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事先鋒
-
2 # 悠然過客
如果德國人沒有閃擊波蘭引發二戰,那麼二戰一樣會爆發!
首先,英美不會允許一個強大的德國重新崛起!德國在兼併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後,實際上形成了一個以德意志第二帝國,奧匈帝國奧地利部分為疆域的日耳曼人的大帝國。
如果任由它發展下去,這個主體民族明確,工業發達,少數民族也是原來奧地利最支援中央的組成部分的大帝國,國家整合完成後,將成為歐洲乃至世界最強大的存在之一!英法將徹底失去歐洲大陸的話語權!這是英法不能接受的!
其次,波蘭不會允許德國在二戰前疆域上發展壯大,因為那將是波蘭國家安全不可能承受的!而坐擁百萬大軍的波蘭,如果為了遏制德國的威脅,也有主動挑釁的可能,到時候因為同盟的存在,二戰歐洲部分仍然會爆發!只不過主動挑戰的換成英法波蘭同盟而已!
-
3 # 務本道生9920
這個問題如果問成為什麼德國必然會發動戰爭更合理。
一戰戰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德國民主內部隨著希特勒的上臺,民族主義和情緒高漲。更主要的問題美國從來就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歐洲,美國希望成為秩序的主導者,因此給予了德國大量的援助,在德國民族主義高漲的情緒下,在外部面臨賠款的情況下,美國的援助特別是軍事上的援助,自然中助長了戰爭的情緒。
東方的日本也是一樣,援助日本到限制日本,逼得日本人要麼反抗要麼失去話語權。
美國雖深處大洋中間,隔著太平洋和大西洋,挑動著兩邊的戰爭,漁翁得利,最後成為七十年來世界秩序的主導者。
-
4 # 大志遠思想空間
如果德國沒有發動二戰,英國也會發動二戰,法國也會打德國,德國應該比現在還慘。
西方大國關係應該是這樣的。美國雖然是移民國家,英國是第1位的,法國是第2位的,往下是德國以及其他國家人,到歐洲差不多。假如英國為中心,美國是第1位的,往後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俄羅斯一般靠後。所以俄羅斯一直認為自己是歐洲人,歐洲一般不太承認,就像專家們說的很形容,俄羅斯是歐洲的私生子。
在歐洲,三大強,英法德,這是近代的事,原來是沒有德國的,原來是普魯士,後來俾斯麥統一了德意志,英法關係要強於德國。英法也打,曾有百年大戰,碰到外來敵人是,兩國就聯手了。德國不發動二戰,德國也會膨脹。
二戰不是德國發動不發動的問題,而是肯定要打的,誰發動只是個道義問題,看誰沒忍住。二戰是由物質分配不均,必然打的。當時發生了嚴重的經濟危機,民眾矛盾十分激烈,包括民眾間,民眾和政府間。矛盾需要開解,就要轉向國外,就要看誰先動手。
戰爭的結果可能是,德國被很快打敗,然後肢解。當年二戰結束時,把德國分成東西兩國,如果英法把德國肢解,可能分的更零碎,德國肯定不復存在了,兩國好統一,多幾個國家一起統一很難很難的。
世界沒有假設。
-
5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問題是問假設德國沒有發動二戰,今天的世界格局會怎樣?這個問題還真是不太好答。為什麼呢?因為能夠影響今日世界格局的因素太多了!有些偶然因素,在今天看來也都成了必然!
德國為什麼會選擇納粹黨上臺?龔斷資本家為什麼會支援希特勒?那是因為德國遇到了百年少有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使剛剛從一戰的創傷中有所恢復並提高的經濟,一下子跌落下來!商品大量積壓,工人大批失業,社會情緒動盪不安!而執政的政府卻軟弱渙散無力應對!在這種情況下,德華人才會被納粹黨的美好諾言所吸引,進而選擇了希特勒上臺執政!上臺後的希特勒釆取鐵腕手段,逐步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的方式,整頓了經濟,發展了生產,也降低了失業率,提高了德華人的生活水平。由此更是贏取了德華人的支援,使納粹政權"迷惑"住了德華人。有了這樣的基礎,希特勒才敢釆取"蠶食鯨吞"的方式在歐洲大肆擴張!
二戰前的世界格局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深陷於1929至1933年的經濟危機當中。各國都在拼盡全力找出路!美國是那場危機的源頭,正是由於美華人玩股票搞虛擬經濟過了頭,最後“黑色星期五”出現了大崩盤!再加上生產過剩才導致銀行倒閉,工廠停產,商品積壓,工人失業…最後是羅斯福的“新政”挽救了美國經濟,使其從危機中緩慢復甦。假設沒有二戰,今天的美國或許不會成為全球首霸,但肯定還會崛起為世界強國的前列。這是由它的體量和發展程度決定的,二戰的“加持″只是加快了這一程序!
二戰前歐洲各國也都不同程度的陷於危機之中!這個危機有三處:1是經濟上的。2是英法等國對重新武裝起來的由希特勒掌控的德國走向的憂慮。3是歐洲各國對龐然大物的社會主義蘇聯的恐懼和憂慮!假如二戰沒有發生,德國仍將在自己的勢力所及的範圍內發展。英國一向信奉"歐洲大陸各國制衡″的策略,也樂見歐洲陸軍強國法國被德國牽制!如果蘇聯仍被孤立於歐洲各國之外,那麼它也就只能是"獨自發展與壯大了"。沒有二戰的加持,蘇聯也無法在東歐奪取"衛星國",其勢力將會僅限於鄰近周邊的幾個小國和亞洲的蒙古國!蘇聯雖會按步就班地發展下去,但是不會很快崛起為世界第二強國!
亞洲的情況複雜一些,首先若無二戰則中國的抗日戰爭將更加艱苦,華人民的苦難將會延長。為什麼呢?因為若無二戰,則日美就不會發生太平洋戰爭,日德也不會結盟。那麼中國將不會得到大量外援。而單憑華人民的熱血與骨氣雖然最後能拖垮日本,也將付出更大的代價。而即使最後迫使日本撤出中國(包括東北)但是臺灣則將難以收回,北韓仍將被日本"合併″。中國周邊始終潛伏著日本這頭貪婪的惡狼!同時英國仍將控制印度,法國等國也將在亞洲延長殖民期,殖民地的獨立將因老牌歐洲殖民國家的末被削弱而推遲!
假如沒有德國作為二戰策源地在發動歐洲戰爭的時候,順帶去幫助不成器的哥們,義大利的墨索里尼去北非作戰的話。那麼北非也就不會發生大戰,憑義大利的品性,也只要稍稍得利即止。不會去冒大險,下大賭注的。因此非洲各國的獨立自主也將因為沒有二戰因素的影響而延遲!
至於南美洲和澳洲各國(澳洲除外)因為遠離二戰主戰場,因此有無二戰對它們來說沒有多大區別。該什麼樣兒還什麼樣!
最後,我們再回到德國方面。假如希特勒在吞併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奧地利後及時收手。並利用英法的綏靖心理,逼波蘭交還東普魯士後即停止對其用兵!保留其作為德蘇之間的緩衝地帶,那麼德蘇將不會因為互不信任而暴發戰爭(前提是希特勒沒有存心攻滅蘇聯)。德國轉而消化那些新吞併的地盤,那麼德國將成為歐洲第一強國!其實力將可穩居世界前幾位,或許將僅次於美國。這也是由於德國具有強大的人才優勢,德華人也有高度的組織性和紀律性!
總之假設德國這個二戰主要策源國沒有發動或者說參加二戰,那麼今天的世界格局將會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歷史是不容改變的,己經發生了的事兒終究還是發生了。最終二戰以軸心國的失敗而告終!從另一個意義上講,二戰也促使大批軍事技術和民用技術的進步,更催生了如原子彈、噴氣機、導彈、火箭及其它各種全新的科技與裝備的出現與發展!從這個意義講,可怕又可憎的戰爭也是歷史進步的另類催化器。
-
6 # 袁載譽
德國不發動二戰,當今世界格局會變嗎?美國還能當“全球老大”嗎
主流的史學觀點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是1939年9月1日德國利用坦克叢集碾壓德波邊疆,把一戰後才重新立國的波蘭直接滅國。
因而德國成為發動二戰,使20億以上的人口捲入戰爭,造成9000餘萬人傷亡的核心元兇之一,同時因當今世界的政治格局,源於二戰將世界打亂之後的重新組合。
於是廣大的軍迷們,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德國不發動二戰,當今世界格局會改變嗎?美國還能當“老大”嗎?對此小袁的觀點為,二戰不可避免、美國崛起難以阻攔。
雖然二戰從經過來看,是希特勒、墨索尼裡等獨裁者為了稱霸世界而引發的非正義戰役。但是仔細的觀察下,不難發現獨裁者的野心雖然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但是造就獨裁者的局勢才是“罪魁禍首”。
一戰結束後,由於戰爭的性質為爭霸戰爭。所以戰爭結束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開始對德國、奧匈帝國等敵對實力往死裡整,其中奧匈帝國直接被完全肢解成了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徹底從地圖上消失了。
德國這邊雖然沒有被肢解,但是國土上的損失也不少,包括德屬東非、德屬新幾內亞在內的所有德國殖民地均被戰勝國瓜分,德屬東非在戰後就歸了比利時。
同時德國本土也遭受重創,英國、法國為了遏制德國再次崛起,在德國東部強勢扶持起了曾經被德國瓜分滅國的波蘭,且為了給波蘭一個優良的港口。
強行在德國柏林本土和東普魯士之間,畫出了一個波蘭走廊,使東普魯士成為一塊飛地,跟德國柏林本土骨肉相離。再而是經濟上,英法為了償還自己在一戰期間,跟美國借的戰爭賠款,瘋狂的向德國索要賠款。
試圖將自己在戰爭中所遭受的所有苦難,全部轉移給德國百姓。如此一來在戰勝國的剝削之下,一戰交戰各方爭議非但沒有化解,反而越來越深。
加之1929年全球陷入大蕭條,當時英法等戰勝國都陷入社會動盪之中,就更別說還負擔大量賠款的戰敗國。德國經濟在大蕭條中完全坍塌,失業率持續攀升。而德國的希特勒就是靠著激起對外仇恨和加速軍備解決就業而上臺。
而軍備生產出來必將產生擴張野心去消耗,若德國不打二戰,軍工業將陷入停止,那德國很可能在大蕭條就徹底淪陷了。然而就算它留下來你了,二戰的腳步也不會停止。
東方的日本在中國陷入戰爭泥潭,急需獲取新的戰略資源,他將不得不對中南半島下手,而當時的中南半島絕大部分是歸屬於英法美的殖民地,所以若日本進攻中南半島,無疑是挑戰英法美,綜上可見二戰爆發於亞洲也不是不可能。
同時因為意識形態的不同,蘇聯也極有可能在歐洲對英法發起挑戰。在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觀念下,日本和蘇聯極大可能結盟。
考慮到美國當時坐擁全世界最強的工業水平,英國、法國戰力依舊,蘇聯和日本打贏的機率不大,太平洋戰爭結局很有可能依舊是日本失敗。在歐洲英法領導的反蘇聯盟攻勢下,蘇聯完蛋的機率也大。
如此一來當今的世界格局,極有可能沒有俄羅斯的席位,世界屬於歐盟、中國、美國。而美國因為本土未能直接參戰,幾乎沒有損失。亞歐大陸作為二戰主戰場,打的稀巴爛也很正常。加之二戰打起來之後,美國賣軍火的生意也沒有斷,財源滾滾下的美國,當上“老大”可謂是勢不可擋。
畢竟全世界均被戰爭打的稀爛,獨它美國完好無損,想不做“老大”都難。
-
7 # 北玄武
德國沒有發動閃擊波蘭之戰,英法作為波蘭盟國也就不會對德宣戰,二戰也就不會爆發。那麼這時的德國領土將限於德國+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範圍內,在歐洲來說,這樣的疆域也算不錯了。那這樣的話,英法的“綏靖”某種程度上也算奏效了,那樣的話,英國首相張伯倫所說的一代人的和平似乎真的實現了。
然而,德國不攻打波蘭,一方面英法的綏靖成功了,Continental似乎和平了,但是綏靖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禍水東引,讓德國攻打被西方仇視的蘇聯。蘇聯某種程度上就是俄羅斯換了個名字而已,也就繼承了俄羅斯對外擴張嗜土如命的天性。德國不進攻波蘭,但是蘇聯遲早也會向西進攻波蘭。倒不能完全怪蘇聯,實在是波蘭一戰復國後也是非常好鬥,經常主動挑釁蘇聯。蘇聯不是吃素的,而是個以牙還牙的主兒。蘇波大戰遲早難免,蘇聯攻打波蘭,德國自然也就不會坐視,不然蘇聯會滅了波蘭直接抵近德國,所以德國當然也要出兵分一杯羹,蘇德依舊會瓜分波蘭。
這種情況下,作為波蘭的盟國,英法不得不同時對蘇德開戰。那蘇聯與德國反倒是成了一個陣營。雖然兩國之間並不那麼和睦,至少面對英法,要齊心合力。於是形成了蘇德意日四國聯盟。美英法一方。最終結果實在是難以預料,照這麼下去,大家分析下,戰局會如何發展?
-
8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可以說相當扯淡,其扯淡程度類似於,假如潘金蓮沒有開窗戶,今天的中國會不會成為超級大國?
雖然二戰的硝煙已經散盡70多年,但後人對這場戰爭的關注始終有增無減,畢竟這場戰爭不僅傷亡最慘烈,而且異常劇烈地改變了國際面貌,並深刻影響了今日的國際格局。
作為二戰的歐洲策源地,德國在二戰期間極盛一時,幾乎統治整個歐洲,但隨著不可避免的戰敗,德國失去了比二戰前更多的權益,時至今日,仍然是無法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
為何會這樣說呢?主要是基於以下幾個因素考慮:
1、二戰是不可避免的
首先我們應該明確的事實是,二戰不管是誰發動,終歸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二戰不僅是一戰遺留問題的總清算,更是資本主義內部勢力重新洗牌的必經過程。
簡單說來,因為資本主義陣營內部各國發展水平的差異,可供使用資源必然與所需資源嚴重脫節,這注定了資本主義國家必然需要有一個努力實現供需平衡的過程,但市場經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發性和無序性,這就讓供需失衡的矛盾只能積累到極其嚴重的程度才能爆發,這就是週期性的經濟危機。
而因為全球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經濟危機的危害必然是越來越廣,影響越來越深,比如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
而本次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又考驗了各資本主義國家的抗打擊能力,而很明顯,國土面積廣大的美國表示沒有問題,本土面積狹小但殖民地廣闊的英法等國表示壓力不大。而唯有本土面積小且沒有殖民地的德國走投無路,法西斯就是在民眾極其絕望的情況下奪取政權的。
本質上說即使沒有希特勒,法西斯也必然會在德國崛起,德國也必然成為二戰的歐洲策源地,這和德國的崛起模式密不可分。
德國能夠改變的,除了元首希特勒,可能就只剩下開戰時間了,因為看似早打晚打差別不大,但對於債券即將到期的情況下,不打仗幾乎就是死路一條。
所以,二戰必然從德國爆發,只不過,時間可能稍晚一些。
2、革命輸出是必然的
如果真的可以晚開戰幾年甚至幾個月,世界格局或許真的就會徹底改變。因為在德國雄心勃勃時,東部的蘇聯也在磨刀霍霍。
一直以來,作為共產主義國家的蘇聯雖然不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衝擊,但不代表蘇聯的計劃經濟不和歐美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關係。
除了蘇聯工業化程序中需要從西方國家進口先進的機器裝置,西方國家也需要從蘇聯手中進口烏克蘭的糧食,這是導致烏克蘭大饑荒的一個重要原因。當然,這都是為了蘇聯工業化的大局服務。
而蘇聯之所以著急實現工業化,除了準備應對隨時會出現的法西斯入侵,更重要的是在蘇聯的內心,一直有一個將紅旗插遍全世界的宏偉願望。
革命導師列寧堅信,共產主義革命必將在全球取得徹底勝利,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蘇聯應該支援世界上所有的大民族建立自己的蘇維埃政權,而後加入蘇維埃聯盟中。
但斯大林敏銳地認識到,列寧的設想太過理想化,經歷過蘇波戰爭慘敗的斯大林對波蘭軍隊的戰鬥力記憶猶新,如果蘇聯國力不強,想要將紅旗插遍世界基本等於痴心妄想。所以在列寧去世後,斯大林開始了優先發展蘇聯的政策,斯大林堅信,只有強大的蘇聯,才能依靠鐵蹄將共產主義送到任何一個角落。
所以當1937年透過兩個“五年計劃”基本實現工業化後,斯大林自1934年發動的“大清洗運動”達到了高潮,1937至1938年被稱為蘇聯“大恐怖”時期,在此期間,130萬人被判刑,其中68.2萬人遭槍殺,蘇聯失去了大量黨政軍優秀人才,但也極大鞏固了斯大林的權威,增強了凝聚力。
可以說萬事俱備,只待出擊了。
可惜,德國的“先下手為強”,掩蓋了蘇聯的擴張本質,但蘇聯以衛國戰爭的名義加入反法西斯戰爭中時,蘇聯無形中已經完成了無產階級革命輸出,共產主義陣營的形成就是明證。
如果希特勒再忍耐一下,等到蘇聯先出手,實施所謂的“大雷雨計劃”,那麼德國同樣也會在反共產主義的世界大戰中順便擴張自己的領土,屆時美英法等同盟國的盟友就不再是蘇聯而是德國了。
而在其他國家的輪番打擊下,蘇聯的失敗是必然的。蘇聯的失敗,必然刺激日本在東亞大陸擴張的野心,屆時的中國抗戰形勢將會更加被動,抗戰的勝利必將遙遙無期。
而無論對蘇戰爭的勝負,因為蘇聯主動攻擊,戰場首先必將擺在西歐戰場,所以西歐必將再度一片狼藉。而經此劫難,倖存下來的英法即便取勝,元氣大傷的他們也必然難逃殖民地紛紛獨立的尷尬,對於靠殖民地支撐的帝國,沒有殖民地就意味著不可避免的衰落。
所以,無論蘇德雙方誰先出手,西歐必然首先遭殃,結果就是徹底的淪落。而東亞地區因為缺乏制約,日本必然更加強大。
值得玩味的是美國,作為實施羅斯福新政多年,在珍珠港之後才真正恢復元氣的美國而言,光榮孤立再也不能作為美國的座右銘了,因為蘇聯的敗亡,英法的衰落,即便元氣大傷,德國也依然是歐洲的一哥,日本則更加膨脹。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最好的方式是聯合德國打擊日本。
而當日本被美德聯軍消滅後,戰爭將最終走向美德兩國爭奪資本主義也就是世界霸權的戰爭。而因為德國是標準的陸權國家,而美國則可以是海權國家,所以最不可能的方式就是“美國上不了岸,德國下不了水”。
因為美國比德國體量大出數倍,且羅斯福新政本身就比法西斯主義有生命力得多,所以最終的結果也必然是美國取勝。
而沒有蘇聯和共產主義陣營的挑釁,笑到最後的美國也必然是最大的贏家。
所以,美國的一家獨大,必將是很長時期內的國際格局。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9 # 一本正經的扯淡
歷史充滿了無數種可能性,縱觀歷史,老毛子對外戰爭從來都沒贏過,克里米亞、日俄戰爭、蘇波慘敗,更甭說一戰被德國、二戰前被芬蘭摁在地板上摩擦了……衛國戰爭就算能勝也是慘勝,因此,按照老毛子一貫的吹牛逼性格,即便斯大林能完成他的幾個五年計劃,蘇聯入侵德國也是大機率慘敗事件。
-
10 # 一個史宅
如果德國不大發動二戰,那麼在歐洲,挑起戰爭的很可能是蘇聯(實際上蘇聯已經挑起戰爭了)!一站後俄國建立紅色政權,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干涉,最後雖然穩定了政權,但也被西方孤立!二戰前夕,依靠著舉國工業體制,通過幾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在希特勒擴張軍備的時候,蘇聯也在擴張!先發動了冬季戰爭逼迫芬蘭割讓土地,然後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最後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這些事甚至比德國發動戰爭更早發生!如果不是希特勒進攻西歐,英法宣戰的很可能就是蘇聯了!
而在亞太地區,日本早在31年就侵佔中國東北了,影響應該不大,日本在太平洋的擴張,美國必不可能坐視,美日必有一戰!
這是個德國的處境就很微妙了,很可能成了雙方拉攏的角色。最後歐洲可能形成西歐群毆蘇聯的的局面!而英法出於對德國的忌憚,很可能想讓德國去打第一陣(實際歷史上英法也是這麼幹的,透過綏靖想引德國向東進攻蘇聯,但是希特勒選擇先向西),這時候就看德國怎麼想,然後英法德之間怎麼協商了!
-
11 # 哀傷的湖人
二次大戰的起因是延續一戰,而最核心的矛盾是隨著新興國家(美,德,日,蘇)的崛起,他們對於傳統國際秩序和勢力(英、法)範圍都有自己的新訴求,尤其是在區域性地區英法已經力不從心了,比如在美洲美國在搞門羅主義,在中東歐蘇聯在搞共產主義,在遠東日本在搞軍國主義,而英法兩國作為傳統的世界殖民帝國,隨著自身實力衰落,地盤太大已經護不住了,而這些新興國家隨著自身的發展他們對於領土,殖民地,貿易路線,政治地位都有自己強烈的主張和擴張意願,而英法則拒絕讓渡權利和底盤所以衝突不可避免,而德國因為離英法太近首當其衝了,英法基本就是玩遠交近攻,離得遠的先穩住(比如美國)或互相牽制(比如俄日),自己全力圍剿德國,從一戰開始就這路子。二戰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分肥戰爭,他們支援,反對,合作或參與的原因就是自身利益的需要和正義沒一毛關係。
-
12 # 我很乖別罵我
那麼中國就麻煩了可能有更多外國軍隊駐紮分別支援各地軍閥至於核武器可能是德國、美國、英國日本,有二戰對中國來說也是機遇全華人民目標對付日本人。。
-
13 # 秦血漢骨
如果歷史上德國沒有發動二戰,這個情況就有些複雜了,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要明白德國二戰前的國內狀況和為什麼會有希特勒這樣的人物上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華人覺得敗得很冤,德華人認為一戰不是敗給國外的敵人,而是敗給國內的某黨暴亂和猶太人的貪婪,導致無法支撐戰爭的進行。
因此本來是以為會簽訂停戰條約,結果讓德華人屈辱的是列國完全將德國當做戰敗國進行宰割。
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損失了10%的領土,5%的人口,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喀麥隆、多哥以及德屬新幾內亞),16%的煤產地及半數的鋼鐵工業,除此之外還有天文數字的戰爭賠款。
這樣一來,一個之前屬於列強之一的國家一下子淪落到一個近乎半殖民地的國家,德華人心中陰影面積是多大?
題主說假設德國沒有發動二戰,那需要希特勒沒有上臺,因為希特勒的存在基礎和政治基礎就是戰爭,是德國選民選擇了希特勒,同樣說明是德國選民選擇了戰爭。
而我們假設德華人不選擇希特勒同時也認命不選擇戰爭會怎樣?情況大機率有以下二種:
一,德國糟糕的情況繼續惡化下去,直至它徹底毀滅,要麼變成真正的半殖民地國家,要麼分裂成中世紀公國林立的狀況。
二,但是這種情況會發生嗎?筆者認為如果沒有英美的話有可能,因為德國如果徹底倒了,法國就會稱霸歐洲,這完全不符合英美利益,所以必要時刻英美必然會救德國一把,以維持歐洲均衡。
所以才有英國的綏靖政策,只不過英華人玩脫了,導致養虎為患了。
綜上證明,二戰雖然某種情況上是偶然,比如時間和人物。但是有因必有果,一戰以及凡爾賽條約是因,德國奮起反抗是果,所以德國沒有發動二戰的可能性是基本不存在的,就算希特勒沒有上臺,也會有其他德華人上臺發動戰爭。
回覆列表
德國如果沒有發動二戰,二戰依然會爆發,不過發動二戰的可能就會是別的國家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國際反法西斯戰爭,但是在戰爭爆發的初期,也依然帶有大國爭霸的色彩,一戰遺留問題和國際利益分配不均的問題是二戰爆發的重要誘因。
圖為一戰和二戰時期歐洲局勢的變化,一戰後歐洲政治軍事格局變化很大,但是也製造出了很多新的矛盾,歐洲的總體戰爭壓力沒有在一戰中充分釋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世界上已經形成了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核心的軸心國集團,其中也包括土耳其、羅馬尼亞、匈牙利、保加利亞等德國的其他盟友,他們在全球形成了一個比較強大的政治軍事同盟集團。而在另外一邊,英國、法國早在二戰爆發之前就結成了同盟,波蘭戰役後吸引了波蘭、澳大利亞等國加入,此後蘇聯、美國也在不同時期加入陣營,最後在1941年,形成了同盟國集團。
圖為二戰德國的擴張示意圖,德國在一戰中被壓制的很劇烈,導致了德國這個大國對重新崛起和改變格局的巨大需求。
世界上出現了兩大互相對抗的軍事政治集團,而且建立的目標都是針對另外一方,這其實已經出現了大國爭霸戰爭的雛形。事實上,不僅德國在積極準備大規模戰爭,蘇聯、英國、法國也都在積極進行準備。法國在二戰前就敏銳察覺到和平不會在一戰後維持太久,大興土木、耗費財力、物力去構築馬奇諾防線,英國則不斷採取忍讓政策, 在和德國簽署的一系列軍控協議中不斷讓步,想要推遲戰爭爆發。
二戰的蘇德戰場規模最大,但是蘇德兩國都在戰前為二戰做了充分準備。
準備最為詳細的則是蘇聯,或者說蘇聯的警惕性也是最高的。蘇聯早已經確定了遲早要和德國開戰的總體構想,並且預測戰爭將會在1942年左右爆發,蘇聯希望戰爭爆發後,蘇軍能夠成為主動進攻追求戰略主動權的一方。因此,蘇聯確定了”深遠“戰役學作為自己的建軍方針和戰略思路。
在深遠戰役學的構想中,蘇聯應當把主要的軍事叢集和戰略物資排程到邊境附近,以快速應對有可能爆發的戰爭,並且馬上轉入戰略反攻,大縱深奔襲敵人的後方,直接扭轉戰局。因此,蘇聯一開始就把自己三分之二的軍事戰略儲備物資排程到邊境,並且在蘇聯西部方向集結了百萬大軍,為每個集團軍都配備了數千輛卡車,隨時準備大範圍突擊。
這個戰略佈勢在波蘭戰役爆發後是證明有效的。當時,德國軍隊已經侵入波蘭,但是蘇軍也迅速做出反應,在德國奪取了波蘭的西部後,蘇聯則控制了波蘭的東部,兩國平分了波蘭,蘇聯也贏得了一定的戰略縱深。但是波蘭戰役的爆發,為蘇聯敲醒了警鐘,似乎戰爭的腳步真的提前了。
圖為二戰的太平洋局勢,實際上,日本在太平洋的擴張,早已經威脅到了美國,在美國看來,日美之間的戰爭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於是早早就對日本進行了石油和橡膠等戰略物資的禁運和封鎖。
蘇聯的軍事佈勢在蘇德戰爭初期又遭到了巨大破壞。畢竟,所有軍隊和重要物資都在前線,德國在閃電戰的突然襲擊下,就讓大量的蘇軍裝備物資落入德軍之手,大批蘇聯優秀士兵被俘虜,尤其是在第一次基輔戰役中,蘇軍整個西南方面軍全部損失殆盡,80萬大軍灰飛煙滅、令人痛心。
蘇聯實際上早就對戰爭做了準備,所以抗擊打能力也有充分保障。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當時戰爭按照蘇聯的設想,在1942年由蘇聯防守反擊,迅速打出國境,那麼光是西南方面軍這80萬大軍,就足夠平推整個東歐了。所以說,事實上,二戰爆發之前,國際大國矛盾已經非常尖銳,高壓態勢已經難以控制,各國都在積極籌劃戰爭,沒有人會懷疑戰爭的爆發,英國、法國、蘇聯、日本、德國都在積極為二戰做準備,這樣的局面下,德國或者蘇聯發動,亦或者是法國、英國發動,都會爆發二戰,只不過德國前期的順風順水和英法的綏靖政策,給了德國以錯覺,以為自己強大無比,於是一步步把二戰推向了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