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都肉多多
-
2 # 幻馨June
經常有些家長會說: “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成天跟在你後面洗衣服,我是你的傭人啦!” “你玩不夠啊!作業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噢!”“你看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 這些語句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徵——指責和埋怨。這些孩子肯定不喜歡每天聽到。
-
3 # 三土媽媽
指責埋怨,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孩子的心理。
前段時間孩子在電梯裡突遇電梯故障,和我一起被困在電梯裡了,於是後來孩子對坐電梯有了心理陰影,每次上電梯前都會問:“電梯會壞掉嗎?”,每次我都認真的回答她沒有關係,工作人員已經檢查過了。最近我父母來了,遇到孩子擔憂的問電梯會壞掉嗎?他們就會指責她怎麼膽子那麼小,多大個事就嚇成這樣……結果這樣的話對於緩解孩子的焦慮情緒一點正面作用都沒有,孩子現在不僅更加擔憂了,甚至還會說“媽媽,我膽小,我是膽小鬼!”
哎,接下來我得花大量時間來慢慢讓孩子去掉這個帽子,想想都頭疼。
-
4 # 太原無痕
孩子最不喜歡的溝通方式有命令式的,指責式的,打擊信心式的,還有就是填鴨式的。不管孩子的感受全按自己的想法一股腦和孩子溝通:做的不好就指責打擊,不聽話就命令,你說孩子能喜歡嗎?
-
5 # 佛系育兒先育己
嘮叨是一種重複刺激,會在聽者的大腦皮層產生保護性抑制,也就是你越說,孩子越不聽,甚至還會發生衝撞。
把他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自家孩子身上,這與兒童的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從而把孩子的情感取向推向對立面。
對一些“小苗頭”大驚小怪,把孩子喊到一旁“單獨提審”,憑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這種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測的行為會令孩子極為惱火。
有些家長喜歡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數落孩子,這樣做會挫傷孩子的自尊,還可能使孩子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
有的家長愛拿別人的優點與孩子的缺點相比,希望以此刺激孩子進步,但往往事與願違。因為這樣做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孩子情緒低落,思想消沉,甚至一蹶不振。
教育孩子需要修養,做一個和孩子同行的夥伴。
-
6 # 威巖媽咪家
我們將心比心,孩子也希望自己能被理解的,人人都不希望自己被強制冤枉,孩子更是這樣,即便孩子貪玩不學習,孩子自己也希望被理解。所以,孩子最不喜歡的應該是家長的自以為是,只是打著為孩子好的旗號,要求孩子這樣那樣,孩子是存有怨氣的。只是孩子的能力有限,沒本事反抗。特別是父母對孩子嘮叨式的溝通,這是孩子最受不了的,沒有人會喜歡被嘮叨,所以父母切忌不要看孩子不順眼就嘮叨個沒完。還有就是對孩子野蠻強制性的管理,強制孩子這樣那樣,孩子沒有還價的餘地,必須要服從。這些都是不適合和孩子溝通的方式,家長一定要正確對待。
-
7 # 加油了媽媽
第一,孩子不喜歡家長做不到的事情要求自己去做。家長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睡懶覺,要求孩子寫作業自己去看電視
第二,孩子不喜歡被家長大喊大叫。孩子喜歡平等的交流方式,不喜歡家長利用權威嚇唬孩子,孩子不聽話就大聲訓斥。
第三,孩子不喜歡家長不守承諾。說到做到,家長說話才有威信。答應了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飯,孩子才能相信家長,有安全感。
第四,孩子不喜歡家長用命令式的語氣。
第五,孩子不喜歡家長總是批評沒有鼓勵。
第六,孩子不喜歡家長總說別人家的孩子好。孩子也會比較誰的家長好。
-
8 # 青欖教育
孩子最不喜歡的溝通方式有哪些?著名育兒書《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中提到,錯誤的溝通方式大致有以下幾種:
不願傾聽,急於否定式
這種對話在很多家庭中普遍存在:
孩子:“我的水筆被偷了。”
媽媽:“你確定是被偷了?肯定是被弄丟了,你總是喜歡丟三落四。”
孩子:“這次作文好難。”
媽媽:“哪裡難了?你肯定是上課沒認真聽。”
孩子:“等外公外婆來了,我們可以帶他們去野生動物園。”媽媽:“去什麼野生動物園,你自己想去罷了。”孩子試圖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向家長分享開心或不開心的事,家長聽都不聽,就一口否定,孩子自然就不願意再說。
不懂共情,忽略感受式
一位朋友的孩子幼升小前統考沒考好,很沮喪。
朋友努力開導:“一次考砸沒關係,繼續努力就沒問題……”講了一通大道理。
孩子默默聽完,最後委屈地說:“道理我明白,也知道怎麼做,只是想說說不痛快,你聽聽就好。”
朋友學過心理學,明白自己太焦慮,沒有接納孩子的情緒就評判給建議。
幸虧平時親子間溝通良好,孩子說出了真實想法。換別的孩子大概會認為,心情糟求安慰還換來嘮叨指責,以後不說為妙。
這樣的事多幾次,孩子就會對父母“一鍵遮蔽”。
只看成績,雞同鴨講式
這種雞同鴨講的溝通場景,在孩子上了小學以後的家庭中很常見。
孩子:“媽,你說我扎馬尾好看,還是把頭髮剪短好看?”媽媽:“你作業寫完了?儘想些有的沒的!”孩子:“今天足球比賽我射門成功,直接幫我們隊扭轉局面,贏了比賽。”爸爸:“射什麼門?你這次期中考試又退步了,再這樣下去,球不能去踢了。”孩子在說A,家長在說學習成績,孩子在說B,家長也在說學習成績。
孩子感受到的只有壓迫裹挾沒有關愛,於是對父母關上心門。
回覆列表
一、指責埋怨型溝通
在小武的家裡,常常會聽到小武媽說:“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成天跟在你後面洗衣服,我是你的傭人啦!”、“你玩不夠啊!作業又不做,我看你哪天才能成人!”、“你看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這些話語。這些話裡都體現出一個共同特徵——指責和埋怨。
然而這種指責埋怨型的溝通往往會使家庭中形成“家庭相互指責黑三角”,在這樣一個“黑三角”中,每個人都有可能有一個較為固定的指責物件,家庭問題往往在相互指責和埋怨中不了了之、不歡而散,問題最終並未真正解決,成為一個未了結事件遺留下來。
溫馨小提示:換個方式說話
正所謂“雨天背稻草,越背越重”。家庭中存在未了結的事情只會越來越多,家庭生活越是會顯得沉悶或緊張,危機四伏。這是一種很具破壞功能的家庭溝通模式,被指責者要不逆來順受,要不一味逆反、攻擊性強,對子女人格的成長極為不利。所以,應該少點指責多些關懷,嘗試換一個方式,例如“你桌子亂的,就不能收拾收拾!”可以變成“孩子,桌子有點亂,要收拾乾淨,做一個乾淨的小孩子才惹人喜歡吖。”
二、遷就討好型溝通
在小靜的家裡,就會常常聽到:“啊呀!媽媽不知道這個菜你不喜歡吃,將就著少吃點。你想吃什麼?我明天就去買。”、“怎麼?我給你買的這個圓規是小學生用的?對不起,我明天再去重買。”……這些遷就的話語,這樣導致小靜漸漸養成一種嬌生慣養的壞習慣。
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通常表面都會讓人感覺一團和氣,但卻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令孩子變得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性格特點。另外,這種溝通同樣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是透過迴避問題來“解決”問題,也是一種缺乏建設性功能的溝通。
溫馨小提示:不要百分百滿足要求
如果寶寶在這種遷就討好型溝通模式中,容易形成任性,只要父母遷就自己,自己卻很少遷就父母。爸爸媽媽愛孩子的話,就要將孩子作為一個能承擔自己責任的獨立的人來愛,而不是遷就和討好孩子,一直溺愛著孩子,這樣會把孩子寵壞。
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可以百分百滿足,要讓孩子學會自己努力爭取自己想得到的東西,如果他們想要玩具,可以讓他們幫自己洗碗,做做家務活,完成後才獎勵他們等辦法,這樣可以避免孩子養成嬌慣的惡習!
三、打岔囉唆型溝通
在小白家,你偶爾會聽到:“媽媽。明天我們春遊,老師說每人要交5元錢。”“又要交錢了?從你上學到現在,我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錢了。我們那個時候春遊,就帶上一瓶白開水、兩塊燒餅,自己走到郊外,根本不要買票。你看看現在,一個月光水電費就是好幾十,春遊要交錢,你肯定還要帶點零用錢,錢不好掙啊……”簡單的一句話,卻引出那麼多的話和事。這種囉嗦型的父母通常都是表面像處理孩子的問題,實際上卻在處理自己紛亂的情緒。
一般情況下,這種打岔囉唆型的父母不太關心孩子真正的情感,自己被許多意義不大的瑣事纏繞,給孩子最大的感覺是嘮叨、煩人。這種溝而不通的表現是表面上雙方都在說話,而且可能持續較長時間,但資訊根本沒有交流,一方是家長在喋喋不休,另一方是孩子則陷入煩躁,焦慮,盼望著這種嘮叨早點結束,家長說了什麼根本沒有聽進去。
溫馨小提示:對孩子要多用心少囉嗦
這種絲毫無效的溝通,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會造成孩子出現青春期問題,出現逆反和牴觸,值得注意的是,這時孩子牴觸的是家長的嘮叨,而不是家長所說的內容。這時家長千萬要明白,是您的嘮叨使孩子在拒絕您說的可能是非常有道理也非常重要的話哦。對孩子,要多用心,少嘮叨。
四、超理智型溝通
最後一種是是在曉曉家,“媽媽,我要買活動鉛筆。”“為什麼要買?”“原來那個壞了。”“剛剛買的怎麼就壞了?你怎麼這麼不愛惜東西?”,“好了,下次可不準再搞壞了,小孩子要知道愛惜物品。”,類似這種超級理智的對話,在這種超理智型的溝通中,父母“教育”意識、“規範”意識過強、戴著過濾鏡看孩子,孩子的一切成就、優點都被過濾掉,剩下的只有缺點和危險,父母在任何時候都不忘了敲打、警示、規範孩子。
這是一種嚴重缺少孩子感情的溝通,特別容易產生親子感情障礙。對孩子的影響有時會看到不少眼前的“良好”效果,但從長遠來說,對孩子人格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親子矛盾往往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爆發出來。
一些孩子在整個學校期間都可能是一個十分規矩的“好學生”,但在進入社會的關口或以後,可能出現種種適應障礙。而刻板、缺少熱情、固執、偏執、社交不良等等,也往往會成為在超理智型家庭溝通下長大的孩子的人格特點。
溫馨小提示:多詢問孩子的需要
例如當孩子提出要買新文具的時候,父母可以用關心的語氣去詢問:“舊的文具壞了嗎?媽媽給買一個質量好一點的好不好?”等語句。一來可以詢問到孩子要買文具的理由,二來可以表達出自己的關懷,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
以上就是孩子最討厭的溝通方式,有時候父母在無意之間會用到這些溝通方式,會對孩子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各位父母在溝通的時候要多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