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飛哥說史
-
2 # 老魚說財經
站在歷史的後世鏡來看肯定是錯的,那是最後一次,透過和平談判來發展工業化的機會,在那之後洋人就帶著飛機大炮來啦
-
3 # 等鐘聲
不是對和錯能回答的問題。
說對,出於大清國考慮,與當時閉關鎖國政策有一定關係。
說錯,與世隔絕的封閉政策不利於與世界接軌,導致中國的落後。
-
4 # 甲乙丙丁戊
從我們今天來看是極大錯誤,乾隆當政時代正是歐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此時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了,生產力得到一個質的飛躍,商品極大充裕需要開拓市場,賺取更多的利潤。但乾隆時代也正式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個巔峰時期,乾隆也認為中國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外國的商品,這也是馬戈爾尼訪華的歷史背景,馬戈爾尼帶來西方最先進的文明成果,如蒸汽機,西方先進武器步槍,大炮以及演練部隊,希望讓乾隆見識一下被新科技組裝的英國強大的軍事能力,可是乾隆根本就不屑一顧,視之無物,這讓馬格爾尼非常的失望,其實乾隆對這些洋人一向沒什麼好感,特別是英國在乾隆時代就開始策劃殖民西藏,以及販賣鴉片這讓乾隆對這些洋人印象極差,再加上這些天朝統治者從來就是固步自封,驕傲自大,根本不會正眼相看,正是由於當時統治者沒有真正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也未能作出改變,才導致中國近代的屈辱史。
-
5 # 靜夜史
這個問題......當然是乾隆錯了,而且錯得很離譜。
誰不知道,只要沾上少數民族皇帝這個頭銜,就一定是昏君無疑。就算你征服了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又怎樣?還不是連給大明皇帝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再說馬噶爾尼同志,作為大英帝國的特使,雖然全副武裝並帶著霸王條款來找清朝談判,但我們不能誤會馬嘎爾尼同志的一片好心。
你要知道,雖然大英帝國在全球瘋狂擴張,大量屠殺殖民地人民,但是對清朝卻是另眼相看,不敢怠慢的。
什麼?因為清朝很強大,所以馬嘎爾尼無處下手?這怎麼可能?明明是馬嘎爾尼同志本來就不想與大清為敵,人家只是想空手套白狼,弄點清朝的銀子回去嘛!而乾隆皇帝這麼有錢還這麼摳,完全就是不可理喻。
雖然馬嘎爾尼沒有把乾隆皇帝當成一根蔥,但是人家全心全意,為了大清人民呀。
讓清朝開啟國門,乖乖做人家的殖民地,人家賺錢了還能分你點兒小恩小惠,沒準兒乾隆皇帝還能接受英國女王的冊封。多好的事啊,乾隆皇帝還忍心拒絕他,不是傻是什麼?
所以馬嘎爾尼同志絕對是比白求恩更偉大高尚的人物,我們不能因為馬嘎爾尼同志顯得稍微有點“霸道”的方法,就否認馬嘎爾尼同志苦心孤詣讓清朝開啟國門,帶清朝起飛的良苦用心。
有這樣的好事,乾隆老兒居然還倚老賣老,仗著自己有個狗屁十全武功就目空一切了。不僅沒有乖乖地主動開啟清朝的全部通商口岸讓英華人來殖民,還就把善良的馬嘎爾尼同志拒之門外,簡直就是十惡不赦。
什麼?你說閉關鎖國能保衛主權完整?扯淡,你看世界上哪個閉關鎖國的國家保全自己了?不要把狹隘的目光瞄準北韓、伊朗這樣的小國家,我們應該多看看南韓和日本嘛?他們不是跟著美國混的很好嗎?你看今天的南韓人多膨脹?
至於福康安同志就更可笑了,別說你在西藏打敗了英華人支援的廓爾喀僱傭兵,你就是在南亞按著英華人打,都不如現場觀看一下馬嘎爾尼同志的列隊操練,你不知道馬嘎爾尼同志多有誠意嗎?承認你孤陋寡聞就行了,還身經百戰,呸!
所以乾隆皇帝拒絕馬嘎爾尼同志的一片好心,絕對是大錯特錯。讓大清朝錯過了跟著大英帝國起飛的各種機會,打亂了大英帝國殖民全球的步驟,更讓善良的馬嘎爾尼同志傷了心。
所以中國近現代落後這個鍋,你乾隆背定了!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北洋海軍炮手
不邀自答。
如果要較真的話,我不知道各位能不能有興趣去看書,我覺得可以看一下這本書,書名《A Journal of An 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 of China, In The Year 1792, 1793, and 1794》。如果看不進去英文原版,可以去看中譯本《英使覲見乾隆記》。
這本書介紹了馬嘎爾尼訪華的原因,那就是要改變中英貿易英國入超的情況,因為英國需要從中國進口茶葉、瓷器、絲綢等商品,而中國則對英國的商品沒有太大的需求量,僅僅是軍火以及科學儀器,再就是一些皇室、貴族把玩的奢侈品。這是由於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所決定的,因為自給自足的經濟本身就帶有封閉性,對外來商品的需求並不大。
當然,中英貿易也沒有停止,根據馬嘎爾尼的記錄,大量的中國商人在和英國商人做交易,而且是英國大量進口中國商品。《黃啟臣文集》對清朝粵海關海外貿易額的資料統計,而且根據《中國航海史》的介紹,來粵海關貿易的大部分是英國商船。
當然有人會提出一口通商的問題,不好意思,所謂的一口通商實際上是對海外貿易進行規範化管理,因為四個海關面對得國家不同,關稅也不一樣。之所以把西洋商船限制在粵海關,準確點說,粵海關對應的是西洋國家,因為廣州地理位置的因素,而且只有廣東有防備洋人的軍隊以及軍事設施。而乾隆之所以這麼玩,準確點說是英華人自己折騰的。《中國航海史》介紹了英國武裝商船闖入定海停泊,這引起了乾隆的懷疑,因為乾隆透過傳教士瞭解西洋各國,甚至還和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有書信往來,甚至乾隆還組織了一個使節團訪問法國,但是因為法國爆發了大革命而沒有出訪。
同時,《中國航海史》還列出了馬嘎爾尼代表英國政府開出的條件,準確點說,這些條件即便是今天的中國也不能接受,因為這些條件不僅表明英國要複製一個澳門出來,還損害了中國關稅自主權。所以,乾隆自然強硬回絕了英國的條件,並遣返使團。但是現代人卻對英國損害中國關稅自主權以及領土完整得無理要求避而不談,卻說什麼乾隆狂妄自大,真是讓人貽笑大方。
另外,馬嘎爾尼呈現的禮物里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科學儀器,比如說經緯儀,因為馬嘎爾尼參觀了皇宮裡的科學儀器之後,害怕華人再給仿製出來,西式自鳴鐘以及象牙多層球就是前車之鑑。不就是鐘錶嘛,誰不會做十七層象牙多層球,每層都有微雕,你會我也會,還比你做的更精美
不過君主號戰艦的模型還是吸引了乾隆,尤其是艦上佈置的西洋大炮更讓乾隆著迷,乾隆立即向馬嘎爾尼詢問戰艦製造相關的內容,但是馬嘎爾尼並沒有向乾隆解答戰艦的建造以及內部構造、炮位佈置等相關內容。
另外,根據我開頭給出的《英使覲見乾隆記》一書,馬嘎爾尼卻經常稱讚乾隆統治下的清朝社會繁榮安寧、城市宏偉壯麗、勞動人民勤勞善良、上流社會謙遜禮貌,並稱行走在中國彷彿身處家鄉英格蘭。類似的記錄也能在獅子號大幅安德遜的日記中得到佐證,書名《英華人眼中的大清王朝》。而且,馬嘎爾尼還為自己不會葡萄牙語而苦惱,因為清朝安排的翻譯並不瞭解英語,同時這也應該是中英外交失敗的原因之一。
最後說一下,歷史可以被解讀,但是絕不能被篡改。
全文完
-
7 # 笑似花解語ID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我們落後源於明朝閉關鎖國二百多年,清朝只是在收復臺的時候福建封鎖26年。
大家只知道乾隆爺拒絕英國使團,但是為什麼拒絕。所有人都閉口不談,就如同你們在氣憤,大清帝國為何1380萬國土?為何不是四分五裂一樣。
乾隆爺拒絕英國,等於拒絕賣國,就是放到今天,雖然沒有當初大清的氣魄,但是也不會答應。
個人看法,希望不懂歷史的無知群眾多讀讀書來充實自己,不要一竅不通,還要不懂裝懂,這樣很可悲!
-
8 # 蔣南強讀歷史
乾隆拒絕英國使者馬戈爾尼的通商請求,應該是一個合理正確的選擇。
一、馬戈爾尼使團的目標和具體的要求
馬戈爾尼使團,是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到中國,發生在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以喬治·馬戈爾尼第一伯爵(George Macartney, 1st Earl Macartney)名字命名的外交活動,英國女皇派出以馬嘎爾尼的訪華團。目的就是能夠以談判的方式開啟中國市場,把英國工業革命生產的產品傾銷到中國來。目標包括開闢英國在華貿易的新港口,在北京建立永久使館,在中國沿海小島停泊英國的商船,以及放寬對廣州對英國商人的貿易限制。
具體的要求:1、允許英商到寧波、舟山和天津貿易;2、准許英商像以前俄商一樣,在北京設立商館;3、將舟山附近一處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4、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英華人自由來往,不加禁止;5、英國商貨自澳門運往廣州者,享受免稅或減稅;6、確定船隻關稅條例,照例上稅,不額外加徵 。
善顯而易見,這些要求一部分是屬於希望改善貿易關係的正常要求,一部分則具有殖民主義侵略性,如割讓土地島嶼一事。
上圖是喬治·馬戈爾尼伯爵
二、乾隆寫給英國國王的信,說明他不會批准馬卡特尼的要求理由
乾隆皇帝接見了馬戈爾尼代表團但拒絕了英華人的所有請求。乾隆寫信給英國國王,說明他不會批准馬卡特尼的要求理由。這封信儲存在檔案中,直到1914年才被公眾所知。主要內容如下:
昨天你的大使請求我批准擴大英國在中國的貿易,但他的建議與我們天朝的貿易規則不一致,不能受理。到目前為止,所有歐洲國家包括你自己國家的野蠻商人,都在廣州與我們的天朝進行貿易。這是多年來的程式,儘管我們天朝擁有豐富多彩的東西。
你們對舟山附近的小島的請求,你的商人可能居住和存放貨物,這源於您發展貿易的願望......此外,考慮到英格蘭並不是唯一希望在我們的帝國建立貿易的土地,假設其他國家都模仿你並懇求我向每個國家提供一個用於貿易目的的場所,我怎麼可能答應。這也是對我的帝國國土的公然侵犯,不可能被接受。
到目前為止,歐洲的野蠻商人都有一個明確的地點就是在澳門居住和開展貿易,並且被禁止限制指定地區,不能超出一英寸......如果這些限制被撤銷,摩擦將不可避免地發生在華人和野蠻人之間...
從遠古時代開始,聖人皇帝和明智的統治者賦予中國一個道德體系,與你們歐洲國家的宗教信仰是一樣的,也是你們國家崇拜天朝的理由。
現代研究指出,雖然信中表現出妄自尊大的一面,但一些人往往斷章獨引“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句話證明清朝“閉關鎖國”,對英國侵犯中國領土完整及關稅自主的六項要求避而不談。另外,清廷限制英國只能在廣州一口通商,是為了防止澳門被霸佔的情況重演。乾隆皇帝的信體現了國家主權是不可侵犯的。
上圖是1793年乾隆接見英國馬戈爾尼第一伯爵特使
三、馬戈爾尼在他的回憶錄中的結論被廣泛傳播
儘管該任務未能實現其官方目標,英國大使團在中國觀察收集了文化、政治和地理等各種資訊並帶回英國及歐洲。馬戈爾尼把清政府的所有弊端都看在眼裡。回到英國後,他曾經對女王這麼說: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馬戈爾尼在他的回憶錄中的有關記錄:
滿清帝國是一個古老的瘋狂的一流的戰艦,它之所以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沒有沉沒,僅僅是由於一班幸運、能幹而警覺的軍官們的支撐,而她勝過鄰船的地方,只在她的體積和外表。但是,一旦一個沒有才幹的人在甲板上指揮,那就不會再有紀律和安全了。也許,她可能不會完全沉淪,她可能會像沉船一樣漂流一段時間,然後在海岸上破碎成碎片; 但她永遠不能在舊的底部重建。
上圖是陪同馬戈爾尼來華的英國畫家詹姆斯·吉爾瑞(James Gillray)描繪的乾隆皇帝接見馬戈爾尼第一伯爵的場景
四、乾隆皇帝對英國的認識
事實上,乾隆皇帝有獨特的眼光。美國東亞史學家歐立德指出,乾隆不僅熟悉西方地理,同時也清楚歐洲法、俄兩國內部的情勢,他認為乾隆是故意展現他對遠方的英國感到興致缺缺,因為在當時清朝整體來說是一個和平且富有的國家,乾隆皇帝一方面年事已高,心有餘而力不足,此外似乎也沒有迫切的需要去了解西方。清朝政府也認識到英國在印度與廣州的勢力,只是受限於不同語言的資訊在中譯上的整合有困難,以及清朝邊疆政策較為分權化的限制等等,因此清朝對英國的認識仍屬有限,但並非如過去所想的對外界一無所知。
美國曆史學者馬世嘉(Matthew Mosca)的著作《從邊疆政策到外交政策: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地緣政治的轉變》,該書表明,在馬戛爾尼到訪中國的同時,清朝逮捕了一個廓爾喀族間諜,從他那兒瞭解到,英國東印度公司獲得了印度孟加拉邦的統治權,乾隆意識到英國對喜馬拉雅山外造成的威脅。
上圖是乾隆皇帝狩獵
五、乾隆皇帝的應對之策
有學者研究分析了1996年出版的《英使馬戛爾尼訪華檔案史料彙編》的600份軍機處、宮中檔、內閣、內務府檔案後。指出只有一兩份檔案與“磕頭禮儀”有關,在馬戛爾尼離開北京時,乾隆頒佈了很多加強軍事防禦、防止英國襲擊的檔案。乾隆下令各地嚴守海防口岸,做好防禦的軍事準備,特別是舟山和澳門地區。要提前備兵,避免英華人的佔領。乾隆還下令,英華人可能會對中國發起進攻,需要減稅;清朝所有的稅務官員要嚴格按照規定收稅,不準敲詐,尤其是廣東的稅務官員,面對大量英國商船,不可以提高稅率,給他們進攻的藉口。其餘的大量的信件是關於各地政府如何做好軍事防禦。
這些都證明了乾隆皇帝已對大英帝國的目的產生懷疑,乾隆已經意識到在英國開始進口中國茶之後,貿易平衡不再有利於英國,並且英國會提出了貿易的要求,迫使中國成為英國貿易商可以出售的商品市場,這些懷疑後來證明是先知,這就是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
9 # 桃花石雜談
乾隆拒絕英國使者馬戛爾尼的通商請求,是對是錯?應該說這個問題並不是一句話能下結論的。因為當時雖然英華人來使名義上是為了通商,但提出的條件其實是遠遠超出了通商的範疇的。所以如果乾隆同意,那麼也許是會在一定程度上讓中國有追趕列強的機會,卻也有可能使中國在後來的命運與印度更加接近,那麼當時具體的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
馬戛爾尼其人其事要講馬戛爾尼使團,當然就要重點講講馬戛爾尼這個人。馬戛爾尼的全名叫喬治·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出身於蘇格蘭的一個名門,年輕時曾就讀於愛爾蘭都柏林的三一學院以及倫敦律師學院,之後很快成為了一名貴族的幕僚,開始為英國政府從事外交活動。
公元1764年,27歲的馬戛爾尼被派往沙俄,與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成功達成了使沙俄與英國結盟的協議。因此在回國後不久他就被封為騎士,成為了一名貴族。因此可以說到這時為止,他所扮演的角色似乎和後來他到中國所扮演的角色差不多,都是單純的外交官。但其實他的外交官生涯到這時卻已經差不多結束了。
(喬治·馬戛爾尼)
公元1775年,馬戛爾尼被任命為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總督,開始了在其一生中真正的重頭戲,也就是殖民地官僚的職業生涯。後來他又調任同在美洲的英屬格拉納達總督一職,但在其任職期間,格拉納達被法國軍隊攻擊,而最後馬戛爾尼選擇對法軍無條件投降,成為戰俘被抓到了法國。
不過當時歐洲國家之間發生衝突也算是家常便飯,所以一般衝突結束後也不會長期囚禁對方的官員,因此不久之後,他被遣返回了英國。也許是因為在美洲遭受了重大失敗,所以馬戛爾尼雖然在兩年之後被重新啟用,但其任職地點卻換到了地球的另外一端,也就是當時許多地區已經被英國東印度公司控制的印度,成為了英屬印度馬德拉斯地區的總督。而在他任內,他花大力氣強化了英華人在當地主要的軍事基地聖喬治要塞,並在周邊修築了了大量堡壘,使英國對當地的殖民統治得到了鞏固。但在此期間,東印度公司在與當地的曼索爾王國發生的戰爭中遭受失敗,最後馬戛爾尼出來收拾殘局,與曼索爾王國達成了《曼加羅爾條約》,為英華人挽回了一些顏面。不過與曼索爾王國戰爭的失敗,還是使當時英國透過東印度公司殖民亞洲的方式受到了很多質疑。
公元1786年,東印度公司曾一度想提拔他做整個英屬印度的總督,但他經過權衡,拒絕了這個職位,返回了英國本土。公元1792年,也就是啟程來華的當年,他又晉升為伯爵。
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其實馬戛爾尼的主要身份是個殖民地高官,他最擅長的工作是為英國佔領和經營殖民地。不過馬戛爾尼使團來華的公開目的當然還是為了貿易。但在當時,貿易這個詞其實是很有學問的。因為我們剛才已經提到了,英國在早期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可是透過一個名叫“東印度公司”的“貿易”企業來實現的。而如果我們再看看馬戛爾尼使團對中國提出的具體條件,就能看出這個“貿易”內含的“豐富”了。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所畫的天津附近的一座碉堡)
具體來說,馬戛爾尼使團對清朝政府提出的條件包含4個方面,一是中國開放新的港口讓英華人通商,二是要在北京建立永久性的大使館,三是中國放鬆對英國商人在廣州通商的管制,而四則是要求中國割讓一個沿海小島給英國,供英華人“使用”。所以把這四大條件完整地來看一下,恐怕有些朋友也就看明白了,這其實基本上就是英華人在鴉片戰爭擊敗清朝之後,中國第一個不平等條件《中英南京條件》的主要內容了(除了賠款)。也就是說,馬戛爾尼來華的目的,是想不打仗就讓中國接受跟《南京條約》差不多的條件。而且當時英華人甚至連想要的小島都選好了,是在浙江舟山附近的一個島。
也許有的朋友會說,這些個條件除了割地比較過分之外,其它條件應該還是比較正常的跟貿易相關的條件,所以乾隆皇帝拒絕確實使中國失去了更早就與外部世界更多接觸,進而追趕世界的機會。確實,這種可能也不能排除,但這裡要說明的是,英華人提出的四個條件是一個整體,而且從鴉片戰爭之後的結果來看,其實恐怕大家都都能看出,割讓領土其實才是這些“貿易”條件的核心,所以恐怕拋開割讓領土這個核心條款去談“貿易”也是並不現實的。
(英華人在印度建立的第一個要塞,聖喬治要塞)
而且,就算光談前面的那幾個條件,其實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下,可以說也不是單純的貿易問題。這裡,我們就拿馬戛爾尼老東家英國東印度公司舉例,看看它是如何透過“貿易“,一步步成為了印度的主人的。其實東印度公司在早期確實是一家商業企業,叫倫敦東印度商人貿易公司。而它最早涉足印度的方式,其實比馬戛爾尼提出的條件要柔和的多,它只是向當時統治印度的莫臥兒王朝皇帝賈漢吉爾提出要在印度設立兩家工廠,而賈漢吉爾經過考慮之後,在公元1611年和1612年批准其在分別位於印度東西海岸的默蘇利珀德姆和蘇拉特設立了兩家工廠。而就是以這兩家工廠為起點,東印度公司在印度一步一步擴張,在公元1644年建成了其第一座軍事據點,也就是後來馬戛爾尼曾經大力強化的聖喬治要塞,使其在印度擁有了軍事存在。
之後,東印度公司搖身一變,就從商業企業變成了政治勢力。他們在印度不同地區之間利用拉一派打一派的方法,不斷擴大自己的影響,最終在公元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和公元1764年的布克薩爾戰役中兩次擊敗莫臥兒官方的軍隊,迫使莫臥兒皇帝沙·阿拉姆二世將印度三個邦的財政大權全部讓給東印度公司。在公元1773年,東印度公司全面掌控了上述地區,成為了恆河下游平原的實際統治者,也為英國最終完全控制印度奠定了基礎。而這只是發生在馬戛爾尼出使中國之前20年。
(馬戛爾尼使團成員所繪製的清朝士兵)
所以我們說歷史事件,其實確實是需要放在當時的背景下去說的,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貿易”在很多時候其實就是入侵和殖民的前奏而已。而且具體到馬戛爾尼出使中國,其實有些觀點認為他還有另外一個直接的“貿易”目的。因為就在此前不久,東印度公司開始在其控制的印度地區大批次種植鴉片,目的就是為了向中國出口。為此東印度公司從公元1780年代就進行了大量投資,希望實現用鴉片換交換中國茶葉,以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而當時在印度任職的馬戛爾尼本人雖然對於鴉片不太感冒,曾說過希望用大米等“更好的”產品替代鴉片,但他對鴉片貿易也沒有表示過明確反對,所以他當時到中國,其實也是希望向中國推銷英國的產品。而他推銷的產品裡,當然也是包括鴉片的。
“磕頭”到底影響了什麼?所以其實馬戛爾尼他們來中國之前,恐怕也知道他們提出的條件不可能得到接受。但他們還是來到了中國,而且還是坐著裝備了64門大炮的英國戰艦獅子號(HMS Lion)來的。公元1793年7月25日,獅子號及其隨行船隻抵達位於天津地區的海河河口,之後派出小船與直隸官方取得聯絡,將其攜帶的禮品運到了通州。8月6日,直隸總督梁肯堂會見了馬戛爾尼一行,並告知其乾隆將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他們。
(載著馬戛爾尼來到中國的英國戰艦獅子號)
之後,馬戛爾尼一行在8月21日抵達北京,在北京停留了12天之後,又經過6天行程抵達了承德。這時,“磕頭”的爭執出現了。在馬戛爾尼使團出發之前,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熟悉東方事務的官員亨利·鄧達斯曾建議他們接受清廷任何的禮節,只要不損害英王和他們本人的尊嚴,並希望他們不要因為拘泥於形式而影響使命的完成。所以其實馬戛爾尼出發之前就知道會遇到類似的禮節問題。而從很早開始,荷蘭和葡萄牙的商人就已經和清廷有了官方往來,他們雖然沒有見過清朝皇帝,但有些人卻經歷過接聖旨的場合,通常情況下這些商人在遇到這種場合時也會按清廷要求跪拜磕頭。不過英國商人在當時確實對此比較迴避,會讓與其合作的華人接旨之後傳達給自己。
所以當時雙方確實就馬戛爾尼見乾隆是否需要磕頭的問題進行了幾天的爭執。其間馬戛爾尼還提出如果讓他給乾隆磕頭,那麼清朝也需要有一名同級別官員向他所攜帶的英王喬治三世的畫像磕頭,但清朝官員拒絕了這個要求。但應該說這個爭議最後並沒有久託未決,最終雙方很快達成了妥協。當然最後馬戛爾尼到底向乾隆磕頭了沒東西方記載是有爭議的,中國記載是磕了,而西方的記載則是清廷同意其在參見乾隆時單膝跪地即可。
(描繪馬戛爾尼面見乾隆的西方畫作)
但無論實際情況如何,應該說這個爭議並沒有影響到馬戛爾尼面見乾隆,他和3名隨行人員以及一名翻譯在9月14日早晨見到了乾隆,向乾隆轉交了英王喬治三世的信,之後還受到了國宴的招待,而且馬戛爾尼一行還被安排坐在了乾隆的左邊,這在當時也是非常高的禮遇。所以現代的普遍觀點認為,“磕頭”問題對於清廷沒有接受馬戛爾尼的要求並沒有產生任何影響。
(另一幅描繪馬戛爾尼面見乾隆的西方畫作)
所以清廷沒有接受馬戛爾尼的要求,主要還是如前文所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那些條件在清廷確實是不可能接受的。當然,這種無法接受,有部分原因確實與清廷在當時沒有路上世界發展的腳步,仍然以“天朝上國”自居矇昧心態有很大關係,所以也確實可以說是中國錯失了一個追趕世界的機會。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當時那個看似沒有錯失與外界接觸的絕佳機會的印度,最後卻在源源不斷到來的貿易機會中一步步成為了英國的殖民地,而印度也在被英國入侵和殖民統治的100多年裡,從世界上相對比較富裕的地區變成了絕對貧困的地區。而從馬戛爾尼使團提出的條件和整個訪問動機來看,其實他們是把中國看作了第二個印度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也許乾隆皇帝答應了他們的要求,可能後來的中國也並不會出現追趕歐美列強的情況,相反變得與印度更加接近卻是可能性更大的結局了。
-
10 # HuiNanHistory
這問題的大前提就是錯的——
馬戛爾尼的請求並不是通商,而且清朝一直都設有對外通商的口岸。首先,清朝就是靠著對外貿易壯大的國家。從努爾哈赤開始,貿易就是清朝發家的秘訣。清朝能夠入關,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東北亞與內地的貿易網路。
清朝入關後,總體的貿易政策都是開放的。
但由於澳門發生了很多外華人和華人的司法案件,清朝出於安全的考慮,於乾隆二十二年(1757)將外國商民的貿易活動統一限制在粵海關。
既然大前提都不存在了,那麼這個假設也就沒意義了。
馬戛爾尼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主要有兩點:中英兩國通使,同時讓清朝讓出舟山的島嶼給英國做貿易的中轉地。
其實,在18世紀晚期的歐洲,根本不存在通使這樣平等外交的原則。王權是有等級的。
例如,當時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就拒絕稱英國國王為“陛下”(His Majasty),認為英王的等級低於自己。
不僅如此,英國也向神聖羅馬帝國提出了和清朝一樣的請求,即向維也納派駐使節。但這點也被拒絕了,理由是英國地位低,雙方不對等。英國向神聖羅馬帝國提出的請求,都是馬戛爾尼向乾隆提出的。
如果英國連同為歐洲國家的神聖羅馬帝國都擺不平,有什麼資格要求清朝呢?
不僅如此,乾隆強硬拒絕馬戛爾尼,最直接的原因是清朝得到英國在印度殖民的情報,乾隆反感廓爾喀戰爭背後英國的若隱若現的影響,擔心其會對西藏造成威脅,所以才有此態度。
-
11 # AlexanderG
馬戈爾尼不是來請求通商的,其實中英貿易在那之前已經存在,只是英國商人經商有諸多限制,所以馬戈爾尼以入貢的名義來到中國,向中國提了七條要求,大概是意思是要求派人駐京管理、減少課稅、設地方建立庫儲、允許傳教
-
12 # 使用者泰松望
首先明朝是海禁不是完全閉關鎖國。海禁期間還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至成化年間南海就是明朝的內海而已。當時明軍在現在印尼等地是有駐軍的。但明軍駐軍的軍隊並沒有使當地漢化而是胡化而已所以成化至弘治正德期間西方國家介入使得南海周邊不再是明朝內海。但商業往來從沒間斷。真正影響海商貿易的是嘉靖初年的爭貢事件。然後明朝關閉了寧波等港口。但在隆慶年間又再開關。但明朝和西方接觸後懂得學習西方的先進事物。比如鳥銃和大炮。之後也有自己不斷改良。明後期很多大臣為學習西方科學還有如教的比如徐光啟孫元化等。在崇禎年間翻譯了西方科學書籍共計七千餘冊。用中西科學知識結合編纂了《崇禎曆書》。明末中國其實已經出現了中西學派交流的大高潮。包括坤宇萬國圖使得明朝上層基本都清楚世界國家的方位因為清楚的註明了航海路線。但是在鴉片戰爭後滿清政府上層竟然無一人知曉英國在哪個地方。這就是倒退。清朝前期康熙曾經有段時間比較熱衷科學當時有湯若望等包括明末留下的明臣科學班底。但是這只是康熙的臨時愛好而已在康熙中後期科學班底基本因為文字獄的原因被廢了。湯若望結局也是悽慘的。在康熙後期清朝就開始閉關鎖國。其實在康熙至乾隆年間和西方接觸還是有的。也接觸過不少西方先進武器。但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先進武器只儲存在皇宮中腐爛。馬格爾尼英國使團的要求被乾隆拒絕。也是根本上斷絕了中西方所有的交流。其實也是等於拒絕了改革開放一個道理,一味的愚民鞏固自己的統治。所以才出現了鴉片戰爭期間官員用狗血澆城頭的笑話。然後是根本不知敵方來自於地球哪個角落。總之滿清至乾隆年間。西方早就對他作出了評價。泥足巨人。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來沒有進步甚至出現倒退。百姓大多生活困苦衣不蔽體且目光呆滯。別人扔掉的垃圾也會被他們爭搶。是一個半野蠻人的國度。
回覆列表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落後的清政府在工業國英國面前顯得非常的軟弱無力,經過了兩年的戰爭之後,清政府最終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這一條約也是清政府喪權辱國的開始。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50年前的1793年,英國曾經提出了和平開放通商口岸的請求,這次通商提議不是威脅,而是請求。也就是說,清朝主動放棄了平等的通商的條件,最後在一片槍炮聲中,屈辱的不平等的開放了市場。那麼當年英國使者來到清朝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這件事究竟經過了哪些曲折呢?
當時英國的特使馬戛爾尼來到了清朝,他的目的是想要開啟清朝的市場,當然他的目的也並不是純潔無暇的,對於當時的日不落帝國來說,能夠把清朝變成自己的工業產品市場和工業原料開採地是再好不過的,所以他的本質還是想要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材料。但是這種推銷商品和掠奪原材料最終可以促進清朝的近代化,而這種和平進入近代化,對於清朝來說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但是當時的乾隆皇帝是非常的自信的,乾隆皇帝還停留在天朝上國的美夢裡面,他忘記了自己下江南的時候,八旗軍隊:騎馬人墜地,射箭靶上空的尷尬境地了,他還是自信自己是戰無不勝的。他給自己編造了十全武功,其實這十全武功還真不是貨真價實,裡面的水分是非常多的。乾隆皇帝要求英國公使下跪,但是英國使者不肯下跪,最後在和珅的調解下,英國公使採用了單膝跪地的禮節。
在交談中,英國公使一直想要和清朝通商,但是乾隆皇帝對於通商顯然沒有多少興趣,他的回答非常的傲慢:我們是天朝上國,什麼東西都有,完全可以自給自足,根本不需要和你們做生意,你們如果想要茶葉可以賣給你們·····當然乾隆皇帝的話並不是沒有道理,清朝確實完全可以自給自足,但是他沒有看到自己和日不落帝國的差距。
馬戛爾尼回國之後評價清朝說:清朝的軍事力量比英國落後了三四個世紀,而且他把清朝評價成了一個破舊的大船。可以說馬戛爾尼的出使讓英國人徹徹底底看到了清朝的沒落,所以英國才敢於發動鴉片戰爭。換句話說,如果當時馬戛爾尼帶來的不是書信而是槍炮的話,那麼清朝恐怕在乾隆皇帝時期就已經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了。一艘破舊的大船就算是一個再好的船長也是開不好的,除非他能夠好好地修復一番。乾隆皇帝拒絕了馬戛爾尼之後,清朝喪失了一次真正能夠和西方列強平起平坐的機會,在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再想要再坐在談判桌上,座椅已經是不平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