一團。為此屈原從齊國迎歸太子羋橫立為頃襄王,楚國上下一心,很快便遏制住了秦國的進攻。公元前296年,楚懷王死於秦國,秦、楚絕交。此時的屈原又被舊貴族嫉恨,免去三閭大夫之職,放逐江南,這次放逐竟然長達16年,屈原的很多文學作品都是在此次流放途中寫下的。
所謂一將不成累死三軍,一君不賢累死群臣,屈原所在的楚國被兩個昏君前後誤國幾十年,到春申君黃歇執掌權柄時已經是滅亡在際了。
公元前278年,白起進一步攻下了楚國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往陳城。
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這一年大概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屈原當時六十二歲左右。
秦國大將白起在屈原死後來到汨羅江畔,仰天長嘆:“屈子,千古聖人矣,居然對楚國報國無門,又不能為我秦國所用,實是老天不公啊!”正所謂“救國未成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