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
2 # 晚亭與落霞同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無人能比。
但論起太上皇,當另當別論。他們大多為當朝皇帝的父親,中國歷史上主幹王朝出現過幾位太上皇,但享受的待遇各不同,自有其中的道理。
一,首先要提劉太公,他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邦稱帝后,每次看望太公,要先行君臣大禮,然後才施父子家禮。於是有人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封劉太公為太上皇,以避免見面時的尷尬,實屬劉邦不得己。
二,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使李淵被迫及早交出皇位,這次倒是李淵聰明,主動提出退居太上皇之位,也不乏聰明之舉,從此不問朝政,他的後來很多子嗣就是這一時期出生的。
三,最氣勢的當屬乾隆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活到了89歲。據說為兌現他當初的諾言,當政六十年主動退位,讓位於兒子嘉慶皇帝。但直到他去世,除年號改變外,他仍是大權在握的實權皇帝!真牛!
當然中間還有宋徽宗讓位兒子欽宗僅當一年太上皇就遭滅國。
還有南宋高宗五十多歲就退居太上皇,而讓趙匡胤旁系侄子孝宗繼承皇位的,但較之前三位,這根本不值一提。
-
3 # 少科He
太上皇與皇帝相比:1,從權力來講皇帝更大。2,從年齡來講,太上皇更大。3,從輩份來講,太上皇更大。
太上皇指:皇帝的父親或者上一任皇帝,通常這兩者是一體的,很少例外。
太上皇是一種尊號,不掌實權,權力已經交接給皇帝,因此太上皇的權力不如皇帝。
太上皇是皇帝的父親或者是有血緣關係的長輩,因此不論是年齡還是輩份,肯定要比皇帝大。
皇帝是君,太上皇屬於臣,因此公開場合,正式場合,皇帝為尊。私下場合,太上皇是皇帝的長輩,皇帝行晚輩之禮。
-
4 # 樂山說藥
對於“太上皇與皇帝,誰大?”這個問題,可以說歷史上有兩種完全不一樣的故事,一個發生在唐朝,一個發生在清朝。
1、唐高祖李淵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秦王李世民(也就是後世的唐太宗)在玄武門(也就是長安城皇宮太極宮北門)發動兵變誅殺哥哥李建成(當時的太子)和弟弟齊王李元吉,2個月後(也就是武德九年626年9月3日)其父李淵非常知趣地讓位,而李世民則以文治武功,全面掌權,開啟了貞觀盛世,將唐朝推進至一個新高度。
在此需要補充的是:李淵在退位之後,又活了長達9年,享年69歲,善始善終。
2、清仁宗愛新覺羅·顒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軍入關後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九月,顒琰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乾隆帝舉行禪位大典,顒琰即帝位。乾隆帝親臨太和殿授傳國玉璽。顒琰尊乾隆帝為太上皇。
顒琰在位前四年並無實權,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
透過以上兩個歷史史實,也許就很好地回答了“太上皇與皇帝,哪個人權利更大?”這個問題。
-
5 # 豈幾別客
這裡一般分為兩種情況,咱們分開來說。
第一種情況就是主動禪位,比方說清高宗乾隆皇帝。
他在位六十年,但是實際執政時間長達六十三年。在他繼位之初就表明自己在位時間不會超過六十年(即祖父康熙皇帝在位時間),以表示對康熙皇帝的尊敬。
乾隆六十年九月三日,乾隆宣示建儲密旨,立皇十五子永琰為皇太子,定明年歸政,改為嘉慶元年。嘉慶元年正月,舉行歸政大典,自為太上皇帝,正式宣告寰宇,以示禪位。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改元嘉慶,但是真正大權仍然掌握在乾隆皇帝手中,直到乾隆皇帝駕崩,嘉慶皇帝才真正掌權。所以太上皇的地位權力自然要高。
而第二種情況就是被迫禪位,比方說唐高祖李淵。
公元618年,李淵接受禪位,正式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武德九年,發生了玄武門之變後,李淵退位稱太上皇,禪位於兒子李世民,我們注意到這時候的禪位就是被迫的了。
本來起兵造反就是是李世民的謀略,李淵也曾答應他事成之後立他為太子,但李淵建立唐朝後,立李建成為太子。這從某種程度上加劇了兒子們之間的矛盾。
武德九年,李世民在玄武門附近射殺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史稱“ 玄武門之變”。事後,李世民殺李建成、李元吉諸子,並將他們從宗籍中除名。李淵讓出軍政大權給予秦王李世民,三天後,李世民被立為皇太子。武德九年八月,李淵退位稱太上皇, 禪位於李世民。李世民登基,是為唐太宗,次年改元貞觀。
在這之後,李淵大權旁落,一邊難受於兒子們兵戎相見,自相殘殺。另一方面傷心於權力的丟失。在這種情況下,太上皇自然不如皇帝地位權力高了。
-
6 # 光頭楊哥
呵呵,我覺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太上皇和皇帝,他們之間地位和權力到底哪個大。
太上皇,又被稱為太上皇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太上皇是指退位皇帝或者正在當政皇帝的父親。而我們把太上皇這個尊稱通常給與還在世但是已經禪位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是結束戰國混戰打一統的秦始皇,所以第一位用太上皇這個稱號的也只有秦始皇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因為只有他才有這個資格。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稱帝之後,其父劉太公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位太上皇,但是劉太公也是中國第一位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歷史上比較出名的太上皇還有唐朝的李淵和清朝的乾隆。玄武門之變後,李淵被迫讓位給兒子李世民,自己當成了太上皇,整體過著鶯歌燕舞的日子,好不自在。(唐高祖李淵)
乾隆皇帝高壽活到了89歲,是中國古代400多位帝王活的最久的,他比較崇拜爺爺康熙皇帝,康熙在位60年,乾隆不想自己在位時間上超過康熙,就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嘉慶皇帝,但是自己任然當政。
一般來說,在中國歷史上太上皇只是一個好聽的稱謂,當了太上皇的人地位肯定是比皇帝高,畢竟是皇帝的父親嗎。但是太上皇都是沒有實際權力的,除了乾隆皇帝這一朵奇葩。
所以袍哥得出結論:太上皇和皇帝想比,地位比皇帝高,但是在政治權力方面,太上皇都是虛的,皇帝的權力大。
-
7 # 長鋏之歌
中華上下五千年,王朝更迭,興衰成敗,皇帝有的是,但太上皇卻比較少,主要有這樣幾位: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嬴楚;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北宋宋欽宗父親宋徽宗(靖康之恥被擄走的兩位);唐太宗李世民父親李淵;清嘉慶皇帝之父乾隆。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後兩位——李淵與乾隆。
唐高祖李淵,唐朝開國皇帝,“玄武門之變”,禍起蕭牆,二子李世民殺兄長李建成、弟弟李元吉,李淵大權旁落、有名無實,迫不得已兩個月後退位為太上皇,李淵退位後著實有一點人走茶涼的感覺,九年太上皇,雖說衣食無憂,但已無自由,令人唏噓不已。
另一位太上皇,大名鼎鼎的乾隆。乾隆在位60年,而後禪位嘉慶,當了3年多太上皇。不是乾隆不願意當皇帝了,要知道權利這個東西,一旦粘上就很難割捨,乾隆同樣如此,之所以退位,只因乾隆特別敬佩他的爺爺康熙(在位61年),早年曾有言在位不能超過他的爺爺,故而退居二線。實際上乾隆雖是太上皇,但軍國大事,人事任免,仍舊是乾隆說了算,而嘉慶只是個傀儡。
對比之下,我們會發現李淵與乾隆雖同為太上皇,但地位天差地別,因而太上皇與皇帝沒有絕對的權利大小,在人不在職。
-
8 # 歷史紅顏說
太上皇,一般是指退位皇帝或者皇帝的在世的父親,沒有實權,只是尊號。
所以一般來說,還是皇上權力大,但是偶爾會有例外。
太上皇的出現一般分為幾種情況。
1. 追封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是秦始皇嬴政的父親,但是他生前沒有稱帝,而是死後被追尊的,這種情況毫無疑問太上皇沒有權力。
2. 兒子做了皇帝,自己沒有權力。
比如劉邦的父親。劉邦建立漢朝稱帝之後,尊父親為太上皇。他同樣沒有權力。
3. 被武力逼迫下臺
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李建成,父親李淵被迫退位,被尊為太上皇。
神龍政變,武則天被迫退位,皇權還給李氏皇朝。
安史之亂之後,唐玄宗蜀地避難,大臣擁立太子李亨即位,尊唐玄宗太上皇。後來唐玄宗回到長安,李亨害怕父親還想做皇帝,各種限制。
此種類型最為普遍,但因為涉及到權力爭奪,太上皇的日子不會很好。像明英宗朱祁鎮,正常的日子都活不下去,還要靠妻子縫補衣服度日。
4. 有權力的太上皇
乾隆經過60年統治,宣佈退位,嘉慶帝即位。但是他卻不肯好好頤養天年,把持朝政,讓和珅傳達命令,嘉慶帝不過是個傀儡皇帝。
-
9 # 歷史密探
古代的太上皇,通常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把皇位讓給自己的兒子的,比如乾隆皇帝,讓位後自己退居二線,但是操縱局勢。還有就是皇上父親的尊稱,比如劉太公,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當過皇帝的太上皇。
歷史上能夠把皇位讓給自己兒子的,通常都是自願的,但也有一個很有趣的反例,那就是明英宗,當了七年太上皇后,又想重新回去當皇帝,於是在1457年發動了奪門之變,成功的又當上了皇上。
太上皇退居二線後,理論上都是應該讓兒子放手去幹的。但是也有一些把持朝政,不肯罷休的。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是迫於形勢,無奈讓位的,有很多讓位後都被軟禁起來。比如李淵,剛當上皇帝,熱乎勁還沒過去,就被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為了避免被後世唾罵,落個造反的罵名,於是把李淵尊稱為“太上皇”,李淵就這樣當了十年太上皇,最後鬱鬱而終。
其實,歷史上的太上皇大多數都是不願意退位的,即便是乾隆皇帝,也只是指導了嘉慶幾年就撒手人寰了,畢竟,權利這個東西,是會讓人上癮的。
-
10 # 詩書為伴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語病,地位高權力大是兩個不完全等同的境界,地位高的未必權力大,比如英國女王,日本天皇他們的地位就是本國最高的,但是他們權力有首相大嗎?
再
所以說地位和權力不完全相等,回到原題即皇帝和太上皇誰權力大地位高?地位高肯定是太上皇,太的意思是最,始。在咱漢語體系中太為尊稱,比如開國皇帝的廟號一般都是太祖;道教始祖為太上老君…所以太上皇帝肯定地位高於皇帝。但是權力來源於實力,要是太上皇是自願當上的,比如咱們的清高宗乾隆皇帝,他的太上皇地位和權力就絕對凌駕於可憐的嘉慶;但要是您這個太上皇是被逼當上的,比如咱們大家熟知的唐太祖和唐玄宗二位,他們的太上皇就基本是個擺設,徒有虛名而已。
所以這個問題最終答案我認為應該是兩者相較,地位肯定是太上皇高;權力的高低則取決於實力,說白了就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滿朝大臣是太上皇的舊人主政還是皇帝的心腹主政。
-
11 # 這些歷史要讀
這就要看是怎樣的太上皇。太上皇有三種,如果是主動讓位給自己的接班人的,那就是太上皇地位高權力大;如果是被迫退位或是在位皇帝加封的,那就沒啥地位了。
第一種情況,典型的是宋高宗和乾隆;
如乾隆,他退位只是因為不想自己在位的時間超過自己祖父康熙,才將皇位傳給嘉慶。所以,當太上皇后,軍國重務仍需奏聞,由他秉訓裁決。他仍然在幕後掌控朝政,直至自己去世。
第二種情況,典型的是唐玄宗和明光宗;
唐玄宗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當上太上皇的,因此後來被迎回長安後,就被肅宗監控,最後鬱鬱而終。
明光宗也是,被瓦剌俘虜後被贖回。之後就被代宗軟禁在南宮,不僅失去了自由,而且隨時都有被殺的危險。最後才由徐有貞和石亨擁戴,發動南宮復辟,重登帝位。
第三種情況,就是劉太公;
劉太公這個太上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太上皇。但這不過是個榮譽稱號,就像公司和商會的榮譽主席一樣,沒什麼用。不過是劉邦為了不讓自己父親像自己下跪,彰顯自己孝道而已。
-
12 # 橫店演員任濤
古代的太上皇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皇上退位後就自動升為太上皇。一種是別人封他為太上皇。當然太上皇他的地位肯定是比皇上的地位要高的。但是他手上沒什麼權力,權力的話一般都是在皇上手裡!那個康熙他就當過太上皇,還有那個李淵也當過太上皇。
回覆列表
地位高和權力大有一定關係,但不過說地位高的人權力一定大。這種事其實我們現在都還能見到:典型的例子就是英國、日本這樣的君主立憲國。我們不妨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英國女王和英國首相究竟誰是最高領導人呢?日本天皇和日本首相究竟誰是最高領導人呢?如果從英國和日本憲法規定的國家元首而言:英國女王和日本天皇是國家元首,然而作為君主立憲國的英國和日本的君主是虛位的,由議會選舉中產生的多數派上臺組織內閣,而國家的實際政務是由內閣負責的。如果從權力大小來看:英國的女王和日本的天皇都比不上首相,因為他們都不掌握實權。英國人甚至將其政治體制形容為“上下兩院如果把女王的死刑判決書送到她面前,那麼她只有簽字的權力”。英國女王和日本天皇儘管在政治上不掌握實權,然而其地位威望卻是首相所無法比擬的:首相是要受一套政治運作機制制約的,如果首相違背了既定的制度程式就會遭受彈劾,人們可以自由表達自己對首相及其政府班底施政的不滿。我們知道英國和日本的首相都曾出現過頻繁更換的現象,然而王室卻始終受到國民的崇拜——這種在國民精神意識領域的權威性是實際負責政務的首相及其政府班底成員所不具備的。
這是現代的例子,其實在古代地位和權力也可能出現脫節的現象。一般來說歷史上太上皇是相對比較少的,所以我們不妨以太后為例。請問太后和皇帝哪個地位高?哪個權力大啊?如果從中國傳統的宗法禮制而言:太后身為皇帝的母親在地位上是更為尊貴的,但在權力上可就不一定了。我們知道歷史上有呂后、慈禧這種架空皇權的太后,但大多數時候政治實權是掌握在皇帝手中,也就說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時候地位崇高的太后其實是不掌握政治實權了。那麼太上皇呢?如果單純就地位而言:太上皇比皇帝更尊貴。至於權力大小就因人而異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嬴政,而秦始皇稱帝時就追封自己的父親秦莊襄王嬴楚為太上皇,不過這時嬴楚早就死了,所以嬴楚這個太上皇的封號是死後追封,他自己其實並沒當過一天太上皇,自然也不可能和嬴政競爭權力大小。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活著成為太上皇的其實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劉太公。相比之後歷朝歷代的太上皇而言:劉太公和他們有一個最大的不同點就是他自己從未當過一天皇帝,漢朝劉氏的江山是劉邦打下來的,和劉太公沒半毛錢關係。由於在此之前還從未有過有人活著成為太上皇的先例,所以如何處理劉太公和劉邦的父子關係是無先例可循的。事實上當時就有人認為劉太公是劉邦的臣子,就該給劉邦行君臣大禮,這人還煞有介事地把自己的觀點告訴了劉太公,結果劉太公還真就以臣子的身份跪迎劉邦。劉邦當然也覺得這事不妥,於是就冊封自己的父親為太上皇。劉太公這個太上皇是沒任何政治實權的:劉太公曾為自己的大孫子、劉邦的侄子劉信討爵位,結果劉邦的回答是:“手提三尺劍爭奪天下是我”。這話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槍拼著命打下來的,您只管安心養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
劉太公儘管沒政治實權,但在家族內部還是有話語權的。劉太公在被劉邦告誡後仍一如既往為自己的大孫子討爵位,最後劉邦實在是拗不過自己的父親,所有還是給侄子封了一個爵位。劉太公為大孫子討爵位的行為純粹是出於一個老人家關心兒孫後代的心理,實際上劉太公自己並沒什麼政治追求,劉邦也不可能讓他掌握政治權力。在劉信封爵一事上得到滿足的劉太公後來就再也不過問劉邦的用人行政事務。劉太公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活著成為太上皇的人儘管比起後來的太上皇們在政治地位上略顯尷尬,但其實相比李淵、李隆基等人而言算得上是晚年幸福了。畢竟兒子是皇帝,雖不能插手政治事務,但小日子還是挺富足的。不過日子久了劉太公就開始唸叨起家鄉的老哥們兒了,年輕的時候日子雖然過得苦一些,但大家可以常聚在一起鬥鬥雞、踢踢球,日子也算其樂融融。現在自己老了,雖然是享福了,卻見不著往日的老哥們兒。櫟陽宮裡伺候的人不少,卻沒一個人能和他說說話,一起玩玩啥的,所以老太公心裡覺得有些不是滋味。劉邦聽說後就從全國各地找來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寬的帶領下仿照家鄉豐邑在櫟陽重建了一座新豐城。劉邦為了讓父親見到自己的老朋友就下令直接讓原來豐邑的居民全都遷居到櫟陽,陪伴自己的老父親。晚年的劉太公在遠離政治中心的情況下在一群老朋友的陪伴下逐漸恢復了年輕時的活力,鬥雞蹴鞠玩得不亦樂乎。公元前197年劉太公在櫟陽宮去世,安詳地結束了自己的人生,死後埋葬在萬年縣(今西安臨潼區)。
嬴政的父親嬴楚是死後追封為太上皇,劉邦的父親劉太公是因為兒子當了皇帝而成為太上皇,像他們倆這種情況都屬於孤例,因為此後中國歷史上再沒誕生過向他們這樣的太上皇。後來歷朝歷代的太上皇無一例外都是從皇帝位置上退下來的,不過具體又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被迫退位,一種是主動退位。被迫退位的典型例子有唐高祖李淵、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鎮等人。這種情況下皇帝在名分上仍要尊奉太上皇,不過實際上沒人願意當這樣的太上皇,因為不僅有名無實,還被當朝皇帝時時刻刻視為重點監管物件,其實處於一種被軟禁的狀態。事實上現任皇帝這麼做也是有足夠的理由的——畢竟這樣的太上皇是曾當過皇帝的,如今要他去當一個無權無勢的太上皇,難保心裡沒打算復辟的念頭。明英宗朱祁鎮不就玩了一出多門之變嗎?所以這種太上皇其實就是享受太上皇尊榮的高階囚徒而已。那麼如果是自己主動退位的呢?這種情況的典型例子有宋高宗趙構、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這種主動禪位的太上皇基本上都是名義上讓位,但實權仍操之於手。據《朝鮮正宗實錄》記載:嘉慶繼位後乾隆以太上皇身份訓政並明確下旨稱:”朕雖歸政,大事還是我辦”。按說歷史上的太上皇除了嬴楚和劉太公這兩個孤例之外應該就分為主動退位和被動退位這兩種情況吧,不過有時情況可能會相對比較複雜。
北魏獻文帝讓位於幼子(後來的北魏孝文帝),年紀輕輕就當了太上皇。官方正史的記載是:他因為信佛,所以如此。其實更接近於真實的情形可能是受其母后馮太后的逼迫。獻文帝和馮太后之間並不是像呂后與漢惠帝之間、慈禧與光緒帝之間那種控制關係,而是一種博弈關係:馮太后的確擁有相當大的權勢,但還沒發展到將獻文帝完全架空的程度,所以獻文帝和馮太后圍繞政治權力是存在一種博弈關係的。獻文帝的退位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馮太后逼迫後的一種政治妥協行為,所以這種行為有被迫的因素,但最終做出退位決定的是獻文帝本人,所以這又是一種主動退位的行為。獻文帝退位後其實仍掌握著一定的政治權力,不過與他爭奪權力的並非還是個幼兒的孝文帝,而是馮太后。所以獻文帝這個例子在歷代太上皇中也算是一個相對較為獨特的例子,但不管怎麼說他的權力肯定是大於年幼的小皇帝的。太上皇這種現象其實不只存在於我國,在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朝鮮、日本、越南等漢字文化圈國家同樣存在類似現象:李氏朝鮮王朝的太祖李成桂後來就是被自己的兒子李芳遠架空成為太上王,不過李成桂曾一度出奔老家咸興,於是朝鮮就出現這樣一種情況:太宗李芳遠實際掌握國家大權,但太祖李成桂在咸興的自家府邸仍是相對獨立的,李芳遠的權力還無法覆蓋李成桂在咸興的府邸。李芳遠對這種情況不放心,於是就不斷派人去咸興問安,結果去一個人就被李成桂殺死一個,以致於在朝鮮歷史上留下一個”咸興差使“的典故。在日本也存在類似情況:在日本天皇其實並無實權,實際意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幕府將軍,而開創日本最後一代幕府政權的德川家康和他的兒子德川秀忠之間也有些類似於太上皇與皇帝的關係,不過德川家康是為使將軍之位在德川家世襲的觀念深入人心而主動退位,所以退位後的德川家康仍實際掌握政治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