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笑看三國風雲

    說王允有機會平定亂世那是有些高看他,即使他能夠安撫西涼軍,同樣也搞不定那些在關外虎視眈眈的關東聯軍,天下大亂已成定局。

    另外,導致王允家破人亡也是基於他偏執的性格以及錯誤的措施導致的。

    我們一起來仔細分析一下王允。

    王允有機會平定亂世嗎?

    公元192年,王允聯合朝中大臣司隸校尉黃琬、僕射士孫瑞、尚書楊瓚等人密謀誅殺董卓。同時,王允又說服董卓愛將呂布倒戈,參與到誅殺董卓的行動中來。

    經過一番密謀之後,呂布等人在董卓參拜皇帝劉協的途中,將其誅殺。董卓死後,長安百姓載歌載舞,歡慶這來之不易的歡樂,許多人賣掉珠玉衣服換酒肉來歡慶,可見誅殺董卓確實極大的迎合了當時百姓願望,也反應了當時百姓對於未來的期望。

    然而給予厚望的上層社會,以王允為首的實權派沒有好好的把握這次機會,導致西涼軍反叛,從而讓西涼軍再次登上政治舞臺,導致局勢徹底失控,那麼王允到底犯了那些錯誤呢?

    首先,性格偏激,無容人之量。

    無論何時,性格決定著命運,這話確實非常有道理。在困難時期,王允能夠和朝中部分同事們和和美美,一起吃苦,冒著殺頭的風險一起謀劃董卓,可是隨著董卓這個大敵人消失,王允不能同甘的壞毛病表露出來了。

    王允確實有才,能夠隱忍,但是並不能代表他能夠包打天下,可以算無遺策。先前誅殺董卓的成功讓王允變得非常膨脹,自以為神機妙算,啥事都可以搞定,其他的人都不如自己,因此看不起同事,認為誅董卓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功勞,其他的人都是因人成事,不值得一提。

    以前大家都是有事討論一下,然後王允拿主意,現在是王允拿主意,其他人都聽著,或者直接執行。這樣一來二去,以前環繞王允的那些同事們就不再和王允混了,既然你王允做主啥事都不和我們商量,那我們就不湊合你的事情了,於是大家開始離心離德。那些名士和世家大族們開始王允疏遠了。

    其次,疏遠呂布。

    如果說和那些世家大族們不搞好團結,那是這些人只說不幹,沒有幹過出過死力,但是呂布確實應該是王允的死忠才對。

    然而王允卻不是這樣認為,他認為呂布殺丁原,誅董卓,乾的都不是人事。論人品不是好人,論才幹充其量就是一個劍客而已,沒有什麼值得看重的才幹。現在大事已成,呂布也沒有什麼用了,到一邊涼快去吧。

    呂布想誅殺這些反叛的西涼軍以洩心頭之恨,王允不答應;呂布想要一些財物犒賞那些出生入死的弟兄們,王允拒絕了,對呂布的要求從言聽計從,到推三阻四,結果呂布對王允的意見也愈來愈大了。

    再次,誅殺蔡邕,大失人望。

    蔡邕是名士,不受宦官們喜愛,曾經差點被禁錮。董卓上臺後,將蔡邕請來充當門面,也很聽取蔡邕的建議,因此在蔡邕的建議之下,保護了不少世家大族的性命,許多人對他非常感激。

    然而受到董卓喜愛的蔡邕不受王允的喜愛,以前有董卓的時候,王允礙於董卓的面子,假裝和蔡邕好兄弟,實則內心恨恨不已。

    董卓被殺之後,蔡邕聽到這個訊息大吃一驚,隨口感嘆了一下,這個把柄被王允抓住了,立即被抓到大牢。許多人跑來向王允求情也不成,最後在獄中被處死。沒有死在董卓的手裡,卻死在王允手裡,導致很多人遇見到王允必然遭受滅門之禍。

    最後,不再赦免西涼軍,喪失了安撫他們的機會。

    西涼軍是董卓的死忠,也是董卓橫行無忌的王牌,而西涼軍在關中一帶,包括關外,做了許多人神共憤的事情,雖說董卓死了,但是西涼軍心裡知道這本賬。

    如何處置西涼軍關係到王允和東漢政權的大事情,馬虎不得。然而王允卻反反覆覆的,非常隨意。王允打算剝奪西涼軍將領的兵權,同時解散讓這些士卒們各自回鄉,但是遲遲不下特赦令,王允還計劃讓關東軍去控制這些西涼軍。

    王允在遲疑中蹉跎了時間,耽誤了機會,導致西涼軍中出現了大量的謠言,等到蔡邕被殺後,許多人更加相信王允是要把這些西涼軍趕盡殺絕。

    眼見這些西涼軍是在無活路可言,謀士賈詡向他們建言,要求他們團結起來,一起向長安進攻,逼迫王允答應他們的請求。

    結果在西涼軍的進攻下,長安城很快就被攻破了,原本有望安撫的局面被打破,而王允隨後也被誅滅。

    由此可見,原本有望讓西涼軍安定下里的機會就被王允這樣白白的浪費了。其根源在於王允本人的性格以及後期的措施上,表現得非常失當,錯過避免西涼軍為禍天下的機會。

    安撫了西涼軍就可以平定天下嗎?

    許多人有一個錯覺,那就是認為只要把西涼軍安定下了,天下就可以安定下來,其實這完全高估了王允的能力和對當時天下局勢的判斷。

    在關東義兵興起的那一刻起,天下就已經亂了,已經不可能再回到政局穩定,天下一統的時期。

    袁紹打著誅殺董卓,扶持漢室的旗號,其根本目的並非為了穩定天下,恢復東漢有效控制,而是為了一己私利。這點從王允誅殺董卓,派人召喚關東聯軍而不至就可以看出來。

    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各為私利,並不願意出現一個穩定的東漢朝廷,更希望出現更加混亂的政局以便他們從中取利,因此王允一廂情願的認為關東義軍來到關中主持大局實在是荒唐至極的想法。

    因此,即使安定了西涼軍,讓他們老老實實的回到故鄉放羊耕田,依然無法起到安定天下的局面,此時的天下已經出現諸侯割據,群雄逐鹿的局面,過去的已經回不來了,新的時代已經來臨。

    總而言之,王允確實有機會安撫西涼軍,但是基於他本人的性格問題以及相關錯誤的措施導致西涼軍在賈詡的謀劃下再次禍亂天下,讓糜爛不堪的東漢雪上加霜,滑向分崩離析的局面,這一切王允確實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因如此,導致王允遭受滅門之禍。

    然而王允雖然負有安撫西涼軍失當的責任,但是天下已然混亂,已經成定局,即使安撫好西涼軍,諸侯混戰不可避免,統一的東漢王朝不可復來,天下大亂的已經來臨,期待著下一個統一時代的到來。

  • 2 # 良人一品

    東漢名臣王允從一名血氣方剛,疾惡如仇的熱血青年,經歷了三次牢獄之災磨練之後,終於成了一個老謀深算的政治家。

    在董卓進京之後,他屈身服從,為自己的生存創造了條件,最終找機會成功擊殺了董卓,為天下除去一害。

    殺了董卓後,王允的威望達到了頂峰。朝廷內外,全國上下沒有不稱頌他的人。

    可惜的是,經過這場勝利之後,精明的王允突然又糊塗了,很快就走上了董卓的老路,並最終被人擊殺。

    殺董卓,得呂布,手中還掌握了漢朝的皇帝,朝廷內外多數人也都歸順於他,這王允為何還像流星一樣,一閃光就熄火了呢?

    我們今天在總結王允的人生最後時光時,似乎可以看到他犯了以下三個錯誤。

    其一:王允掌權以後,沒有處理好內部關係。清算了很多曾經依附董卓的大臣,他忘了自己也是在董卓的關照下才得以生存的。

    在這些被王允處理的大臣中,著名學者蔡邕算是大夥比較眼熟的。

    當然,正史中說蔡邕是被下獄後病死的,但王允抓蔡邕的理由僅僅是因為他聽到董卓被殺而嘆息了幾句,或者是說掉了一兩粒眼淚,這樣就被抓,並打算把其治死,確實跟那些權臣和昏君沒有什麼兩樣。

    所以老百姓把這個罪過算到王允頭上並不為過。還有就是王允和呂布之間的關係,刺殺董卓雖然是王允謀劃的,但若沒有呂布去執行,它就永遠只是一個不可告人的謀劃。

    就算是這樣,王允卻從來沒有真心對待過呂布,呂布後來自然也就不肯死命保護他了。

    其二:王允文人的脾氣又犯了,不懂得籠絡人心。面對董卓死後留下的大量財富,呂布就提出“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

    按說這是個正確的建議,對於穩定長安的局勢有積極作用,但王允卻不與採納,全部充公了。

    其三:沒有戰略眼光。殺了董卓以後,董卓的手下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等人並沒有死,手上還有部隊,他們曾找王允和解,要求赦免他們。

    可王允給他們的回答是:“卓之跋扈,皆此四人助之;今雖大赦天下,獨不赦此四人。”

    結果就是李傕、郭汜等人看不到生的希望,只能起兵造反了。並很快圍住長安城,這時,呂布還算有良心,勸說王允一起撤出,以圖後援。

    但王允老毛病又犯了,他決定以死報國,最終不僅僅自己終被李傕、郭汜等人殺害,還全家被滅族,長安城中的老百姓更是陷入了一場浩劫之中。

    王允一生政治清明,深得天下士大夫之心,又擁有禁軍,扶持皇帝,號令天下,但是面對董卓手下的幾個校尉,卻敗得如此迅速,回望這段歷史,實在讓人無限的感慨和嘆息!

  • 3 # 濤哥觀歷史

    我是農村俗人,我來回答。

    王允,官居三公,心中是一直存在著報國,當時是董賊霍亂朝綱,大臣們都對此是苦不堪言,心中都恨透了董卓,想了很多的辦法要去殺死董卓,無奈的是董卓生性十分的多疑,凡事去面見他的人都統統不準帶武器,根本就沒有辦法除掉董卓。而當天下的諸侯們來討伐董卓的時候,開始朝中的大臣們對此都是十分的高興,希望諸侯們能夠快點除掉董卓,哪曾想這些諸侯們實際上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就沒有使出自己的全力去討伐董卓,自然董卓也不會失敗於他們。而董卓的死則是好在有了王允的計謀,王允利用了董卓和呂布兩人的好色,以自己的義女貂蟬為誘餌,使得呂布和董卓是反目成仇,最終趁著董卓上朝不注意的時候,讓呂布給殺死了,失去了頭目的西涼大軍是如同老鼠一般,是四處逃竄。而長安之中因為除掉了董卓,眾大臣們都是十分的高興,而王允也是被推崇為了最有功勞的人,此時的呂布是終於和貂蟬團聚了,呂布對於王允能夠成全他和貂蟬是十分高興,因此對於王允也會十分的尊重,王允命令呂布將城池中所有計程車兵都給聚集起來然後好好的把守城池,防止叛軍們繼續來犯。第二天上早朝後,王允就向著皇帝為呂布請了功勞。年幼的皇帝如今看到那曾經每天欺辱自己的董卓不見了,自然也是十分高興於是說話也是硬氣了許多,於是就賞賜呂布為了大將軍,而將王允也是賞賜封為了太師,讓王允幫助皇帝一起處理國家大事,畢竟當時的皇帝年紀還是十分的小,根本就對於很多的事情都是不懂。執政了的王允自然是十分的高興,如今再也不用受那董卓老賊的氣了,漢室的復興也是十分的有希望了,一時間長安城內百姓們和大臣們的生活都是十分的安詳,這時候突然的在一次早朝上,陳宮報告王允說董卓以前殘餘的部下要投降了,因為他們現在沒有任何的支援和糧草已經是存活不下去了,這時候王允是哈哈大笑,他告訴陳宮拒絕答應這些叛軍的投降,因為那時候董卓幹出來的惡行大多數都是由著這些人所幹出來的,因此王允對於他們是十分的痛恨,陳宮卻勸王允一定要接受他們的投降,陳宮告訴王允他們有十二萬人馬若是將他們給逼急了到時候攻打進來可就難以處理了,王允則是非常的自信他告訴陳宮自己有呂布在手根本就是不懼怕這些反賊們。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反賊果然是被王允給逼急了,十二萬的大軍是直接開始攻打了長安城,而長安城中此時只有兩三萬的兵馬很快城池就要被攻破了,這時候那些西涼大軍們就要求讓王允出來,王允站在城牆之上的時候,西涼的大軍就對著王允表示若是王允自殺了,他們就不會為難皇帝和其他人,王允聽到這話知道此時自己已經是沒有了活路於是就直接從城牆之上跳了下來,可憐的王允就這樣死了。

  • 4 # 造作的楚狂人

    亂世始終是槍桿裡出政權。

    東漢末年更是如此,如果手中沒有軍隊,等於任人宰割。

    且看王允,消滅董卓之後,手中的確握有了非常值錢的政治資本,可以說是最早做到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但是政治資本始終是裝點門面的東西,軍事力量才是支撐政權的基礎。

    董卓死後,王允當政時,朝廷實際上並沒有什麼像樣的軍事力量,要不然怎麼會被一個軍閥長期騎在脖子上拉屎呢?再說,董卓死掉,只是一個人死掉,而他手下的涼州兵仍然存在,這支軍隊才是東漢朝廷真正的威脅。

    不過,對王允有利的是,這支軍隊沒有像樣的領袖,無法組織起強力的反抗政權。董卓死後,諸將群龍無首,他們想的是投降朝廷,保全富貴。這原本是收納這支軍事力量,進而平定亂世的大好機會,可惜王允並沒有這樣的遠見。

    王允說到底也只是漢末世家大族 、門閥政治之下的一名文官,雖然擁有顯赫家世,卻無強大的魄力和能力。

    他藉助於“陰謀詭計”,驟然上位,這個過程中王允並沒有積累什麼政治資源。也不像諸多強人一樣,是一步步摸爬滾打出來,擁有豐富的經驗和領導力。這樣一個憑藉偶然因素得來位子,當然坐不穩。

    在對待董卓舊部的投降時,居功自傲而且意氣用事的王允,選擇將之拒之門外,並且把他們視作董卓亂黨,下令剿殺。不接受投降倒也罷了,還要將人往死路上逼。這個時期王允不但衝動幼稚,而且一意孤行,不聽勸告。

    因而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李傕、郭汜率領手下強兵直逼長安。他們原本無意稱王,只是尋求自保,因此打的旗號也只是“誅殺奸臣”,表面上仍然尊奉漢獻帝。在這樣的背景下,王允只得犧牲自己,保全漢室,壯烈身死。

    他不失為一名忠臣烈士,卻不具備匡扶漢室的能力

  • 5 # 北歡小

    我覺得這是一個偽命題。雖然王允用美人計除掉了董卓,但是他並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所依靠的呂布,也是有勇無謀,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不過即使不能平定亂世,王允還是有一些機會可以保全自己,但是董卓死後,王允的一系列操作,導致其家破人亡。

    王司徒官居高位,但是處在亂世,在當時那個世道,有槍就是草頭王,所以王允只是高官,對局面並不能做出根本性的改變。董卓禍亂朝廷,所倚仗的是其西涼的軍隊,這支軍隊戰鬥力還是很強的,諸侯聯軍也沒能消滅董卓。在這種情況下,王允靠著貂蟬,使出美人計,讓呂布殺死了他的義父董卓,西涼軍頓時群龍無首。

    按說這時對王允和東漢王朝是一個機會,他們可以控制這支西涼軍隊,再圖其他。可惜的是,王允太過較真,一心要處死董卓亂黨。那些西涼來的將領士兵本來是跟著董卓來發點財,過點好日子,畢竟西涼苦寒之地。西涼將士見王允不肯放過自己,也很耿直,都打算回西涼老家。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三國時期非常厲害的謀士站了出來,他就是賈詡,也是西涼人。賈詡勸李傕郭汜殺回長安,並且分析,如果你們就這樣棄軍跑路,那麼一個亭長都能把你們抓住,不如集合軍隊殺回長安,失敗了再跑也不遲。西涼諸將覺得有道理,於是殺回長安,長安慘遭浩劫,王允也被殺死。

    其實,王允如果能赦免董卓手下的那些將領,安撫好他們,雖然當時已經天下大亂,各地豪強並起,王允平定天下很難,但是保全自己,不讓長安受劫還是可以做到的。可惜王允在沒有足夠強的軍事力量情況下,還要嚴懲西涼軍,這是玩火,最終下場也很慘。

    在亂世,靠的是實力,王允雖然有心匡扶漢室,但終究實力,能力都欠缺一點,不過美人計除董卓還是流傳千古了。

  • 6 # 歷史調的雞尾酒

    要說到王允,大家肯定會想到三國那些事;而要談及王允為何最後卻落的如此下場呢?我們就要慢慢敘敘:

    王允,是東漢末年的大臣。他出身官宦世家,十九歲便任公職,從小地方官一路坐到一方刺史位置,在漢靈帝時期,內宦和外戚相鬥的朝局之中,王允受到大將軍何進的扶持,到京城任官,擔任河南尹,每日可以入朝議事。何進與十常侍的爭鬥自不必多說,兩敗俱傷的結果之下,董卓成為了最大的贏家,憑藉著龐大的軍力,驍勇的戰力,洛陽城很快便在董卓的手心之中,連帶著朝廷和漢帝,都落入了董卓的掌控。

    王允是非常忠誠的,堪稱說是岳飛啊!所以為了復興漢室,王允可謂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於是,王允使出了美人連環計,成功策反了呂布,教唆呂布將董卓刺死,在董卓死後,他和呂布共同接過了朝政的大權。根據《後漢書》的記載,王允還是主持朝政的主要官員,在他當政之後,朝廷氣象為之一新。時人皆以為董卓肇亂,四海鼎沸;今元兇已除,明臣當政,天下仰望;故芟除禍亂,還以太平,重歸一統,可計日而待也。

    誰知,董卓雖除,禍亂卻不息,李傕郭汜帶領西涼軍攻破了長安,逼得王允自絕而死,漢朝又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

    王允既然被奉為明臣,深得民心,為何在如此巨大的優勢之下,沒多久便土崩瓦解呢?甚至,誅滅王允的,竟然只不過是董卓麾下,而其力量並不強,這真是令人難以理解。

    王允之所以會敗亡,最後也落了個家破人亡的下場。其實,只因一條決策失誤,才會招致滅頂之災。到底是什麼決策的失誤?

    這條決策失誤就是對待董卓留下的西涼軍的處置失誤。(西涼軍,因為董卓的帶領,加之軍中多胡人,生性野蠻,不通教化,因此才會軍紀敗壞,在京城我為非作歹)。

    而王允認為,這些人和董卓簡直就是一丘之貉,必須受到朝廷的政策決定,因此,西涼軍上至將領,下到士兵,都對以王允為首的朝廷懼怕不已,逼得他們走投無路之下,乾脆舉兵造反,於是,李傕郭汜二人聯合西涼大軍,把長安城圍了個水洩不通。

    恰巧,呂布所掌控的禁軍,大多數也是董卓舊部,同屬於西涼集團,這些人也害怕王允會找他們的麻煩,只是迫於呂布的強大,無人領頭才忍氣吞聲,李傕郭汜一來,他們就好像看到了親人似得,立刻倒戈向王允進攻,裡應外合之下,即便是呂布這樣的絕世猛將,也無可奈何。最終,王允只得以死謝罪。

    總結下來,為什麼王允會落得個家破人亡呢?我們來看看:

    第一,王允不肯赦免董卓部將的罪名,直接導致了李傕等董卓舊部的起兵反叛。

    第二,就是王允當政以後驕傲自滿,最後失去文武百官的擁戴。

    其實以上所述的兩點並不是王允失敗的主要原因,王允之所以最後家破人亡,而不是成就一番事業,最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控制軍隊。因為軍隊是非常之重要的。

  • 7 # 明日故事匯

    王允太忠心了,一心為著漢朝,一切為了皇權。

    1、《三國演義》中王允初次出現是在下朝會的時候,邀請群臣來家赴宴。當時董卓執掌政權,皇帝淪為傀儡,群臣動盪。王允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假借過生日邀請漢朝老臣前來商議除董計策。王允聰明呀,假借發怒趕走了曹操,後又把祖傳寶刀------七星刀送給曹操,以此除董,要不是董卓運氣夠好,曹操就此就除掉了董卓。在這種艱難的生存條件下,還敢謀劃除董,可見其忠心。

    2、明知董卓勢大,其心不軌,可為了漢室,還是認真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把朝中事物處理的井井有條,一心為了國家。

    3、用貂蟬成功除掉董卓。先暗中支援呂布和貂蟬相愛,待情到深處,引董卓靠近貂蟬。董卓好色,貂蟬貌美。在從中誘導呂布,最後呂布成功誅殺董卓。

    4、最關鍵的一點在於處理董卓殘部,李傕郭汜二將率領的西涼大軍。還是太忠心了,王允認為叛徒都需要伏法,故拒絕了二將的投降。結果低估了對手,高估了自己,最後城破家亡,自己也以身殉國。

    王允是有平定亂世的實力的。他少年為官,混跡官場多年,治理過一方土地,平定過黃巾亂軍,剿滅過宦官勢力,也處理過國家大事。

    只是,王允太忠心了,正是因為他的這份忠誠,不肯接受叛軍的歸降,才落得個家破人亡的後果。

    注:王允死時56歲,三個兒子和族人全部被殺,只有哥哥的兩個兒子成功逃生。

  • 8 # 小編虎哥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上,皇帝和權臣的故事永遠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在和喜歡歷史的朋友們聊天探討:歷史上的傀儡皇帝中誰的翻盤難度最大?這個話題時,漢獻帝永遠是繞不開的一位。

    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從小被董卓當作傀儡,後來被王允呂布當作傀儡,再後來被西涼軍李傕郭汜當作傀儡,直到被曹操、曹丕當作傀儡……毫無疑問,漢獻帝劉協這位傀儡皇帝翻盤的難度恐怕在歷史上也能排到前三。

    但是,就算漢獻帝一生都是傀儡皇帝,但仍然是有機會翻盤的!可惜不怕神對手,就怕豬隊友!漢獻帝當時最大的權臣王允,卻因為自己的短視和無謀浪費了漢獻帝最大的一次機會,也徹底的葬送了東漢帝國……

    本期的《墨說三國》就和大家一起看看王允是如何把一手好牌打個稀碎,不但沒有保住大漢江山,反而在翻車下坡時猛踩油門。

    王允,字子師,太原祁縣人,出身於官宦世家,19歲的時候就開始當公務員,被當時的人評價為“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可以說起點很高。但是王允年輕氣盛,做事也是意氣風發不計後果。

    在王允當郡吏的時候,有一個小黃門(小宦官)仗著上面有人,恣意貪汙腐敗,弄得民不聊生,當地官民都敢怒不敢言。結果王允知道了,直接自己帶人捉拿了並依法處死了小宦官。

    這一下王允獲得了極大的聲望,但是卻間接讓上司替自己背鍋。

    小黃門的死經過宦官哭訴,竟然到了漢桓帝耳朵裡,著名的漢桓帝於是很生氣,認為這肯定是太守故意的。於是派人捉拿了太守劉瓆,關在監獄中嚴刑拷打,結果劉太守根本沒扛過宦官集團的報復,在獄中死亡。

    啥事也沒有的王允覺得很過意不去,於是就把劉太守的屍體送回平原,還替劉太守守喪三年。

    王允替劉太守守喪三年之後,又重新當了郡吏,沒想到又害了新來的王太守。

    新來的王太守名叫王球,手下能用的人挺少。這個時候郡裡有一個人叫路佛,雖然沒啥口碑,估計用了一些其他手段,被王太守徵召當一個郡吏。

    但是王允不樂意了:我是書香門第出身,還被人評價為“王佐之才”,這麼多年才是一個郡吏。你一個路佛何德何能,竟然要和我當同事?

    於是王允在太守王球的提議會上,激烈反對引進路佛。

    激烈到啥程度呢?就差指著太守王球的鼻子罵收了路佛的賄賂了。王太守大怒,直接準備捉拿王允下獄,打算殺了王允。

    好在王允家裡關係硬,王太守的上司刺史鄧盛聽見這事兒後,認為王允敢於直面諫言,直接把王允從郡吏升職為刺史的別駕從事。

    這一下王允的名聲從郡縣直接到了州里,既然王允出名了,和王允作對的路佛這輩子肯定都沒法出頭當官了,太守王球估計也非常尷尬。

    王允自從到了州里後,混的是風生水起。

    黃巾之亂中直接升官為豫州刺史,荀氏八龍中最出色的荀爽,名士孔融都是王允的部下。然後王允在左中郎將皇甫嵩、右中郎將朱儁兩位名將的支援下大破黃巾,一下子俘虜了十餘萬人。

    在整理戰利品的時候,王允發現十常侍之一的張讓竟然和黃巾軍有大量的書信往來。

    於是王允開開心心的拿著證據找漢靈帝,漢靈帝剛開始很生氣,但是經過張讓磕頭認錯之後竟然不了了之。

    王允這一下行事倉促,打蛇不死,反而狠狠得罪了張讓。沒幾天就被逮捕下獄,但是王允運氣不錯,遇上了天下大赦,又出獄了還準備官復原職;

    張讓一看:王允怎麼又出來了?不行,我一定要弄死他。

    然後王允出來還沒十天,又被張讓構陷,重新關進了監獄,王允的部下覺得這次是死定了,與其被張讓折磨而死,還不如喝毒酒來的痛快,就哭著給王允獻上了毒酒一杯。

    王允很生氣,厲聲罵道:我身為臣子,被皇帝治罪,那麼就應該按照律法斬首示眾,哪有喝藥求死的道理?於是王允把酒杯一摔,自己主動走進檻車裡,準備去洛陽接受廷尉的審訊。

    允厲聲曰:“吾為人臣,獲罪於君,當伏大辟以謝天下,豈有乳藥求死乎!”

    王允這個事情鬧的很大,甚至大將軍何進、大尉袁隗、司徒楊賜這三位頂級的重臣都上書求情,這才減免了王允的死罪,但仍然關在監獄裡。當年冬天再一次天下大赦,單單把王允留住不赦免。後來三公再次聯袂上述,朝廷這才決定赦免王允。

    王允經此一劫,也知道宦官是不殺自己不罷休,於是也收了自己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不但改名換姓,而且也不在一個地方長待,在河內郡和陳留郡之間亂跑,這才保住了性命。

    等到皇帝駕崩,大將軍何進打算誅殺宦官的時候,王允這才回去替何進出謀劃策。何進雖然狂妄自大丟了腦袋,但是宦官也被袁紹兄弟殺光,隨後董卓率軍進京,廢了漢少帝,立了漢獻帝……

    董卓一看王允還不錯,於是給王允升官加爵:拜太僕,再遷守尚書令。司徒楊彪得罪了董卓被廢,看起來很聽話的王允於是代替楊彪成為了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準備燒了洛陽遷都長安的時候,董卓自己留守洛陽,長安的朝政大事全部取決於王允,王允也藉著自己的權勢儲存了許多漢室典籍。

    王允一度覺得自己可以恢復漢室,還秘密聯絡了幾位官員,準備以討伐袁術的名義出兵攻擊董卓,但是董卓一懷疑,還沒有啥動作,王允見勢不妙馬上放棄了。

    等到董卓回到長安,覺得王允很不錯,整個遷都過程以及營造長安的時候表現出色,就封王允為溫侯,以示重視。

    接下來就是喜聞樂見的呂布和董卓搶貂蟬的故事了。

    設“美人計”離間呂布和董卓,最後成功除掉大奸臣董卓!這是王允一生之中最大的功績,也是王允的美名得以在民間流傳的最大的原因。

    但是很遺憾,其實在歷史記載上根本沒有貂蟬這個人,三國志中只記載了呂布和董卓的一位侍妾私通,王允利用這個漏洞才得以結交呂布。這一點被後世作者所利用,創造出來了貂蟬這一虛擬形象,甚至和西施、王昭君、楊玉環並列成為了四大美人之一,後世還有許多城市在爭奪所謂的“貂蟬故里”,也是醉了。

    王允聯合呂布刺殺董卓成功後,王允和呂布居功至偉,王允就封布為奮威將軍,假節,儀比三司,然後還把自己的溫侯轉封給了呂布,加上皇帝年幼,王允和呂布共秉朝政。

    雖然是“共秉朝政”,呂布一個粗人根本玩不過王允,基本上是王允獨攬朝政大權。但是王允致命的缺點也在獨攬大權的時候暴露出來了!

    《後漢書王允傳》中強調王允性格剛直、嫉惡如仇(看王允前半生就知道了),因為董卓勢大才不得已裝作畢恭畢敬的樣子。現在董卓已死,王允自己有威望、手裡有皇帝、還有一部分軍隊,這可是兩王四個二的一把好牌啊。

    於是在開朝會的時候,王允都是嚴詞厲色,對待其他臣子沒有一句好話。王允不知道或者是知道也不屑於籠絡群臣,甚至對於立下大功的呂布,王允也認為只不過是一個劍客、遊俠兒這樣的角色,壓根瞧不上呂布。

    剛開始殺掉董卓的時候,呂布等人就勸王允赦免普通的西涼士兵,但是王允不同意;呂布又勸拿董卓的家財封賞給手下的官吏將校,王允也不同意……

    於是在王允既沒有赦免在外部數量眾多的西涼士兵,也沒有在內部封賞有功之臣,王允的做法看似很強勢,其實已經內外都得罪光了,就算王允拿著兩王四個二,但是除此之外就沒有了大牌。

    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豺狼,故折節圖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及在際會,每乏溫潤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權宜之計,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董卓被殺,跟著董卓的西涼軍還有很大一部分都在各地駐守,這些將領和士兵久久得不到赦免,全都人心惶惶,紛紛傳言王允要殺光西涼人。董卓的女婿牛輔被嚇壞了,乾脆扔下大軍帶著金銀逃跑,結果走到半道就被人殺了,拿腦袋去找王允請功。牛輔的部將李傕、郭汜、張濟一看這樣子嚇壞了,馬上聽從賈詡的計策,以替董卓復仇為名,集合隊伍去攻打長安。

    王允因為得罪了內外,而且比較能打的原董卓部將徐榮(擊敗過曹操、孫堅)也因為王允決策不利、兵力不足等原因戰死。溫侯呂布一看自己雖然厲害,但是單槍匹馬肯定打不過幾千幾萬人,於是戰敗後馬上就逃走了。在呂布敗逃前,後漢書記載了呂布和王允的這樣一段對話:

    呂布騎馬在長安青瑣門外,對著王允說:王公,大事不濟,趕緊撤吧!

    布駐馬青瑣門外,招允曰: “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靈,上安國家,吾之願也。如其不獲,則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臨難苟免,吾不忍也。怒力謝關東諸公,勤以國家為念。”——後漢書王允傳

    呂布走後,長安只剩下了落寞的王允。

    王允落於亂軍之手後,其實還有翻盤的機會的。

    王允手下有兩位大將:宋翼、王宏!這兩人一個官職是左馮翊(宋翼),一個官職是右扶風(王宏),都是佔據了長安附近富庶之地。

    王允被俘後,李傕郭汜擔心宋翼、王宏有兵有糧,真打起來不一定誰勝誰負。於是就以朝廷的名義招二人進京。

    王宏對宋翼說:現在我們二人領兵在外,所以叛軍還不敢殺王允,要是我們回去了,不但我們族滅,還會害死了王允。

    宋翼卻是個無謀之人,他回覆王宏說:雖然去長安的話福禍難測,但是王命難為啊!

    王宏很生氣,但是宋翼已經決定去長安送死,自己一支軍隊獨木難支,只能赴死。

    到了長安,果然李傕郭汜很開心的把王宏、宋翼、王允全部殺掉了,王宏臨死前大罵:“宋翼豎儒,不足議大計。

    王允死的時候五十六歲,王允的長子官居侍中的王蓋、次子王景、王定及王氏宗族十餘人全部被李傕郭汜所殺。只有王允哥哥的兒子王晨、王陵最後跑掉,回到故鄉。

    以史為鑑評曰:王允的一生可以說是壯闊波瀾的一生,特別是在董卓專權的時候,天下有多少群雄打算刺殺董卓都失敗了,唯有王允暗中潛伏,表面上唯唯諾諾完全聽從董卓,暗地裡積蓄力量,尋找董卓破綻,最後一舉中的,可以說整個刺殺過程蕩氣迴腸,在青史上留下千古美名。

    本來王允在除掉董卓後,憑藉富庶的關中地區,加上大漢朝廷的正統--漢獻帝劉協,王允要是能夠籠絡董卓麾下精良的西涼強兵,在有根據地、有大義、有精兵的情況下先平定西涼,再佔據漢中、益州,如此天下可定!

    可惜王允性格剛直、嫉惡如仇,這要是在盛世,王允絕對可以獲得更大的名聲及施展空間;但是遺憾的是,王允在除掉大敵董卓後,卻逐漸蛻化為第二個董卓,完全沒有了之前謹慎的行事風格,內不得群臣之心,外不得士兵之心,最後激起兵變,自己身死族滅不說,更是葬送了大漢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真是時也命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朋友,有什麼副業可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