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MindMaster思維導圖

    《自卑與超越》一書是個體心理學的重要典籍,久負盛名,但也有缺憾

    缺憾主要有兩方面:

    1)思想內容豐富但不成系統(因此我將全書內容進行了部分提煉總結);

    2)部分結論陷入某種絕對主義(比如過分強調合作的價值,甚至將婚姻也當成一種合作)。

    作者幫我們認清一個現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

    什麼是自卑?

    作者在書中給出自己的定義:

    “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

    這種自卑從哪裡來?

    作者提供了宏大、微觀兩種視角:

    宏大視角:人生的意義

    人類生活在“意義”之中,每個人為自己人生構建的“意義”各不相同。在作者看來,這些“人生意義”是建立在人類面對的三個限制事實之上的:

    1)人類生活在地球上,所以必須適應這個外部環境;

    2)人類具有社會性,你並不是人類的唯一;

    3)人類有性別之分。

    這分別決定了人類的三大使命:職業、社交、婚姻。

    在理想的情況下,我們能透過這種心態的驅使改造環境、改善自己,從而獲得安全感、建立優越感。但是在某些情況下,我們為了擺脫自卑選擇了錯誤的方式和目標,問題就會隨之而來。當我們在職業、社交、婚姻這三個方面頻頻遭遇問題,就會表現出一種自卑的人格氣質。

    1)身體缺陷:疾病纏身或身體殘疾,經歷了太多磨難,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性格內向,不願貢獻;

    2)溺愛:過分寵愛,過多重視,沒有自立能力,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合作,不懂付出();

    3)忽視:長期不被關注,在冷漠無情中成長,不懂愛和互助,不相信他人,甚至不相信自己。

    最後引出了本書的終極問題:

    我們該如何超越自卑?

    簡而言之,人們需要判斷哪些行為其實是自卑的表現,分析自卑者的潛在願望是什麼,他們的哪些早期經驗造成了現在的錯誤反應模式,然後向他們指出錯誤所在,鼓勵其建立正確的反饋模式。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思維導圖 mm.edrawsoft.cn/wx.html?work_id=89274

    以上思維導圖均由MindMaster繪製而成,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收藏體驗下

    >>>一鍵下載 MindMaster 思維導圖 edrawsoft.cn/mindmaster/

  • 2 # 餘小魚

    剛看完這本書,說說我的個人感受吧。

    《自卑與超越》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德勒的代表作。

    作者阿德勒曾是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學生,也一度是弗洛伊德思想的捍衛者。後來發現這位比自己年長14歲的老師,所開創的精神分析學中,過於強調了人類的性慾和本能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卻忽略了社會感在人格塑造中的巨大作用。

    於是,懷著對科學的尊重,跟老師弗洛伊德分道揚鑣,開創了個體心理學。他認為,人的行為不是由生物學的本能力量決定的,而是由社會力量決定的。指出,人的行為都是出於自卑感以及對自卑感的克服和超越。

    在代表作《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陳述了阿德勒的主要思想。不僅涉及到人為什麼活著、家庭和學校對人的影響,還論及了早期記憶、婚姻與愛情等內容。

    愈來愈多受他影響的人認為,阿德勒對心理學的貢獻超過了弗洛伊德。心理學家墨菲也曾指出:“阿德勒的心理學在心理學歷史中是第一個沿著我們今天應該稱之為社會科學的方向發現的心理學體系”。

    01 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法國偉大的思想家盧梭,曾為自己是孤兒,從小流落街頭而自卑; 法國第一帝國皇帝拿破崙曾為自己的身材矮小和家庭貧困而自卑。

    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年輕時曾非常自卑。

    當他從一個北方小鎮考進了北京的大學,上學的第一天,他鄰桌的女同學第一句話就問他:“你從哪裡來?”而這個問題正是他最忌諱的,因為在他的邏輯裡,出生於小城,就意味著沒見過世面。

    就因為這個女同學的問話,使他一個學期都不敢和女同學說話!很長一段時間,自卑的陰影占據著他的心靈。每次照相,他都要下意識地戴上一個大墨鏡,以掩飾自己的自卑心理。

    著名歌星王菲說,她也曾自卑過很多年。因為她覺得自己不聰明,18歲時勉強考上福建一所並不出名的大學,又沒有去上,到現在也沒有一個正經學歷;

    從這些事例可以看出,不管是我們看著多麼光鮮亮麗的人,在他們身上也都或多或少存在過自卑感。阿德勒經過研究,給自卑感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

    如果一個問題出現,某個人對此無法適應或無法解決,他在自己的意識中也承認無能為力,那麼他在這時表現出的就是一種自卑情結。

    並指出,每個人都有某種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無法生活在絕對滿意的環境裡,每個人都想變得優秀,都想生活得更好。

    02 瞭解一個人,看他的過去就知道了。

    有一位女教師,跟同事相處以及教學當中,都表現很好。唯獨,在與丈夫吵架時有一個問題,吵到一定程度,就不想繼續費口舌,習慣性地在地上撒潑打滾。

    事後,連她自己也很驚訝,為什麼自己會有這樣的舉動。有一天終於記起來,原來她的母親在跟父親吵架的時候也總是會撒潑打滾。她很反感母親當時的做法,不知為何如今的自己卻也有了母親當初的行為。

    對於此,阿德勒在書中也有解釋,指出想要理解一個人的生活風格很簡單,只要留心觀察其言行舉止就能瞭解。而且,行為舉止是永遠受到人生意義的制約的。

    所謂人生意義,在阿德勒的思想裡主要包括三個板塊,分別是生存、人際關係和婚姻。這些,又和早期記憶有關。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到一直比較熱門的話題原生家庭。就比如上面的那位女教師,她的行為是受原生家庭母親的影響。而且,這種行為是不受控制的,當你需要的時候就會產生這種舉動和情緒。

    打個比方,小時候,父母對你的關心較少,這讓你沒有安全感,無論在哪裡總想表現好一些博得父母的關注。那麼,以後走上社會與他人相處,這種心理也會時刻跟隨著你。稍有情況發生,它就會冒出來。

    哪些方面會影響你的早期記憶呢?書中講到了幾個因素,最主要的是家庭方面,父母的角色引導。作為母親要讓孩子感覺到被重視,但不是被嬌寵,嬌寵的孩子走上社會以後容易不會和別人相處和合作,從而產生自卑。

    對於非獨生子女,母親要引導大的一起協助照顧小的,體現出他依然很重要。父親也是一樣,在家裡要人人平等,不能耍父親的權威,要愛護妻子,主動分擔家務,陪伴孩子,讓孩子體會到一家人的關愛,和婚姻裡的相互尊重。這樣長大以後,孩子才不會懼怕婚姻,產生婚姻上的自卑情緒。縱觀很多不婚主義和丁克一族,大都是因為小時候受到家庭裡的影響。

    還需要注意的是,母親在家裡也要人人平等,比如在教育子女時候,不能說“告訴你爸爸,或是等你爸爸回來收拾你”這樣的語言,這會讓孩子在無形當中扭曲觀念,認為父親就是家裡的權威,女性就是低人一等的。這樣一來,長大後的男孩會有大男子主義,女孩會因為是女人而自貶地位,或是對男女不平等產生不良情緒。

    學校的引導也很重要。在家裡表現良好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不一定及時良好的。老師要慈祥和藹,瞭解學生的興趣,多鼓勵多讚揚,而不是體罰學生,或是各種嚴苛要求。這樣只會讓學生情況越變越糟,甚至一走出課堂便進入牢房。

    03 生命的樂趣在於把諸多不確定的事情變得確定。

    現在,根據阿德勒的思想,我們已經知道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情緒,而且這些自卑情緒的產生往往和早期記憶有關。

    那麼,面對自卑情緒是不是就應該一味消沉,或是任其事態發展呢?阿德勒告訴我們,對於每個人而言,世界從來不是客觀的。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而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

    所以,對於自卑情緒,我們只有不斷認清自我,積極面對,超越自我才是解決之道。

    德國天才哲學家尼采,出身于勒肯的一個牧師之家,自幼性情孤僻,而且多愁善感,又矮又瘦,纖弱的身體使他總是有一種自卑感。他曾追求過一個美麗的姑娘,但因為太笨拙,沒有成功,這使他更加自卑。因此,他一生都是在追尋一種強有力的人生哲學來彌補自己內心深處的自卑。

    日本著名的企業家松下幸之助,4歲家敗,9歲輟學謀生,11歲亡父,自卑成為他一生奮鬥的動力……

    可見,不是因為你一方面弱,所有方面都不會強,只要你肯付出努力,總有一個方面讓你超越自己,為之驕傲。而這,這正是生命的樂趣所在。

    正是因為存在諸多不確定。所以,我們活著,便是不斷地把這些不確定的事情變得確定。任何結果,經由一定過程得來,才變得有意義,否則,便會讓人覺得淡然無味。

    人的一生很短暫,生命很脆弱,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克服困難,完善自己,絕不能放棄努力尋求生命的意義。

  • 3 # 豁達的張師傅

    眾生平等。自卑只是自己意識中的一種感覺而以,不是真實存在的。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世間萬物只是個幻像,不要去執著這個幻像,使自己超脫這個不真實的假像,你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 4 # 老喬遊戲解說

    不要寄希望於一本書就能改變生活。

    任何一本書,如果你感覺對你有用處,收到就馬上讀,記錄下自己對書裡的學習和感悟,才能學以致用。

    而且要大量的讀書,一本書可能只是一個點,讀個幾百本才能聯成一個面。

    如果想要馬上改變生活,更應該讀與工作相關的書,把知識應用到工作了,提高自己的產出能力,自己也才有更多的選擇。

    所以,要多讀書,讀好書。

  • 5 # 21點心理學

    首先可以看到題主是有現實困擾要解決的,希望透過閱讀這本書來找到方法,或者找到自己困擾的心理因素。這是個不錯的原因,只要你在書中能看到自己感同身受的內容,它就能夠吸引你繼續讀下去。這也是讀心理學書籍的一大優勢,容易激發我們的內部動機,而內部動機是支撐我們把事情堅持下去的主要動力。

    其次,我覺得讀書,尤其是第一遍讀一本書,要儘可能地接受這個書的邏輯和觀點,可以在無法理解或接受的地方做上標註,但不要急於批判或否定它。作者很多時候會前後矛盾,或者想辦法自圓其說,這是它理論發展的過程,並不是能簡單的說對或者錯,只是時代背景、文化等很多因素引起的,所以作為讀者應該要理解。

    最後,《自卑與超越》不是一本很好讀的書,所以除了解決問題的現實意義的需求,還需要給自己定個目標,最好能夠每天都讀一點,不要一次性地讀,或者放了好久再去讀。所以定個計劃是必要的。讓自己在閱讀之後有所理解,理解之後又能及時讀下去,形成良性迴圈。這樣會更順利更有收過的讀完第一遍。

    希望對您有幫助。十一敬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0萬預算左右,求一輛比較扛造的皮卡拉貨用?有什麼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