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隰桑有阿
-
2 # 不倒翁
陳橋兵變一五代混亂局面的結束者趙匡胤
自唐代安史之亂以來,唐朝的統治者受到沉重的打擊,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又加上黃巢農民起義持續了五年,唐朝已經處於支離破碎的局面,安史之亂一部分降將成了唐朝節度使,起義軍的一些將領也成了節度使,比如朱溫。不能不說這是形成五代亂局的重要因素。這些割據勢力的代表人物節度使很嚮往皇帝這個美好的職業,但他們當皇帝只為荒淫享受,所以新朝代走馬燈似的換,上演了子殺父,父殺子,荒淫亂倫,爭權奪利混亂的局面,還有那些皇帝顧及老百姓的死話呀!
及致到了後周,郭威死後他的養子柴榮即位,這就是周世宗,他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身邊有一個大將叫趙匡胤。
趙匡胤任都點檢,掌握周朝的軍事大權。可惜好景不長,柴榮在外征戰時忽得重病,死後他的八歲兒子柴宗訓即位。新年伊始正定使人來報,說北部敵人大舉進犯,宰相範質不辨真假,遂派趙匡胤率兵出征。趙匡胤率兵走到叫陣橋驛的地方駐下,而且喝得大醉。這時營裡將士在三三兩兩議論,我們打仗在外賣命,八歲的皇帝能記得我們嗎?孩童怎麼能主持國事,我們應當立檢點為天子,然後又把這些話告訴了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又把這些話告訴了趙普等其它將領。這時趙匡胤仍然是大醉未醒(想必是故意裝的)。他們商量妥當叫醒趙匡胤告訴他大家的意思,這時將士們群情激憤,要立檢點為天子,趙匡胤這時說,你們貪圖畗貴,逼我做此不義之事,要這樣作你們要聽從命令,不得搶掠殺人,如果遵從命令以後有重賞,否則重罰。眾人表示聽命。就這樣趙匡胤又返回了京城,守城大將石守信開門迎接,老百姓都很恐懼,但是軍隊進城秋毫無犯紀律嚴明,這是一場不流血的政變,真正作到了兵不血刃市不易肆,趙匡胤通過了柴宗訓的禪位詔書取得了政權。
趙匡胤生於亂世(洛陽夾馬營),起於行伍,後隨新王朝遷於大梁,生活顛沛流離,看到了當時的混亂,遂棄文學武,青年時就有遠大志向,當時有他的《詠日》詩,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趕卻殘星趕卻月。志向可見一斑。這次成功政變,趙匡胤又是導演又是演員,但他終結了五代亂局,按照戰略佈局統一了大部中國,人民有了安定的生活,這是有極積意義的,在當時家天下的大環境下,趙匡胤搞這麼一出也為了給自己找個說法。
-
3 # n是名n
先皇英年早逝,後繼主少國疑,託孤重臣一家獨大,這種事歷史上屢見不鮮,現在也有會這種情況。
我能想到的古代,
比如:伊尹、周公,這兩位是聖人,做得最出色,無可指摘。
比如:諸葛亮,稍微差一點,亂中求安時,出師未捷身先死,功虧一線。
比如:霍光、鰲拜,再差一點,驕逸了,太平福都沒享全,未能全其身而盡其功。
上邊這些人的選擇,都是維持政統,至死不渝的,儘管各自的選擇,因時因勢,成敗不一。
再比如:王莽、武則天,是成功的反掉,又被成功的反回來。最後被推翻並不是他們的意願,但是他們執政過程,並不有虧於國事,相反,他們為彌補自己得國的虧缺處,比正當上位者受到更多質疑,憑藉更高的才智,付出了更多努力,去加以彌補。
最後一類,曹魏、司馬晉、楊隋、趙宋,都是成功的篡位者。不同於劉、曹後嗣幾近滅族,宇文家和柴家的後人在有隋有宋一朝地位尷尬但也超然,而柴周的前朝一眾文武,原封不動的移植到了趙宋麾下,這是得國不正者中,最正的一家了,比楊隋還要安穩、久遠。
所以“黃袍加身”在有意無意之間,或堅守人臣之道,或當仁不讓,是位極人臣者和他所倚仗集團的共同選擇,我們可以從他們選擇之後的一系列行為和結果,去揣測到他們當時,有多“問心無愧”。
最後,我想說,鄧公,是我心目中堪比伊尹、周公的聖賢呀。
-
4 # 3流年3
這個其實很有意思,當皇帝是“被逼的”,你覺得有可能嗎, 當然是不可能的。
趙匡胤在陳橋舉行兵變很明顯是一次有預謀的軍事政治行動,但是,謀朝篡位畢竟不太光彩,於是和手下的將領們來了一次黃袍加身的真人秀。
-
5 # 飄哥265
不知道你們注意一點沒有,可能是諷刺,可能是巧合。篡位得來的江山給我們漢人帶來的是無盡的恥辱。你看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中國版圖,劉邦小公務員逆襲開創強漢,李淵屬於軍閥,天下反隋,經過苦戰開創大唐盛世,朱元璋更是草根創業,開創了最有骨氣的朝代,元和清不提。中國大一統朝代中只有晉和宋是篡位奪來的。晉篡曹魏而奪天下,而後五胡亂華,北方漢人真正的十室九空,女人變2腳羊,東晉偏安一隅,苟延殘喘。今天重點講趙宋,宋篡周而得天下(不接受反駁)。趙匡胤黃橋兵變,黃袍加身,屬於做婊子立牌坊(不接受反駁)。宋大一統後,開啟了弱宋的模式。對付遼,年年納貢,但是由於遼人進入衰退期,遼沒有過分對付宋,老百姓還過了幾十年好日子。換了金,如狼似虎在上升過程中,結果北方丟了,南宋和東晉一樣偏安一隅。碰到蒙古,整個中國丟了。在宋的外交中只有屈辱。而且不管是宋建國還是滅國都是屈辱。遼,金,蒙古,xi夏隨便都能找宋的麻煩。這在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有人說宋朝對外戰爭勝率為70%,好像不錯。屁,對遼戰爭永遠失去了燕雲十八州,連金滅遼勝利了丟了宋朝整個北方,連蒙古滅金勝利了丟了整個中國。宋朝經濟再強也只是一頭肥羊罷了。宋朝採用的是禁軍制度,也就是全國的軍隊在中央(有幾支邊軍,規模不大)。然後發生戰爭就派人掛帥帶著軍隊出征,這樣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打贏才有鬼。為什麼會有這制度?就是怕別人造反,他們得位不正,當然害怕手下造反啊。岳飛的軍隊是他自己招的,自己訓練的,當外部沒有威脅的時候,岳飛就是最大的威脅。所以岳飛當然要死!其他的什麼岳飛沒有政治頭腦,插手立嫡,脾氣很耿直得罪人多啊,都是放屁。一句話如果岳飛沒有兵他就不會死。趙構不怕岳飛直搗黃龍,不怕迎2帝,(當時死了一個)。就怕岳飛造反,這是趙宋老祖宗留下來的經驗教訓,所以岳飛必須死。我對宋沒有任何好感,宋是一個經濟發達,思想守舊,沒有骨氣的朝代,宋朝的口號是:用錢擺平一切事情,擺不平那就滅國。
-
6 # 歷史的脈動
可以非常肯定地說,“陳橋兵變”的總導演就是趙匡胤!
梟雄者,喜歡自我掌握命運說趙匡胤是一代梟雄,肯定沒有人反對。
早年,他投身到郭威帳下,彼時,郭威還是後漢王朝的一個節度使。出身貧寒的郭威,能力出眾,善馭眾,得到軍士們的擁戴,而受到後漢末帝猜忌,全家被殺,被迫起兵,滅亡後漢王朝,建立後周。
到了後周第二任皇帝世宗柴榮時,趙匡胤因作戰勇敢,有謀略,於顯德三年(公元956年)渦口大戰後,被任命為殿前都檢點,不久升任忠武軍節度使。顯德四年(公元957年),周世宗柴榮在北伐途中,突然暴病而崩,留下7歲的柴宗訓即位。
此時,趙匡胤內心已不安分起來。
有的人天生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他們喜歡自己掌控命運。
趙匡胤就是這種人。如果周世宗柴榮還活著,趙匡胤絕不會起兵,他知道“一物降一物,一人制一人”的道理,在柴榮面前,他更多的是佩服與服從。
可是當雄主已逝,幼兒登基,有哪個梟雄會安於聽命?趙匡胤要做司馬懿,而絕不是什麼周公旦、霍光之屬。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趙匡胤提前散步流言說,契丹和北漢聯兵南下,後周朝堂人心惶惶,他便堂而皇之地率領大軍出發,到達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封丘東南陳橋鎮),兵變計劃就付諸實踐了。
這天晚上,趙匡胤的一些親信在將士中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不能親政,我們為國效力破敵,有誰知曉;不若先擁立趙匡胤為皇帝,然後再出發北征”。將士的兵變情緒很快就被煽動起來。次日,趙匡胤的弟弟趙匡義(後改名光義,即宋太宗趙炅)和親信趙普見時機成熟,便授意將士將一件事先準備好的黃袍披在假裝醉酒剛醒的趙匡胤身上,並皆拜於庭下,擁立他為皇帝。眾人呼喊萬歲的聲音幾里外都能聽到。趙匡胤裝出一副被迫的樣子,說:“你們自貪富貴,立我為天子,能從我命則可,不然,我不能為若主矣。”
看看,這種惺惺作態在王莽篡漢、三國曹魏篡漢、劉備建蜀,南北朝宋齊梁陳更替,以及楊堅建隋、李淵立唐時,一再上演。
趙匡胤拾起前人劇本,再往裡面添枝加葉罷了。
歷史機緣巧合:老天過早地奪走了柴榮的性命,趙匡胤又志在天下,誓做蛟龍,於是,一個嶄新的王朝-“宋”建立了!
歷史又翻開了新的一頁。
-
7 # 破局攻心文案
歷史是勝利
者寫的
不做虧心事,為什麼有金匱之盟
老趙是導演
他趙普是編劇其他人都是群眾演員
-
8 # 模擬先生
還真有可能是自導自演的,否則一些個疑點就難以解釋了,主要疑點有二:
1、後周官員承認之快、趙匡胤稱帝速度之快,讓人膛目結舌!正月初三,趙匡胤率軍出征,晚上就被趙光義和趙普叫醒,從而被“黃袍加身”,次日回到開封,後周官員愉快地承認了趙匡胤的政變,當天就登基改朝換代了!這速度,說沒有準備,以及趙匡胤完全不知情,是很難讓人相信的!
2、趙匡胤為何率軍出開封?契丹人又何在?趙匡胤率軍出開封城,據說是得到軍報,稱北漢及契丹人打了過來,事不宜遲,應當馬上派兵迎敵;宰相範質委派趙匡胤出軍,並給與了其最高軍權;而在趙匡胤登基以後,這北漢和契丹人的影子都沒有看到;
難道是聽說趙匡胤發動政變又自己撤回去了?難道不應該趁著新政權初立而局勢不穩,大舉進攻才是嗎?怎麼可能又撤回呢?軍報是直接發到朝廷處的,而發軍報的人和趙匡胤或不無關係;此乃歷史懸案!
從以上能看出趙匡胤是知情的,那麼他是不是自導自演呢?也是有證據的;以下摘自司馬光的《涑水記聞》。
太祖欲使符彥卿典兵,趙韓王屢諫,以謂彥卿名位已盛,不可復委以兵柄,上不聽。《宣》已出,韓王復懷之請見,上迎謂之曰:“豈非以符彥卿事邪?”對曰:“非也。”因別以事奏,既罷,乃出彥卿《宣》進之。上曰:“果然。《宣》何以覆在卿所?”韓王曰:“臣託以處分之語有未備者,復留之,惟陛下深思利害,勿為後悔。”上曰:“卿苦疑彥卿,何也?朕待彥卿至厚,彥卿能負朕邪?”韓王曰:“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上默然,遂中止。這是什麼意思呢?趙匡胤想授符彥卿兵權,趙普反對,甚至還將趙匡胤簽發的詔令扣押了,趙匡胤百思不得其解,便問趙普,你為何懷疑符彥卿呢?我對他這麼好,他不會對不起我的!
趙普回答說:“陛下怎麼就能對不起周世宗呢?”趙匡胤無言。
在陳橋兵變中,趙普與趙光義被視為主謀,而趙匡胤自稱不知情,趙普說趙匡胤對不起周世宗,趙匡胤是不是可以反問:“難道不是你和光義搞得鬼嗎?”然而並沒有,所以趙匡胤就是政變的主事人,策劃人以及最終的既得利益者!
這樣看來,大家懷疑趙匡胤是自導自演也是可以的!
-
9 # 坐看東南了
公元959年,當了6年皇帝后,38歲的周世宗柴榮駕崩,皇位由柴榮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承。真是太可惜了,霸業未成身先死。國學大師梁啟超曾經說:“使天假世宗以期年之壽,則全燕之光復,意中事也”。就是說如果上天多給周世宗柴榮一些時間,一統華夏是意料中的事情。
第二年正月,周世宗柴榮的鐵桿手下,親兵首腦--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出征北伐,剛走出開封城,在開封城北邊幾十裡地的陳橋驛發生“陳橋兵變”,趙匡胤被手下黃袍加身,擁戴為皇帝,後來柴宗訓和平禪位,趙匡胤建立宋朝。
趙匡胤在中國古代的皇帝裡面,算得上最為仁慈的,趙匡胤雖然奪了好大哥兼好老闆柴榮的家業,但對柴榮的兒子柴宗訓孤兒寡母給予好好照顧。
有人說,是趙匡胤主動策劃發動陳橋兵變的,筆者認為這個有點武斷,按當時的情形,趙匡胤主動兵變的可能性較小,趙匡胤只是禁衛軍首腦,並不是野戰軍首腦,更不是擁兵一方的節度使,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威望,在當時情況下都略顯不足,風險還是很大的,這事趙匡胤最多是半推半就。
要說有策劃,很可能是手下貪圖富貴求策劃的。畢竟在後周太祖郭威身上已經上演過一次黃袍加身,大家對這事熟門熟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就參與了此事。
話說回來,國家未統一之時,把大權交給一個7歲的孩子,的確非長久之計。趙匡胤這個人,他雖然沒有擁握重兵,但是也有優點:一是正直壯年;二是知兵識人;三是富有韜略;四是心地善良。趙匡胤對禪位的柴家母子、對自己的手下,可以說都很好,真的好,好人好皇帝。
-
10 # 掌心記
縱觀整個陳橋兵變事件經過,先提出以下幾個地方存在重大疑點。
1、北方遼漢聯軍去哪兒了?
公元959年,後周世宗柴榮去世,只有七歲的恭帝繼位,符太后主政。開年正月初一,突然傳來遼國聯合北漢軍隊大舉入侵的小道訊息,孤兒寡母當政的後周朝廷聞訊,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宰相範質獻計推殿前都點檢、歸德軍節度使趙匡胤出征。
趙匡胤推說手下兵力不足,病急亂投醫的符太后和範質一商量,給了趙匡胤調動全國兵馬的最高軍權。但其實上,到趙匡胤後來正式登基,也沒見遼國軍隊的影子。
2、是誰在散播一連串假訊息?
前面講的遼軍入侵後來被證明是假訊息。後趙匡胤統率大軍出發後,東京城內馬上出現“點檢做天子”謠傳,搞得朝廷人心慌亂。
趙匡胤的軍隊抵達距開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時,神機軍師苗訓觀天象後,說天上太陽旁邊又出現了一個太陽,趙匡胤親信楚昭輔馬上附合說:“此天命也!,真的看到兩個太陽吔”,搞得像真的。
這天晚上,趙匡胤軍中就有人散佈議論,說“今皇帝幼弱,我們為國效力破敵不值得,只有先擁立趙匡胤當皇帝,我們才有好奔頭。”
以上一波接著一波的假訊息,反動言論,到底是誰授意指使的呢?
3、英明神武的趙匡胤咱就這麼被動無奈呢?
整個兵變過程中,趙匡胤始終都是一副被迫無奈,無法掌握局勢,無辜不知情,被別人推著走的樣子,這與以前威名赫赫的點檢大將軍的形象判若兩人。趙匡胤是真的毫不知情,掌控不了局面,還是想掩蓋什麼真相,推脫什麼責任呢?
4、整個程序是不是太順利點了呢?
從陳橋驛發生兵變,到趙匡胤在開封坐上皇位,整個過程總共只有兩天,出奇地順利,而且行軍途中怎麼會有現成的黃袍?趙匡胤率兵變的隊伍回師怎麼就兵不血刃,就控制了都城開封,禁衛軍都去哪兒了呢?禪讓戲碼上演時,是誰授意翰林學士陶谷私下裡替小皇帝寫好了的禪位詔書呢?初三發兵,初四兵變回京,初五後周就改朝換代,這速度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加上趙匡胤母親事成後,有一次真情告白說:“吾兒素有大志,今果然。”我們不由得不猜度,“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絕對不是一次偶然事件,而是一場有預謀、有組織,精心策劃的“和平政變”事件,是趙匡胤任製片人兼主演,趙匡義當監製,趙普當導演,石守信、高懷德、張令鐸、王審錡、趙彥徽等實力派演員共同出演的一場大戲。
-
11 # 任世勇8
人人都知道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幾百年前的事了,無人知道真相到底如何,我們今天的人仍然還去糾結類似的事,實屬無味。
-
12 # 歷史微探索
陳橋兵變究竟是提前預謀好的一場奪位大戲,還是說是真的毫無知情的被迫,確切的說法確實沒辦法證明,但是對於這場黃袍加身的事件背後卻是有很多令人費解的疑點,使得人不得不去懷疑這場所謂的被迫擁護之下的無奈登基其實可能就是一場作秀,而主要的疑點有以下幾個:
趙匡胤劇照
一,令人費解的出兵理由,根據史料記載,在後周顯德七年,也就是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前線傳來遼國聯合北漢出兵後周的訊息,然後初三大軍就出了城,這速度未免有些快了吧,雖說兵貴神速,但是在這中間可是經歷了,趙匡胤推脫兵微將少不願意去,以及百官討論授予他全國最高指揮權,以及領兵出城,幾乎算是一氣呵成達成了所有目的,而且在這中間竟然無人想過去驗證這訊息的真實性,最為可笑的是這場所謂的入侵,其實壓根就不存在。
二,陳橋兵變的速度太快,從領兵出城,到離開開封僅二十里的陳橋驛站,不過數個小時的功夫,大軍的氛圍便被煽動起來了,擁護趙匡胤稱帝,連黃袍都準備好了,如果不是預謀,這巧合簡直令人難以置信。
三,兵不血刃的拿下整個後周,從趙匡胤大軍開拔至開封以後,滿朝文武除了一個侍衛親軍馬步兵副指揮使韓通之外,竟然無一人反對,彷彿商量好的一般舉朝投降,當然惺惺作態般的對皇帝自責幾句識人不明,給自己立個牌坊,然後就這麼投降了,最為可疑的是,竟然連禪讓詔書都已經提前準備好了,這點不得不令人懷疑。
所以說,這場政變的背後到底是提前預謀還是毫不知情,真假難以確定,不過顯然說毫不知情這點是站不住腳的,我們也只能從歷史的載入中的之言片段推測他可能是一場預謀,畢竟這種巧合實在是太令人懷疑了。
回覆列表
從趙匡胤的人生軌跡看,22歲開始從軍的他,不可能在最初就有一統天下,稱孤道寡的野心,至於各種神蹟,不過是後人在人家成功之後的附會。人的野心是隨著形勢而不斷變化的。25歲的時候,趙匡胤正式投到柴榮門下,做了自己第一個選擇。27歲的時候,趙匡胤主動請戰,激戰高平,做了自己第二個選擇。30歲的時候,趙匡胤採納趙普意見,巧取清流關,做了自己第三個選擇。34歲的時候,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登上皇位,做了自己第四個選擇。但與前三個選擇不同,第四個選擇既是趙匡胤順應時勢,更是趙匡胤主動創造時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陳橋兵變”。
陳橋兵變不是偶發事件,是以趙匡胤、趙普、趙光義主謀的一場蓄謀已久的政變。
第一步是去除障礙。趙匡胤奪取政權的最大障礙當然是周世宗,但是周世宗威望極高,幸好此時已經病重。而周軍三巨頭之一的李重進,因為和世宗不和,一直在淮南擔任節度使,對於中央,已經失去了威脅。於是只剩下當時擔任殿前都指揮使的張永德。
張永德是柴榮妹夫,從周世宗即位之前,就和世宗關係密切,在郭威臨終之時,也主動下跪,表示臣服,得到了柴榮的信任。一直以來,柴榮最精銳的部隊都是由擔任殿前都檢點的張永德率領。於是在世宗六年,張永德率領大軍在前方衝殺,率領後周主力和北漢激戰。世宗卻在送來的文書之中看到“檢點做天子”的文字,一打聽,軍中早已流傳。這讓世宗極為恐慌。作為郭威女婿的張永德,有著和自己一樣的名位,更是一位精通兵法的優秀統帥,完全有機會、有實力在自己死後奪取自己的天子寶座。於是世宗即刻傳令罷免張永德都檢點官職,改由自己的第二心腹趙匡胤做都檢點。
第二步是巧奪兵權。960年正月,周世宗去世不久,此時朝廷皇帝年幼,七歲的柴宗訓當然不能理政,由符太后和宰相範質、王溥當權。作為禁軍最高統帥的趙匡胤看時機成熟,準備發動兵變,於是趙匡胤開始命人四處散播留言:北漢聯合契丹大舉來犯了。
其實,這根本就是謊言,但是在那個交通極為不便的情況下,真相一時難辨。而朝中符太后是一介弱智女子,完全不懂朝政,聽聞訊息大驚失色,竟然屈尊求教宰相。範質考慮朝中唯有趙匡胤可以出戰,於是推薦趙匡胤。趙匡胤很高明,以自己兵微將寡拒絕出戰,此時的符太后慌作一團,又怎能去查明趙匡胤的野心,於是下令允許趙匡胤調動全國兵馬,去迎戰北漢聯軍。
第三步是散佈流言。趙匡胤於是率領大軍前進,到了距離京城20裡的陳橋駐紮下來。由其弟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趙光義指揮,讓軍士在軍中散步謠言“檢點做天子!”同樣的謠言在這個時候發生了巨大的效力,可以想見,每個人都想起了去年的事情,都會去想,哦,原來檢點做天子,說的不是張永德,而是我們的主帥趙匡胤大人啊。趙匡胤假意讓人禁止流言,而趙光義則四處活動,告知諸位將領,擁立趙匡胤前程似錦,而一旦此時傳到京城,受制於人,作為趙匡胤親信的將軍們都將受到牽連。於是大家都作出了明智的選擇。
眾位將領在趙光義的帶領下擁到帳下,高喊:“諸軍無主,願策太尉(此時趙匡胤是都檢點兼太尉)為天子。”還未等趙匡胤回答,趙光義就將早就準備好的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眾人下拜,高呼萬歲。此時的趙匡胤也並不推辭,只是問到:我有號令的話,你們能聽從嗎?眾將都說:唯命。
趙匡胤即刻率領大軍返回京城。幾天之後,小皇帝宣佈禪位,三百年大宋江山從此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