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吳秉逸
-
2 # 凳凳凳燈
個人覺得如果是單單從這幾個詞來看的話不算,抄襲的定義是劇情上相識,人設上相同,才有這種讓別人看"啊這也太像了吧"的感覺
-
3 # We7667深山居士
個人認為,從別人的小說裡學習成語、詞彙、語氣詞不算抄襲。別人的小說裡的成語、詞彙、語氣詞,又不完全是作者自己創造的,特別是成語更不是。常言道:學以致用。如果用了別人小說裡的成語、詞彙、語氣詞算抄襲的話,別人的小說中的成語是從那裡來的,總不會是作者自己編的成語吧,算不算抄襲呢?只要不是整段搬用,我看還是可以的。
-
4 # 我說你聽你說我聽
是否屬於抄襲是有法律規定的。
連續一百五十個字全一樣,
就屬於抄襲,
所以要想抄襲,就要避開,
比如抄襲到一百四十九個字了,
就要避開,
原文是你吃飯了嗎
你就要改成
你吃飯了沒有。
這樣,在法律上就不算抄襲,
不會負法律責任。
這只是缺德行為,
所謂洗稿就是這麼洗的,
把別人的東西洗成自己的。
這屬於缺德行為。
不少人在幹這個事,
聽說很賺錢的。
你說的,屬於借鑑,
借鑑是可以的
也可以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和抄襲不算一回事。
-
5 # 一線天
要想回答好這個問題,還是得做個形象的比喻更好理解些。可以這樣說,成語、詞彙、語氣詞這些東西都是寫一篇小說的原材料,就像蓋一棟樓房要用的建材,比如磚石、泥沙、鋼材什麼的。小說的作者可以根據自己瞭解的一些生活素材,並結合自己的創作靈感,充分利用這些原材料來寫一篇具有自己寫作風格和思想特色的小說,就像建築師根據自己設計的圖紙來建造一棟具有獨特風格的房屋一樣。所以說,用別人曾經用過的成語、詞彙、語氣詞寫小說,不是抄襲行為,就如修房子用別人也在用的同類磚石、泥沙、鋼材一樣,不是在剽竊人家的成果。如果原文照著別人小說的故事情節、文法結構、人物名稱以及描寫手法來寫一篇小說,那就涉嫌抄襲了,就如一個建築師照搬別人的設計圖紙來修一棟樓一樣,是一種剽竊行為。
-
6 # 家駒手繪
從別人小說裡學習到的成語、詞彙、語氣詞的用法,不能算抄襲。這些詞的存在不是某位具體作家發明的,更無專利,亦不能歸屬於某位作家所有。
從某部小說或其它文學作品裡獲得知識,受到啟發,並融入到作品裡,甚至被感染從而觸擊自己內心深處,與作品裡人物的際遇產生共鳴,說明這是一部好作品,作家對故事情節的設定,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比較成功的,起碼對被感染的閱讀者看來是好作品,同時,這樣的一位閱讀者也是合格的。能夠感動自己的作品,從中學習並吸收到自己的創作中,這是一種值得肯定的學習方法,應該提倡,自然不是抄襲。
還有一種學習方法,就是模仿,特別是在文學創作中,初期學習寫作者常常釆用這種方法,學習借鑑自己喜歡的某種文學流派的形式,去創作,甚至有的已成名的作家在接觸到新的文學流派時,也會從中吸取營養,在創作中,流露出某種新文學流派的影響。
而關於抄襲,首先要明白抄襲的概念。抄襲不是一種學習方法,抄襲同模仿不同。抄襲者往往是一字不漏整段整段抄襲別人的文字,或作個別調整,有的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一樣。一旦抄襲者被人識破,戳穿,抄襲者就註定會披上可恥的外衣,被世人恥笑,甚至被追究法律責任。文壇有關抄襲行為的官司常有發生。當然,對抄襲行為的甄別,確實有一定的難度。文學創作是一件屬於個人性極強的行為,在創作中出現碰車現象也時有發生。
總之,抄襲這種“學習”行為,都是一件可恥的事,創作還是要遵循自己的內心情感去書寫,多從優秀作品中去體會,吸收營養,個人才能實現脫穎而出。
-
7 # 瑜論天下
看完這個問題,我覺得提問者有些過慮了,成語、詞彙乃至語氣詞是中華漢語的成語、詞彙,為我們每個文字使用人所共有,又不是哪個人的專利,怎麼能算抄襲呢,哪個人不是從別人的口頭或書本里一點一點學到詞句和語言!當然也包括它們的用法。
首先,應該肯定一點,你從別人的小說裡學習到的成語、詞彙、語氣詞是古已有之的,不是小說作者的發明創造,談到用法也是詞語本身已經存在的用法,不可能是這個作者自己獨創的沒人知道的用法,如果是超出所有人認知的用法,只能是他本人的杜撰,應該算作錯誤的用法,你就不應該學習,更談不到抄襲了。所以成語是中華漢語的成語,用法是中華漢語千百年來積澱的豐厚多彩用法,你不僅可以從小說中學習詞句的用法,還可以從浩如煙海的無數古今典籍中盡情吸收營養,學習用法,這與抄襲無關!
其次,要從別人的小說裡學習詞句的用法,一定是因為作者的用法有值得借鑑的高妙之處,但關鍵是“借鑑”,要充分考慮語境和表達意圖,不能照抄照搬,一個成語在人家的語境下恰如其分,你如果生硬拿來,也許詞不達意。只有理解對方用法的真正精妙之處,才能靈活使用,達到借鑑的目的,否則大段使用他人小說中的情節,句式和用法是他人的簡單複製,難免產生雷同,這應該就算抄襲了。
再次,如果善於借鑑和化用別人的詞句用法和語意,不僅不是抄襲,還有可能收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良好效果。優秀小說間相互借鑑的例證很多,就連篇章短小的詩詞也不乏相互借鑑而增色的情形。大家都知道唐朝詩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其實他是成功借鑑了曹植《贈白馬王彪·並序》中的“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由於運用得當,完全符合本詩的意境和情感表達,成為千古名句,流傳超出後者,誰還能說是抄襲呢?再如毛澤東主席的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雖然借用了唐朝詩人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中的“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但主席詩句的氣勢和意境又豈是李賀所能比擬!
所以看來,學習借鑑無可厚非,關鍵是不能為了借鑑而借鑑,要讓詞句的用法為自己小說的情節、立意服務,而不是為了學習別人的用法和句式刻意製造雷同的故事情節,這樣就只能停留在抄襲的階段,不會對自己有幫助,也不會真正學到詞句精妙的用法。
-
8 # 每月弓長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思考是不是提問者真正在擔憂的不是抄襲,而是行文風格的問題。
學習成語、詞彙、語氣詞的用法不算抄襲。但行文可能會和別的作家風格相似,文風相近。風格是由著每個作者的行文遣詞來塑造的,而有的詞彙屬於特定時代,特定語境,特定作家用的比較多。比如我年少的時候看魯迅的文章比較多,也會不自覺的模仿使用一些他寫文章的詞彙,比如“出離”這個詞。
魯迅文章列舉:
而此後幾個所謂學者文人的陰險論調,尤使我覺得悲哀.我已經出離憤怒了.(《記念劉和珍君》)我裝作無所聞見模樣,以圖欺騙自己,總算已從地獄出離.(《華蓋集·碰壁之後》)“出離”的意思:(1)猶佛家所謂涅盤.(2)猶超出.(3)走出,離開.
我就很喜歡寫的時候用這個詞,連同一些其他魯迅文章裡出現,但又不常見的句式或者虛詞,有的朋友讀魯迅的文章比較多,就會從我的亂寫的文章裡面看到很多魯迅的影子。
我們只是使用詞彙,但是詞彙卻能反映出來讓這些詞彙流傳的背後的作者。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喜歡的作家或者作品,也有自己偏愛的詞彙,會不自覺的把覺得美的東西套用在自己的創作過程裡面。
有的網路詞彙,由特定的人創造出來,比如“給力”,“奧利給”等等,每個詞彙的背後都有具體的人事物,隨意去用當然談不上抄襲,但是你的行文風格會變得被使用的詞彙所影響。
你的行文風格就會向你的使用詞彙偏斜,擴大詞彙原本的影響力,縮小你的創作成果。最後會讓你的文章削弱自己的靈魂。
總結:如果你拿著一本漢語字典,所有的詞彙都是無目的的列舉,隨意去用不能說是抄襲。因為組裝的人是你,你來給詞彙賦予更深層次的意義。
如果你看著別人的文章,模仿和吸納,恰好一些已經不常見的詞彙會把你的行文風格和原作者很快的比對出來。這個時候,雖然談不上抄襲,但是一定程度上也會被打上模仿的烙印。
回覆列表
你好!光學習成語、詞彙、語氣詞的用法,那怎麼能算抄襲呢?學習都算抄襲的話,誰還敢學習呀!只要不全照抄別人的,好的詞語和經典的話還是可以用的,如果是名人的話那就引用,引用這種方法要充分利用起來。抄襲肯定不對,但是你對抄襲太過度敏感了,有點杯弓蛇影的感覺,多學習學習別人好的文章,你會看見文章裡好多話自己也說過,只不過人家巧妙組合,傳達出另外一種更好的效果。不用害怕,多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