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橋邊的叔

    最近一年多,隨著知乎、得到、分答等平臺的持續火熱,知識付費的概念刷爆網際網路,引發了大眾的興趣。你一定接觸過各式各樣的“知識付費”產品,而最終驅使你下定決心去購買這些付費產品的原因是什麼?是知識的有用性,還是知識的付費模式給你的安全感?“知識付費”裡的知識讓你的困惑得到解決了嗎?

    “知識付費”為何如此火爆?

    人們的學習習慣和行為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進入了碎片化學習時代。每一個人都需要隨時學習不同的技能,在一生中不斷地學習和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知識付費的出現恰恰迎合了終身學習的熱潮。

    比起讀書看報刷文章,知識服務的優勢在於有一群相對專業的人已經把知識進行了一遍過濾和加工,這比起讓你在網路海洋中自己去搜尋好的內容,無疑效率更高,換句話說,節省了你的時間。

    “知識付費”的正確開啟方式

    一付費一收聽,就誤以為學到了知識,其實離真正的掌握知識差了十萬八千里。你以為買到的是知識,其實買到的是“知道”。為什麼你學了那麼多“知識付費”的知識後依然沒有長進?因為這些知識都是“未經你思考”得來的。

    真正的知識,一定是有“框架”的。面對紛繁複雜的“知識服務”商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品位和辨別能力。你必須對自己購買的每一項知識,都心知肚明。

  • 2 # 鼴鼠的土豆

    我之前有幾個專欄,因為工作關係,2018年就不寫了,編輯希望我給他推薦一批新作者。我發了公告,因為稿費還可以(每篇3000元到1萬元),很多人想寫。編輯對大家寫的不太滿意,我就開了寫作課,給大家講解寫作技巧。

    寫作課開始定價是99元,報名的人比較少,100多人,學了一個月,有十多個人簽約了。因為這幾個平臺需要很多新作者,編輯就說找合格作者太難了,希望我多推薦一些。我就想如果報名的人多,是不是就能有更多的作者合格了。

    因為十多個簽約的學員,簽約以後有了粉絲,他們就給粉絲們推薦了我的寫作課,花錢報名的人多了起來。

    累計到800多學員,我統計了一下,所有簽約的都是付費學員。但並不是所有學員都能簽約。

    付費學員裡,能夠讀完課程的只有50%,讀完交了作業的只有33%,交了作業以後繼續練習的只有21%,能夠拿出樣稿投稿的只有11%,樣稿透過順利簽約的只有8%。

    有位學員退費的理由是:“我以為交了錢就會了,沒想到還得學。”後來透過跟學員聊天,我發現有些人不是想學習,他們只是想買個安慰,安慰自己,我努力了,我花錢了。還有人是衝動消費,看到有機會,就衝動購買了,可是看到寫作課講義發現,交錢只是第一步,下面還要閱讀、寫作業、練習、交樣稿,看到後面還有這麼多內容,他們就放棄了。

  • 3 # 做書

    韓寒說:“不幸的是,知識付費大都是忽悠,它傳授的幾乎全是碎片化知識,而碎片化知識是不可能讓人學會獨立思考的,更別提認知深度與廣度的提升了。”

    Blinkist不提供任何書籍內容,而是15分鐘的音訊概括一本書,使用者每個月支付4.99美元暢聽,內容以成功學為主:

    相比之下,不知道出於什麼目的,中國產同類產品總有種包治百病的江湖郎中氣質。

    產品先給使用者診斷:你這樣不行啊,世界會懲罰不學習的人,別人都行你不行,因為你有“病”。然後迅速從身後掏出藥說,你吃我這個,藥到病除。雖然邏輯滿分,但總覺得被騙了,而且花錢吃了藥,病也沒治好,是不是把使用者當傻逼騙了。這個流程就是前段時間吵得很兇的製造焦慮再販賣焦慮。

    所以問題出在,中國產圖書解讀類知識付費產品之能力配不上他們宣傳時給使用者畫的大餅。相比Blinkist實在很多:你能力不足的焦慮,我不負責解決,我只是用內容填充了你通勤、做瑜伽、吃早飯的碎片時間,因為我的產品是音訊,不干擾你幹別的事兒,然後你給我錢,我做更好的內容回報你,雙贏。

    所以,Blinkist的CEO說:始終把使用者體驗放在第一位。所以才會想到為使用者節省時間獲取資訊,壓縮瞭解一本書或一種方法論的時間,他們花了很多心思來設計這款產品。但Blinkist在APP Store裡的評價並不盡如人意:

    相比之下,中國產知識付費產品硬體過關,而且在汗流浹背地服務於挑剔的中國使用者。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解讀書類的知識付費產品裡有知識嗎?有。

    在我聽了國內幾大平臺的解讀書的音訊後發現——似曾相識。有些音訊像大學老師講的文學課,有些像報刊書評,還有一些像濃縮版的“百家講壇”。你想想曾經看“幸運52”都能學到知識,現在把一本書的精華擺在你面前,你還能睜眼說瞎話嚷嚷:我什麼都沒得到?

    你當然能學到,但我也理解,你其實是覺得學了用不上,為什麼?就像谷阿莫說電影5分鐘,說完你就不看了嗎?看玩旅遊宣傳片,你就不用去旅遊了?同樣,25分鐘講完一本書,你怎麼做到心安理得地不讀了呢?所以,這也是中國產知識付費被人罵的關鍵,向用戶暗示了音訊內容可以替代真正的閱讀。雖然耍雞賊了,但也別一棍子打死。

    聽音訊內容,你可以選擇吞下別人咀嚼出來的知識點(有時候這些知識點還真不是我們能看出來的好),也可以在聽了解讀書的“套路”,培養閱讀方法,這就是Blinkist所說的培養使用者後期自主學習能力。還可以當成挑書的導覽,浪費20分鐘聽點知識點,總比去書店瞎逛好,何況有些書確實不值得你通本讀完。總之,如果使用者自己抱著投機取巧的心態,再好的學校也救不了懶惰的靈魂。

    所以,無論是Blinkist還是得到、喜馬拉雅、新世相讀書會、知乎讀書會等等,從商業模式到提供的服務本質一樣,但如果按Blinkist這樣坦誠,罵聲會不會小一點?

    拋開國內外各種各樣的公司名稱,僅僅說這種以書為依託的內容再創造,是非常符合網際網路精神的。所以已經有一些出版社嗅到商機,開始和平臺聯合用解讀書做營銷。在我看來,音訊內容比抖音包裝更合身。畢竟圖書是文字藝術,不是表演,更不會在15秒內被展示出來。

    然而,很多強烈反對解讀書的人,實際上根本不願意花幾塊錢瞭解一下自己的吐槽物件。我挺羨慕這股就是看不慣但你要搞死你的任性勁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一個人拒絕了你,還要不要繼續跟他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