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橘貓ai吃魚

    這個彈頭是一個超導容器,內部高度真空,用磁場把一粒小球懸浮在正中,避免它與外殼接觸,這粒小球是反物質。一粒子彈就可以摧毀一座太空城。其實科學探索發展也是無極限的,未來什麼樣,只有我們想不到,沒有實現不了的。

  • 2 # 國際新視野

    科學家們得知暗物質的存在,完全是透過間接的方式,那就是其對周遭物體所施加的引力效應,關於直接探測暗物質的相關努力,一般是搜尋組成暗物質的可能粒子,或者搜尋這些粒子與常規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採用的手段就是使用非常先進的,高靈敏度的裝置或者大型粒子對撞擊去開展相關搜尋工作。

    而所謂宏觀暗物質,則是很多很多粒子的聚合體,儘管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可以證明這樣的宏觀暗物質存在,對它們的搜尋卻依舊是有意義的,因為目前情況下,科學界還無法排除任何一種暗物質形態的可能性。

    事實上,宇宙學家們只知道暗物質的確可以感知到引力並傾向於相互聚集。這就是我們認識的全部。

    暗物質可能輕如軸子,這是一種設想中存在的粒子,其質量比電子還要小好幾倍,但與此同時,暗物質也可能如原初黑洞那麼重,形成於宇宙大爆炸之後早期階段的黑洞,其質量比太陽還要大好幾倍。

    在過去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和進步,對暗物質的探測才取得了一些進步。從這種意義上說,類似這篇論文這樣的研究是很重要的,因為它探索了關於暗物質,我們現有知識的邊界。

    當然這種理論還存在著大量的開放性問題,這並不意味著科學家可以很快找出暗物質的本質,但不妨打個賭,再有個20年的時間,我們或許將接近答案。

  • 3 # 老實巴交的秀兒

    理論上是可行的,但該子彈的決大部分空間應被約束裝置佔據,真正的反物質的量不會太大,所以它的作戰能力也不會超乎想象,最關鍵的是將約束裝置小型化的成本太高,一顆子彈的威力太小,投入付出不成正比,所以該子彈未來應該可以造出來,但不會普及在軍隊中,最多裝備在特種部隊中。

  • 4 # 嘉郭天下

    科學幻想,可以幻想,莫要深究

    如果非得較較真:

    1.為了不與環境接觸,需要密閉容器,為了不與容器接觸,需要磁場約束

    2.容器內必須超高真空,但真空是相對的,容器物質的揮發、反物質揮發都會導致湮滅,進而產生大量熱量,進而使得更多的物質揮發…長時間儲存極難

    3. 為了減少揮發,溫度要足夠低,為了維持低溫,系統會很龐大

    4.為了將反物質封裝到容器內,需要一個更大型的真空系統

    5.為了減少系統對磁場等方面要求,最好在微重力環境裡製造使用

    ………

    或許可以這樣儲存:

    一個足夠小的容器(如子彈)封裝後儲存在低溫強磁場環境中,讓反物質保持相對穩定,只是出了一點差錯後果不堪設想。

    但:

    子彈要發射,發射過程中如何保證強磁環境,這麼小的空間,要對抗子彈加速階段的力,需要極強磁場。在子彈大小容器內全程內產生約束場?還要抵抗子彈加速度?內含超導裝置?

    反物質是固態、液態、氣態、等離子態?一般物質真空下極不穩定。是否帶電?考慮到容器尺寸和殺傷力,合理應該是固態。固態反物質材料的製造…

    子彈發射距離多遠合適?發射的人慌不慌

    最後廢了無數勁,解決無數天頂星科技後,終於在一個子彈容器內封裝了1g反質量能量

    問題來了,為何不直接點一個原子彈搞定?

  • 5 # 深度科幻

    首先糾正樓主的一個錯誤,在《三體》中並沒有什麼“暗”物質子彈,而是“反物質”子彈。是星環城的實際控制者托馬斯·維德用以對抗聯邦政府恆星際戰艦的終極大殺器。所謂“反物質”並沒有什麼特殊,但劉慈欣卻無意間卻透過這個問題,對未來的星際空戰提出了一種匪夷所思的理解。

    第一個問題:什麼是反物質?

    反物質是相對於正物質而言的,是正物質的反狀態,簡單來說由反粒子構成的物質就是反物質。正電子、負質子都是反粒子,它們跟通常所說的電子、質子相比較,電量相等但電性相反,並且其他一切可以相反的性質也都相反。

    在宇宙中無論是正物質還是反物質,任何宏觀的物質回溯到本源都是由原子構成。原子又由“原子核”和繞核運動的“電子”組成,而原子核還能進一步細分為“質子”和“中子”。質子和電子帶有電荷,中子則不帶電,但具有磁矩和力矩(自旋)。

    正物質的原子核因為有帶正電荷的質子,所以帶正電,核外電子則帶負電;與此相反,反物質的原子核因為有帶負電荷的質子,所以帶負電,核外電子則帶正電。除此之外,兩者原子核內中子的自旋方向與其磁矩的方向也完全相反

    反物質至今都是物理學領域的一大謎團,在上個世紀30年代,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最先預言了反物質的存在,理論物理學家相信宇宙在大爆炸中誕生時產生了等量的正反物質,但迄今為止人類雖然在宇宙中發現了微量的反物質,但並沒有發現由反物質構成的天體。

    反物質和正物質一旦相遇就會產生“湮滅”。這是人類迄今為止所知的最大規模的能量爆發,質量100%轉換為能量。按照科學家的估算,1克的反物質與正物質湮滅所產生的能量就相當於當年投在廣島的那顆原子彈的能量。正是因為反物質所引發的湮滅能產生如此大規模的能量爆發,因此在科幻小說中常被用來製作超級炸彈或者作為星際飛船的動力。在《三體》中,三體第一艦隊就是透過收集宇宙中的反物質粒子,用正反物質湮滅產生的能量將飛船的航速提升至了光速的10%。

    第二個問題:《三體》中反物質子彈真的可以實現嗎?

    維德從一名戰士身上拿下步槍。嘩啦一聲拉動槍栓——你沒看錯,古代武器,用現代材料製造,子彈的發射藥也不是火藥,比真正的古代步槍射程要遠一些,精度要高一些。在太空中,這些槍可以在兩千千米外擊中一艘大型戰艦,但也僅此而已,很原始的玩意兒。你一定覺得這很可笑,我也有這種感覺,除了一點——”他把槍還給那名戰士,又從他胸前的彈鏈上抽出一發子彈,“我說過,基本上是古代的子彈,但彈頭是新的,對現在而言也是未來的技術。這個彈頭是一個超導容器,內部高度真空,用磁場把一粒小球懸浮在正中,避免它與外殼接觸,這粒小球是反物質。”

    可以實現這是毋庸置疑的,從原著來看,《三體》中的反物質子彈其實並不複雜,主要是在子彈的彈頭上進行了改造,利用了正反物質湮滅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將子彈變成了一枚事實上可激射的“炸彈”。

    要實現這種反物質子彈首先是要能夠造出反物質:在現階段人類已經能夠人為的微量製造反物質,只是限於當前的技術代價過於高昂。2004年,CERN(歐洲核子研究組織)花費2000萬美元才製造出了萬億分之幾克的反物質。按照這種比率,人類要生產1克的反物質就要花費100000萬億美元,並且反物質工廠還得不間斷地運轉1000億年。

    《三體》中聯邦軍隊圍困星環城的情節被設定在了掩體紀元11年,也就是公元2345,距今300多年後。但因為智子封鎖的緣故,事實上小說中的人類在高能物理領域只發展了100多年。按照人類科技的發展速度,如果說今天人類就已經能夠微量的製造反物質,在100多年後實現千克級量產應該不是太大的難事。

    其次就是控制反物質:在現實中不僅製造反物質是一個難題,如何控制反物質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因為反物質一旦和任何正物質發生接觸就會湮滅,是一顆隨時都能夠被點燃的炸彈。因此只能透過磁場將其固定懸浮在一個真空的容器中,不和任何物質發生接觸。以今天人類的技術還只能藉助一些大型的裝置,如果說100多年後將這些大型裝置做到一顆子彈大小,並保持長久的穩定。儘管有一定的困難,但並非完全不可能實現。

    第三個問題:劉慈欣沒有說明的問題,步槍要如何攻擊星際戰艦?

    這是劉慈欣先生在《三體》中沒有說明的問題,用一支步槍如何攻擊一艘恆星際戰艦。正常情況下,在太空中子彈儘管理論上可以飛出更遠的距離,但因為傳統子彈依靠火藥進行推進,子彈的射速只能達到每秒1000米上下。這樣的速度在地球上打仗足夠了,但在《三體》中打的卻是能夠加速到光速15%的恆星際戰艦。如果這些子彈的射速達不到光速量級,很難想象到底能否擊中這些戰艦?

    按照《三體》中所描繪的科技,這些子彈應該使用了類似現代電磁彈射的磁力推進。但即使是採用這樣的技術,要在不到1米的槍管內將一顆子彈加速至光速級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相比較反物質子彈彈頭,我個人認為這才是這種子彈製造的難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科比對你來說,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