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半個南山人
-
2 # 大福讀史
百姓一詞最早是在商代出現,本來是對商朝貴族的稱呼。因為當時商朝的貴族多是奴隸主,同時只有他們才有姓,故而稱其為百姓。當然商王也是貴族,不過作為最高級別的奴隸主,商王有自己獨特的自稱,曰:“餘一人”。
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現。原先的貴族漸漸沒落,他們的後代便成為了一個既不是貴族也不是奴隸的階級,而且他們的人數慢慢地比貴族和奴隸還多。於是,他們便有了另外的稱呼——黎民。“黎”字,《爾雅》解釋為“眾”,故“黎民”即眾民之意,即是平民。還有一種說法即是:“黎,黑也,民首皆黑,故曰黎民。”
黔首,是戰國時的秦國以及後來統一六國的秦朝對治下平民的稱呼。黔本指黑色的意思,黔首即是黑頭。秦國服飾尚黑色,且當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故而稱為黔首。
布衣:古代富人多穿絲綢,而平民穿抹布的居多,故而稱之為布衣。當然,最有名莫過於諸葛亮出師表的那句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庶人:又稱為庶民。西周以後多將此詞用於從事農業生產者。當時的庶人地位比奴隸高,可以接受周天子的賞賜。到了春秋時代,庶人的地位大約在士以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後,即是泛指為做官的平頭百姓。
-
3 # 做書百姓
中國黃河流域曾經聚集著幾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九黎族等等,經過多年征戰,皇帝與炎帝的部落一起結盟,戰勝了九黎族。勝利的部落聯盟大約是由100個氏族構成的,因此統稱“百姓”,意味著奴隸主,到了西周奴隸制時期又成了貴族的通稱。
黎民該詞的含義與“百姓”對立,九黎族被戰勝後,在戰爭中抓到的九黎族俘虜就被稱作黎民。相應的,黎民就是指被統治的奴隸,也稱作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相互對立的兩大階級。後來到了春秋末期,土地私有制開始出現,百姓與黎民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慢慢地也就融為一體了。
黔首該詞是秦國、秦朝對於平民百姓的稱呼。“黔”指黑色,不像貴族男子在二十歲時會行加冠禮表示成年,秦朝平民們一般不能帶冠,一般會用黑布、黑巾裹在頭上,所以就用黔首一詞稱呼平民。就像《過秦論》中提到的:“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布衣“布”在上古時期專指麻葛布,與如今的含義不同。由於古人穿衣服也分階級,不同階層的人所用衣料不同,貴族穿的都是絲織品,平民穿不起絲帛,只能穿麻葛布製成的衣服,所以就用“布衣”稱呼平民,也就有《出師表》中的那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庶人又稱“庶民”,是西周以後對從事勞作的農業生產者的稱呼,也包含了手工業者、商賈等人,代指所有並非奴隸但是也沒有官位的人。庶人的地位在各個朝代都有點不同,西周時期可以稱作被封賜的物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期,庶人的地位比工商奴隸高,但還沒有超過士;到了秦漢以後就泛指那些沒有官職、官位的一般平民了。
參考資料:
李彬主編的《文史知識博覽:民俗知識》,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
黃勇、張景麗、金昌海主編《新編中國大百科全書A卷語言文字(圖文版)》,延邊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李淑梅、程樹群編《小博士文庫——古今中華》,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李健等編著《高中考試題解精典·語文》,海南出版社1995年版
回覆列表
古代對平民的稱呼有很多,比如有百姓、黎民、黔首、布衣、庶人等等等。至於如何區分這些稱呼?筆者以為,怎樣區分這些稱呼並不重要,因為無論稱呼怎樣,最終都是老百姓的代稱。這裡重點對百姓和黎民的來歷進行說明。
古代“黎民”和“百姓”就是指平民嗎?
影視劇裡常常用“黎民百姓”來代指平民,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其實,最初的黎民和百姓並不是指的平民,而是另有所指。
黎民
先來說“黎民”一詞的由來,相傳在炎黃二帝還是並存之時,還有東夷、西域、南蠻和北狄等部落同時存在。據說在南蠻中,一個以猛獸為圖騰的部落最為強大。這個聯盟是由九個部落組成,因此稱為九黎族,首領是蚩尤。後來,蚩尤看上土地肥沃的黃河流域,就率人前來奪搶。
當時住在此地的是炎帝部落,為了保衛家園,炎帝和蚩尤部落展開戰大戰。最後炎帝敗逃到西方黃帝的部落組成了炎黃聯盟。為了爭奪中原地區,炎黃部落與蚩尤部落再次開始了激戰,黃帝打敗了九黎部落,並殺死了蚩尤。戰敗後的九黎族人成了級下囚,被炎帝部落的人稱為“黎民”,當然,此稱呼帶有蔑視性。
百姓
在當時的炎黃部落有一條規定,只有有身份地位的人才有姓氏權。一般姓指的是女人,氏為男人,比如我們所知道的軒轅氏、神農氏。炎帝二帝時期,中原地區形成了以他倆為首的部落聯盟,這個部落大約有100多個氏族,各個氏族都有自己的姓氏。所以,這個集團便就被稱為百姓。由此可以知道,百姓當初指的是各氏族首領的合稱,其身份高貴,並沒有平民的意思。
黎民百姓是怎樣成為平民代稱?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才有姓,布衣平民是沒有姓的。
現著社會的動盪,朝代的更換,黎民當中有的發了家,百姓當中則有的落了魄。因而這種區分制度才變的並不十分明顯了。到戰國時期,過去的舊貴族徹底沒落,“黎民百姓”才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