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吐槽機
-
2 # 野望史今
德國社會是有系統性矛盾,走向法西斯有必然的因素,希特勒死的早,那繼任的還會是法西斯。本文深度解讀德國日本挑動二戰的原因,有興趣者請仔細閱讀。
二戰的兩個主要起源地德國和日本,都是在19世紀透過自上而下的改革而走向強國之路的。在改革中,日本的藩主和德國的容克地主發揮了巨大作用。在之後的德國和日本的經濟騰飛中,藩主和容克地主,成為了國家統治階層。
由於藩主和容克地主擁有土地,在改革中又處於統治階層,故德國和日本都沒有進行徹底的土地改革,只是將土地賣給德國和日本的農民,農民為了獲得土地,不得不借債買地,導致德國和日本的農民階層負擔極其重。
由於德國和日本國內負擔重,導致他們的抗風險能力很差,一旦出現經濟危機,就有破產的危險,會大大的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如果有一個心向人民的政府,從藩主和容克割肉補償給農民,就可以穩定社會。
但是之前說過,容克和藩主,是統治階層,讓他們割肉,無疑是與虎謀皮。所以德國和日本的統治階層,選擇禍水外流,給大眾洗腦,讓德華人相信是猶太人讓德國崩潰,所以猶太人該死。日本則是畫大餅,告訴日本人打下中國就有好日子過。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和日本最終走向法西斯和軍國主義,希特勒只是借這個東風上臺而已。在1929年後德國經濟崩潰,嚴重的通貨膨脹導致德華人民陷入飢餓的狀態,人民是不會選擇乖乖餓死,是會選擇搞點事出來的。
無非是選擇是怎麼亂,如果上臺的希特勒選擇打擊容克地主,把他們的糧食、土地分給德華人民,這樣是可以平息德華人民的怨氣。不過這樣做,有一句話可以很形象的概括“打土豪、分田地”。
但是希特勒上臺本身就是德國容克的選擇,也就是說容克地主已經選擇對外戰爭來緩解國內矛盾,希特勒某種意義上講只是被容克地主選擇的執行者。
正因為容克地主和藩主階層對於二戰爆發有很大的責任,在二戰後,盟軍對容克和藩主嚴厲打擊,進行了徹底的土改,容克地主失去存在的土壤,就此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歷史有時候就是這麼弔詭,無論社會怎麼發展,一旦經濟危機就可能是“法西斯、軍國主義”和“打土豪、分田地”這兩種方法二選一了。
羅斯福選擇了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改革,希特勒選擇了法西斯。而作為未進行徹底土改的印度,莫迪老仙會怎麼選呢?咋們可以拭目以待。
-
3 # 漩渦鳴人yy
《凡爾賽和約》簽訂的時候,當時很多人都說的一句話說,這不是停戰,這是20年的休戰!為什麼?因為各個國家對於德國的剝削都太狠了,尤其是法國,美國雖然做了一個簡單的宣告,並且鼓勵大家對於德國公正公開的審判,但是人心是貪婪的,哪個人不想多拿點東西,哪個人不想讓別人少拿一點兒東西?法華人更是摩拳擦掌,想要把德華人置於死地 這個時候你去追求公平,天方夜譚!誰有能力去管的住?法華人和英華人。
此時此刻,德國本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羸弱不堪的殖民地經濟,就因為《凡爾賽合約》徹底崩壞,再加上美國的金融海嘯危機席捲全球。德華人的馬克幣連廁紙都不如!
當解脫的希望和生活的重壓擺在面前的時候,大多數人選擇去信仰!生活所迫,沒有辦法,如果說能夠湊合的過誰願意去戰場上丟棄幸運,但是列強逼的太緊了。列強每逼進一步,等於在德國的怒火上面澆了一勺油,這種怒火不會隨著時間消散掉反而隨著時間不斷地越來越旺,越來越大。
所以說德華人發動或者是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完全沒有辦法避免掉的,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殖民主義盛行,以後所留下來的一個毒瘤,在加上當時前蘇聯崛起,英國和法國急需有一個替罪羊,去替他們制衡前蘇聯這個工業巨人,德華人就是最好的人選,所以說德華人的崛起最後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是說偶然,而是必然。
那有人就會說了納粹黨應該不會崛起吧,它畢竟不是一個神話組織,沒有那麼神話呀!
你就太小看三人成虎,這一個成語了。
有人會問,正合希特勒上臺有什麼區別?希特勒的上臺是帶有目的性的,同時希特勒這個人戰略眼光和提升政治經濟,軍事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也就是說,如果換成一個庸才上臺和換成一個希特勒上臺,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華人的慘敗將會有兩種不同含義的解釋。
希特勒有自己的戰略眼光,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能將德國帶到了那樣一種高度上面。但是如果上來一個平庸之人呢?德華人的失敗估計會更快,德華人死的會更多,德華人會失去更多東西。
這就是希特勒上臺和其他人上臺的不同之處。
但是無論如何,德華人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動種族主義將種族歧視進行到底,稱一點是不可爭議的事實,也是不可避免的。一個歷史必然結果,在合約簽訂,當法華人急不可耐地將德華人肢解的那一刻起,德國和法國之間的樑子就已經結下了。這個惡果遲早會長出一棵參天大樹,將法華人徹底壓垮!無論是誰上臺都一樣的結果。
回覆列表
長刀流血夜
1934年6月30日凌晨,凌亂的腳步打破了慕尼黑凌晨的靜謐,旋即街道上到處是搏鬥和哀嚎之聲,這一天以“長刀之夜”為名,永遠載入德國曆史。此時格雷戈爾·施特拉塞有點驚訝的看著萊因哈德·海德里希,不明白這個劊子手找自己有什麼事。
海德里希用海藍色的眼睛打量了這個中年男子一會,嘴角扯出冰冷的弧度,扭頭就示意下屬動手,沉悶的槍聲在室內迴盪,子彈擊穿了施特拉塞的動脈,鮮血帶著心臟的韻律噴湧,呈現出一種殘酷的美感。
英俊的蓋世太保首領阻止了手下補槍,繼續帶著冰冷的笑容凝視施特拉塞,直到一小時後男子因失血過多嚥氣,海德里希都沒挪開目光,就那麼饒有趣味的欣賞著,屋子裡的所有人回憶起這個場景都不寒而慄。
兇猛藥劑師事實上在長刀之夜前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從來不是希特勒一個人的政黨,在這個團體裡不乏可以和他分庭抗禮的大佬,甚至連政治綱領都純在很多分歧。施特拉塞就是其中最強大的一個,在德國北部足以呼風喚雨。
這個藥劑師出身的演說家兼組織家在某些觀點上比希特勒還要激進,希特勒對內只想幹挺猶太人,但施特拉塞是準備連容克集團一起幹挺的。兩人的矛盾在希特勒出獄後納粹黨決定參加選舉時變得不可調和,針鋒相對的鬥爭屢見不見。
希特勒實在無法接受這老兄的觀點,畢竟很多大財團為納粹黨貢獻了不菲的競選資金,結果你丫公開喊出上臺就幹挺他們,這不是作死嗎?可希特勒的組織能力確實不如施特拉塞,在競選前期只能倚重這個炸彈。
成敗戈培爾施特拉塞不止是納粹黨的組織大師,也為這個組織發掘了不少人才,1924年的時候,他找到了一個十分得力的助手。那個有點跛腳的小知識分子擁有極其恐怖的煽動能力,堪稱古希臘的詭辯家,施特拉塞幾乎拿他當做自己的繼承人培養。
剛加入納粹黨的戈培爾十分傾慕施特拉塞的想法,時常硬剛希特勒,甚至痛斥小鬍子是“投機主義分子”,要求把未來元首開除掉。吃到苦頭的希特勒終於曉得戈培爾的可怕,開始拉攏他。
要說戈培爾這貨雖然黑料累累,但不可否認他具備知識分子的理想主義,希特勒對他的策反很簡單,你好好想想施特拉塞那套東西的根子究竟是什麼?是不是馬克思的東西?馬克思那套東西和猶太教義像不像?戈培爾被說服了,施特拉塞的敗局也由此拉開。
脫離納粹黨坦率說施特拉塞本人有一點明顯不如希特勒,他不夠狠,也不夠果斷,1926年戈培爾已經把小鬍子逼到絕境,但他的優柔寡斷給了希特勒喘息之機。利用這個機會希特勒拉攏了戈培爾,重新掌握納粹黨的領導權。
隨後施特拉塞又覺得希特勒已經成為無法解決的難題,如果小鬍子不放棄主張,納粹黨根本不可能在選舉中勝出。於是他在1932年12月5日帶領自己的支持者脫離了納粹黨,這一手再次把希特勒逼入絕境,甚至表示如果垮臺就去自殺。
但這個時候施特拉塞又一次優柔寡斷,沒給希特勒最致命的一擊,結果小鬍子奇蹟般的取得了興登堡的支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這下形勢立刻逆轉,施特拉塞只能辭去國會職務,等著長刀之夜到來。
如果他贏了或許真的是性格決定命運,起碼在吐槽機看來施特拉塞不可能擺平希特勒,連自己的助手都被策反,這仗還怎麼打?不過如果他真的贏了的話,也許對世界是一件好事,但德國一段時間內絕對不會舒服。
根據斯特拉瑟既反猶又反容克,既反共產主義又反資本主義的思路,這傢伙上臺大機率是先打內戰,容克集團絕不會輕易退出舞臺,他們還掌握著龐大的資產。就算斯特拉瑟在工人階級的支援下打贏內戰,那待遇可能還不如當初的蘇俄?
當時德國本來就四面皆敵,先內戰消耗一番,再惹來列強幹涉,那畫面簡直不要太美,唯一的好訊息是大約第二次世界大戰可能不會爆發,起碼歐洲戰場的烈度會小很多,扯淡完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