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老師想一想
-
2 # 心理醫生張彥平
這個問題很好!
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學家,同時也是一個父親的我很願意回答您這個問題。
在親子關係中,我常常有一個比喻:
母親扮演的是“後勤部長”的角色;
而父親則是“政委”的角色。
而且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親在孩子人格發展和成長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這就需要做父親的,扮演兩個角色:
1.父親的角色
這是“上下級”關係,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和威信,讓孩子“打心眼兒裡”佩服你甚至崇拜你。
舉個例子:
某大學教授,還是個博士生導師,經常給孩子講如何講如何做人做事的大道理。
一次他從國外回來,給女兒帶回一些國外的小食品。
女兒放學後,帶著自己幾個好朋友一起來家裡分享。
這個時候她爸爸回家了,看到這個情形眉頭皺了一下,但很快假笑道:
“吃吧吃吧!”
等孩子們走後,卻狠狠打了女兒一巴掌:
“這是我買給你吃的,你知道這些東西多貴嗎?!”
後來他女兒找我諮詢時告訴我:
“張叔叔,你知道嗎,我爸爸打我這一巴掌,不但打走了他在我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同時也打走了我對整個世界的信任!”
這個女孩後來患了躁鬱症,已經在我們醫院住院不下五次。
可見,父親的言行不一致會給孩子帶來多麼大的心理創傷!
2.朋友的角色
這個是平等的“夥伴式”關係,是可以沒大沒小的“哥們兒”關係。
我和女兒的關係就是如此:
她經常稱我“老張”或“老大”,有時乾脆就叫“哥們兒”;
從小到大,有什麼事不跟她媽說,常常是找我傾訴或商量。
記得她12歲那年,她依偎在我的懷裡,我問了她一個問題:
“寶貝兒,老爸希望你將來做一個什麼樣的人?只能用兩個字回答。”
“那還不簡單!是快樂唄。”
我說:“是的,但是一個人的快樂有大快樂也有小快樂:
比如爸爸愛吃紅燒肉,這就是小快樂;
而我應邀去日本講學,給咱中國人爭光,這就是大快樂!”
直到現在,她還經常提起我們當時的對話。
2008年,我國舉辦奧運會,她和她的澳洲同學們專門坐飛機到堪培拉護衛奧運火炬;
前幾年世界盃足球賽在她所在的布里斯班舉辦,她們又定製球衣和國旗為中國隊加油!
我為她感到驕傲和自豪……
-
3 # 敕勒川青青草
起到決定性作用!
一、基因遺傳
二、言傳身教
三、及時糾偏
四、家風傳承
-
4 # 寒石冷月
一個孩子人格是否健全,心理是否健康,三觀是否正,都離不開父親的深刻影響。但是這些影響並不僅僅是潛移默化的,很多時候與父親是否參與陪伴孩子,主動教育和引導孩子有密切關係。下面我結合幾個事例來讓大家看看父親對孩子人格形成的影響。
第一,父親有偏執型人格,很容易讓孩子也繼承。
1、事例
朱先生,33歲,兒子小朱,7歲,上一年級。據朱先生講,他從小就經常看到父母吵架,他的父親脾氣暴躁,動不動就打他和母親。他在充滿著壓抑與暴力的家庭陰影中,慢慢形成了敏感多疑,暴躁的脾氣。據朱先生的妻子講,老公對待孩子的做法幾乎和他父親非常相似。孩子上一年級後,老師多次向家長反映,孩子在學校裡經常惡意傷害同學,課堂上只要有情緒就會揭翻課桌椅,並且在老師批評和管教時,會攻擊老師,他才知道問題的嚴重性。而在家裡,兒子只怕爸爸,其他人都不懼怕,因為爸爸在兒子犯錯或不聽話時,會下狠手打兒子。
2、事例分析
(1)父親性格與脾氣會深刻影響孩子。
從上面這個事例中,我們能看到父親對兒子的性格與脾氣有深刻的影響,尤其像朱先生這樣具有偏執暴力傾向的人格,會讓孩子不斷模仿最終成為像父親那樣偏執之人。
(2)孩子的認知世界呈現黑白顛倒,對錯不分。
由於孩子從小受到父親簡單粗暴對待,在孩子的認知世界裡,他認為誰強誰有理,只要敢動手,就不會吃虧。結果在進入兒童期後,會出現經常性惡意攻擊傷害同學的現象。
(3)不容易與他人友好相處。
像小朱這樣的孩子往往不被同學或夥伴群體接納,成為被排斥的物件,進而導致偏執型人格更嚴重。而在家裡,只要父親不在家,母親根本沒有辦法正常管教,就如他的父親一樣,將來成人結婚後,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製造者。
第二,父親屬於溫和型人格(有做人原則),有利於對孩子的正常教育。
1、事例
張先生,38歲,是一個性格溫和的生意人,女兒讀初一。雖然張先生平時工作很忙,但是他有一個好習慣,儘可能下班回家陪伴女兒。張先生經常抽空學習育兒知識,發現開放型的現代育兒觀念父親,他非常重視對比女兒人格品質的培養。由於張先生一直主抓女兒的教育和培養,算是家裡第一教育責任人,在他的持續教育之下,女兒落落大方,非常有禮貌,學業成績很優秀,且多才多藝。女兒在父親性格的影響之下,性格也比較溫和,在同學之中比較有人緣,比較受老師們的喜愛。據張先生的妻子講,她屬於做母親特別輕鬆的人,平日裡只做好老公教育配合就可以了,基本不去幹涉老公教育女兒,在她的家裡,平時大家相互信任和尊重,氛圍非常溫馨。
2、事例分析
(1)父親性格溫和,對女兒的性格影響作用很大。
由於張先生性格溫和,遇事講理,且經常學習育兒知識,他把培育女兒健康的身心放在首位,在耳濡目染之下,女兒的性Grand SantaFe來越像父親。而性格溫和的孩子,恰容易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2)女兒認知和分辨力被培養的非常好,並且有著自己的興趣和愛好。
在很多案例當中,凡是父親三觀正者,往往都能夠讓孩子沿著正確的方向成長。從張先生女兒身上,我們可以看到孩子有積極樂觀的生活和學習態度,有著很強的上進心和自尊心。
(3)父親品質好,對孩子的品質培養非常容易。
我們常說有樣學樣,張先生的優秀品質對女兒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孩子做人有禮貌,懂得感恩,願意和他人分享,並且性格開朗,落落大方,不斤斤計較。這樣的孩子不管在什麼場合下都容易獲得別人的欣賞與尊重。
第三,父親教育缺失,孩子不僅會學習父親身上的缺點,還會把母親身上的缺點集於一身,孩子人格最終定型有著很大的隨機性。
1、父親教育和母親教育應是動態的平衡,很難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家庭裡,想讓孩子擁有完整的教育,必須要同時擁有父親教育和母親教育。但是在很多家庭裡,偏偏母親教育比重過大,父親教育缺失過多。這種比例的失衡,恰導致對孩子健全人格培養不利。如母親如果缺乏主見,性格軟弱,做人沒有原則,就很難正常教育和培養孩子,結果導致孩子難於管教。最為不利的是,父親教育缺失嚴重,會導致孩子家庭責任感也較差。
2、父親教育缺失,母親很難培養孩子擁有好品質好習慣。
由於女性偏向感情思維,如果成為家庭裡育兒第一責任人,很容易在該堅持原則的時候,在孩子面前一味忍讓與退步,這就使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學習和品德習慣方面非常難做到。現在很多孩子在家裡秩序感很差,且懶惰不堪,大都與父親教育缺失有關。而在學校裡與同學關係相處不好,不知道尊重老師,也與父親教育缺失有關係。
3、易讓孩子缺乏剛毅的性格,缺乏做人的勇氣和力量。
不管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如果父親教育缺失,僅靠母親教育,很難給孩子培養出剛毅的性格(除非母親是女強人),因為女性陰柔的一面,本身就不利於培養孩子這種性格。對於孩子來說,成長的歷程中,會經常到遇困難,如果缺少了父親教育,則沒辦法從父親身上學習男性的果斷與勇氣,往往遇事會膽小怕事,缺乏闖勁。
結束語:透過上面的分析,我相信你會看到父親對孩子的全面素質教育和人格健全,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社會上為什麼戾氣重的人那麼多,如果細查原因,可能都會有父親教育缺失,或者父親本身人格就有畸形的一面,才會深刻影響著孩子的人格發展。當然,在這裡重點談父親教育的時候,我並沒有否定很多媽媽們的辛苦付出,儘管可能父親教育缺失,但是有優秀的母親,同樣也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
-
5 # 元寶爸爸聊育兒
在我看來,父親對孩子人格的影響是伴隨孩子一生的。
德國哲學家弗羅姆在《愛的藝術》中說過:“父親雖不能代表自然界,卻代表著人類存在的另一極,那就是思想的世界,科學技術的世界,法律和秩序的世界,風紀的世界,閱歷和冒險的世界。父親是孩子的導師之一,他指給孩子通向世界之路。”
充分表明父親是孩子的內心世界的主心骨,是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對孩子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缺乏父愛的陪伴,容易出現哪些問題?在缺乏父愛的情況下,孩子往往缺乏可以信賴與效仿的標杆與楷模,這在目前已經成為親少年出現的社會問題的根本因素,在孩子成長中父親缺席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心理障礙,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缺乏安全感
在孩子眼中,媽媽是溫柔善良的,爸爸是高大健壯的,所以爸爸就負責打跑怪獸,在打雷時,在碰到困難時要保護自己和媽媽,如果爸爸在孩子心中是這樣的存在,孩子內心就會很有安全感。
可是爸爸長期不和孩子接觸,或者帶孩子時也是拿個手機一直在刷屏,和孩子沒有任何互動的話,孩子會認為父親可有可無,今後碰到困難時不知找誰來幫忙,他的內心會缺乏安全感。
二、性格上會比較敏感和自卑
如果孩子長期跟著媽媽生活,爸爸總是不出現在他的生活中,他就會變得很敏感,這點在很多離異家庭的小朋友身上更明顯,比如電視上熱播的真人秀,《媽媽是超人》中潘姓和董姓明星的兒子頂頂,孩子五年沒有見到自己的爸爸,節目中的他是一個很靦腆很乖聽話的孩子,但看的出他的內心是十分孤獨和敏感的,這類孩子更容易陷入自卑和沮喪中出不來,性格上也不如別的孩子那麼活潑開朗。
三、在能力和事業上容易受挫
孩子人生中的很多第一次,都需要爸爸來引領著完成,第一次自駕遊,爸爸當導遊和司機,規劃路線和提包當苦力,長大後第一次學離開家去外地上學,爸爸要告訴你如何和同宿舍的人融洽相處,拿到駕照第一次開車上路,爸爸要坐在旁邊當個臨時教練,在工作中第一次遇到挫折,爸爸告訴他的人生經驗,怎樣處理好與上級的關係,讓孩子的抗打擊能力更強。這些如果在孩子的人生中都不曾有爸你陪伴,孩子就更容易在事業上受挫,能力也施展不開。
父親的參與,能夠帶來哪些收穫?一、孩子更堅強
因為父親的膽大,肯放手去鍛鍊孩子,而媽媽照顧孩子則比較小心,生怕孩子磕了碰了。前兩天,我教元寶騎平衡車,孩子掌握不好平衡,一頭衝進了旁邊的灌木叢中,元寶只是胳膊上劃了幾道痕,結果讓鄰居看見了,她有一天悄悄跟我太太說:”元寶爸爸心真硬呀,元寶衝進灌木裡,他站在旁邊一點都不緊張的?“可能是爸爸的角色決定了他比女性更膽大。
二、孩子更隨和樂觀
週日帶元寶去公園裡玩,看到有不少父親帶小孩撈蝌蚪、捉蝴蝶的,隨心所欲地帶著,小朋友想吃冰激凌就吃,想買飲料就買,既不為難孩子也不為難自己,我覺得這樣挺好,媽媽們平時對孩子的健康很注重,這也不讓吃,那也不讓吃,偶爾帶孩子出來,沒有束縛沒有監管的散養方式也沒什麼不好。
結束語:父親要學會經營好一個家庭,關愛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擔當起教育孩子的重任,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父親陪伴下,健康快樂的成長,這是父親角色的任務,更是父親義不容辭的責任。
-
6 # 權媽線上
以前看到過一段故事:爸爸一輩子沒有進過廚房,家務更是沒他的事。女兒結婚後,爸爸第一次去女兒家,女婿吃過飯就鑽進了書房,女兒做飯、刷碗、洗衣拖地……忙完後坐在沙發揉痠痛的頸椎,爸爸問:“你怎麼不讓他分擔一些家務呢?”女兒半開玩笑的答:“做家務不就是女人的事嗎?你不也沒幫媽媽分擔。”
爸爸聽完,張張嘴巴什麼也沒說,夜裡卻翻來覆去睡不著:自己帶給了女兒什麼樣的影響啊!爸爸回到家一個月,媽媽不可思議的對女兒說:“從你那回來後,爸爸不知道怎麼了,每天搶著做家務,變著花樣做飯菜,我真是老了老了有福氣了。”
好了,故事就講到這裡,相信大家都看明白了。
爸爸通常作為女兒選擇配偶的標準:“我要選爸爸這樣的男人”和“我一定不選爸爸這樣的”,這兩者的差別,就是爸爸在孩子人格形成中,到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還是消極的作用,也是衡量作為父親是否合格的標準!
爸爸在孩子的人格形成中,到底都起到了哪些作用呢?
首先,爸爸是孩子心中最原始的英雄啟蒙者。
相信很多人都看了6月2號那期《極限挑戰》,向來膽小的小嶽嶽主動參加挑戰,要求在15分鐘之內,潛入鯊魚池,找到5顆鯊魚掉落的牙齒。這一舉動驚呆了眾人,開始大家都以為他是為了拿到任務卡才這麼拼命,可是小嶽嶽解釋,是因為他的女兒喜歡海洋動物,一定會看這期節目,想要成為女兒心中的英雄!
其次,爸爸是家庭安定的穩定劑!
有一句話叫每一個脾氣暴躁的媽媽背後,都有一個缺席的爸爸!前段時間爆火的電視劇《都挺好》中,蘇大強的不靠譜成了觀眾茶餘飯後的笑話,但是仔細想想,這位爸爸的懦弱,造就了家中蘇媽媽的不得不強勢,以及三個孩子不同程度的心理不健康。
第三,爸爸在培養孩子獨立性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人的發展方面有兩個方面:一是親密性,如慈愛、寬容、合作等;二是獨立性,如勇敢、堅強、責任等。兩種性格的發展同樣重要,而其中母親在培養孩子親密性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而爸爸在培養獨立性方面,效果更加好!
父親與孩子,就像兩條河的相遇,父親陪孩子慢慢長大,孩子伴父親找回自己。在此,也呼籲天下的爸爸們,要全身心的陪伴孩子長大,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接納孩子的想法,建立與孩子溝通的橋樑,與孩子一起分享快樂和悲傷,在為孩子撐起一片天的同時,造就孩子健康的人格!
回覆列表
父親在孩子人格形成中有多大影響?
有多少父親以男主外,女主內的傳統觀念將自己置身家庭教育之外?在家庭的教育環境中比比皆是,不得不說這是一大悲哀。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責任,可以說任何一方的缺失另一方都是無法去替代去彌補的。 假如父親成為養兒育女的局外人,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父親的角色真的很重要,對孩子又有多大的影響呢?
1.首先肯定是利於性別健康發展
我在幼兒園經常會聽到男寶寶會說:我爸爸可厲害了,我爸爸是警察,我爸爸力量特別大......女寶寶會說:我爸爸不怕黑不怕高,什麼都敢做,我以後也會像爸爸一樣長得很高很高......
男寶寶可以更好的從爸爸那裡接觸或者模仿男性的語言和行為,跟隨年齡的成長會逐漸表現出男子漢的氣概。
女寶寶和爸爸接觸的影響是相對於媽媽來表現的,她會從小對於男女概念的差異有一個明確的區分,也會從爸爸敢於冒險,獨立堅強的顯性表現中受到影響。
2.有利於邏輯思維發展
有研究顯示:父親對寶寶的數學邏輯能力發展有較大的影響,與父親密切相處的孩子,數學成績更好。相比之下與母親在一起的孩子,思維發展比較注重新鮮有趣的事物。
3.使孩子更具有創造性
從教育角度看的話,父親一般喜歡教寶寶動手動腦,奇思妙想;而媽媽則更注重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4.彌補幼兒園階段男性文化的缺失
大家都知道,現在幼兒園裡有男老師的身影少之又少,大部分就是每週來一次的體智慧老師。幼兒園階段又是孩子最喜歡模仿的階段,所以孩子缺少了模仿的物件。
但是幼兒教育是終身教育,爸爸的角色可以彌補幼兒園階段的這個缺失,所以上幼兒園的孩子更需要父親的陪伴,幫助孩子更好的進行全方面的蔣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