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讀書真的不能變得更有智慧嗎?
4
回覆列表
  • 1 # 多看閱讀

    以前網路上流傳過一個段子:

    你用蘋果手機,穿凡客T恤,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馬雲的創業史瞭如指掌,張小龍的貪嗔痴如數家珍。肉夾饃只吃西少爺,約朋友得去雕爺牛腩,喜歡Kindle勝過iPad,手機裡沒遊戲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條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應該還在每天乘地鐵。

    這個段子準確地用一個黑色幽默,嘲諷了這個時代如我那校友一樣浮躁的人們。但往深層去想,似乎又不僅僅只是浮躁這麼簡單。為什麼他像新媒體編輯一樣不停追熱點?為什麼他頻繁地分享所謂的“深度好文”?為什麼他花費大量時間積極地參加各種意義不大的線下分享會?

    我想,除了浮躁以外,最大的原因是,他沉浸在了“我在學習的幻象”以及“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中無法自拔。

    分享“深度好文”,到處參加活動,對每一個熱點留下一段點評,讓他產生一種“我在進行深度學習與思考”的錯覺。實際上這些事對於提高自身的能力,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格局,並無太大的意義。

    一來,它們都是碎片化的,不繫統的。每次的接觸頂多算是管中窺豹,根本無法探究到其中的核心。如果真想進行深入瞭解,還不如看一本相關行業的書更高效。

    二來,將自己的精力過多地分散到這些彼此之間沒有關係的事情上,卻對每一件事都瞭解得不透徹,也就無法發現這些事物內在的普遍規律,吸收併為己所用。

    在沒有專注點的前提下,將精力投入到碎片化學習中,其實是對時間的另一種浪費。

    更可怕的是,你並不覺得自己虛度了時光,反而為自己處在一種“學習的狀態”而沾沾自喜。

    這道理看起來像一層窗戶紙,一點即破,他內心深處未必沒有意識到。然而他還是樂此不疲地投身於此,因為他已經被另一件事——“渴望別人認同的虛榮”絆住了腳步。

    這不難理解。

    似乎是因為這樣的動作,可以證明自己是個積極上進愛學習的人,證明自己是一個博學多才有文化的人。似乎這樣的動作,可以迎來別人的歆羨和讚美。然而這一切都是虛假的。你並不是你想表現出來的樣子,也沒有人會發自真心地佩服你。畢竟,這個時代,真正值得佩服的人太多了。

    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好在越來越方便的工具以及越來越多元化的文化娛樂形態,只要有才華就能被發現並且以此尾聲。這是一個最壞的時代,壞在階層固化,許多人碌碌無為,精神貧瘠,溫水煮青蛙,失去了競爭能力,看不到未來的希望。

  • 2 # 亦詩詩

    感謝邀請!本人認為,書讀得多與少跟能不能過好這一生沒有必然的聯絡吧。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但是,有多少讀書人最終不能擁有黃金屋,不能得到顏如玉。有的人讀書不多,卻能平安、順利、風光一輩子;有的人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可是一生坎坷、波折不斷、窮困潦倒。這可能跟每個人的悟性及心態有很大關係吧。有的人書讀得多,就有點眼高手低。同樣一份工作,別人會認真踏實把它幹好,因為覺得這份工作來之不易,所以會特別珍惜。而讀書多的人想得多,他覺得他讀了那麼多的書,理應得到一份體面又輕鬆或是高大上的工作才對啊,怎麼可以跟一些低文憑或沒文憑的人一起工作呢。他沒想到,每個人都要從底層做起,先付出再回報。想法多了,對工作的熱情勢必減弱,慢慢的厭倦直至辭掉工作。反正又年輕又有文憑,還用怕沒工作嗎?就這樣挑挑揀揀,大把的青春就浪費了,卻發現後來的工作比原來的工作更不如,心態越來越不平,等醒悟過來要好好努力時,光陰似箭,大半輩子就蹉跎完了。同樣的對待感情也是高不成低不就,不是太胖了,就是太矮了,不是沒文憑就是素質差,沒有一個閤眼的,等過了黃金年齡,變成別人挑他了,等發現自己錯過太多,才勉強找個人結婚。勉強結合的婚姻肯定痛苦,就這樣,一輩子都在掙扎,何來的幸福。讀書多的人,陰謀詭計也多,懂得算計別人,一次兩次,再笨的人也看得出來,沒人敢跟他交心,最後沒了朋友,成了寡情孤僻的人。而如今這個社會,抱團幹比單幹更有出路,高情商比高智商更吃香,孤家寡人註定處處碰壁,哪來的過好一生呢。

  • 3 # 酒無止境

    這個問題,我看到是既感揪心又彆扭。

    我一方面是想起歷史上有些十年寒窗苦讀才熬出來的莘莘學子,因為種種不公平的原因被埋沒打壓,一生過得貧困落魄。一方面讀到這句話又總莫名地讓我產生是一種託詞的感覺。

    在我看來,真正讀書多,喜歡讀書的人是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和疑問的。我就不信有哪個過得不好的人,敢理直氣壯地站出來說他讀書多?

    古人汪洙說,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大文學家高爾基也認為,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持有前述觀點想法的二人都是出身貧寒人家的子弟,他們能夠有後來的成就發展,都是勤奮學習努力用功讀書的結果。

    如果不好好讀書,像他們這種出身貧寒的孩子,要想在社會上出人頭地,談何容易!對窮人來說,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我曾經寫文章建議取消高考,後面我才逐漸認識到,參加高考才是那些沒有任何依憑的孩子最行之有效和公平的出路。

    生活不如意,如果一定要和讀書扯上關係,那我認為不是你的書讀多了,是讀少了,是你就根本沒讀懂。一部《紅樓夢》,養活了多少人?有人就只是寫《紅樓夢》的讀書心得都能發財,還不說成為研究《紅樓夢》的專家學者。

    《紅樓夢》裡面講,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二十歲出頭的周恩來意氣風發地寫下,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我的總結:最深刻的閱讀一定是閱讀自己。

  • 4 # 霍小姐的八卦爐

    其實,“知識”與“學識”是不能簡單劃上“等號”的!這也是有人儘管讀了很多書,但還是過不好一生的重要原因。

    做為他人思想/經驗/智慧的總結,以及傳播知識、技術和儲存文化的主要工具,書籍(堪稱)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但是“知識”只有透過探索實踐、融匯貫通,形成個人對事物的準確判斷力,以及解決複雜問題的實際能力,即轉成“學識”之後,才能變為“指路的燈塔”和“前行的動力。”

    從這種意義上講,透過讀書,讓客觀存在的“知識”變成自己主觀的“學識”、抑或能力,達到“活學活用”,過好一生,還是有一段不小之距離要去選擇/努力/實踐/完善的!

    在此方面,前人也有很好的總結和體會。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凡讀無益之書,皆是玩物喪志(王豫)”;“書讀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會覺得你知道得很多;但當你讀書而思考越多的時候,你就會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爾泰)”;“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高爾基)。”

    反之,如果只知道一味“死讀書”、或不加選擇地讀書、甚至不清楚讀書的實際目的,混淆“學以致用”的真實內涵,呵呵,就會出現“高分低能”、“紙上談兵”、“言過其實”、“志大才疏”的現實生活案例

    ---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的名將趙奢,因能力非凡,以少勝多,大敗秦軍,很受趙惠文王重用。其寶貝兒子趙括,自幼熟讀兵書,頗具口才,旁人莫辯。為此其十分自滿,以為天下無敵。然而父親老趙卻很為其擔憂,清楚看出他存在“知識”演化成“學識”(能力)的短板→→缺乏實踐、言過其實,只會“引經據典,誇誇其談”,正所謂的“紙上談兵”(死讀書)!並斷言:“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罷、如果用他為將,他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果不其然,在秦趙長平之戰中,面對複雜地形、多變情況,只會一味死搬、照抄兵書上的條文,不會活學話用、以至於完全脫離際的他,不僅讓四十多萬趙軍盡數被“坑殺”、殲滅,而且自己也落得中箭身亡、為後人恥笑的可悲下場。

    這前車之鑑、深刻教訓理應引起今人的深思和重視呀∽∽

  • 5 # 清風情感及戒賭諮詢

    理論聯絡實際可以,但理論轉化到實際卻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太多的道理大家都脫口而出,但卻很難做到。

    比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 6 # 孩子的暴龍媽咪

    讀書是為了什麼?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給自己定下每個月看3本書,每天堅持閱讀,一個月完成任務了,然後就把書往邊上一扔。

    那麼,你所閱讀過的書在你的生命中有留下過印記嗎?還是隻留下了一個書名?如果僅僅是這樣的話,那這書不讀也罷。

    真正的讀書,一遍怎麼能夠讓人滿足?細細品味每字,每句的含義,一次又一次的去感受書上內容所帶來的情感衝擊。

    回味無窮,用來形容讀書才是恰到好處。

    只有深刻了解書中內容,並把書裡所寫的和自己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去對比,才能讓自己慢慢的成長。

    書中的知識,若是不能靈活運用到生活中。那麼閱讀也只是暫時愉悅了讀者的心靈,卻沒有觸及到閱讀真正的靈魂。

  • 7 # 芥子藏須彌

    讀書不僅是要學習專業知識,學習生存技能,更是為了懂道理,識大體,會人情世故往來。

    過的不好,往往不是智商的問題,而是情商有問題,也就是說,讀再多的書,情商太低,不明白書中的道理,只會生搬硬套講死道理,脾氣偏執,反而過不好一生!

    老話說“膩味人先窮,窟窿棗先紅”。人的脾氣性格不好,和周圍人處不好,生活也不會快樂幸福!

    聰敏的人,情商高的人,可以透過各種形式來讓自己的生活過更好。讀書學習是其中一種方式方法!聰明的人讀書多了,對人生理解更透徹,生活會更幸福。

  • 8 # 搬磚小豪

    經常聽到有人感嘆,為什麼我讀了那麼多書,聽了那麼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呢?有的人讀完一次就束之高閣再也沒有翻過,有的人似乎也是非常深入的讀了,甚至讀了好多遍,但是當把書合上的時候,似乎只記得零零碎碎的一些片段。似乎每當別人問我們推薦些書的時候,我們只會說,這本書好,好在哪裡呢?說不出來。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問題的關鍵在於以下三點:1你讀的是什麼書?2你怎麼讀的書?3 你想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 舉個例子來說,你讀二十四史中的《三國志》,你是走馬觀花的看一遍,甚至都不過腦,還是精品細讀,遇到疑惑會與人討論,會查證資料?你是純粹的享受讀書的快感,還是感受那簡練優美的語言,以及生動活潑的人物形象,並從中學習提升自己在寫文學方面的技巧?(畢竟這本書相較於史學類來說更傾向文學類)你是遇到優美的句子就做個標記,還是摘抄下來並且嘗試模仿運用?你是否會與同伴研習各自的技巧?等等 現在再回想一下我們讀過的書,想想自己是怎麼讀的?可能有很多人發現,自己讀書就是純粹去讀書,我不是說純粹讀書有什麼問題,因為徜徉在書的海洋裡,是一件相當幸福的事情,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們讀很多不同型別的書,用的全都是一個方法,比如讀雞湯類的書和讀致用類的書,那當然是不一樣的,雞湯你可以走心不走腦,致用類的書就一定要走心也走腦,這就和戀愛一樣,只走心的,最後容易受傷,走心又走腦的就不那麼容易受傷,因為懂得分辨,識別,反思。走心頂多就是認真的看,走腦卻是思考-聯絡自己的經驗-反思-運用。我們再回到以上的第三點,你想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也就是說你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或許一直以來,你讀的都是純粹走心類的雞湯,其實它的意義不在於讓你記得什麼,而在於在你最痛苦,最需要支援,最需要釋放的時候,給了你一點心靈慰藉,但是作用也僅限於此;再比如你讀史實類的書籍,純粹是因為感興趣想要去了解才去讀的,並沒有深入研究的意思,所以你也僅僅是停留在表面,並沒有記住什麼;最後比如你讀的是應用類的書籍,但是也僅僅是停留在紙上,理論上,並沒有運用到生活中去,所以,當理論不能聯絡實際是無法最大價值利用這本書。

  • 9 # 晨曦比往日更柔婉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來看,萬物本沒有貴賤的分別。所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從萬物本身來看,誰不是認為自己高貴而他人低賤呢?回想一下你在日常生活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每當自己有什麼成就時,我們總將功勞歸於自己本身,而當他人獲得成就時,我們總說他是被命運挑選的命運之子。潛臺詞是什麼?老子狂炫酷拽屌炸天,他人一命二運三風水。對了,這在心理學上可個很有名的定律偶,有興趣的可以私下裡去查略一下相關資料。

    接下來這段非常有意思。很多人寫論文最害怕的事是什麼?毫無疑問是空有論點,卻無例證。但是對於海神來說卻沒有這個擔憂。因為這對於他來說簡直就是張飛吃豆芽——小菜一碟。只見物體大小、天地毫毛、功用本分、事物趨向、唐堯夏桀。。。。一個又一個道理與例項你方唱罷我登場。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信手拈來,否則不可能在短時間內舉出如此多的例證。可以說,每當這個時刻,海神也就進入了自嗨模式乃至裝B模式。這個時候在他心中,自己就是當之無愧的天地之主、眾神之王。那麼海神究竟是要說明什麼呢?就好像學歷史最重要的目的是什麼?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所有事情爛熟於胸,倒背如流嗎?不,如果那樣,那復讀機和電腦為什麼成不了歷史學家呢?畢竟在他們的硬碟容量面前,人腦只能俯首稱臣啊!其實學歷史首要一點就是建立自己的歷史觀啊。

    扯遠了,拉回正題。海神巴拉巴拉巴拉一段,吐沫星子猶如長江之水,連綿不絕 ;又好像黃河氾濫,,一發不可收拾。說到底不過是為了說明一點——請全面、辯證的看問題。有沒有亮瞎你的鈦金雙眼?難道就這麼簡單?那你以為要複雜到什麼樣呢?難道你還要拿出孔子韋編三絕的精神一字一句的研究嗎?

    醒醒吧,要知道,天地之大,書籍浩如煙海,而你與其相遇本就是最大的緣分,如果每本書都拿出韋編三絕的精神,那麼不好意思,你很有可能一輩子一本書都讀不完,因為只要你願意,一個字就是一個世界。佛說一沙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不正是如此嗎?為什麼你讀了那麼多書,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你一直是跪著在讀書啊!如果你永遠只是書籍的奴隸,那你拿什麼來過好這一生?

    我們終其一生也不可能知曉一切。莊子.內篇.養生篇開篇破題之句便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所以做人呢,有些時候難得糊塗說不定更好,就像室友的那句口頭禪: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對了,我想東坡居士說過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才是應對世間一切事物最正確的態度吧?

  • 10 # 我看高新區

    讀書就可以過得好一生了嗎?這個觀點本身就有問題。慢慢道來。

    一、讀書改變一生,這個說法已經快成了大腦中的不可駁斥的預設了。源頭在隋代發明的科舉制,自那以後,所有發言權基本由讀書人所壟斷,讓讀書人說讀書不好,那豈不是自我打臉嗎?

    所以一定要說讀書好,好到什麼地步?改變一生呀,厲不厲害?

    但看一看,如果沒有科舉,諸子百家創始人沒有哪幾個樂活一生,祖師爺過得不怎麼樣,徒子徒孫反倒大行其道,這是光大了。

    二、在“讀書能過得好一生”的前提下,也有那麼多人過不好。無怪其他,人的一生影響因素太多了,單單強調讀書有用沒用,想不偏頗都不行。

    三、書太多,問題更多。書化好壞善惡,有人讀史記,有人讀厚黑學,各有所得。但心得不能實踐,一切都是白說。實踐了卻因為時空不對,物件不對,氛圍不對,沒有預期的效果,嚴重的時候竟送了卿卿性命,禍害家族。這又是哪裡能預料得到的呢?

    讀書須謹慎,實踐更小心。知行合一,不是那麼好達到的。

  • 11 # 心立方

    首先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真理,那就是讀書越多,人生越好,其實讀書和過好人生永遠是兩碼事,有的人大字不識幾個,一樣度過了安穩的人生,有的人讀書太多,反而一生潦倒。如果非要說過好人生和讀書有什麼關係,那就是讀書是人生過程中的一件事情,書讀得多人生會有好處,而書讀得少也未必會妨礙一個人去度過一生。

    其實重要的不是讀了多少書,而是選擇讀什麼樣的書,一個人整天沉迷於玄幻小說,這樣的小說即便是讀得再多,恐怕也不會給當事人到來什麼收穫,當然不排除有的人因為熱衷於讀小說而走上寫作之路的,但這絕對是個例,不能代表所有,所以想要讓自己的人生能透過讀書得到一些改善,首先要學會選擇要讀的書,要選擇對自己有益的書才可以,否則讀再多的書也白搭。

    其次即便是選擇了對的書,讀懂了書裡面的內涵和思想,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實踐呢,很多人剛讀完一本好書,會熱血沸騰,但過不了幾天,書裡的內容就又忘了,還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那這樣的讀書就算白讀了,還有很多人從書中知道了很多道理,也開始準備去按照書中介紹的去改變,但卻始終堅持不了多久,最終也不了了之了,看了不用,用了不堅持,很多人讀書的這種特點最終導致他們讀了很多書,還是沒辦法改變自己的人生。

    所以讀書是個技術活,沒有人可以只通過讀書就能過好自己的人生,開卷雖然有益,但人生的重擔又豈能是幾本書的就能承擔的,終究還是需要依靠我們自己的去經營和改變,當然該看書還是要看書,但是看書需要仔仔細細的去看,然後儘量與實踐相結合,並且能堅持到底,這樣才算沒有辜負一本好書的價值。

  • 12 # 認知框架

    我常覺得一個人已有的心智認知是碉堡,而新的知識就象是持著炸藥包去攻陷碉堡,碉堡是很難被攻陷的,因為隱蔽、堅固。而人心智中的碉堡更是隱蔽,更是堅固百倍。

    讀了那麼多書,從來就沒想去自我攻擊自己心智的碉堡。

    讀了那麼多書,卻反而使自己心智的碉堡變得越加隱蔽、堅固。

    讀書如果不能讀到心智裡,改變自己的認知,摧毀自己的心智碉堡,讀書有什麼用呢,讀再多的書,其實也是沒用的。

    讀書如果能讀到心智裡,改變自己的認知,摧毀自己的心智碉堡,讀書大有用呢,讀一本書就有一本書的收益,因為你會分化出一種新的認知來詮釋新讀到的書籍,而這就直接從心智源頭上重塑了認知。甚至讀一句話都大有用處,這句話是不是能影響到你的認知,而不是要影響到你的感官、情緒。

    為什麼讀了那麼多書,沒有產生作用,可能這些書的作用只是在於影響了人的感官、情緒,而不能影響到心智中的認知。

    讀書就是為了直接改變內在的世界,透過內在的世界去影響外邊的世界。

    但內在的世界卻是一個心智認知的碉堡,讓讀到的書無法進入內在的世界,就更別想去改變內在的世界,讀書也就相應的失去了它本應有的更重要的意義,那就是要真正改變人的認知,把人的認知帶到一個更大的世界。

    該到下結論的時候了,要根據讀到的書、吸取到的理念去調整自己心智中的認知,心智的碉堡直接在內部就瓦解掉了。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這是一條思維阻力最大的路徑,原先的認識一定會成為反動保守派,抵禦一切新進來的認知。

    強調一下:

    讀書都變成了可歌可泣的了,要帶上炸藥包,自我攻擊自己的心智。讀書都變成了可歌可泣的了,要帶上炸藥包,自我攻擊自己的心智。讀書都變成了可歌可泣的了,要帶上炸藥包,自我攻擊自己的心智。

  • 13 # 夢雲山人1

    謝謝!

    讀書當然可以使人變得更有智慧!不過,關鍵問題是,他到底是站在什麼角度去讀書的。

    假如一個人讀書只是為了打發無聊的時間,那麼,他即使讀了再多的書,也無法從中得到什麼東西。或者,他的讀書僅僅只是為了提升自己某些方面的業務層面的知識,而不是希望透過讀書來得到“悟”,那麼這樣的讀書也無法使他變得更加智慧起來。

    讀書其實是在[泥土中尋覓金礦],而不是在使用沙土建築一座城堡。人類自從有了文字至今,所謂的書已經無法使用書山書海去形容了,也許應該使用“書的宇宙”來形容,因為這書實在太多太多了。任何一個人,想讀盡人世間所有的書藉,除非他是不死之身。

    讀書的目的十分重要,我認為。假如明確了讀書的目的,那怕一輩子只讀了幾本書,也不會枉來人間走一回。我看了五六遍《紅樓夢》,依然沒有記住什麼所謂的要點或什麼美妙的內容,但我卻永遠不會忘記一個鏡頭:[尤三姐把雄劍遞還給柳湘蓮,然後把藏在背後的雌劍往自己脖子上一抹一一揉碎桃花紅滿地,玉山傾倒再難扶。]曹公這兩句詩,直戳心魂。於是,一種超然的智慧似乎產生了出來:要不看破紅塵,削發為僧;要不就等待“尤三姐”的出現,莫做愚昧的“柳湘蓮”。

    看了幾頁禪學的書,讀到了[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於是大悟:原來這就是人生。從此,一了百了,心靈如空谷,雖然活在混濁之中,但自覺淸靜無染。

    讀書不在乎多少,只在乎懂得取捨,這或許才是讀書之法道吧。

  • 14 # 曉燕的詩和曉燕話營養

    不是吧,可能是選錯了書了吧!那就放下書本,去外面走走,生活裡、別人的言行裡、現實中有很多的可圈可點的智慧呀!讀了一輩子書的我現在還覺得讀的書太少太少,在太多的方面自己就是張白紙!因為想學的需要學的知識太多,書本知識只是讓你對那一小小的部分有一點點的理性認識,更多的需要在實踐中昇華的。

  • 15 # 法度之家

    知不等於識!人一生都在學習!永遠只會學而不悟!沒有自己的主見!只會抄襲!大道至簡說明,感悟人生才是智慧的出處!只知不悟,有知而不明!電腦比你厲害多了!所以智慧是存在危險的!現代有些人也正如智慧機器人!只會關聯性理解知識!失去主見,主觀能動性!所以出現了年輕人過於理知而不理智!衝動而傷害別人!所以道德性個人自主教肓勢在必行!不可以讓下一代成為智慧模式的人!無感性會導至社會家庭中出現思想矛盾衝突!甚至行為傷害!未來危機人類的不是行為上為中心的無知!而演化為思想衝突為源頭的行為過激!愚人釋道!

  • 16 # 楊俊德3

    那就先講一下人為什麼要讀書不讀書行不行?讀書與不讀書到底有什麼區別,通常人所掌握的知識分為兩種,一種是從書本中所得到的知識而另一種則是從社會實踐中所得到的社會知識兩者完全結果是不一樣的,書本中的知識末必就是踐於實際的真實可靠的東西,它帶有很大的虛似性偏面又有頃向性,這是作為基本所瞭解的大概性的知識,真正的知識而要源於對社會的體驗過程,它以真實的體驗和不同的方位角度總結出來的則是較為可靠的知識,因此不要以為讀書多就一定有生活的品質品位,就能適身溶入這個社會改變你的命運,最後自己覺得是生不逢時,更有的則走上了他的反面,俞讀的書多俞反動走上了另一個極端,人的一生要善於品味人生,而善的惡的都存予社會之中,什麼才能具有真正的大智大悟的人,就是他能細心觀察而看那些高雅而不貼實際脫離實際誇誇其談的文章而不被其誤導,人要越出虛幻活在現實中,靠自己智慧靠自己的悟性真正溶於社會並能有種奮鬥開拓精神,那你的人生就會光彩,不要把讀得多就一定是內心強大而往往是更脆弱,因此讀書多也末必改變人生的軌跡,讓自己罩上光彩奪目的光環。

  • 17 # 旺旺微言

    讀書真的不能產生高智嗎?過不好一生嗎?

    開國領袖毛澤東一生讀過多少書?汗牛充棟都無法達到他老人家讀書之多。但世上有比他智慧更高的人嗎?他的一生過得不好嗎?

    當年明月可謂平常人一個,讀過古往今來關於明史的書,寫出《明朝那些事兒》,僅僅一部書讓他吃穿住行不愁。這算不算高智慧?一生過得好不好?

    不是讀書無用無智導致人生不如意。而是你不曾真讀書,不曾讀進書的智美上境界。你面對萬千人類智慧結晶,只是在裡面找你樂趣一面,用它消蝕時光。何時學以致用啊!那些所謂美文所謂教程所謂經典讓你迷戀泘光掠影的華麗詞句驚心動魄的奇聞怪軼。

    讀書,一生學會選擇;選擇了讀出境界;一生學會堅持,有些習慣永遠不能放棄;隨時學會放棄,許多方試捨得改變;讀書不為一朝一夕實用,品味甘美苦澀如飲酒吟詩,沉靜似兔臥龜行化清茶一杯。

    智慧的人會讀書,好的書會讓你更有智慧。同樣娶妻,有人之妻不美但為賢助,有人之妻豔麗卻是花瓶。有賢助化解風生水潮,那花瓶隨風搖任水淹。

    改變一生的是書,毀掉一生的也是書。只是讀書人讀的書不同,這才是智慧。

  • 18 # 李君彥1123

    你問,為何“讀了很多書,卻過不好這一生。”

    有兩部分

    第一,只停留在了’讀過’,並沒有把書記在腦子裡。

    無論是熱愛閱讀長期讀書的人,還是興趣來了偶爾拿起書給自己充充電的愛好者。

    在讀完較長一段時間後,要是問他

    真本書都講了些什麼?

    最喜歡這本書的那部分?

    真本書對你產生了什麼影響?

    真本書的有什麼亮點?

    恐怕都難立刻答上來。

    這是正常現象。

    人類本身就是健忘的動物,有時候前兩天的午飯吃了什麼?上週末賬單上不小的一筆錢花在哪裡了?

    有時候這些問題都能讓我們想上半天。

    我們的記憶力有限,

    有時候一味地讀下去等於沒讀。

    所以,要做到,不只是“用眼睛看過了一遍”,還要“用腦子記過一遍”

    1.不要一味的求速度和數量,選擇滿足自己當前需求的書,認真對待。

    速度和數量並不能代表什麼,不如紮實的去閱讀一本書,帶來實質性的收穫。

    而選擇與你當前情況處境有關聯的書,會讓你帶著一種需求感去閱讀,更易加深印象。

    2.準備一個筆記本,開始記讀書筆記吧!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無論是摘抄還是一兩句讀後感,只要筆頭寫過一遍就一定會加深記憶和理解的!

    相信我,只要動一動筆就一定會比什麼都不做要有收穫!

    第二,只停留在’知道’和’瞭解’的層面,沒有做到有效的吸收和應用。

    這裡介紹一種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1.“蔥鮪(wei)火鍋”式讀書筆記( 蔥鮪火鍋是一種以蔥段和金槍魚烹製的日本特色料理,特點是配菜和魚肉相交接。)

    即在筆記本上呈現:摘抄+感想

    不僅將你喜歡的,產生共鳴的,或者引發思考的句子段落摘抄下來,

    同時在摘抄下面記下你自己的想法。

    “摘抄”相當於“輸入”,而“感想”是你自己的一種“輸出”

    我們都知道,只輸入還不足以做到很好的理解,

    就像高中生只單純的聽老師講課,不寫卷子做練習成績根本不會好一樣。

    適當的“輸出”,有時候更能將知識和智慧內化成我們自己的思維。

    2.將書中得到的,及時運用在生活中。

    如果說寫下“感想”是一種輸出,能夠加深對內容的理解的話,

    那麼及時付出行動,將書中的知識加以應用,則更能夠將書中所言變成自己的財富。

    比如你最近閱讀一本關於記憶力的書,那在最近的學習生活中就可以試一試用書中提到的方法做一些需要記憶的任務。

    再比如你可以根據書中提到的新的思維方式來換一個角度看待平時生活中常見的問題。

    或者你在讀一本小說,主人公在艱難的情況下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那麼在你躊躇不定時,也可以回想一下故事裡的主人公為何能夠決絕孤勇。

    不追求速度和數量,真摯的對待每一本書。

    做好讀書筆記,寫下自己發散出來的思維和感想。

    將書中所言所想及時應用於實際。

    也許短時間內看不到顯著效果。

    可是相信我,只要堅持下去,及時很久很久之後讀過的內容你已經想不起具體。

    可書中的思維方式和智慧已經變成你生活的一部分。

    書中文字的力量已經被你真正發揮在生活中。

    認真踏實的對待每一本書,過好生活,這過好一生。

    :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好好學習真的能混好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