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笑看三國風雲
-
2 # 中孚鑑
曹操雖然子嗣多,但最後曹魏政權還是被司馬懿所得,最終到司馬炎時,司馬炎學曹丕故事,改魏為晉,登基為帝。
那曹操子嗣多,為什麼沒有人阻止司馬家奪取曹魏江山呢?
首先,曹操雖然子嗣多,曹家宗室也多,但曹魏經過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後,曹氏真正掌權的人已經幾乎沒有了,曹魏的權利也都在司馬家手裡。
所以曹家那時是沒人有能力阻止司馬家奪取曹魏江山的。
其次,曹子丹和司馬懿都是託孤輔政大臣,曹子丹為大將軍,但曹子丹死後,他的兒子曹爽繼承他的爵位。
雖然曹爽官職要高於司馬懿,但司馬懿有權謀,司馬懿讓曹爽對自己消除戒心後,發動政變。
曹爽又信了司馬懿的話會不殺他,就交出兵權,當司馬懿取得兵權後,就開始殺曹爽家族和與曹爽家族有關的人。
就這樣曹爽死後,曹家在沒有人能和司馬懿抗衡,曹魏政權最終落入司馬懿手裡。
最後,司馬懿取得政權後,就開始經營自己的集團,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和曹操一樣,都是以天子之名行事。
後來曹操因功被封魏公、魏王,到曹丕時篡漢稱帝。同樣司馬氏也一樣,因為對曹魏有功,被封晉公、晉王,到司馬炎時,篡魏稱帝。
不難看出,司馬家最後能代魏建晉,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經營,後來也和曹操一樣。有了自己的一批心腹文臣武將。當時曹魏滿朝文武,已經多數是司馬氏的人了。
所以,雖然曹操子嗣多,卻沒有人能阻止司馬氏奪取曹魏江山。
-
3 # 蘇沉船
陳壽的《三國志 武文世王公傳》的末尾就是答案,裡面解釋的很清楚,曹魏的王公徒有封國的名義,而無統治的實權,被嚴格限制在封國當中,形同坐牢,經常因為一些小過錯就被削除封地。
曹丕從稱帝以來就定下了這樣的國策,他害怕兄弟危害江山,將他們全部禁錮起來,有才華的曹植、曹彰、曹彪都在此後毫無作為,一個人無論有多大能耐,只要被他關進起來,那就跟廢人沒什麼兩樣。
曹植在曹叡時代多次請求讓朝廷任命自己為官而不被允許。此前曹植和曹彪去洛陽朝拜,在返回封國的途中被限制同行,曹植給曹彪寫下了《贈白馬王彪》,曹彪寫了《答東阿王詩》作答。詩中譴責曹丕派去的監國使者何其惡毒,讓兄弟不能相聚多一刻,曹植跟曹彪宛若永別。他們只能會封地終老,的確難有再相見一天。
曹植滿腹才華因報國無門,抑鬱而終。後來王凌想擁護智勇雙全的曹彪為皇帝對抗司馬懿,但事情忽然暴露,還沒來得及起兵就失敗,曹彪也因此而死。後世不少人認為曹植文采出眾,而無執政的才能,他只是沒有機會一展抱負。當年曹操也是把他當接班人培養,怎麼會沒有政治素養。蜀漢的諸葛亮才智出眾,曹植還能跟他寫信議論劉邦、劉秀,其人擁有極高的政治抱負。
這樣的制度並非曹丕首創,從東漢以來的諸侯王就沒有實權,至末期諸侯混戰,除了陳王劉寵曾經聲援十八路諸侯外,其餘王公無一人有所作為,因為完全無兵無權。打個比方,劉備擔任的平原相就是平原王劉碩的相國,史書上根本對平原王劉碩提都不提,當時的封國統治權都在相國手中,相國就相當於太守,王國只是名義上擁有封國。
那時中原這樣的諸侯王還有十幾個,袁紹等人甚至都沒考慮過擁護這些國王為皇帝,因為政治價值實在不高。有個琅邪國的國王想跑過江東投靠孫權,被曹操滅國。但東漢的王國相對還有些自由度,曹丕更過分的是派建國使者控制他的兄弟,他的兄弟想要申請去除王位,只做一介布衣都不被允許。
曹叡臨死前曾想讓燕王曹宇輔政,要說明的是曹魏的實權是在尚書檯、侍中寺、御史臺幾個機構,掌控兵權就必須擔任禁軍職位。所謂託孤就是考慮如何把這些地方的實權交給可信之人,不巧的是曹叡把實權交給了曹爽和司馬懿。
曹操諸子從開國以來就沒有過實權,將來也不會有實權。說點其他,曹氏公子被解除禁錮還是司馬氏的作為,曹植之子曹志後來跟司馬炎成為好友,經常聊天聊通曉,曹彰之子曹楷是太后王元姬宮殿的官員,曹彰忽然暴斃就屬曹丕嫌疑最大。
曹操諸子後代憎恨曹丕的程度大多怕還在憎恨司馬懿之上。諷刺的是司馬氏鑑於曹魏王公被禁錮而遭到篡位的前例,開始採取分封制,讓司馬家的公王獲取統治封國的實權,因而埋下了八王之亂的伏筆。
這世上有得必有失,沒有絕對完美的制度。
-
4 # 電視劇裡看歷史
俗話說養兒防老,古代的皇室大多大興後宮,為了開枝散葉以永保皇室血脈流傳。另一方面,畢竟血濃於水,很多時候統治者為了鞏固皇室權利,將自己的兒子給予實權,以拱衛皇室。不過事無絕對,比如三國時期的魏武帝曹操一共有25個兒子,但是曹魏的江山還是被司馬懿奪了,這是為什麼呢?其一,曹操兒子並非個個人中龍鳳
曹操的兒子的確不錯。不算早逝的曹昂,曹丕城府極深,曹植文采斐然,曹彰勇武過人,曹衝少而聰慧。但是除了這四個,曹操其餘的兒子史書中並沒有過多的著墨,史書不提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這些人並沒有多少能力,沒有做出大事自然沒人記得。而且曹植,曹丕,曹彰,曹衝都死的很早,最長壽的曹植也在232年去世,說白了,司馬懿活得太久了!
其二,曹丕對宗室的限制
曹丕登基後,出於對權利的鞏固,曹丕啟用世家大族勢力,削弱宗室的權利。舉個例子曹丕先後幽禁了曹植和曹彰,將出於大族的賈詡,陳群等加以重用,所以當司馬懿搞破壞的時候,曹家已經沒有多少有反抗力量的人了。
-
5 # 歷史雲頂
東漢末年諸侯紛紛招兵起義,而曹操作為最先招兵買馬的諸侯之一,在以後的戰爭中佔盡先機,並且曹操也成為了最強大的諸侯之一。在曹操不斷成就戰功的過程中,他在漢朝朝廷的地位也就越來越高,最後他的兒子曹丕取代了漢朝,成立魏朝。但是魏朝的實力非常強大,東吳和蜀國都不是其對手,為何卻被輕易篡位呢?
一、 魏國君主不久命
眾所周知,曹操作為一代梟雄,非常的有地位和領導能力,並且十分狡猾奸詐,不相信別人。在他老年的時候頭疼症很嚴重,曹操就喚來名醫華佗,華佗要做手術幫助曹操取出頭中腫瘤,但是曹操不相信華佗,還將他殺害,就這樣曹操病症越來越嚴重,連魏國成立的那一天都沒有看到。
他的兒子曹丕作為一個很讓曹操放心的君主,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但是也沒有活很久,只在位六年就去世了。而曹丕的兒子曹叡也沒有辜負曹丕的信任,在位期間也讓魏國快速發展,對外戰爭取得了成就,奈何也只在位十三年就去世了。
曹叡死後只有小皇帝曹芳繼位了,曹芳八歲當上皇帝,這樣的小皇帝在朝廷中就是一個傀儡,因此朝廷的政治鬥爭越來越嚴重,而曹丕和曹叡在位時間這麼短也讓朝廷的政治趨於不穩定,所以君主的短命是魏國亡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魏國戰亂不斷
魏國繼承漢朝的國家框架,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土壤環境都十分優越,作為一個處在平原的國家,周圍還有兩個虎視眈眈的鄰居,吳國和蜀國,壓力還是很大的。所以魏國的朝廷也經常會因為這些戰爭被擾亂,而一些圖謀不軌的人正好可以透過戰爭這個途徑不斷獲取軍功,在朝廷中提升自己的勢力。
三、 誤用奸臣
在曹操時期,就有司馬家族一直跟隨曹操東征西伐,因此曹操對於司馬懿的貢獻也是讚不絕口,即使是這樣,曹操還是不信任司馬懿,他看穿了司馬懿的小心思。因此曹操在臨死前就和曹丕說,司馬懿有著異心,不能重用他。可是司馬懿透過他偽善的外表騙過了曹丕,曹丕認為司馬懿勞苦功高,於是提拔司馬懿為極為人臣。
曹丕和曹叡臨死前都將司馬懿作為託孤重臣,這樣兩代王朝的託孤重臣在朝廷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即使是老了也能給他的下人提供保護傘。因此司馬懿在位期間為他的家族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也讓司馬昭能夠在朝廷中擁有一席之地。在曹芳上任後,司馬昭的野心就暴露出來了,隨著司馬昭的勢力越來越大,魏國在隨後不久也就被改朝換代,亡國了。
總得來說,雖然曹魏非常強大,但是內部卻已經被腐蝕乾淨,即使他們表面上風風光光,最後也逃不過被滅亡的結果。
-
6 # 搜史君
曹操兒子多和司馬懿篡位有關係?我覺得有,但是關係不大,畢竟司馬懿正式奪權不是在曹操兒子那一代奪權的,所以我覺得這個說法有點不準確,因為司馬懿雖說權勢極大但是我感覺要是說“曹操兒子多,卻沒有一個能解決司馬懿的,這就有點牽強了。”
一、老曹兒子多曹操兒子多這是真的了,咱就先來說說最有名,有能耐的幾個吧!
有後來坐上老大位置的曹丕,這個就不用質疑能力了,兄弟這麼多,而他坐上這老大的位置雖然有運氣成分,但是能力還是有的,而且自己老爹也只敢叫“魏王”,而這個兒子卻敢稱帝,的確是個人才。
曹植,這個文學大家啊!老哥想殺自己,七步成詩救下自己,的確也是個人才,不過不是當皇帝的料,也就寫寫文吧,最後還是被老哥盯上,生在帝王家真的慘啊,身不由己。就連自己喜歡的女人甄洛都成了老哥的人,自己只能寫個《洛神賦》抒發抒發感情了。能靠曹植跟司馬懿鬥嗎?顯然不可能。
還有本來應該繼承曹操一切的曹昂,但是曹昂為了老爸,戰死在了沙場之上,也是很悲催的。
曹衝,就是那個小小年紀就去稱大象的,可惜十三歲就得病死了,天妒英才啊。
還有曹勤、曹幹、曹乘……曹操的兒子真的是一大堆,但是真的能出來扛事的,說句實話“不多”,這後來司馬懿篡權最大的一個原因了。
二、司馬懿篡的權,不是兒子是孫子大家都知道司馬懿篡權是在清除對手曹爽後,那時候是誰主曹家呢?曹芳,曹操的曾孫子。中間還有孫子曹睿呢,曹睿老爹曹丕在臨死前還託孤司馬懿,這就說明這時候曹家沒一個人看出司馬懿的狼子野心,這直接就說明了,司馬懿最後能篡權上位,和曹操兒子沒直接關係,也談不上曹操兒子沒除了司馬懿,畢竟在曹操兒子輩這一代裡,司馬懿沒暴露自己的野心啊,這樣別人看不出來也不好動手。
曹丕到死都給兒子說:“兒子啊!老爸給你留了三個能人,司馬懿、陳群、曹休,這三個你就放心用吧!可不能不相信他們哦,這是老爸精心挑選的人,不用擔心。”有了曹丕這句話曹睿也是放心大膽,但是曹氏一代代下來,遠沒有曹操的雄才大略,基本上算是廢了,而且曹芳上位時,年紀也不大,剛好給了司馬懿一個機會,讓自己在魏國的權利進一步增大。
三、司馬懿奪江山?司馬懿根本就沒有奪江山,撐死算個專權,他沒有逼皇帝退位,也沒有改朝換代。(這些都是他孫子司馬炎做的。要說奪江山,不能賴在他頭上。)
司馬懿可以說是為後來孫子建立晉朝打基礎,而不是建立“晉朝”。司馬懿或許有這樣的想法,但司馬懿當年的環境也不允許。內部和外部的不穩定因素很多,他篡位不合適。 司馬家經過司馬懿的經營,在加兩個小狼司馬昭和司馬師,勢力得到進一步擴大了,到了司馬炎這裡篡位也是水到渠成了。
我想司馬懿最開始是有野心的,但可能也沒想著做老大,也就是當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到了自己倆兒子這想,你曹家可以篡權後篡位稱帝,我司馬家有何不可?我司馬家也可以,更何況你們還沒幾個能人了,老爹司馬懿還給我兄弟倆打下了這麼好的基礎,不更進一步都對不起老爹,孫子看見老爹都這麼拼,自己不能落後,也就稱帝了。
相關內容
- 如果司馬懿投到劉備帳下,曹魏集團會是什麼結果?
- 三國中,曹操讓子孫處處提防司馬懿,如果說在諸葛亮死後曹魏一舉殺光司馬家族會怎麼樣?
- 司馬懿亦或司馬家族在歷史上對於曹魏政權的態度是早就處心積慮、覬覦已久還是為自保家族,反戈一擊?
- 為什麼有人喜歡曹魏又不厭惡司馬懿?
- 歷史上曹魏到底是如何被司馬懿取而代之的呢?
- 為什麼曹魏大勢已定的時候,而且手下大多數將領都忠心耿耿,卻還是被司馬懿篡權?
- 曹魏連續出了兩位短命皇帝,是司馬懿篡位成功的原因嗎?
- 都說《空城計》司馬懿不殺諸葛亮是怕曹魏鳥盡弓藏,那後來諸葛亮病死後司馬懿為什麼沒事?
-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殺害曹魏宗室3000餘人,曹操最長壽的兒子為何坐視不管?
- 高平陵之變,司馬懿是如何取勝的?反映出曹魏政治怎樣的特點?
那麼曹丕到底做了那些事情,讓司馬懿以可乘之機篡奪了曹魏政權呢?
首先,選官制度的更改,導致曹魏失去了基礎。
東漢時期選官任能採取的是察舉制,到了漢末時期,這一制度的弊端導致選官制度混亂,天下大亂。
作為出生在這個時期的曹操深知察舉制的弊端,因此高舉唯才是舉的大旗,招攬了大量的人才至麾下,為創立曹魏打下了基礎。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北方逐步穩定,人才的成長和選拔處於穩定期。
唯才是舉這個方式不再適應曹魏的發展,因此在曹丕即位後不久,希望獲得另外一部分的人擁護,這部分人就是世家大族。
在曹操在世時期,利用唯才是舉選拔了大量的人才,成為曹操發展和壯大的基礎,但是等到曹丕時期,由於本人缺乏過人的威望和氣魄,需要取得佔社會主導地位的世家大族的支援,因此在陳群的建議之下,實行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實行意味曹魏政權的主要支持者逐步從庶族為基礎轉向世家大族為基礎。
這一轉變一直從曹丕延續到曹睿時期,曹魏逐步向世家大族融合,共享權力。然而這一景象到曹睿去世後得以轉變改變。
輔助曹芳的輔政大臣曹爽等人試圖扭轉從曹丕到曹睿時期以來的權力格局,企圖從世家大族手裡奪取權力。
可是九品中正制已經經歷數十年的發展和壯大,已經深深的紮根於社會各個細胞之中。不僅世家大族已經從中獲益,不願意改變,即使是原來的庶族,由於沒有更多的人才資源可以提供,因此對於曹爽們新的提法也不感興趣。
因此,曹爽等人歷經十年的努力,既沒能打破世家大族掌權的局面,也沒能從底層提拔更多有用的人才,從而在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變中應聲而倒,毫無反手之力。
究其根源則源於曹丕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已成氣候,無法扭轉,讓曹魏失去了可以利用的人才資源。
其次,疏遠親族,導致皇權失去翼護。
曹丕在激烈的兄弟競爭中脫穎而出,從而贏得王位。這一勝利成果讓曹丕非常珍惜,甚至到護食的地步。
等到曹丕即位之後,對於曹操的子嗣,也就是自己的兄弟採取了虛位,遷徙甚至禁錮的方式,從而讓曹氏親族遠離曹魏的權力中心。
從東漢,西漢以來,皇權的翼護方式不外乎利用宗室和戚族。宗室就是皇帝的兄弟,戚族則是外戚,這些人在拱衛皇權,制衡外臣方面確實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於其侷限性,也讓曹丕無限放大其危害性。
因此在曹丕即位之後,放棄了親族拱衛皇權的方式,只是起用了一些曹氏遠宗;對於戚族,則主要是繼承曹操的風格,不和世家大族聯姻,同時也不再封賞外戚,從而避免了外戚勢力在權力格局中出現。
曹魏權力平衡格局在曹睿死後就失去了平衡。曹睿鑑於繼任者曹芳幼小,沒有足夠的能力統籌全域性,不得不啟用總是曹爽等人來拱衛皇權,可是宗室久不在曹魏權力中心,臨時起意的任用完全無法撼動久已形成的世家大族掌權的格局。
因此,在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無論是宗室還是外戚均無法起到拱衛曹魏政權的作用,反而世家大族則一股腦的站在司馬懿的這邊,從而導致曹魏政權就這麼輕易的讓給了司馬家。
最後,皇帝短命為司馬懿篡位創造了客觀條件。
曹魏掌權被司馬懿竊取的另外一個客觀原因就是曹魏歷代皇帝的壽命相對比較短,無法形成有效的統治。
曹丕於公元220年即位,死於226年,在位大約七年,活了40歲;曹丕的兒子曹睿,是為魏明帝,於公元226年即位,死於239年,大概只活了三十六歲,無論是曹丕還是曹睿當政期間,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只是忠心耿耿的護衛著曹魏政權,其原因是曹丕和曹睿才能卓越,正值盛年,能夠有效的掌控曹魏實際權力。
然而形勢到曹睿的後代曹芳發生了變化。根據歷史記載,曹睿去世的時候沒有兒子,從其他宗室中抱養了曹芳,而曹芳即位的時候年僅八歲。
一方面曹芳年紀過小,沒有足夠的能力控制朝政,另外一方面出身並非嫡子,因此無論是聲望還是地位來看,曹芳作為皇帝沒能夠有效的治理曹魏,讓曹魏平穩過度。
在實際權力掌握在以曹爽為首的親族手裡的情況下,這就無可避免的導致宗族和世家大族之間產生了激烈的權力鬥爭,最後宗族失敗,世家大族完勝,權力落到了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家大族的手裡,為後來的權力更迭打下了基礎。
由此可見,即使曹操子嗣眾多兒子,依然無可避免了曹魏政權更迭,落到司馬懿為首的司馬氏手裡,既有曹丕時代形成的選官制度,也有曹丕虛其宗族和外戚的措施,甚至繼任者短命,這些都是導致政權更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