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亦文亦物
-
2 # 玉女49
.鎮國寺又叫京城寺,廟同一座但叫京城寺沒有人去過會認為京城又建了一座新的廟。廟是古代建築造型,經新彩塑十分壯觀,殿宇內佛像及外觀建築都非常精緻,美觀。廟內一切法器文物與現在相比即顯得格外精細,廟改為京城寺,整座廟從內到外換然一新,四面八方香客天天不斷…這為以後廟要建,否師傅們供養有了保障,人多香火多,佛菩薩看到也贊,古廟稱京城寺意義深廣,遠道香客見了古佛,會投大資金,求佛保佑平安!這才是真.信佛人,許多人都愛朝拜古廟,說什麼佛更顯靈…
-
3 # 笑談__天下
平遙鎮國寺(又稱京城寺)位於山西省平遙縣城東北15千米的郝洞村,1965年被列為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作為平遙古城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鎮國寺分前後兩個院落,前院建山門天王殿和左右鐘鼓二樓,正中為大殿三間亦稱萬佛殿,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各為五間,中建三佛殿。
歷史背景這座寺院最早創建於五代,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從寺內碑文可知,元明利用隙地,前築山門
天王殿
,和左右鐘鼓二樓,後建三佛樓和東西廂房,觀音、地藏二殿,清雍正、乾隆年間重修東西兩廊。為了有利於僧人修行,所以把寺廟修建到了山上或一些偏僻的地方。一般的佛教寺院建築它的第一個特點就是設有山門,而一般山門都有三個門,中間一個大門,常蓋成殿堂形式,兩旁各配有一個小門,因此又稱之為“三門”,是為了象徵三解脫門
之意,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佛教中認為入三解脫門,即可得到解脫,寺院的山門是佛界和俗界的交界處,三門並立,顯示出佛門的神聖,這裡兩邊小門上所題的詞也顯示出了這一點,分別為“崇虛”“垂幽”,佛教中指真理的本體無所不在,但無形象可見,虛無即是有而若無,實而若虛之意,“幽”則幽靜、幽閉,一方面意為幽幽的環境,但更為幽靜的學佛的誠心。建築特色前院居中者為萬佛殿。這座殿宇造型獨特,平面近正方形,屋頂為單簷歇山式,出簷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使殿頂形如傘狀,在歷代寺廟建築中頗為罕見。此殿,始建於五代,殿貌奇古,結構奇特,從建築的藝術上別具一格,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唯一的木構建築。 萬佛殿內,中央為佛壇,長與寬均為6.09米,正中設立須彌座,上塑釋迦牟尼坐像。旁邊站立迦葉、阿南二弟子。連佛、弟子、菩薩、金剛、供養人共有11尊塑像。這些塑像,面目豐滿、腴潤,身軀高大、健壯,軀幹微曲,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風格,飽含五代時塑像的風韻。 鎮國寺內的古建築,以萬佛殿為最,在我國現存的木結構建築中,僅晚於五臺山南禪、佛光二寺院,這處殿堂整體樑架結構嚴密,用材規格,符合力學原理,工藝精湛,作工精細,1000多年來巋然如故。 鎮國寺後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中為三佛殿,除觀音殿外,各殿內塑像俱存,三佛殿內,還存有明代壁畫。 鎮國寺內雜樹交蔭,綠葉蓬鬆,院內龍爪槐形似撐傘,枝幹曲屈,交織如網,頗具古風,趣味盎然。
-
4 # 思源國學
平遙夜景人稱平遙有三寶,古城牆便是其一。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闢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一寶古城牆
即平遙縣城牆。明洪武三年(1370年)建,周長6.4公里,是山西現存歷史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城城牆。明、清兩代都有補修,但基本上還是明初的形制和構造。城為方形,牆高12米左右,外表全部磚砌,牆上築的垛口,牆外有護城河,深廣各4米。城周闢門六道,東西各二,南北各一。東西詐外又築以甕城,以利防守。有3000個垛口、72座敵樓,據說象徵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聖人。。城牆歷經了600餘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仍雄風猶存。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佈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簷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二寶鎮國寺
出古城北門,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三寶雙林寺
位於古城西南。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儲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平遙古城內的街道、商店和民居都保持著傳統的佈局與風貌。街道呈十字形,商店鋪面沿街而建。鋪面結實高大,簷下繪有彩畫,房樑上刻有彩雕,古色古香。鋪面後的居民宅全是青磚灰瓦的四合院,軸線明確,左右對稱。整座古城呈現出一派古樸的風貌。
出古城北門有鎮國寺,它是古城的第二寶。該寺的萬佛殿建於五代(公元10世紀)時期,目前是中國排名第三位的古老木結構建築,距今已有1000餘年的歷史。殿內的五代時期彩塑更是不可多得的雕塑藝術珍品。
古城的第三寶是位於城西南的雙林寺。該寺修建於北齊武平二年(公元571年)。寺內10餘座大殿內儲存有元代至明代(公元13~17世紀)的彩塑造像2000餘尊,被人們譽為“彩塑藝術的寶庫”。
以建築征服世人的鎮國寺,全寺沒有一根釘子,所有結構都是木頭與木頭相互卯碶而成,為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大瑰寶。這座寺院原名京城寺,最早創建於五代,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寺院分為前後兩部分,從南到北依次有天王殿、萬佛殿、三佛樓等。萬佛殿是前院的主要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之一,規模雖不大,但造型雄偉,氣勢非凡。三佛樓是後院的主要建築,此殿內最有名的就是周圍牆壁上的明代壁畫,以佛祖釋迦牟尼的一生為主要內容,構圖完整、流暢,是明代壁畫中的珍品。
-
5 # 超級小包子
首先,平遙鎮國寺的原名就是京城寺,並不是題目表達的京城寺是鎮國寺的一部分這個意思。這座古建築當時和雙林寺,以及平遙古城一起,作為“一城二寺”申請成為了世界文化遺產。這兩座寺廟和平遙古城相比,知名度低了很多,遊客就少了很多,而相對於雙林寺,因為鎮國寺的位置離平遙古城比較遠,交通又不是很方便,就更少有人到訪了。但是鎮國寺所擁有的歷史意義,所擁有的文化,是跟它的知名度遠遠不成正比的。
鎮國寺主要有兩大看點,一個是其中最著名的建築——萬佛殿,另一個就是殿內五代時期的彩塑。
先來說說萬佛殿。萬佛殿是進入鎮國寺後的第二座大殿,它之所以有名,是因為這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木構建築之一,是千年瑰寶。它完全採用榫卯結構,沒用一根釘子,現在這樣的建築全國僅存的只有兩座。從外形看來,萬佛殿就和其他地方的有所不同。它的殿頂非常大,上面一層一層的木質結構清晰,這種結構叫做單簷歇山頂。整個殿身周圍有12跟立柱,撐起了殿頂巨大的出簷,起到了防止雨水侵襲的作用。但是房簷大了就會影響室內採光,所以萬佛殿的屋簷採用了“屋頂舉折、屋角反翹”的方法,我的理解就是“翹起來”,這樣也不會顯得屋頂有那麼沉重了。
殿內五代時期的彩塑,在全國都屬於非常罕見的,除了敦煌莫高窟中有少量以外,萬佛殿裡的彩塑是全國寺觀廟堂中儲存至今的唯一五代作品了。
回覆列表
平遙鎮國寺,建於五代的天會七年(公元963年),距今超1000年以上的歷史,是中華大木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十國(五代後期,相繼出現了10個小國,但滅亡都很快)中唯一留下來的屬於北漢王朝的古建。
1、鎮國寺還是京城寺?在過去,鎮國寺叫做京城寺,明代嘉靖年間才改稱鎮國寺。它位於山西平遙,難道這裡是北漢的國都嗎?不是的。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大將周勃平定代州叛亂(如今的山西一帶),劉邦派兒子劉恆駐守,封代王,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在漢代,平遙古城東北7公里處還有一座京陵城,就在鎮國寺邊上,原來是叫“京陵城寺”,後百姓稱呼簡化,改為京城寺。
2、五代的萬佛殿(距今1000多年)萬佛殿是鎮國寺的正殿,樑架上至今還有建殿時的題記-----維大漢天會七年造。這是一座單簷歇山頂建築,斗拱碩大,出簷深遠,竟然達到了驚人的2.98米,它的斗拱用材粗大,採用雙抄雙下昂七鋪作手法,斗拱的高度竟然佔到了下面柱子高度的2/3,比例如此之大,海內罕見,極富營造想象力。
3、五代彩塑除此之外,鎮國寺的看點還有很多。比如殿內的五代彩塑。山西是中國的彩塑之鄉,唐代、遼代、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彩塑共計有近20000尊,總量上應該是國內第一,且精品幾乎盡數集中於此。
五代僅有幾十年,由於時間非常短暫,藝術品的留存總量特別少,當前國記憶體有五代彩塑和壁畫的地方只有兩個地方:一個是甘肅敦煌,另一個是山西。
平遙鎮國寺正殿中的11尊彩塑是國內已知的,五代寺觀彩塑(通俗說,就是在廟裡面)中唯一的孤品,擁有不可估量的世界級文物價值。
這11尊彩塑由:主尊釋迦佛、脅侍菩薩、二弟子、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二天王和二供養人組成,它繼承了自唐代以來塑像藝術的雍容自信和舒展大氣之風,下開北宋彩塑的婉約內斂、深沉典雅風格,尤其耐人尋味;天王壯美,具備五代時武將的披掛特點,菩薩柔美,有中晚唐“周家樣”(周昉)的綺麗風範,實在是文物界不可多得的佳品。
五代時期,戰亂紛爭不斷,幾乎沒有國家將財力投入修建佛寺之中,因此遺存很少。但北漢屬小國,對外引契丹襲擾中原,對內建佛寺祈求平安,竟然安然度過了28年時光,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