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棣tandy

    實際上,你可以從張巡守城後何以在發生人吃人慘劇的情況下,仍然沒有人投降看得出為什麼張巡能以少量兵力抵擋數倍於己的叛軍!當時首睢陽張巡和許元兩者士卒相加亦只有六千八百餘人,而就是這不到七千人的軍隊在此後的十個月裡苦苦拖住了十幾萬的叛軍,上演了安史之亂中最慘烈的死守睢陽的戰役!

    下面我就介紹一下睢陽之戰的經過:

    我讀武人詩詞,總覺得最接近岳飛那闋《滿江紅》的,是天寶末年張巡的一首《守睢陽作》。其詩如下: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揮。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忠心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

    這詩作得慘烈,作得冷靜,道出了奇男子的志,道出了偉男子的意,捧出了一顆灼熱滾燙但又無奈的報國心。

    一、雍丘之戰

    張巡,其實是個文人,他在進士考中名列前茅,並和其兄都有文名。入仕後,也是做的文官,當了一名縣令。然他卻無文人的酸態、迂態、忸怩態,為人極其豪爽,重氣節,講義氣,能傾財接濟窘困者。

    若無安史之亂,張巡肯定只能永遠站在文官班列中,可大亂改變了他的命運。安祿山發動叛亂之初,在做真源(今河南鹿邑)縣令的張巡,是第一批站出來抗叛的唐臣。吳王李祗奉詔到河南組織抗叛軍事力量,正在大修城池的他,立即予以響應,憑著平日的關係,招募了大批豪傑投身其中。

    時雍丘(今河南杞縣)縣令令狐潮準備舉其城降叛軍,可城中官民不答應,趁他出城,關閉了城門,引進張巡。張巡殺了令狐潮全家,以示與令狐潮勢不兩立。令狐潮領著叛軍精兵來攻,張巡展現了出色的將才,將城守得固若金湯。

    令狐潮和張巡並不陌生,過去曾有過交往,一口,兩人一個在城上,一個在城下,像故交一般拉起了家常,說著說著,令狐潮忽問:“天下大勢已去,足下堅守危城,是為了誰?”

    張巡介面反問:“足下平日以忠義自許,今日之舉,忠義何在?”

    問得令狐潮羞慚而走。

    羞慚歸羞慚,但令狐潮沒有撤軍,彼此又相持了四十多天。

    在唐玄宗西去巴蜀後,令狐潮送來了一封勸降信,雍丘有大將六人得信,請張巡識時務。張巡殺了這六人,以鼓勵士氣。為打破僵局,他反守為攻,以疑兵、奇兵偷襲敵營,成功地逼退了令狐潮。

    令狐潮去而復來,來而復去,拉鋸了好幾次。

    令狐潮是奉了死命令來奪雍丘的,其間又夾著他個人的報仇因素,故是志在必得。最後一次,他帶來了數萬大軍,在雍丘之北建造了杞州城,以徹底斷絕雍丘的外援。而張巡手下僅有千餘人,且糧食已告罄。此外,叛軍楊朝宗部直奔寧陵(今屬河南)而來,以切斷張巡與外聯絡的最後一條通道。在這種情況下,張巡果斷地放棄了雍丘,會合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許遠之軍,運動到寧陵,大破楊朝宗部,以功被拜為河南節度副使。

    二、睢陽之戰

    時河洛地區,僅剩睢陽一座孤城,叛將尹子奇揮十三萬眾來攻。許遠向張巡告急,張巡率部進人睢陽,與許遠並肩展開了保衛戰。

    睢陽打得比雍丘更可歌可泣。張巡主武,許遠掌文,兩人精誠團結,領導軍民在十六天裡,擒得叛將六十多人,殺叛軍二萬餘人。

    尹子奇慘遭大敗,下令撤軍。然不久又捲土重來,可卻付出了被射瞎左眼的代價。

    尹子奇第三次圍城,城內在長期堅持後,糧食全部吃完,只能用茶紙、樹皮充飢,形勢已相當嚴峻。在茶紙、樹皮吃完後,開始吃戰馬,吃麻雀,吃老鼠。在所有還可以吃的東西吃完後,張巡獻出了他的愛妾,當眾殺了,令將士就食。繼而,吃婦女,吃老人,吃幼孩,共吃了二三萬人口。可離睢陽較近的譙郡(今安徽亳州)許叔冀部、彭城(今江蘇徐州)尚衡部、臨淮(今江蘇盱眙)賀蘭進明部等唐軍卻坐視不救,甚至面對大義凜然、痛哭斷指的睢陽求救使者南霽雲,依然無動於衷。睢陽軍民大哭了一場,決心殉城。

    城終於破了,張巡和許遠被俘。許遠被押往洛陽處死。

    尹子奇問張巡:“聽說你每戰眼角暴裂,牙齒咬碎,何至於此!”

    張巡怒斥道:“我欲氣吞逆賊,只恨力不夠!”

    尹子奇用大刀撬開了他的嘴,見所存牙齒僅三顆。張巡不屈,和他的一些愛將一起被慘殺了。

    後世也有人質疑,張巡守睢陽這一座孤城值不值?那是你不瞭解在安史叛亂時期,張、許等人以寡弱的軍隊對抗數十倍於己的叛軍,其堅守睢陽(宋州)等地,前後四百餘戰,殺敵十餘萬眾,城破之日罵賊不屈而全部遇難。

    因為當朝命的河南節帥們從陳留、睢陽一步步地退到彭城、臨淮時,張巡卻在雍丘、寧陵、睢陽一線死死抵住了叛軍長達約兩年的攻勢。因此,我們現在再來探討張巡的問題,如果能將他們保全帝國經濟命脈的作用置於這樣一種維度下來理解,或許就會對他們的意義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張巡沒有顯赫的官職,他的抗賊之舉全然出於對王朝的忠義,但他和許遠等人的努力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唐廷方面多大的支援。唐廷雖然一次次地派遣新的河南節帥,但實際上卻並沒有緩解睢陽等地的壓力。而來自它郡的支援與牽制也相當有限,逐漸崛起的周邊實力軍閥以隔岸觀火的心態坐視睢陽的糧盡人亡。

    所以說,張巡與許遠正是在這樣一種惡劣的生存環境下為保全帝國的經濟命脈戰鬥的。

    (正文完)

  • 2 # 穿越再現彼岸

    757年1月,安祿山(安祿山已經被安慶緒殺死)的兒子安慶緒派遣的大軍13萬,尹子琦為主將,準備攻打睢陽,睢陽是通向江淮的大門,又是河洛咽喉。安慶緒的目的是開啟通向江淮地區這一糧倉和賦稅重地,獲取足夠的軍糧和財富,以維持建立的“大燕”王朝的存繼。佔領睢陽可以控制大運河的中斷,阻斷江南錢糧運往關中地區,睢陽失守對唐王朝來說危害巨大。

    張巡本來是真源縣令(今天的河南鹿邑縣),他和當時的太守許遠合兵一處,擊敗了安慶緒的部將楊朝宗,退守睢陽(今天河南商丘睢陽區)城內,抵禦安慶緒軍隊的進攻,防備叛軍進入江淮地區。因張巡作戰勇猛,計謀多,太守許遠就將指揮權交給了張巡指揮。(安慶緒劇照,他殺死了自己的父親安祿山)

    慘烈的睢陽之戰。

    757年1月,尹子琦率軍十幾萬攻打睢陽城,睢陽之戰隨即開始。尹子琦瞭解到睢陽城中只有7000人馬,因此按照兵法中所說的五倍兵力就可以攻城,因此每次派遣幾萬人攻打睢陽城,757年1月至5月前後攻擊了20餘次沒能攻打下睢陽,損兵折將。

    五月(農曆)中,冬小麥熟了,叛軍也為糧草打算,包圍睢陽,在周邊搶收小麥做軍糧。張巡出其不意出擊,殺入叛軍主帥大營,將叛軍主帥的軍旗搶了回來,主帥逃跑。

    叛軍主帥尹子琦在指揮攻城是被張巡的部將射瞎了一隻眼睛,身負重傷的尹子琦只好暫停進攻睢陽城,掘壕溝,樹立營寨,圍困睢陽。

    757年7月,睢陽城中軍糧斷絕,安慶緒叛軍圍困睢陽。為了籌備軍糧,張巡將自己的小妾貢獻出來做軍糧,另一位主帥許遠則將自己的奴僕用來做軍糧,睢陽城內開始以人為食。當時睢陽城中有四萬餘人,到城破時只有四百餘人存活,而7000將士只有1000人活了下來,個個骨瘦如柴,站立不穩。張巡和守城將士以人為食,不可能吃盡這麼多百姓,很多人是被餓死的。(張巡像)

    睢陽之戰有何重要作用?張巡的功過是非如何?

    張巡率領7000人拒守睢陽重地,將安慶緒的叛軍十幾萬人牢牢拴在了睢陽城下,既不能進入江淮獲取糧食和賦稅,也不能抽身援助長安、洛陽的叛軍。757年9月,郭子儀等唐軍收復長安,睢陽失守10天后收復洛陽,睢陽10個月的堅守終於換來唐軍的大勝,安慶緒的叛軍再也無力南下獲取糧食賦稅。

    面對一個以百姓為食,守衛睢陽10個月的將軍,如何評價是一個大問題。以人為食,是一個比較殘酷的事實,張巡的功過是非在唐朝朝廷惹起了非議。不過張巡睢陽之戰牽制了大量叛軍,遏制了叛軍進入江淮地區,為唐軍收復長安、洛陽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兩相比較之下,唐肅宗認為功勞大於過失,忠勇可嘉。追贈張巡為揚州大都督,鄧國公,兒子授予官職,這一追贈官職——揚州大都督就是褒獎張巡保護了大唐江淮的賦稅重地和漕運的暢通。(睢陽古城門)

    睢陽之戰叛軍陣亡人數是否有12萬?

    睢陽城破後不久,疲憊不堪的尹子琦叛軍被周邊的唐軍徹底擊敗。尹子琦所率叛軍約18萬人(一說13萬人),經過十個月的交戰,有12萬人的傷亡,並不是全部殲滅,這一數字將負傷的叛軍也算在內了,有一定的水分在裡面的。

    古代計算戰功,一般都是由勝利者來統計殲滅敵人的人數,那樣比較直接清晰。而張巡的戰功無法統計,因為他們被叛軍抓獲,並被處死了,所以殲敵數量只能是估計一個大概數字,最終勝利的大唐王朝自然向高處估計張巡睢陽之戰的殲敵數量了,這也是古代的一種慣例,並不是真實的殲敵人數。

    張巡本來是“安史之亂”中的大功臣,應該大書特書,不過因為軍隊以人為食,被很多人詬病,因此後人大都不提及這一位名將。

  • 3 # 月明如昔

    千年依舊,鑑往知今!

    安史之亂髮生於唐玄宗天寶十四年(755),以安祿山、史思明為首的叛軍,集結當時天下三成兵馬,約十五萬打著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很快勢如破竹,攻州取縣,打到了睢陽!這時很不巧的是,睢陽城內有一猛人,就是張巡,誓要與睢陽城共存亡!之後他也是這麼做的,沒有糧食就吃馬,馬吃完,就殺婦女老幼為食,最終堅守睢陽數月,殺敵軍數萬,張睢本人也被唐宣宗在大中二年,繪像凌煙閣,到了清代,得以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什麼會繪像凌煙閣,從祀歷代帝王廟?無非就是睢陽守城嘛。

    我們來看一下睢陽守城的經過。

    張巡(709年-757年),蒲州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一說鄧州南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朝著名將領。天寶十五年(755年),安史之亂中,與太守許遠共同作戰,駐守睢陽。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城破被俘,英勇就義。但在防守過程中,由於士兵飢餓,曾殺害百姓,食人肉作為軍糧,成為被時人與後人詬病的汙點。

    相關記載:

    巡出愛妾曰:‘諸君經年乏食,而忠義不少衰,吾恨不割肌以啖眾,寧惜一妾而坐視士飢?’乃殺以大饗,坐者皆泣。巡強令食之,遠亦殺奴僮以哺卒……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人知將死,而莫有畔者。城破,遺民止四百而已。——《新唐書》巡乃出其妾,對三軍殺之,以饗軍士。曰:‘諸公為國家戮力守城,一心無二,經年乏食,忠義不衰。巡不能自割肌膚,以啖將士,豈可惜此婦,坐視危迫。’將士皆泣下,不忍食,巡強令食之。乃括城中婦人;既盡,以男夫老小繼之,所食人口二三萬,人心終不離變。——《舊唐書》

    雖然他因為食人多遭詬病,但是無法阻擋他的功績,因為當時安史叛軍對於難攻下的州縣,大多是實行的屠城,毫無疑問,就算張巡不殺他們,作為軍隊軍糧,攻破之後還會死於叛軍之手!或許他這樣還讓他們死的稍微體面!

    這次守城,重創叛軍,給唐王朝騰出了時間和空間,之後各路大軍開始勤王,將叛軍阻擋於通關之外,但是唐玄宗後期開始好大喜功,一頓騷操作,不等更多援軍就命令封常清決戰,導致本應該片刻被平定的安史之亂,硬是霍亂中原八年之久,期間甚至攻下長安洛陽二都,在當時的損失不可估量,唐王朝由盛轉衰,藩鎮割據近150年!

    所以如果沒有張巡,很可能唐王朝反擊機會都沒有,因此重創敵軍是確有其事,至於是否12萬,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

  • 4 # 滄海拾遺錄

    當然是真的。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陽、平盧和河東三鎮節度使的安祿山率軍南下,打著消滅楊國忠“清君側”的旗號,安史之亂爆發。由於此時的大唐在邊界設定了十大節度使,屯重兵於邊境,中原腹地防禦空虛。安祿山大軍一路勢如破竹,很快攻陷東都洛陽,並繼續向潼關進犯,打算一舉攻克長安。

    與此同時,戰事也在江淮一帶展開。由於唐王朝的賦稅主要來自於江南八道,安祿山深知江南八道對唐朝朝廷財政的重要性,於是分兵進攻江淮,試圖切斷唐朝財政的生命線,從而使得唐廷無錢打仗,無力維持正常運轉。在安史之亂爆發時,張巡擔任真源縣令,先後在雍丘和寧陵與安史軍隊作戰,戰績輝煌,張巡被任命為河南節度副使。

    至德二載( 757年),安祿山死後,其子安慶緒派部將尹子琦率同羅、突厥、奚等部族精銳兵共十幾萬人,進攻睢陽。由於睢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睢陽失守,安史大軍通往江淮一帶的通道就被開啟,唐朝的賦稅重地就將喪失,唐朝財政狀況將極端惡化,甚至可能因此無法維持作戰。

    張巡率軍與睢陽太守許遠匯合,許遠自知能力不及張巡,便推張巡為主帥,自己負責後期糧餉籌備工作。在兩年的艱苦防禦中,張巡與優勢叛軍前後進行大小400餘戰,不但牽制了大量叛軍,還殲其12萬餘人。始終阻止了安軍向江淮方向的發展,確保了唐王朝江漢漕運的暢通,保護了唐朝的財賦和交通運輸線,使江淮物資能源源不斷地運往關中,同時還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直到睢陽失守,張巡及其部將被俘被殺,張巡都視死如歸,雖然叛軍攻取了睢陽,但由於唐軍此時已經反攻收復兩京,叛軍再也無力繼續南下江淮一帶,只得撤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性格弱勢的人怎樣面對性格強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