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電影爛番茄
-
2 # 壹點伍億上書房
他告訴我們:對父母的愛,不要太遲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
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七年前那個夏末的季節,院子裡的紫薇花開得璀璨,黃斑蝶在山坡上翩然飛舞著。
四十歲的橫山良多與新婚妻子帶著繼子一同回到位於日本久裡濱海岸的老家。
一起回老家的,還有良多的姐姐一家四口。
姐弟倆攜家帶口一起回老家的原因是這個夏末的週六是大哥的忌日。
良多的大哥叫純平,十五年前跳入海中見義勇為救了一個溺水的孩子不幸喪生。
七十多歲的老父母在大兒子忌日這天翹首期盼著全家團聚。
簡單的人物組成,並不複雜的情節,一天的團聚時間,吃飯、聊天、祭掃,散步,普通人家的平淡日子,卻被日本電影大師是枝裕和寫成了一本書《步履不停》,還拍了同名電影,斬獲亞洲電影節最佳導演獎等15個電影大獎。
是枝裕和特別擅長以小見大的純熟敘事,透過對真實生活細節的細微把握,以靜謐而細膩的手法,探觸生命中最需要溫柔以對的本質問題。
書中那些生活中平淡瑣碎的日常,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失望與苦澀,最終成為一個叫做代溝的常用詞。
曾經面對父母的期望,年輕時的叛逆,對父母的不理解,難以彌補的矛盾與隔閡,會讓你像電影般不停回放。
但人生裡最珍貴的東西,絕不會是顛沛流離和驚心動魄,反而是在瑣碎的日常裡,那些始終溫暖陪你走下去的細枝末節。
那些不屑一顧的瑣碎日常,一茶一飯的淡香,寫就了人生的美好,也是彌足珍貴的。
嘮叨的母親
母親看到小兒子良多回來,吃著飯就問他去看牙醫了沒有。良多很煩,覺得母親每次見到他都是嘮叨這句話。
其實母親是因為自己老了以後不得不戴上假牙感到生活很不方便,所以擔心兒子牙齒也不好提醒一下。
良多不經常回家,於是母親每年給他寄賀卡時都會在上面寫一句:“記得去看牙醫。”
甚至有一次良多過年回家,正當睡到一半時,突然被母親撬開嘴巴而嚇醒,母親一邊在枕頭旁俯視他,一邊笑著說:“就是想看看你有沒有蛀牙而已啦!”
一家人剛吃完飯,母親又繼續問良多,是不是一次也沒有去看牙醫,良多更加不耐煩地以工作忙搪塞母親。
母親說他會隨自己牙齒不好的,一定得上心。但是良多對於母親的嘮叨一直不予理睬。
直到母親彌留之際,神思已經不太清醒,都認不出來良多是自己的小兒子了。良多靈機一動,突然說了聲自己有蛀牙了。
母親竟然清楚說出:“要快去看牙醫啊,等到非拔不可再去就晚了!一顆牙壞了,隔壁那顆也就很快不行了。”
良多一看母親突然如此清楚回答自己,非常高興。但很快不寒而慄,他知道母親這是迴光返照了。
母親過世後,良多開始去看牙醫,醫生告訴他,你如果早一點來,這牙就不用拔了。
良多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把蛀牙治好。
緘默的父親
小說中的父親說話不多,因為他總是拿小兒子良多和他去世的大兒子純平做比較,給良多的成長帶來很多壓力。
父親是位醫生,社會地位及收入都不錯,大兒子純平聽從父母的建議,報考了醫學院,畢業後經過實習期,馬上就可以繼承父親的衣缽時不幸去世。
中年喪子無疑是對父母最沉重的打擊,經歷這個打擊之後,他們將希望都寄託在小兒子身上。
可是小兒子自己喜歡畫畫,對當醫生不感興趣,報考醫學院也來不及了,於是產生了父子的矛盾和衝突。
在叛逆中長大的良多,自己的人生並不很順利,畢業後擇業又失業,這次回家就是失業期間。
他也渴望成為父母優秀的兒子,卻始終沒有如願。這也導致良多一直不願面對家人。
現實的壓力、父母的隔閡、大哥的陰影,甚至他對父母那一點點的怨恨和不解,這一切都讓他選擇逃避遠離家庭。
這次回家祭掃,他和父親依然交流不多,書中僅有的幾次父子對話也是爭吵不斷。甚至聽到父親開玩笑讓他的繼子學醫,他也條件反射一般公開頂撞。
和父親去散步,交談的是幾十年前棒球的話題。總之,良多和緘默的父親之間,一直疙疙瘩瘩。
他以為,等他找到工作,能讓父母感到驕傲時,父親可能就會和他的共同語言更多一些。
可是,良多沒有想到,這次分別之後,父親就病倒了。先是腿麻,別說爬樓梯,連走平地都會跌倒,無法出門的父親迅速衰老,曾經結實、粗壯滿是肌肉的腿逐漸變得像木棍一樣細。
良多最終也沒有和父親暢聊棒球,甚至父親去世前他都因工作沒有來得及陪床。
趕回家守夜的時候,良多覺得自己一滴眼淚也掉不下來,他感受不到父親去世的真實感。
良多不經意扭頭往棺材裡一看,看到了父親的鬍子。他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父親用鬍子扎自己臉的情景,也想起了兒時和父親在一起時親密無間的歡樂,他開始哭了,眼淚再也停不下來。
人生的遺憾
小說比電影充沛的情景在於,除了透過良多敘述大哥忌日當天一家人的瑣碎生活,心理活動,更添加了很多父母過世後的反思細節。
例如,母親特別喜歡花,她自己平時吃和穿都能省,卻對鮮花情有獨鍾。母親去世前插的花放在家裡的玄關,母親去世後花都枯萎了,他們也不捨得丟掉,因為那是母親最後的插花。
他們突然覺得應該在母親活著時滿足她的各種愛好。
例如,每年大哥忌日全家有個照一張全家福的習慣。可是這次回去,父親認為自己照相的位置被安排得太偏,耍老小孩子脾氣跑掉了,他們沒人去追,心想明年再照。
沒想到來年姐姐兒子感冒沒來,再一年姐姐家又去了夏威夷。第三年的春天父親就突然去世,再也無法照全家福了。
例如,這次回家,良多偷偷給了母親一些零花錢。母親特別高興,專門去買了一件衣服,說重要的場合再穿。
良多從來沒有看見母親穿過,還沒等到下一次給母親零花錢,母親也去世了,只好把那件衣服陪葬了。
他之所以一直對這一天記憶猶新,是因為正是這一天,他看到了父母的年華老去,他什麼也沒有做,他不知所措地遠遠看著同樣不知所措的父母。
然後第二天,他迅速逃離,返回自己生活的城市,過著屬於自己的生活。
他久久難以釋懷的是,雙親會老,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會死,多半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沒能與他們的衰老或者死亡發生一點聯絡這件事,讓他如鯁在喉。
人生,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失去的終究還是失去了。《步履不停》這本書是是枝裕和創作於他的母親過世,人可能只有失去後才會更加深刻感悟到曾經擁有的幸福。
小說以第一人稱敘述,加入了大量心理白描,真實感十足,就是這種真實感,會讓你不停觀照自身。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也不知不覺迎來了父母的衰老。相信四十多歲的人看此書時會更加感同身受。
因為人到中年,已經能開始總結生命中獲得的、失去的、以及錯過的……
我們不斷在成長,也要面對父母正在加劇的衰老,這會讓你陷入一種深深的緊迫感,我們還能做點什麼,讓人生少一點遺憾?
香港電臺知名主持人梁繼璋曾經給兒子寫過一封信,被各大網站刊載。
其中一段流傳甚廣的金句就是:親人只有一次的緣分,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所以,能做的就是,珍惜擁有,對父母的愛,不要太遲。
-
3 # 少俠24號
同名電影上映於2008年,獲獎頗豐,由是枝裕和執導。為了汲鳴於這部電影,在觀影之前,特地一睹小說,作者正是是枝裕和。
小說,劇本,影像歸指於同,在小說和電影之間的互補,亦是發現自我的過程,在春節期間能閒暇看完小說和電影,非常榮幸,思緒萬一。
這是很好的機會了解電影,及其機制和情感所在,銜靜謐溫和的情感世界。書的封面溫馨,感性,線條柔和,伊始使我很有興致讀下去,翻著譯本,它初版於2017年,想象的過程在腦中逆料,迫不及待地讀完這本書,方進入電影中去,十數年中電影的情感靜靜發酵,彷彿開啟一個醞釀情感的罈子,使我更加好奇,細膩文字如何變成纖柔影像。
電影還有別名,曰《橫山家之味》,道出家是本能指向。
“步履不停”源於1970年代《藍色燈光的橫濱》,高喊情懷,追隨的只有腳步,終將老去,無法再來一次,空悠隨波逐流。
夏末時節,因為長子純平的忌日,橫山家成員難得聚在一起。十五年前,純平因為拯救溺水小孩而罹難。純平的離去對這個家的打擊穿透時間,十幾年後仍然沒能撫平創傷,而相聚的一天是家庭幾十年來的縮影。次子良多一家三口,姐姐千奈美一家四口回到久裡濱海岸附近的老家。家人各有心事,看似平常的一次家庭聚會,只有在歲月回眸中才咀嚼出無奈與不捨。
姐姐婚後成為家庭主婦,育有兩子女。母親一直在強調牙齒健康的重要,正如她做事一點不含糊。父親有著他的體面與固執。良多在東京生活,從事美術專業,此時工作很不順遂,結婚物件是喪偶的由香裡,並帶著與前夫所生的淳史。長子純平被父母親寄託厚望,計劃繼承父親事業成為醫生,父親畢生建設起家庭。設定醫生職業,似乎能看慣人生無常。奈何矢志旁落,而次子良多無心於家道。在日本的家族中,在長子繼承家庭事業和財富後,其他子女一般都會放棄權利,純平的人生卻戛然而止,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的失重。人人都不完美,敏感,自尊心強,家庭紐帶脆弱。為了一次相聚,需要勇氣和決心,穿透時光積弊的灰塵。
一天的時間,是漫長時光的凝練。圍繞午飯和晚飯,間或客人來訪,為長子掃墓,街坊關係,家庭矛盾等等一系列日常行為,再普通不過,推進故事。多人對話非常需要功力。庭院裡即將凋謝的百日紅,飛不遠的紋黃蝶都因情感變成了非凡的意象。麥茶、西瓜、天婦羅、玉米、壽司、鰻魚飯、壞掉的瓷磚,信札,唱片...記憶的繩子到底可以拴住多少東西,“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相聚有期,惆悵揮之不去。像所有家庭一樣,都有內心雜味的故事,快樂也好,煩惱也好,不足為外人道。
這個故事發微於親情,落腳於“人生總是有那麼一點來不及”。時移開蒙,情隨事遷,譬如李先念的名言,“人生要到六十歲才能懂事”。
小說在敘事上交錯分散,時空穿插,前後觀照。由次子良多展開視角,賦予“我”的人格。而電影採用全知視角,多為水平鏡頭。敘事則完全按照現實的時空脈絡進行,把瑣碎的生活拍得很有張力,這應該也是劇本的難處。是枝裕和導演被認為是小津安二郎的繼承人,在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裡,攝影機離地高度往往是讓人恰好坐在榻榻米上張望,在這部電影裡大抵如此,觀眾原始地得到一種在場、窺視、平等、不加判斷的呈現。小說中大量的主觀感受,在電影看來,需要一些技巧。安東尼奧尼的《夜》與《步履不停》,都是在一個固定的時間跨度和場景裡,有類似之處。《夜》非常典型,在一個經典場景前,透過表現主義,將主人公的內心活動透過街道及行為外化出來,《步履不停》則分散了衝突感,看起來更加溫和,並沒有看到過於掙扎的畫面。著重自然光下的線條,以冷色為基調,隱含著一種過去和未來都滯遲的蒼涼。
電影中,室內鏡頭主要是中景和特寫,表現生活的尋常、人物的個性,烘托融合的場面時出現了深焦。室外臺階意象多次出現,耐人尋味,影片開端年輕人由臺階走向團聚,終於老兩口沿著臺階踽踽獨行。大海的遠景是老兩口生活裡總會面對的場景,面朝大海,等閒起波瀾,這正是長子殞命所在,可望而避即,“父親”最終步行到了海灘......“母親”放棄坐車,去給純平掃墓,強調步行的意義,此時一輛車從前方駛過,步履的意義昭然在目。那麼,步履不停,是快還是慢呢,是幸還是不幸。
故事中,家裡閃現了兩個陌生人的身影,浪子回頭的壽司店二代小松,他的人生軌跡南轅北轍,在保守的老人看來,政治正確,羨豔不已;純平十五年前相救的良雄,他的人生跌跌撞撞,在憐子的父母眼裡,朽木不可雕,糞土之牆不可杇。在一個完全被親情佔用的房子裡,兩位陌生人闖入,其實都是純平的替身,執迷意味著墜入深淵,好在最終看到餘人一番內心和解。
得益於小說的技巧,文字中良多的愧疚從始至終,一再強調。電影對於後事的交代也很明確,處理更簡潔,具有象徵意味,更保留了父親、母親的尊嚴。這一點是不同。
摘錄一段小說:
若現在回去就應該會一直待到過完年吧,這是我想避免的。我已經沒有多餘的精神和體力花這麼多時間在母親身上了,那時的我是這麼想的。後悔,或說是罪惡感,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消失。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當她倒下的時候,若我在旁邊到底能幫上什麼忙。但在那一樣,我不知道夢到了多少次抱著母親等待救護車來的夢。這個夢一直糾纏了我三年才終於消散。我從這裡面學到的教訓是:人生總會犯下不管付出多少代價都無法挽回的過錯。但我真正領悟到這點,又是更以後的事情了。
這樣的段落不時會出現,以至於很難把它當做虛擬來看待,像是作者真實的自白,不能不令人動容,超越了衡量作品成敗的標準。現實難免殘酷,父母尚在時,相比離世純平,良多隻不過一年多回來一次罷了,且極不情願。兩個兒子是父母的兩種走不出的心境,走了,不回來,走了,回來……
儘管是一家人,還是會誤解,錯過。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良多懂得母親的一刻,雖然遲了一些,牽著女兒的手,講白蝴蝶變黃的艱難重生,親情就像那隻蝴蝶一樣,從奶奶的世界飛進了素未謀面的小小世界裡。
是枝裕和導演說,拍攝這部片子是因對母親的思念。
親情鐫刻在心裡,總有一個時刻,於埋沒中閃閃發光,從思念、文字、劇本、電影...,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尋找母愛,猶如幸福地重獲生命的機能,步履維艱,每一個文字,每一個鏡頭都無比珍貴,拍攝一個感動的畫面,寫下相應的心情和無數美好的文字,終成影像的時刻,目之所及,欲說忘言。
-
4 # 毒藥君
在我心中,《步履不停》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家庭電影。影片中所有角色都是家庭成員的組成部分。
影片的傷痛和悲喜,來自於家庭成員。每個家庭成員的關係,都牽連到家庭形態。
我說家庭的悲歡離合,人物動機,都是來自於家庭成員。
片中裡面的良多,良多死去的哥哥給家庭帶來的影響,母親對父親出軌的諷刺揶揄,良多與婚史女的集體採訪,女兒對於父母家產的窺視,這是家庭生活必定有的故事,脫離家庭成員關係就不成立。
在家庭中,影片保持著對於親情表達的審視。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是影片流傳度最廣的一句臺詞。這句臺詞對於子女而言,是子欲養而親不待。對於良多的父母而言,是他們對於良多哥哥英年早逝的哀婉。
對於良多哥哥的死亡,影片還有個黑色幽默的設定,就是他哥哥當年拿命相救的人,只是個貪吃不上進的廢柴。
-
5 # 愚小佳
“人生路上,步履不停,總有那麼一點來不及。”
一
《步履不停》這部影片平平淡淡地敘事,沒有什麼高潮迭起,在這些家庭瑣事的細節裡,不經意地透露出每個人的秘密,呈現出真切的情感和人生縮影。
影片從母親和女兒準備料理的閒聊中開始。這一天是已故大哥純平的忌日,兒子和女兒都從外面回來父母家相聚,讓大家再次聯絡起來。
影片中的父親是一個非常固執的人,年輕時是一個醫生,除了醫生這個職業,對其他職業都瞧不上,他還希望兩個兒子可以繼承他的衣缽,成為一名醫生。
大哥生前就完成了父親的心願,當了一名醫生。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純平在海邊救了一個小孩,自己卻犧牲了。這名小孩後來也漸漸長大成人,變成了一位正在待業的青年。
在純平父親的眼中,他始終覺得,純平根本沒有必要救這一位“沒用的傢伙”。
如果說大兒子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二兒子良多則是一個不讓人省心的孩子。沒有按照父親的意願成為一名醫生,做一名繪畫修復師,目前還找不到工作。其次,他還娶了一位帶著孩子的寡婦,讓他的母親操碎了心。
自從大兒子走了之後,父親的小診所就沒有人繼承了,二兒子又不願意當醫生,父親和良多因為這件事鬧了不少矛盾,兩人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隔閡。
像大多數父母一樣,他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按照他們的安排來工作、生活。在他們的眼中,他們認為這是最好的選擇,孩子自己的選擇未必比他安排的好。
二
可能大哥生前一直都非常聽父母的話,按照父母的安排來工作、生活,在父母心中是最受寵的那一個,這個良多自己也是感覺到的。即使大哥去世已久了,父母親還是非常懷念他。
在劇中有幾個小細節可以看出母親對純平的深厚的情感。
每年純平的忌日,純平的母親都要求那位被純平救的人來拜祭純平,她認為這樣做,可以加深這個人自身的愧疚感,同時也可以讓她自己心中的對這個人的恨得以緩解。
在他們去給大哥掃墓時,天氣太熱了,母親說了一句“天太熱了,可熱壞了吧?”並且拿起水勺給墳墓澆水。
在回家路上,他們看到一隻黃蝴蝶,母親一直認為這是純平。到了晚上,這隻蝴蝶飛進了家裡,母親唸叨著純平的名字,滿屋子追著蝴蝶跑。
三
父母親對待良多也許沒有純平那麼多的愛,但始終手心手背都是肉啊。母親雖然很不滿他的婚姻,常常唸叨著他,但連家裡的房子也想著留給兒子。
良多的姐姐嫁了一個沒什麼用的老公。回到家中,她一直跟母親說,想要回去和父母一起住,而母親則一直用父親為藉口,明裡暗裡地拒絕她的請求。
在回家的這一天,父母對待良多的妻子香裡表面上很和善,但是內心裡還是不太認同她。在好幾次的談話的言語中暗諷著她是一個寡婦。而母親在心底裡,還是希望良多有一天跟香裡分開。
香裡雖然是一個帶著孩子的寡婦,但她是非常溫柔、善解人意的人。良多待業時,她並沒有對他抱怨嘆氣,而是積極地鼓勵他。在良多家裡,她怕良多的父母不接受她,主動去迎合他們,不停地找話題跟他們閒聊。
父母和妻子都因為良多有了聯絡,都願意各自退一步來妥協對方。
在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有一天晚上,父親提醒良多,讓他多給母親打個電話,良多卻嫌棄母親嘮叨而拒絕了。
這在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這樣做,和父母的通話,不是應付了事就是聊兩句就掛了。
在良多離開家時,父母送完他們上車後,父親說了一句:“下次見面是新年了。”即使表面上和兒子有矛盾,但是心底裡還是盼望著兒子能多回家看看。
在年輕時,我們莽撞,渴望自由,不理解父母,責怪父母為什麼總要強迫我們這樣做的,想要擺脫他們的束縛,走的越遠越好,最後時間卻會讓我們慢慢明白一切。
四
在這部劇中,母親是一個從沒工作過的家庭婦女,一直圍繞在丈夫和孩子的身邊,忙忙碌碌地操持著家中的一切。
丈夫曾經在年輕時出過軌,她當時帶著小兒子去找他,聽到屋裡傳出了丈夫和一個女人的歌聲。但她並沒有直接去撕小三,而是選擇了默默地隱忍,維持了這個家庭的完整。直到多年過去後,她才對丈夫說出了這件事。
而母親的願望是想要兒子開著車帶著她出去,良多總覺得以後有機會的,但母親臨去世前也沒有坐過他的車。
良多在劇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總有一天”。在母親想要坐上兒子的車時,他說了“總有一天”。在父親希望和孩子一起舉行一場球賽時,他又說了“總有一天”。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很多時候,我們總盼望著以後會有機會的,時間匆匆而過,想要帶父母做的卻永遠沒有機會了。
五
記得以前小時候,在家裡附近玩耍,每天晚上到了一定的時間,爺爺就會在村裡大聲喊著我的名字,讓我回家。
有一次,因為自己貪玩躲起來,爺爺喊了我好幾次都沒有迴應他,心裡還想著今天多玩一會兒,明天喊我,我就早點回家。
回到家中,爺爺已經睡著了。
第二天,爺爺突然摔倒離世,我再也沒有機會聽到了他喊我回家了。
有時候總是會想,如果那一天,爺爺喊我,我就回家,還可以跟他說上幾句話。
但是沒有如果,發生了就發生了,所以我們要學會珍惜眼前人。
正如原著書中說的:“珍惜有時是高過人性的剋制與理智,有時卻不過是馬後炮的自我警醒。‘當時只道是尋常’,無論過後如何感嘆,若將自己重置於當年,或許道出的也還是‘尋常’——很多時候,人不經過就無法切實地懂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
6 # 影視控
仔細聽阿部寬在電影結尾說“我沒有和他一起看過一場足球賽”“我從來沒有開車載過她”。那些隨口說過的約定,不知道哪一天就再也來不及實現。整部電影節奏平緩沒有跌宕起伏,然而看到這裡卻像在心裡打鼓一般,猛烈撞擊了淚腺。
本片是是枝裕和在2008年執導的一部日本生活電影。該片由阿部寬、樹木希林、江原由希子主演。電影原名《橫山家之味》,講述橫山家次子良多攜妻兒回到老家,為祭奠大哥純平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故事。其實是枝裕和的電影都有這個特點,故事性不強,看起來都是些瑣碎的生活片段,有些鏡頭甚至像隨手拍攝,但其實為了營造這種生活氣息而刻意打造出來紀錄片質感的平實,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
良多是一名繪畫修復師,這年夏天他帶著已經第二次結婚且育有一子的妻子回老家,良多大哥純平在一年勇救落水兒童的事故中不幸遇難,一家人每到祭奠日總會坐在一起緬懷。良多和父親的關係就像很多生活中真實存在的那樣,父親倔強脾氣差還總拿兒子跟更優秀的大哥作比較,常年溝通不暢,兩代人代溝不淺,所以良多很不樂意回家。
老爺子心裡想念但嘴上還是不讓人。當年純平捨命救下的兒童如今已經長大成人,他每年都會來橫山家祭拜救命恩人。
我以為這是一個有情有義的故事,卻沒想到良多的媽媽堅持讓他每年都來祭拜的原因是,她覺得自己的大兒子捨己為人丟了性命很不值得,他需要時刻提醒這個兒童自己曾經犯過什麼罪過,保持它的罪惡感。
-
7 # 夢裡詩書
對一個平凡家庭特殊的一日聚焦,單靠時間推動的《步履不停》,其瑣碎的日常間卻暗藏著誘人入勝的戲劇張力,不動聲色靜謐的情緒裡卻勾勒出了豐滿真摯的人物形象。這部是枝裕和的導演作品是平淡的,但它卻又有著讓人深愛的魔力,電影對人生的詮釋,于波瀾不驚處動人心房。
《步履不停》的故事以一個日本傳統家庭過世長子的忌日為展開,但電影本身所渲染的卻非單只是痛失親人的悲情,在歷經漫長的歲月後,長子的忌日儼然成為了這個本就矛盾重重的家庭難得的相聚之日,也成為了親人維繫關係僅有的羈絆,而是枝裕和所做的則是在這一天裡為觀眾打開了一個窺視這一家庭的視窗,並藉此去完成自己所欲的藝術表達。
這部電影給我最為直觀的感受就是仿若自己被拉入了這個家庭,在蟬鳴清新的夏日裡,走進了對於這個普通家庭來說特殊的一日,從做飯到吃飯,從午後的漫步到最後的分別,生活化的隻言片語間電影便成功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和藹又會拌嘴的老夫妻,失業的次子和其二婚的妻子和孩子,他們之間的相聚本該是高潮迭起,但伴隨著瑣碎的日常,家人彼此間的矛盾與隱痛卻是在不經意的話語間被逐一展現。
是枝裕和電影充滿魔力的地方也就在於此,他能將本自家長裡短的平凡,變成一杯辛辣卻又帶有回甘的美酒,而這一魔力的源泉其實就在於最為淳樸的家庭氣息,在於那臺詞的自流行間中所不經意流露出的真情實感。例如倔強古板的父親在送別後自說自話的那句“下次來就是新年了吧”,不經意間已然就將一個父親的愛呼之欲出,而這樣的臺詞在這部電影中是不勝列舉的。
透過電影真誠質樸的情感勾勒,這部電影的貼切之處便在於沒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也沒有絕對完美的家庭,即便是白頭偕老,對子女深愛的母親,仍舊有著無法釋懷的仇怨和秘密,而正是這樣的角色,使這部電影成功打破了文化與地域的隔閡,讓人不經意間豁然發現,這樣的父母,這樣的孩子,都是那麼的似曾相識,甚至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由此再來看這部電影的立意,始於家庭的《步履不停》,最終沒有把自身的格局放在對親情關係的解構上,而是讓人透過電影所勾勒的這段親情感悟以生活的本態。在《步履不停》裡,是枝裕和只是丟擲了每個人所面對的心結,他卻沒有如很多同類型的電影那樣去化解矛盾,以達到電影核心昇華,而是讓我們感受到生活仍舊在延續,時間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別將遺憾留給那些逝去後永遠無法再重塑的羈絆。
一天的時間裡是枝裕和成功的用電影濃縮了整個人生,無論是在至暗的谷底,還是在高光的獎臺,生活不論變成什麼樣,都會隨著時間被改變, 快一步,慢一拍,都是生活, 但在步履不停的人生之路上,不該被忽視的是家的羈絆,不該被遺忘的是愛的能力。
個人評分:10
回覆列表
如果常看日本電影,會發現日本電影裡有一個分支拍得特別的好,那就是家庭生活劇。
這類劇往往沒有多少劇情,缺乏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矛盾衝突,看起來就像是生活的流水賬。但是如果能靜下心來仔細觀摩,經常會不自覺地深陷其中,在人間煙火中得到意外地感悟。
像《小森林》《歲月的童話》都是這樣的劇,而《步履不停》更是出眾。
影片主要講述了良多和帶著孩子二婚妻子回家參加哥哥15年忌日的兩天一夜的故事。嚴厲而古板的爸爸,和善但帶著幾分刻薄的媽媽,善良的姐姐悉數登場。
在一家人的日常對話裡,包含了父子關係,婆媳關係,養老問題,白髮人送黑髮人,中年危機等一系列時下最受關注的問題。電影裡的每個人都在努力地扮演著在這個家的角色,就好像你我的家庭一樣。
在這一夜過去後,良多和家裡的關係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卻是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結局。但是影片沒有把重心放在對於死亡的追念和痛苦上,而是傳遞了一個家庭精神的傳承。
這種電影潤物細無聲,每個人因為個人的經歷有所不同,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但強烈建議在心境平和的時候看,否則很快會對電影失去興趣而錯過一部好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