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都肉多多

    ➤ 樹立“輸得起”的觀念

      家長可以以身作則,或讓孩子觀看一些有關競爭的動畫片,用淺顯易懂的道理讓孩子從小懂得,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人也有許多做不到、做不好的事情,但失敗並不“丟臉”,別為自己的不足而自尋煩惱,只要盡了最大努力就行。

      ➤ 讓孩子休息一下

      如果孩子因為做不到某件事,或者在遊戲中屢屢失敗而導致發脾氣,哭鬧時,不如先讓孩子休息一下,等情緒好了再繼續或明天再做。冷靜是平伏情緒最好的辦法。當然,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最好也保持沉默,任由他發洩。等孩子情緒平伏後,再和討論一下剛才的表現以及引導他所謂比賽和遊戲的真正目的和意思是什麼,輸贏並不代表什麼,參與了認真完成才是真正的目的。

      ➤ 給予孩子足夠的鍛鍊機會

      競爭無所不在,平時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例如比賽搭積木、踢球等。一開始,家長可以故意輸給孩子,激發孩子的興趣和積極性,漸漸也要讓孩子嘗試“輸”的滋味。還應讓孩子多參與集體活動和比賽,在實踐中感受競爭,積累經驗,提高適應力和抗挫力。

  • 2 # 航行觀世界

    這個問題,不可以片面來看。

    好勝,這是他的性格使然。天生就帶來的,父母決定不了。當然,任何事情要兩面來看,就好勝心強這個特點,並非對未來有害,也不全部對未來有益處。

    你可以想想如今身邊或者社會上那些爭強好勝的人 他們有著不同的人生結果。

    引導他們教之善惡,教之分明是非,教之如何處理問題的等。剩餘的,還是靠孩子自己了。切不要強加一系列自己的概念。

  • 3 # 15178530918

    孩子在成長階段,求知慾強,正是個性生成期,好勝心強有利於弊,根據孩子性格特徵,挖掘孩子的潛力正確引導,扶持……

  • 4 # 長沙學大教育

    典型表現: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凡事都要爭第一,達不到目的就灰心喪氣甚至耍小性子。

    當然,孩子喜歡爭強好勝,還可能是因為家長不經意間給了他們這樣的暗示,即孩子表現好了就高興,表現不好了就不高興,以成敗論犒賞,久而久之,就讓孩子形成了一定錯覺:爸爸媽媽只喜歡強勝的我,如果輸給了別人,他們就可能不喜歡我了。於是便出現了為了討爸爸媽媽歡心而好勝的行為。

    對策:

    1、認識到好勝行為在某個年齡階段的合理性,在坦然接受的同時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孩子的好勝心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互動時,時刻檢點自己的行為反應,不要過分在意他們的輸贏,否則就可能“逼”出一個好勝的孩子。

    3、如果孩子已經出現了過分好勝的習慣,正確的做法並不是禁止孩子競爭,而是讓孩子明白失敗了並不是一無是處,比如,孩子和別人玩“扳手勁”失敗了,您可以這樣安慰他,“雖然你的手勁不如XX大,但跳的比他高啊!”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不可能事事都比別人做得好,只要自己努力了,不論成敗,自己都是父母最愛的那個小孩。

    4、日常生活中,父母還可以有意創造一些教育契機,比如,在跟孩子比賽時故意輸掉,然後學著孩子的樣子生氣地罷工並說些“輸了,不玩了,真沒勁”的話,如果孩子反過來懇求繼續玩,則在繼續玩的時候贏她,觀察她輸了之後的反應,如果她輸了就像平時一樣不開心甚至罷工,就引導孩子反思剛才自己輸了罷工時她作為贏家的所思所想,並藉機給她講勝敗乃兵家常事的道理。如果孩子輸了能夠做到繼續努力,就藉機表揚她“輸得起”的勇氣,然後,家長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故意讓她贏,進一步引導她體驗“輸了並不可怕,只要不放棄努力,就可能成功”的道理。孩子在同伴交往或閱讀繪本、觀看碟片的過程中也可以隨機滲入相應的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就漸漸明白了最重要的遊戲或交往本身的快樂,而非誰強誰弱這個結果。

    5、必要時,家長甚至可以淡化對孩子成功成績的反應,強化對其“輸得起”之行為的肯定,當然,這要把握一個度,不要矯枉過正,否則,孩子果真一點競爭意識都沒有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 5 # 軍人退役創業聯盟

    好勝心強是好事,但是也要正確的引導,比如說孩子發生口角,爭強好勝是不對的,要把孩子往正確的方向引領,比如說進取心,不甘落後的心

    比如在學習上不如別人我就要好好學習考個第一名。

    在體育賽場上舉個例子鄧亞萍在比分大比分落後的情況下以堅定的決心贏得勝利。

    所以孩子的爭強好勝是好事,但是要正確引導,任何事都存在利弊兩個方面,所以要培養積極向上的良好品質

  • 6 # 解題那點事

    關鍵看父母怎麼引導,一方面,有好勝心但不一定要鋒芒畢露,可以藏在心裡,所謂胸中有丘壑,起到催人奮進的作用,孩子長大後有很有可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物;另一方面,教育孩子學會尊重他人,勝不驕,敗不餒,有容人之量,而不要勝了得意洋洋,輸了垂頭喪氣,這樣反而會搞僵和別人的關係,不容易被人接受,容易孤立自己。

    所以,孩子有好勝心是好事,應加以恰當引導。但不要處處表現在行動上,否則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 7 # 木大人

    孩子好勝心強是好事,但是要正確引導,否則可能造成孩子自自卑,影響今後的性格發展,進而影響一生!主要的方式:1、在家中游戲時適當讓孩子失敗,讓他認識到失敗也是正常的,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2、帶領孩子做一些堅持性的訓練,比如每天跑步或下棋等,在堅持一段時間後他能感受到自己的變化,從而讓他知道成功需要堅持,不是能輕而易舉的獲得。3、要培養孩子幫助別人的習慣,這樣有助於他融入團隊,而不是隻在乎自己的成敗。如果家長能堅持做好以上三點,相信孩子的性格發展會更加完整。如有幫助希望點贊,謝謝!

  • 8 # 一陽918

    孩子有好強之心有著積極的一面,主要是正確的引導方法激勵孩子向好的方面發展。好強之心也能成為積極向上的動力之源。正確的積極教育方法,對孩子來說非常重要。每個孩子都是最棒的。

  • 9 # 玉弘向大家學習

    孩子的好信心強是一件好事。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他(她)不斷成長和前進。由於好信心強他(她)才能好好學習,努力向前。

  • 10 # 藍天匯生活

    孩子好勝心強,這對孩子來講是一件好事,做為家長也感到高興。當然孩子的好勝心理在幻兒階段也不能完全說明他的成型狀態。他的身心正處在日漸成長期。一切意識還是朦朧的。他的一言一行還是模糊的概念。但是4歲左右的孩子智力發育是很怏的。在以後是一個逐漸成熟的過程。所以這個階段我們對孩子的各方面要輔以正確引導,使他健康快樂的成長。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二方面的規律。那麼孩子好勝心強,得有個度,在幻兒時期,他進取慾望強烈,生活中快樂,無憂無慮。這說明他的好勝心在健康發展。反之出現現默寡言,多憂慮,喜怒等不良反應,則好勝心理出現問題。

    這是孩子長時間形成一種慣性心理的必然反映。凡事他都爭強,心理總是想著勝過別人。其結果又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旦遇到一點失敗,一點不如別人,他就接受不了這樣的結果。心理感出現落差,情緒極度低落。這就是物極必反的規律。

    生活中,這型別的孩子很多。因此循序漸進引導孩子特別重要。如果家長一味助長孩子凡事都認贏,不讓他輸,到最後孩子則會出現另一個極端,那就是贏得起,輸不起。

    輸不起,三個字含有很多內容。長期爭勝的孩子對輸沒有認知感,到面對失敗時,可能變成另外一個人,極度的失落感,不與同齡人交流,還會出現妒忌別人,心理出現失衡。

    既要讓孩子贏得起,還必須讓他輸得起。這是個辨證的關係,要具備這兩種能力,孩子才能健康快樂的成長。

    生活中家要有意識與孩子多做遊戲活動,與他進行各種比賽。設定輸贏規則。在讓他贏的同時,也要讓他輸,當他輸的時候觀察他的表現,並對不良反應輔以引導,讓他懂得有贏必有輸的結果。這樣孩子將來就會坦然面對一切。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 11 # 話說心情

    好勝可以說是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的,尤其是在我們擅長的領域之中

    在我們成人的世界裡,我比別人稍微懂一些的時候,就喜歡在其他人面前談談感受和想法啊,比如現在的我,似乎也是一種好勝的表現,分享一下自己對好勝的一個看法,顯示一下自己的與眾不同。

    這些都是好勝的表現,成人是這樣,小孩子一樣是這樣的。

    比如有一次我兒子有一個玩具,自己玩的高興,妹妹看見了,就跑過來爭奪,兩人在那裡你爭我奪的,弄得哭天喊地。這些情況時有發生,這就是好勝的心態在作祟。

    應對好勝心

    這樣的事情發生了,我們也不要去責備孩子們,要給他們講道理,講大小先後的順序。像這種情況就要從生活中的細節去訓練孩子們,還不能只是口頭說,要去訓練。

    比如我們準備削一個蘋果吃,蘋果已經削好了,然後就開始把兩個孩子叫起來排隊站好,哥哥站前面,妹妹站後面。注意一定要這個順序去安排,這就是體現了大小先後的順序。

    我會把兩個蘋果都給哥哥,然後教哥哥分給妹妹,妹妹再感謝哥哥。這個過程就是訓練孩子們的禮儀,訓練孩子們的大小先後,對自己的位子的認識。

    為什麼要按大小先後的順序來安排?

    因為整個天地宇宙的執行規律都是這樣的啊,我們模仿這個規律就可以把每一個人的位置給擺正了,只要位置擺正了,誰都不會去爭搶那個東西,都知道少不了自己的。而且這個過程中,一次次的體驗到孩子的心性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始跳脫、相互爭奪,但是經過這樣的訓練,就那一次你都可以看見孩子的神態、樣貌的變化。就是把孩子的心端正了。

    好勝心,雖然常見,但為什麼好勝?

    一是因為那個東西沒有主人,大家都要去爭取一把。蘋果不安排好誰先誰後,兩兄妹就你搶我奪,但一安排好,各人看準各人的,不會再爭搶,再配合哥哥分配、妹妹感謝,彼此之間又和睦相處在一起了。這就是爭的第一個原因,看那個東西沒有主,誰都可以拿。

    二是因為內心確實要爭得對自己有好處的利益。這可以說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在面對的問題,這個利益要不要爭一把。利益惑人心,就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引起重視的地方。

    對此,我們也有一個辦法去解決,那就是爭善、爭德,不爭利。這個就需要家長有這個認識,爭做一個善良的人,爭做一個有德性的人。

    人人都爭做如何為別人好,如何為父母好,如何為家庭好,那這個孩子就會慢慢降服掉好勝的毛病,爭做有德之人。這樣,孩子的心胸寬廣無比,對利益也就會看淡,如果好勝就好德。

    對於只有一個孩子的爸爸媽媽,誰大就把誰放前面。爸爸媽媽比孩子大,因此訓練分東西的順序就從父母開始,而不是從孩子開始,這樣孩子也會知道他的分位和順序,不會去爭奪。

    對好勝心強基本就是這樣來調整,原理方法很簡單,就是讓孩子明白順序,明白爭善、爭德、不爭利,就可降服其心。

  • 12 # 袋鼠想學

    我的孩子小時候他也是好勝心很強,總想贏,為了讓他把這個得失心放下,專門讓他去學了國際象棋。也帶他去比賽,他輸了以後,他的確也有情緒。那對我來說呢,我不會在乎輸贏,每次讓他把這個情緒宣洩掉。

    小孩子他想要贏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比較聰明的孩子更希望要贏,但是我們要幫助他認識到過程很重要,但輸贏並不重要,我記得孩子剛開始下完棋後沒贏,那個眼淚就下來了,很不開心,我說你不高興?為什麼啊?他說我不該輸,你為什麼不該輸?那我覺得你下的挺好之類的話語去引導他,然後他就開始覆盤練習,練完了以後你可以說:“你看,你都找到自己哪裡沒練好了,你就有進步了啊,祝賀你。”因為我不在乎他的輸贏,所以堅持一段時間之後,這個孩子已經覺得輸贏是一個很自然的事情了。

    每次他輸了,情緒不好了,我還會說,你跟他下,那他贏可能是他比你下的好,你學習到什麼沒有啊?就慢慢這樣引導之後,他把輸贏都放下了,到後來他國際象棋下得很好。圍棋也是這樣,透過訓練一下就很好了。

    他已經不在乎輸贏了,他更在乎的是這個過程,而且能夠學會享受。不要覺得孩子這樣做就一定錯,要引導他,多給他製造機會,而且我們大人越不在乎輸贏,孩子也就越不在乎輸贏。

    其實孩子他很會看,如果我們自己表現出來了,看到贏的那些孩子眼睛發亮,看自己的孩子輸了以後,我們的表情很難受,孩子他其實都感受得到,他就覺得我輸了以後我就是一個loser,我就是個失敗的人,就會有失落感。所以還是讓他多練習,我們多多享受這個過程,然後也要告訴他,其實贏的人,因為人家練習得多,當然就好了。如果我們練習得多,可能我們也會比較好的。我總結一下就是要接受輸贏,然後我們自己要放下,我們自己要引導孩子,把他的這個注意力放在過程上和提高上。逐漸,孩子有一個過程之後,他就會自然的就放下。

  • 13 # 呆萌老爸育兒經

    小孩有好勝心是好事,但是“嶢嶢者易折,皎皎者易汙”,這說明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人們只有適應事情發展規律,順其自然,牢牢地把握好事物發展的“度”,才能事半功倍,立足於不敗之地。

    何為度,就是事物保持一定質與量的限度。度是質和量的統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之界限、幅度和範圍。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應當適度,要剛柔相濟、適可而止。

    做任何事情,應掌握適度的原則,要學會把握分寸、火候。立足於自身實際,借鑑古訓和汲取它人經驗、教訓,靜座常思自己過,積極探索符合自身良好發展的新路子。

    1、找到孩子的優勢,讓孩子在自己的優勢專案上保持好勝心,找到適合自己的取勝之道,才是真理。

    2、不斷學習,“山外有山”,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持好勝的信心。

    3、看到自己的劣勢,“人無完人”,不是所有的事情自己都能勝任的,只有看到自己的劣勢,才能真正認識自己。

    4、充分認識挫折,“百折不撓”才能經得起風浪,有剛性也要有韌性,經得起挫折才能走的更遠。

    5、人最主要的是認識自己,常觀內心,善於自省,這樣才能勇直前。

    好好努力吧!騷年

  • 14 # 福林媽咪

    孩子好勝心太強,家長的引導很重要!

    一、幫孩子樹立”輸得起“的觀念

    大部分孩子眼中,只有贏,他們會覺得贏才是對的,這種觀念有可能是受到大人的影響,也有可能是孩子自身原因,這種時候,要想辦法讓孩子理解”輸贏都正常“的觀念,掌握方法,掌握技巧,讓孩子多接觸,孩子就會明白。

    二、讓孩子冷靜一下

    當孩子游戲失敗時,情緒會很激動,越是情緒激動,越是要做,這個時候結果往往會越來越差,這個時候家長要讓孩子學會冷靜,給自己30秒冷靜下來,等情緒平復了,再去給孩子講道理,效果會事半功倍。

    三、給孩子足夠的鍛鍊機會

    無論對於孩子還是我們成年人,想讓自己更明白事理,必不可少的就是多實踐、多接觸,有些東西自然而然地就悟出來了。道理可以講,但對於孩子,道理要適可而止,畢竟他們接受力還沒那麼強,很多東西還需要他們自己去實踐接觸,所以作為家長,一定要多為他們創造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米10和oppo find x2pro哪個顏值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