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望同道共切磋。
133
回覆列表
  • 1 # 林中夢

    在生活之中,我們也常會聽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兩句諺語,以此來告誡學生、弟子,書要多讀,讀多了,自然就明白裡面的含義了,明白含義了,就能理解句法,詞語平仄、韻律了,寫起詩詞來,就會按規則框架內實施,自然也會寫詩了。

    而“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是兩句諺語據悉在清朝乾隆年間蘅塘退士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時,其《序》曰:“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其意所指編這三百首唐詩,就是要驗證一下這諺語的效果。由於此集編選確為精要選優,超越其他唐詩選編,讀者日眾。因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之譽。

    當然,現實中有時追求字面意義,推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中的吟詩是寫作還是單一的吟詩?其實此句諺語隨著時代的發展,更多的在寫作,在教育方面,都延伸和推廣了意義,而不僅所指吟詩唱出來了,也指能寫作了。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兩句諺語也從另一角度反映熟能生巧,書讀百遍,其義自現之意義。

  • 2 # 麟角1

    有一則故事是說:某人想學鑑別玉的真假,就託關係去某一知名的玉店拜師,師傅說:“明天來上班吧。”於是第二天某人就來上班,師傅交給他一塊玉,叫他每天上班時都要握在手裡。這人不解,心想我是來學辨識玉的真假,怎麼叫我天天手握一塊玉,幹甚?肚裡嘰咕,嘴上不好意思吱聲,就這樣天天如此。半年後的有一天,師傅偷偷地將他握的那塊玉換成了一塊一模一樣的玻璃製品,那人上班照舊握在手裡,不一會,感覺不對勁,對師傅說:我握的這塊不是玉。……熟能生巧,“熟讀唐詩三百,不會吟詩也會吟。”等同這個道理。

  • 3 # 拓荒者and

    熟讀者,銘記於心,耳熟能詳。當別人出一上句唐詩,你便立馬能夠對出下句。久而久之,對答如流;潛移默化,為己所有。當有人隨意吟出一句詩來,你便可以集百家之所長,匯百人之智慧,不加思索,隨機應對。"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其意即源於此。

  • 4 # 層城鵷雛

    小時候的我,經常聽到的是另一個版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偷”。那個時候懵懂無知的我覺得有一些可笑,我才不當小偷呢。

    後來我發現這句話的正確版本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就是,一個人長久地誦讀詩書,就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詩詞會潛移默化地融入到我們的血液裡,改變我們生活的品味。

    這句話的精髓就在於“熟讀”二字,熟讀絕不是簡簡單單的熟讀成誦,過目不忘,而是一種高深層次的理解鑑賞,“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詩歌是可以常讀常新的。熟讀詩書,理解其要義,領會其精神,這是最重要的。

    至於下半句“不會作詩也會吟”,我覺得是詩詞專家教導業餘愛好者的話,詩詞專家沒有要求我們必須會作詩,但是其教導我們,即使不會寫詩,吟誦借鑑一下古人的詩詞也是很美好的。比如冬天的傍晚下小雪的時候,你在自斟自酌,品酒賞雪,詩性大發的時候,可以吟誦“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即使不是自己寫的,也極其高雅有趣。

    《唐詩三百首》一共是311首,初中的時候我就能夠全本背下來,現在的我只會背280多首,熟讀詩詞是基礎,理解其要義,慢慢地去發現韻腳、對仗、平仄、格律,用不了多久,你也會成為一個詩人。

  • 5 # 尚舍書院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這句話其實是誤傳,原出處在蘅塘退士編的《唐詩三百首》序言裡,原來是這麼說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

    今天,既然被誤傳成“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就將錯就錯,一起來評一評這句話。

    第一,吟詩是一門技術活,是需要長期的薰陶,才能夠吟詠出詩詞的意境。

    在古人看來,吟詩並不像我們想象中那麼簡單,是需要相應的功底做基礎的。一般沒有經過系統訓練的人,要培養吟詠詩詞的能力,就可以透過熟讀詩詞的方式,慢慢的積累培養出來。

    第二,透過熟讀和背誦經典的過程,培養理解經典的能力,在中國的傳統蒙童教育中得到了驗證。

    這種方法在中國傳統的蒙童教育中得到了驗證。中國的傳統蒙學教育,就是首先讓這些小童去背誦各種各樣的經典。透過背誦這些經典的過程,也是在培養他們理解能力的過程。在背熟之後,慢慢的引導他們理解各種經典中的內涵。

    第三,這句話被誤讀為“不會作詩也會吟”,並廣為流傳,這說明在熟讀的過程中能夠養成作詩的能力。

    “不會吟詩也會吟”被誤讀成“不會作詩也會吟”,並廣為流傳,被大家所認可,這說明在熟讀唐詩的過程中,慢慢的會養成作詩的能力。

    也就是說,透過不斷的學習薰陶,不知不覺中會讓一個人慢慢熟悉和具備吟詩作詩的能力。

  • 6 # 致遠志恆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名言據聞是出自清朝乾隆年間名人蘅塘退士。蘅塘退士原名孫洙,江蘇無錫人,他編的《唐詩三百首》,共收錄了311首唐詩。全書按詩體分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絕、七絕、樂府。在民間也傳“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偷”。按其字面的解釋就是,唐詩熟讀了,讀多了,就算你不怎麼會作詩,也沒有吟詩的天賦,但你在特定的場合,在很有詩情畫意的環境下,也會引經據典地隨口誦讀一首唐詩,或不知不覺地誦讀出唐詩的經典句子。例如你在旅遊中看到貴州的黃果樹大瀑布,你驚歎之餘,情不自禁地誦讀起李白的: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

    這就是你熟讀了詩仙這首詩的“驚豔”表現了,此情此景是不是增加了你旅途的雅興呢?提高了你的語言品味呢?這就是所謂的“不會吟詩也會偷”了。這個“偷”字很明顯就是引用的意思,而民間用“偷”字只不過是形象化而已,就是隨手拈來了也!

    有一晚上,我加班加到八點多,在回家的路上,遠遠聽到狗的吠聲,天很冷,也下起了小雨。我自言自語地:“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同事笑起來了,她雖然不知道是劉長卿的詩,但都覺得很合適當時的境況。這也許就是“不會作詩也會吟”吧。

    這裡提到的“熟讀唐詩三百首”,其實“三百首”是一個虛數,並不代表就是熟讀整本唐詩,指的是熟讀相當數量的唐詩,也理解其大致的意思和意境。當你有這樣的基礎,在遇到相似的境況時你就會像唱歌一樣,哼出一小段來“贈景”啦。最常見的,大家都感悟過的例如:“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講到初讀唐詩,本人覺得不妨讀“兒童版”的《唐詩三百首》。因為裡面不但有簡單的註解,而且還有讀音和聲調,對初學者掌握唐詩的平仄,押韻是有一定的幫助的。唐詩宋詞是國學的精粹,熟讀唐詩不但能提高人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能提高人的語言藝術,語言品味,和幽默感。提高人的文化素養,以及寫作水平。感謝先賢們留下的文化瑰寶。

  • 7 # 老街味道

    問題:如何理解“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句話?

    ......

    前言

    閱讀學習詩作詩的基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這個意思,但是這種說法對於古人來說是有道理的,用在今天就不合適了,因為這裡有一個基礎條件,就是現代人關於作詩的基本知識不甚瞭解。

    一、蘅塘退士記錄的諺語

    《唐詩三百首》的作者蘅塘退士(孫洙)是乾隆十六年進士,他在《唐詩三百首》的序言裡寫到:

    世俗兒童就學,即授《千家詩》,取其易於成誦,故流傳不廢。但其詩隨手掇拾,工拙莫辨,且止五七律絕二體。而唐、宋人又雜出其間。殊乖體制。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作,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錄成一編。為家塾課本,俾童而習之,白首亦莫能廢。較《千家詩》不遠勝耶?諺雲:“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以是編驗之。

    蘅塘退士自負地說,我的《唐詩三百首》,不是遠勝於《千家詩》嗎?所以他引用了一句諺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請用我蘅塘退士的這本書來驗證這句諺語吧!

    二、古人為什麼可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關於學詩之法,元朝詩人楊載在《詩法家數》說:

    詩有三多,讀多,記多,作多.

    楊載認為,如果要做好詩詞功夫,一定要多讀、多記,但是還要多練。“熟讀唐詩三百首“就是”讀多、記多“記多的意思,至於”不會作詩也會吟”是有講究的。

    唐朝的讀書人因為科舉的原因,一定要學習近體詩的創作,否則考不了進士。因此詩詞創作的基本功訓練是讀書人啟蒙的內容。例如駱賓王七歲詠鵝,杜甫自誇:

    往昔十四五,出遊翰墨場。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九齡書大字,有作成一囊。”《壯遊》

    雖然元朝明朝很長一段時間科舉不考近體詩創作了,但是讀書人學詩是必須掌握的技能,清朝康熙年間恢復了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蘅塘退士編寫《唐詩三百首》的時候,已經恢復詩賦取士很多年了,讀書人和唐朝一樣必須學習作詩。

    ”不會作詩“的讀書人應該是不太善於作詩,而不是根本就不會作詩,所以說他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是有道理的。

    三、現代人為啥不可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現代人熟讀唐詩宋詞的人太多了,有幾個能填詞作詩呢?原因並不是現代人笨,而是我們不學習作詩的基礎知識了。

    唐宋到清朝考的試帖詩大多是五言排律,例如白居易在貞元十六年(800)省試的試帖詩是《玉水記方流詩》:

    良璞含章久,寒泉徹底幽。矩浮光灩灩,方折浪悠悠。

    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似風搖淺瀨,疑月落清流。

    潛潁應傍達,藏真豈上浮。玉人如不見,淪棄即千秋。

    這種詩第三句到第十句要兩兩對仗:

    矩浮--光--灩灩,方折---浪---悠悠凌亂--波紋---異,縈迴--水性---柔

    還要黏連例如”折、亂“。這些知識對於今天沒有學習過的人來說不可能做對,而對於古人來說如同九九乘法表一樣必須掌握。

    所以對故人來說”不會作詩也會吟”是可以的,對於今天的人來說“不會作詩也會吟”不太可能,因為大多數人只會作順口溜而已。

    結束語

    下面做個小實驗,不分什麼古體詩和近體詩(即格律詩),只需要把下面的幾首符合舊體詩基本條件的詩判斷出來就可以。

    1、澗草因風隔夜生,柳溪收雨帶煙徑。無人野渡空舟畔,坐聽黃鸝深樹鳴。

    2、紫塞倚天風,橫戈雪滿冰。單于望躑躅,殺氣角聲中。

    3、天風吹落角聲寒,明月孤城回首看。今日洗兵歌舞地,雁書不寫遠征難。

    這三首是老街自己寫的絕句,有的詩不符合舊體詩最基本的規則。對於學過詩的人來說非常簡單,但是對於沒有學過舊體詩創作的人就有點難度。您看看上面哪一首是對的?

    如果能判斷出來的人才有資格說”不會作詩也會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毒雞湯到底坑了男人還是坑了女人?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