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你好龍灣

    晩清政治局面風雨飄搖,雖然與清末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沒有子嗣,皇位繼承是在非正常情況下的人為指定有著一定的關係,但是從嚴格意義上講,清末的政治局面動盪不定是取決於清王朝末期嚴重的內憂外患局面,而與皇帝生不出兒子關係不大。

    眾所周知,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了中國的大門,大清王朝就走向了風雨飄搖的窮途末路。彼時,清王朝已入關近200年,從中國古代歷史上幾個國祚較長的大一統王朝的歷史週期律來看,維持到這一時間王朝也已經該走下坡路了。清王朝自道光帝后期已明顯看出其朝廷的腐朽沒落、衰敗頹廢現象,皇室和八旗子弟已全然沒有了入主中原時的鬥志和精神狀態,到了晚清時期朝廷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靠漢臣們在支撐著。咸豐帝去世、“辛酉政變”後,慈禧太后攫取了最高權力,這個沒有政治頭腦,只會玩弄權術的女人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更加劇了清王朝衰敗的程序。太平天國運動的興起、西北、西南邊疆地區的民變都沉重的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蓬勃興起的維新變法運動以及革命黨推行的議會共和運動都嚴重地動搖了清王朝的統治基礎。這些都是清王朝面對的內憂。

    而清王朝面對的外患是經過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民主革命後,歐美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擴張勢力紛紛進入中國,我們的近鄰日本經過明治維新運動也快速進入到帝國主義列強的行列,經過第一、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以及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清王朝除了一敗再敗,而且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清王朝大廈搖搖欲墜。

    因此說晚清風雨飄搖的局面主要是取決於上述的內憂外患,換了誰做皇帝都不會帶來根本性的轉變。只能說同治帝短壽且無子,促成了慈禧太后指定光緒帝繼位,慈禧太后繼續執掌大權。後來光緒帝又無子,又讓慈禧太后指定了小皇帝宣統繼位。這些都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程序。

  • 2 # 靈石蘊

    晚清風雨飄搖,內外因素都有,但和皇帝生不生兒子沒啥關係。因果顛倒一下,估計皇帝生不出兒子,是因為晚清政治

    自從咸豐開始,大清皇帝子嗣真的開始斷了

    咸豐十幾歲開始大婚,後宮老婆有名字的就有幾十個,但這些老婆也就慈禧生了一個同治,還有靜貴妃生了個閨女,額,另外還有一個夭折的,總的來說,懷孕的也就仨

    同治帝呢,也是十幾歲開始大婚,老婆沒有幾十,估計十幾個有的,貴人以上為五人,但同治帝婚後兩年時間,一個懷孕的都沒,也不能說都沒,據說有一個,讓慈禧給打掉了,然後直到得病去世,都沒能讓後宮裡頭懷上

    光緒帝差不多,17歲大婚,老婆一堆,除了個別疑似懷孕,二十年間都沒生出一個娃。講真,光緒和咸豐差不多,都是有時間,但子嗣難產

    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早年無事一身輕,無憂無慮,也沒什麼詭譎宮鬥,按道理講,應該有產出才對,可老婆換了幾任,還是一無所出,奇怪。後來有小道傳言,說是太監作祟,很小時候就給溥儀玩彈雞雞遊戲,壞了陽水……具體真假不知,反正幾個老婆都沒懷孕……

    皇帝生不出兒子,其實沒什麼大不了的,宗族有啊,找一個過繼就行了,即便不過繼,那換宗也沒問題,反正都是太祖血脈。當年大明、大宋不都有過先例嘛,排隊那麼多,什麼時候缺過皇帝?

    為什麼說皇帝生不出兒子,是因為晚清政治呢

    晚清局面其實和北魏差不多,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臨死前,給北魏設定了一套帝王繼承製度,叫子貴母死,殺母立子。所謂子貴母死,就是確定太子前,把太子老媽幹掉,以免母族把控朝堂

    這個制度有兩個後果,一是後宮沒人敢懷孕,拓跋家傳承差點斷掉;二是宮斗的厲害,都想方設法讓別人懷孕,自己撫養,在宮鬥中培養了權欲,為此北魏歷任皇帝,都算死的不明白

    這和晚清差不多吧?兩宮垂簾,其中老二慈禧權力慾又重,皇帝生不出兒子顯而易見,雖然不明不白

  • 3 # 百善軍魂

    當然不是,根本原因是清王朝的閉關鎖國政策和實施文字獄政策使中華科技停滯不前與世界文明被人為隔裂開了。笫一、二次工業革命成果被歐洲侵略者帶到中國後被認為是奇技淫巧,不被重視,統冶者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思想上嚴重排外,就連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早期洋務派也認為中國的落後只是在科技上,政冶制度比西方還要好,整個國家被一群盲目自信又極度輕視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軟弱統冶者帶到了任人宰割的歷史低谷,然中華民族的歷史尤其是輝煌文明的創造主體是人民,歐美侵略者帶給中國人民屈辱的同時也把先進文明傳播到了中華大地,激起了不願做奴隸的中華優秀志士的雄心壯志,但腐朽的清朝統冶者為了保住自己的榮華富貴一再地出賣國家民族的主權、利益,對外一味的對歐美侵略者妥協退讓,對內殘酷的剝削、鎮壓人民,不肯從根本上改變現狀帶領國家走出困境。維新變法和皇族內閣領導的君主立憲讓革命者徹底看清了清統者的真實面貌,認識到要想讓中國不受欺辱必先推翻腐朽的封建清王朝,必須走一條自下而上的革命道路,至於皇帝生不出兒子從運勢上來講它只不過是從側面來證明清朝和它的統冶者走的是一條下坡路罷了。

  • 4 # 遊弋歷史長河

    從1849年鴉片戰爭開始,到1911年辛亥革命敲響了清朝滅亡的喪鐘 ,這不僅是清朝統治的黑暗時期,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這一時期中國逐漸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際上,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接連失敗,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國內呢,則發生太平天國農民起義,清朝的統治力急劇下降。西方列強迫使清廷簽訂不平等條約,用武力獲得在華利益。清朝的江山已經搖搖欲墜。

    那麼晚清嚴重的政治危機,與皇帝生不出兒子關係大嗎?還有什麼更深層次的原因嗎?

    皇帝問題

    從1840年到1911年,清朝共經歷了五位皇帝,分別是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到了晚晴,道光帝已經年老,不說他。我們就從咸豐時期開始聊一聊。

    咸豐

    咸豐皇帝就是慈禧太后的丈夫,他只生了兩個兒子,次子還夭折了,他只能選擇長子繼位,這就是同治帝。咸豐在位期間,任用賢能,重用漢臣,鎮壓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但大清帝國已經內憂外患不斷,簽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為了重新扭轉對內交外困的局面清政府也開始展開洋務運動。

    圖 洋務運動

    同治

    同治皇帝繼位時只有6歲,由他母親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同治皇帝在位13年,19歲就去世了,沒有子嗣。同治時期,慈禧始終掌控朝局,洋務運動在沿海城市辦起了很多近代軍工廠,清政府在摸索著復興之路。

    光緒

    光緒皇帝的父親是道光帝的第七子愛新覺羅·奕譞,算起來光緒和同治是一個輩份的人,朝政還是掌握在慈禧的手裡。光緒時期,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宣告失敗,光緒皇帝主持了戊戌變法,但在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阻撓下,變法僅僅持續了100多天,其後的光緒皇帝被囚禁,直到去世。光緒皇帝也沒有子嗣。

    圖 戊戌變法

    圖 甲午海戰

    宣統

    宣統皇帝上臺時只有3歲,此時清政府已經病入膏肓,無可救藥,在位3年的宣統皇帝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宣佈退位,清朝滅亡。退位時宣統皇帝只有6歲,他也沒有子嗣。

    圖 辛亥革命

    綜上所述,晚晴的幾位皇帝子嗣很少,最後三位皇帝甚至都沒有子嗣,但晚晴的局勢其實和皇帝有無子關係不大,國家朝局始終不在皇帝手中掌握。晚清的艱難局面是內憂外患所造成的。

    內憂

    而為了剿滅大平天國、捻軍、義和團等起義,清朝勢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沉重的賦稅使老百姓的生活更加艱難。

    外患

    國外列強的崛起 ,不斷侵略中國,清政府屢屢戰敗,和列強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失主權,中國逐步成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

    總結

    晚晴的屈辱歲月是難熬的,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下,中國人民被強加了太多的枷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辛亥革命的爆發帶來民主的聲音,解放戰爭的勝利,中國人民終於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了國家的主人。中國的歷史進入一個新紀元。

  • 5 # 鸚鵡大俠

    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是因為已經形成了動搖清朝統治的重要力量。從外部來看,是革命黨;從內部來看,是袁世凱和他的北洋。袁世凱野心可比曹操,但又比曹氏膽肥,所以即便無武昌一戰,篡位也是大勢所趨。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也是催化劑。再說,清末民主與共和的思想也透過各種媒體流傳到中國,啟蒙了又一代的華人

  • 6 # 觀察日本

    非也非也,我們要清楚,清廷腐爛不止是皇帝,最根本的是整個統治階層都已經古朽。在十九世紀強大的西方文明面前,這樣一個腐朽的封建大帝國,死亡是遲早的事,只是死法有異罷了。想透過變法來刮骨療毒,對統治階級而言是極其痛苦的。而且歷史上的變法貴族到最後也沒有得到什麼好下場,他們手中的權柄終究被搶奪乾淨,而之後要不成了傀儡、要不成了刀下亡魂。

    他們肯定也清楚這一點,所以舊貴族們頑固地掙扎,想再博一把,終於把這個風雨飄搖的舊帝國整的亂七八糟。

    “好吧,大家一起玩完”

    於是革命爆發了,人們意識到只有革命才能拯救這個苦難的帝國。

    大清終究完了。

  • 7 # 提點刑獄司

    在晚清,中國封建王朝歷史上的最後三位皇帝同治、光緒和宣統(溥儀)都沒有子嗣,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皇帝一般都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子嗣眾多,如康熙帝就有子女50多個,其中皇子有35個之多。

    有些人認為晚清政局混亂,慈禧太后獨攬大權使中國飽受列強欺辱,與末代三位皇帝沒有子嗣有關,真的是這樣嗎?

    1861年,咸豐帝病死,慈禧的兒子載淳繼位,也就是同治皇帝。慈禧為垂簾聽政,控制中國的統治大權,聯合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從而開始了慈禧太后垂簾聽政的歷史。

    同治繼位後由於年齡尚小,只能由慈禧垂簾聽政,慈禧的野心又非常大,控制了統治大權就不想放權了。但是迫於壓力在順治十八歲時讓其親政了,說是親政,實際上大事還是由慈禧決定。順治親政一年後就駕崩了,年僅19歲,這是什麼原因呢?主要是慈禧對其約束太多,同治皇帝又比較風流,經常光顧北京城的八大胡同,據說是染上了梅毒而亡。

    同治皇帝早逝,沒有留下子嗣,故慈禧為了再次實現垂簾聽政的美夢選載湉登基為帝,又是太過年幼,慈禧順理成章的再次掌控大權。假如同治皇帝留有子嗣,那會怎麼樣呢?就算留有子嗣,也肯定會年齡尚小,其結果還是慈禧再次掌權。

    光緒皇帝共在位三十多年,其成年後也實現了親政,但也只是名義上的親政,戊戌政變後,光緒皇帝被囚禁,慈禧太后再次訓政,直到1908年病逝。假如光緒皇帝有子嗣也只能是在1908年光緒皇帝駕崩後繼位,此時慈禧太后也病逝了,但是清政府已經土崩瓦解了,民主革命大勢所趨不可抵擋。

    因此,末代三位皇帝都沒有子嗣只是一種罕見的歷史巧合,與晚清政局影響不大。假如都留有子嗣,慈禧太后依舊會垂簾聽政,掌控統治大權。

  • 8 # 青言論史

    晚清政局的動盪,當然和皇室子嗣不興有關係,甚至可以說,光緒三十多年的人生悲劇,就跟他堂哥沒兒子有關係。

    一個王朝衰落的徵兆,有一個比較玄學但是又很有道理得現象,就是皇帝壽命逐漸變短,皇室血脈難以為繼。具體的說,就是皇帝生不出兒子了。這一點在清朝咸豐年間以後尤為明顯。

    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就是懿貴妃的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咸豐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就去世了,六歲的同治即位。而同治當了十三年皇帝,最後因為梅毒而死,死前也沒留下一兒半女,帝位只能交給從血緣和政治利益上最接近他的載湉,也就是光緒皇帝。

    光緒是慈禧的姨侄,也是咸豐的七弟的兒子,也就是說他得管慈禧叫四嬸和大姨。出於這份感情和血緣,以及對同治教養不嚴的深切自責,慈禧將她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對光緒的教育之上。而這一下,就壞事了。

    光緒當了皇帝,可他親爹醇王還沒死。由於恭親王太厲害,慈禧為了維護統治必須提拔醇王來制約恭王,史稱“甲申樞變”。而慈禧最擔心的就是她一閉眼以後,醇王就當上太上皇甚至是皇帝。出於對醇王的防備,她對醇王是處處掣肘,種種提防。正是這種中央層面的混亂,導致了光緒後期,整個國家大政已經徹底脫離了“同光中興”時期的欣欣向榮。

    而光緒雖然比他堂哥多活了二十年,卻和他堂哥一樣沒孩子。無奈之下的慈禧只能繼續薅醇王的羊毛,把三歲的溥儀抱回來當皇帝。但是三歲孩子怎麼做天子?於是就只能把溥儀他爹載灃提為攝政王。

    但是一個二十五歲的小年輕怎麼做攝政王?更何況他還拉了一幫歲數和水平都差不多的王族兄弟來執政,把漢人甚至非宗室的滿人都排擠出朝廷。這樣看起來似乎是漢人勢孤,其實是旗人自己自絕於人民了。

  • 9 # 使用者53580230611

    後繼乏力,是很小的因素。

    晚清皇室,除了恭親王奕盺,再沒有一個有政治能力和治國能力的人才。奕盺還處處受到以慈禧為代表的統治集團的掣肘。

    滿清貴族集團,大多數目光短淺、不思進取,【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僅僅想維護滿清的貴族統治!

    這些因素,影響了內政和外交政策的制定。有名無實的洋務運動、貪汙腐化的政治氛圍、停滯不前的思想環境。終致內外交困、飽受欺凌。

    個人認為,滿清貴族面對漢文化的不自信、肆意篡改;對新興科技力量的拒絕、壓制;是導致華夏民族近代悲劇的重要原因。

  • 10 # 言茹心茹

    當然有很大的關係,各位客官,聽我娓娓道來,咱先來看看清朝前期幾個皇帝的生育數;努爾哈赤,前後生育了16個子女;皇太極,11個子女,福林,5個子女;康熙,清朝生育子女最多的皇帝,光兒子24個,不包括女兒;這是前期清朝皇帝的生育數,雍正10個兒子,乾隆生了17個兒子,從乾隆開始,清朝往後的皇帝開始兒子越生越少,直至絕嗣,從乾隆往後也是清朝傳統意義上由勝轉衰的時候(這個論點其實並不是很充分)我們在看一下清朝剩餘皇帝的生育問題。嘉慶5個兒子;道光9個兒子,看起來很不算少,但是有一部分不足年便已夭折。咸豐2個兒子,同治無;光緒無。一方面清朝皇帝由於禁止滿漢通婚,且長期近親結婚,導致生育率直線下降,導致晚清皇帝更替較快,導致後宮長期專權,同治光緒便是悲劇的代表

  • 11 # 古今眾談

    個人觀點,僅供各位參考。

    個人不是很贊同這個結論,不可否認清朝後期幾位君主均為子嗣不旺。

    從咸豐帝開始:咸豐帝只有三個子女,分別為長女榮安固倫公主,咸豐五年(1855年)五月生,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病死,年僅22歲;長子愛新覺羅·載淳,即同治帝,19歲病逝;次子次子憫郡王,出生當天即夭折,未命名。

    同治帝和後來繼位的光緒帝均無子嗣,宣統帝在位僅3年時間清朝即告滅亡,可以不統計在內。

    我們來看看晚清時期,清朝所面臨的局面。

    1.外患

    這個可以說是最為嚴重的!也是最令人華人痛恨的!

    那些強盜們犯我邊境、殺我子民、搶我土地、奪我金銀,在當時西方列強的欺凌下,那時的中國舉步維艱,滿清政府根本無力抵擋。

    2.內憂

    可以說,滿清政府從來都沒有對於底層百姓放心過,尤其是對佔據人口大多數的漢族人而言,其主要統治還是依靠的是滿族。而在晚清時期,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可以說是給到了滿清政府一記重拳。其後的捻軍起義,義和團運動,到了後來的民主革命,無不對滿清政府進行著衝擊。

    3.統治階層原因

    即使是爛到骨子裡,清政府仍然在苟延殘喘,他們不願意放棄握在手中的那點權力。晚清四大名臣之後,清政府也沒有多少能夠拿得出手的優秀政治家了(更別提滿族大臣了)。固步自封,繼續維持自身的統治地位,最終是被歷史的車輪給碾壓過去。

    個人愚以為,在這種環境下,滿清的統治已經是回天乏術,已經到了不破不立的局面,至於有沒有兒子,都無關緊要了,畢竟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 12 # 滿樓書坊

    從慈禧太后生下同治後,清宮中近半個世紀就再也沒有聽到嬰兒的啼哭聲,這就是歷史上所謂的“宮荒”。

    之後,清廷連續三個皇帝都是幼年登基,而且三個皇帝都沒有子嗣,從命理運數上說,這是典型的“天命所終”。

    簡單說就是,清朝的氣數,盡了!

    連續三個兒皇帝,而且三個都生不出兒子,如果這朝廷還不滅亡,真是奇了怪了!

    從這個角度上說,清廷在在風雨飄搖中繼續支撐六七十年,這真是託了老祖宗康熙雍正乾隆三個大帝的豐功偉績,否則早就該玩完了。

    那麼,如果不是兒皇帝登基,而是成年皇帝繼位的話,那清廷能帶領中國走出困境嗎?

    這個卻是很難說的。

    首先,這個繼位的皇帝是什麼樣的皇帝?同治皇帝未滿20就死了、溥儀退位時未滿十歲,這兩位就不說了,就光緒皇帝親政之後,也算是成年皇帝了,他的政績又如何呢?

    也許有人說,如果把康熙雍正乾隆這種厲害的皇帝換來,那晚清會不會更好一點呢?

    如果是這樣,只能說,會好一點,但要說完全扭轉當時的東西方差距,恐怕是不現實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1800年工業革命以來,東西方的差距已經不是一點半點,而是全方位的落後。

    這就是說,不是像洋務派說的那樣,中國和西方差的僅僅是堅船利炮,事實上,真正的差距是背後的產業力量。

    再深入說的話就是,中國仍舊是傳統的農業社會,而西方的堅船利炮不僅僅是買幾艘戰艦和幾門大炮就可以拉平差距的;

    真正的問題是,西方已經步入工業化社會,其工業勢力已經在加速度發展,東西方的差距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大。

    而且,東西方也不僅僅是產業差距,產業的背後,是技術創新能力、教育、文化、制度、藝術、法律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差距,這絕不是一二十年的追趕就能彌補的。

    而且,你在追趕,人家難道就停步不前,等著你嗎?

    當然不會!

    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即便是康熙大帝再世,要想趕上西方恐怕也是很難做到的。拼命追趕尚且做不到,何況是近一百年還自己在瞎折騰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血糖高能吃紅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