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君王自稱為“孤”、“寡人”。“寡人”更為常見。
26
回覆列表
  • 1 # 趣百科

    寡人這個稱號是在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常用。而在其後皇帝一般都以朕自稱,寡人、孤則成為一般封君的自稱,唐朝以後的皇帝偶爾也自稱寡人。各代體制習慣雖各有不同,一般被封諸侯王等封君者也可自稱“寡人”,例如作為中國明清兩朝藩屬國的李氏朝鮮的國王自稱“寡人”。那麼古代帝王為什麼自稱為寡人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為什麼叫寡人

    寡人意為“寡德之人”,據說是表示自謙之意,又或者是有無上的權力而有“高處不勝寒”之感,所以自稱寡人。“孤”和“不穀”同樣有自謙之意。如《左傳·魯成公十三年》:“諸侯備聞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暱就寡人。”《孟子·梁惠王下》:“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寡人也可以是古代諸侯夫人的自稱,如《詩經·邶風·燕燕》:“先君之思,以勗寡人。”鄭玄箋:“寡人,莊姜自謂。”

    清代學者趙翼考察了歷史上“寡人”的使用情況:春秋時期諸侯自稱“寡人”,但楚王多自稱“不穀”;而較弱的諸侯自稱“孤”。 諸侯國的卿大夫等這些封君對自己的家臣也自稱寡人,例如季平子、趙簡子、陳成子、孟嘗君、靖郭君等。

    戰國七雄雖自僭越稱王,仍自稱“寡人”,而不用周天子專用的自稱“予一人”。秦末漢初項羽所分封的諸王(如漢王劉邦)等,劉邦所分封的諸王(如齊王韓信),篡漢之前的曹丕,都自稱寡人。漢朝諸侯多自稱寡人。

    東漢末年,群雄袁術、曹操、孫權、劉備等“南面稱孤”,此時“孤”較為流行。而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帝,仍然自稱“孤”不稱“寡人”。北魏、北周和隋朝的諸侯王常自稱為寡人,而梟雄如爾朱榮、高歡自稱“孤”。

    唐朝以後,少有自稱寡人者。如唐朝諸侯軍閥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聯合對抗朝廷,各自稱王,盟主朱滔自稱孤,王武俊等人自稱寡人。唐順宗為太子時,五代郭威未稱帝前,也自稱寡人。

    朕是第一人稱或第一人稱所有格,即“我”或“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離騷:“回朕車以復路兮”,在中國古代專作皇帝自稱,但在商周時代天子卻多自稱予一人。中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在先秦時,諸侯國君主一般自稱“孤”、“不穀”、“寡人”,稱“王”者亦可自稱“本王”,隨著秦朝建立, 嬴政創立皇帝尊號,規定“朕”專作皇帝自稱。這個稱謂從此一直作為中國元首(即帝王)的自稱,直到二十世紀中國帝制終結。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古代帝王為什麼稱自己為朕。

    為什麼叫朕

    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爾雅·釋詁》說:“朕,身也。”在先秦時代,“朕”是第一人稱代詞。不分尊卑貴賤,人人都可以自稱“朕”。據司馬遷《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嬴政統一天下後,規定:“天子自稱曰朕。”從此,一般人不能自稱“朕”了。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朕”,說:“秦以前指‘我的’或‘我’,自秦始皇起專用做皇帝自稱。”但是,這裡要做二點說明:

    第一,“朕”作為第一人稱代詞,在先秦時代並不等於後世的“餘”、“吾”、“我”之類的第一人稱代詞。正像顧頡剛、劉起紆兩位先生在《<尚書·湯誓>校釋譯論》指出的那樣:“朕——甲骨金文中都只作單數第一人稱領格(所有格),即‘我的’。”如:《書·舜典》:“汝作朕虞。”意思是:“你作我的掌管山澤的官員。”《大盂鼎》(金文):“勿廢朕令”。意思是:“不要拋棄我的訓令。”《離騷》:“朕皇考曰伯庸。”意思是:“我的父親叫伯庸。“ 或許有人說,《尚書·湯誓》中有“朕不食言”。意思是:“我不會說話不算數”。許慎《說文·舟部》釋“朕”:“我也”。這些不都證明,在先秦朝代,“朕”也可以等同後世的“餘”、“吾”、“我”嗎?我們認為,今本《尚書·湯誓》已非原汁,難免被後人攙假。秦火以後,僅憑西漢儒家學者伏生口授,打上漢代烙印是十分可能的。許慎是東漢人,他對先秦詞義的理解就更難確切了。

    第二,“朕”字,自秦始皇開始為皇帝的專用詞,這是普通的情況,但有特例,那就是至尊若皇太后也可以自稱“朕”。例如《後漢書·和殤帝紀》:“皇太后詔曰:‘今皇帝以幼年,煢煢在疚,朕且佐助聽政。”

  • 2 # 談史論新

    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君王自稱為“孤”、“寡人”。“寡人”更為常見。

    孤人”是東周以前王的自稱,孤,古代諸侯、君王的自稱謙詞。春秋時,諸侯平常自稱寡人,有凶事則稱孤,後來逐漸演變為無區別。秦漢時君王稱孤者較少,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有些割據一方的首領,也自稱為孤。  

      實際上,先秦時期這兩個詞通常作為 “王侯”的自稱,而不是天子。

      先說“孤”。“孤”本指幼年喪父(母)的人,成為有喪事之大國諸侯的自謙,或庶方小侯的自稱。

      《左傳.莊公十一年》:“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 《禮記.曲禮下》:“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 《史記》、《漢書》文內未見有稱孤,後漢時地方割據者僭用為自稱。東漢曹操《讓縣城自明本志令》:“若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所以,‘孤’本為諸侯之稱,到了漢末及三國群雄之割據僭竊者開始自稱為“孤”。

      “寡”,少也。“寡人”,寡德之人也,也有 “寡德”、“寡君”,皆是先秦時期諸侯的謙稱。《左傳·隱公十一年》:“(鄭伯)曰:‘天禍許國,鬼神實不逞於許君,而假手於我寡人。’”這是諸侯對別國的謙稱。《禮記.曲禮下》:“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 這裡是諸侯對本國臣民的謙稱。

    秦始皇繼位後曾使用一段時間寡人自稱,後棄用,而自稱為“朕”。 “寡人”漢以後出現較少, “孤”的使用時間較長,魏晉之時流行為王公自稱之辭。

  • 3 # 亦詩詩

    感謝小秘書邀請! 古代皇帝自稱孤家、寡人應該有這幾個意思:1、寡人,即為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中國古代講究“以德治國”,“以德配天”,就是說君主、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上天只會把天下給有德的人,君主、諸侯王如果失德就會失去尊貴的權位,所以君主、諸侯王就謙稱自己是“寡人”。2、因為皇帝高高在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人在地位和權力上與他對等。人說伴君如伴虎,所有人在他面前都戰戰兢兢的,沒有朋友,沒有可以傾訴的人,所以自稱是孤家寡人 。3、夏朝之後王位採用世襲制,只有老王爺死了,兒子才能繼承。所以大凡諸侯國王都沒有父親。孟子曰:幼而無父曰孤。所以君主自稱“孤家”“寡人”表示自己是孤兒。

  • 4 # 無限輪迴

    孤家、寡人,是古代君王自謙的稱謂。

    1.字面理解。古人的稱謂,一般分為尊稱和謙稱。稱呼別人,一般都是尊稱,如:愛卿、令郎、仁兄等,稱呼自己,一般都用謙稱,如:在下、鄙人、愚兄。君王稱呼自己,所用謙稱一般都是:孤、寡人。孤,指幼年喪失父母,單獨一人,如:孤兒。寡,就是少。君王一般只有一個,因此,引申為君王的自稱。一方面表示自己的地位獨一無二,另一方面,表示自己薄德寡才,謙虛一下。

    2.孤家寡人的歷史。自春秋時期,就開始有此稱謂。如,《呂氏春秋》:君名孤寡。《老子》:侯、王自謂孤、寡。這兩個稱謂,早期是侯的自稱。《禮記》:分封的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對老百姓,自稱曰“寡人”。邊遠地方的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說人話就是:周嫡系諸侯國的諸侯自稱“寡人”,四夷的諸侯自稱“孤”。

    3.天子的稱謂。《禮記》:周王作為天子,曰“予一人”。這是天子的專用自稱。後來,秦始皇曾用“寡人”作自稱,後來,李斯建議:天下皆朕,皇權獨尊。朕就是我的意思。建議皇帝用“朕”指代自己。後來,秦始皇就不用“寡人”而用“朕”了。《史記·秦始皇本紀》:天子自稱曰“朕”。而以後的王公,則多用“孤”。如三國時期曹操、劉備、孫權,均自稱為“孤”,而不用寡人。自唐朝以後,很少再用“寡人”了。

  • 5 # 紅黑聖西羅

    首先,先要弄清孤和寡的意思,還有君王皇帝自稱孤、寡的原因。

    孤:我是孤獨的,我是光桿一個,沒有左膀右臂。 寡:我沒有援助,沒人幫我,一個人奮鬥很苦。

    統治者自稱孤、寡是很為了顯示皇帝是孤獨的,沒有朋友,沒有可以傾訴的人,是孤家寡人。坐在龍椅上,四邊不靠,什麼事都得靠自己了。

  • 6 # 坐看雨收雲散

    看電視劇中,帝王都是稱自已為孤,或寡人,而普通人就不能稱孤道寡,孤和寡為什麼只有古代帝王能自稱呢?孤和寡究竟是什麼含義呢?-

    中華民族謙虛的美德體現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稱乎自已謙卑,稱呼別人尊敬。比如向別人介紹妻子時稱賤內,向別人介紹兒子們時稱犬子。稱呼別人時稱貴姓,貴庚,貴鄉,貴公子,尊父,尊母,尊府等。孤和寡是皇帝的自謙。孤,代表沒有夥伴,朋友,獨一無二,孤單等含義。表示皇帝因獨一無二內心狐獨的意思。寡,有人說是寡德的意思。但是我認為寡人的含義不應是寡德的人的含義。寡婦的寡字是什麼意思呢?寡婦是指沒有了丈夫的婦人,寡應是沒有了丈夫解釋,古人講三綱五常,夫為妻綱,夫是妻子的天,對妻子有絕對的支配權,寡婦就是沒有了這種被支配的獨立婦女。所以就有了寡婦再嫁自已做主的權利。寡字的含義應該是沒有了約束和被支配義務的人。寡人也就是,不受約束和被支配的人。皇帝應該是不受任何人的約束,和任何人也無權支配。皇帝自謙時,往往為孤,或孤家,而非稱孤人。而自呼寡人而非寡×。

    古人自謙也僅限文人之間,官場之上。有一個笑話就是關於文人自謙和文盲的故事。有一捐官縣令去見上司,閒談中提及上司兒子的事情,上司就說,犬子如何如何,上司禮貌反問令郎幾人?這人心想,上司稱呼兒子為犬子,自已官小,不能比上司高,就答道,只有三個王八羔子。上司呃然……?

    孤家寡人的稱呼,都被歷史的大潮淹沒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變成平等關係啦!日常稱呼也變成,同志,先生,老師,老闆,領導等,但是,問別人名姓時,仍然是以尊姓大名來表示尊敬友好。是嗎?丫1

  • 7 # ww3721王建文

    古代君王稱孤寡人的自稱無非是寵絡人心,自我小小,鞏固政權的謙虛罷了。歷史很久。早是春秋戰國時各個諸侯王平時自我謙虛的自稱。有我是無德無能,沒有朋友的孤寡少德之人的自小.。《左傳》有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惡。《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乾等可予不。《世說新新語》也有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已經到了諸侯夫人也可以自稱寡人的時代。《詩,邶風》先君之恩以勖寡人就是講衛莊公夫人莊姜可以寡人自稱。見寡人自稱很普遍的。從漢至五代的王爺們,各地的割劇政權的將領和諸侯王都有如此自稱。劉邦為漢王時,韓信為齊王時,楊廣為晉時,都以寡人自稱。從歷史可見由於秦始皇統一了中國。使本來用普遍用朕代表的我的稱呼,被他和李斯的幫助下,制定了一系列的三公九卿管理制度。其中就包括只有他自己和以後皇帝天子專用”朕“,以高高在有高無上的權力,沒有人在地位和權力和皇權對等。從此天下不能再朕了,唯皇帝專用了。孤也是春秋戰國時的諸侯王們自謙的稱呼。但用的稀少,只是到國家和自己遇到兇險的時候,才自稱孤人。平常時都以的寡人自稱。並不是到處稱孤的。現在電影電視劇隨意地,使皇帝諸侯將領都亂用朕孤寡的,境界不符合歷史情境。中國歷史長久,禮樂繁重,稱呼更是雲山霧海。加上民族重多,當然有學舌之人亂用之時。但大禮無可亂用。

  • 8 # linux每日談

    這兩個詞的全稱是“孤家寡人”,是古代王侯或者小國國君的謙稱,那為何要以這麼悲慘的詞語來形容自己呢?本文透過三個方面給您分析下原因。一、自謙

    中國是禮儀之邦,由於文化底蘊深厚,因此稱謂和稱呼是五花八門各不相同,比如明明是自己最喜歡的寶貝兒子要謙稱為“犬子”,對自己的結髮妻子妻子要稱謂“賤內”,令人很費解是吧?可古人偏偏喜歡這樣做,如題,從春秋時期開始,達官貴族就開始稱呼自己為孤家、寡人,要知道在古代,鰥寡孤獨是最悲慘的四種人,使用孤和寡稱呼自己是多麼不吉利的詞語啊。我覺得,也許高高在上的人,畢竟曲高和寡,只有把自己稱謂貶低的謙稱,才能與臣子、百姓同樂吧。

    (網路配圖 古代君王多稱自己為“孤”或“寡”)

    二、自嘲

    古代王侯,天下莫為王土,君王掌管著生殺大權,可以說在封建社會,君王就是至高無上的代表,因此他們總想著找一些詞語來形容自己的地位,成為自己特有的標籤那最好。眾所周知,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就將以前老百姓經常用的“朕”字佔為己有,只有皇帝能用“朕”字,老百姓從此不能再說了,再說就殺頭。和秦始皇的想法一樣,孤和寡便是君王自嘲的一種發明,他們認為既然我高高在上,全天下都是我的,我必定是孤獨的,能治理這麼大的天下,其實品德也是很高的,可出於謙虛也好,自嘲也罷,便取了也寡字,意為寡德自人,也可能是借鑑了經典著作《老子》中"貴以賤為本"的說法吧,總之,更多的是自嘲的說法。

    (網路配圖 秦始皇自稱為“朕”)

    三、自誇

    遙不可及的君王,是一人至高無上,全天下人在下的霸主,其實他自稱什麼都無所謂,在古代,誰敢議論皇帝?誰敢嘲笑皇帝?那在整個世界、宇宙中,就一個皇帝,能不獨孤嗎?能不寡德嗎?因此,我覺得這種稱謂更多的是對自己的變成誇讚,為什麼孤獨?因為皇帝有能力治國有方,將全天下統一了,沒有別人能和皇帝平起平坐,那我不孤獨是孤獨,皇帝就是想說,我也不想孤獨,只可惜世界上想不讓我的孤獨的人都被我滅了或者說還沒有出生,誰叫我君臨天下呢。因此我覺得自誇的成分更多一些。

    其實無論如何理解“孤”、“寡”,實際上都離不開兩個關鍵詞,那就是“封建社會”和“君臣禮儀”,無論皇帝怎麼稱呼自己都是經過精心細選的,也許更深的含義只有居高臨下的人才能真正的理解吧。
  • 9 # 張律明

    老子有自己的高論,他在“老子.三十九”道中說到: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就是說:顯貴們應該以百姓為根本,高官以下民為基礎,所以自謙為孤寡,是爭取臣民的擁護。

    古代的稱謂是嚴格的尊卑秩序,以及古人對禮制的重視。而現代社會,封建社會的三綱五常被打破,古人的稱謂也漸漸地淹沒在歷史的文獻之中了。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曾經看過一個吐槽,說英語中“我”只有一個“I”,然而中文裡卻有一大堆,如吾、餘、在下等等。說這個只是想說明一下中文裡面稱謂的豐富,這不僅適用於普通人,同樣也適用於古代的那些君王。

    古代的稱呼一般分謙稱、敬稱以及蔑稱等,謙稱對己,如寒舍、犬子、賤內、拙荊,而敬稱和蔑稱都是對別人的,如令堂等。

    孤和寡人是古代君王的自稱,孤和寡這兩個字都不是什麼好字,孤指沒了父親的孩子,後來引申成為沒了父母,而寡更是眾所周知,也很慘。那為什麼古代君王還要這樣自稱呢?

    先來說孤。孤是大國諸侯喪期的自謙之稱,意思很明確,家裡有人沒了(一般是父母)。還有邊遠方國諸侯君主的自稱。

    據《左傳.莊公十一年》記載:“且列國有兇,稱孤,禮也。” 在《禮記.曲禮下》也有記載:“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國曰‘某人’,於外曰‘子’,自稱曰‘孤’。”

    到了秦漢時期,王侯少有自稱孤的,《史記》和《漢書》都沒有記載,但是到了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有些割據者會以此為自稱。如魏王曹操那句“若使天下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再說寡,寡有少的意思,寡人,即寡德之人,也有 寡德、寡君等說法,都是先秦時期諸侯的謙稱。《禮記.曲禮下》同樣記載:“諸侯見天子,曰‘臣某侯某’。其與民言,自稱曰‘寡人’。”

    諸侯使用寡人之稱一直沿用到最後一個諸侯——秦始皇,在繼位以後,秦王政使用了一段不短時間的寡人自稱,後來其他諸侯都給他滅了,用寡人沒什麼氣勢,於是改而自稱為朕,諸侯也成了皇帝。

    寡人在漢以後出現較少, 孤則在魏晉之時又流行起來。

    按照傳統觀點,孤寡都是王公自謙之稱,也就是講禮貌的原因。古人講究高抬人,自降己,稱人以德,自稱就以不德。

    另外據《老子》記載:“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不榖是不善的意思,也是自己罵自己,是諸侯的自稱,不過出現的次數很少。按照老子的意思,諸侯好像是受虐狂,什麼不好就自稱什麼,但人家不過是以賤為貴而已,越是尊貴自稱越賤,反而以之為貴。

  • 11 # 阿慶還是阿慶

    首先,《禮記.玉藻》記錄為“凡自稱,小國之君曰孤”。這樣可以理解為,從中國歷史有朝代以來,對於諸侯國的君主“孤”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稱呼。

    在對於天下共主如周天子,則一般稱呼自己“予一人”,或者“不穀”,作為諸侯長的謙稱,可見與諸侯以示區別。而到了後來,周王室逐步衰落,諸侯國中的春秋五霸也曾經使用過,楚國在儹越稱王之後一般也稱呼自己為“不穀”,可見楚國對於自己國力的充分自信和對周天子的不尊重。

    “寡人”這個詞用的更為廣泛,但是也有一些使用人的特點。第一個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國王,除了用“孤”這個稱呼,更多的是“寡人”,到了後來,從秦末時期開始,在劉邦當漢王時,韓信當齊王時,都自稱“寡人”。另外,秦始皇之後,當太子還沒登基稱帝的時候,一般也自稱“寡人”,如唐順宗當太子的時候,就是這樣。五代十國還有漢末三國初期,曹操、劉備、孫權在稱帝之前只是“王”,所以他們一般也自稱為“寡人”。

    “寡人”,意指“寡德之人”,就是說在道德方面做的不足的人。中國古代從周朝開始,注重禮樂,君主和諸侯王的權位是上天賦予的,但是如果君主或者諸侯王失德則會失去尊貴的地位。他們便以“寡人”自稱,以示謙遜,而自己始終在不斷提升自己。後來的諸侯王們便通常使用這一約定俗成的稱呼了。

    到了秦始皇之後,皇帝一般自稱為“朕”,朕,也是“我”的意思,但是秦始皇用權力約定,以後只有皇帝可以自稱為“朕”,事情也就這麼定下來了。

  • 12 # 歷史鹹談

    古代君王都是稱孤道寡。這個不是他們想這樣的,人本來就是群居動物,脫離大眾,獨自一人,肯定不是什麼好事。人的心理和生理都會受不了。

    但是皇帝和君王這個職業,天生就註定了高高在上,沒有其他人可以比肩。沒有了相同的社會地位和社交,肯定就沒有共同語言,也就找不到相似的人,找不到朋友。所以說君王是孤獨的獨行者。

    都說最是無情帝王家,在中國幾百位帝王裡,除了極個別的幾位,其他人都是冷血之人,可以為了自己的皇位殺子弒父。對待自己的妃子皇后,也大多隻是慾望或者看作是生育工具,沒有特殊的情感。沒有親情愛情。

    當了皇帝,就註定遠離親情友情愛情。享受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也註定會失去那些平平淡淡的事物。所以說,皇帝是孤獨的寂寞的。

    孤和寡還有一種意思就是少的意思,這個更好理解了,皇帝本來就是稀少的職業,中國幾千年歷史才有幾百個皇帝,足以證明這個職業的稀少性。少也就和絕大多數人不同,地位也就更高人一等。

    所以說古代君王會說孤和寡。到了秦始皇的時候改為朕。那些郡王、王爺會自稱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生完寶寶多久可以碰涼水?剛出42天的月子期,可以碰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