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韻同學說歷史

    很多電影,比如《火燒圓明園》之類,通常都表現清軍騎著戰馬,揮舞著長矛,衝向英國人的陣地,在英軍的步槍射擊下一片片倒地。

    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鴉片戰爭時期,中英雙方雖然武器裝備上有差距,但是差距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大。英軍處於火器時代,而清軍也大量使用火器,而且還是西洋火器。比如清軍用的鳥槍,是根據葡萄牙火繩槍仿製的。清軍使用的火炮,同樣屬於西方加農炮系列。

    雖然中國人總說英國是"船堅炮利",但事實上雙方的軍艦其實都是木頭制的帆船,都是靠風做動力,在今天看來很落後。火輪船雖然已經發明,但是用於軍艦的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在鴉片戰爭中基本沒有應用。

    那麼為什麼中國在鴉片戰爭中一敗塗地?中英雙方武器的差距關鍵在於質量。也就是說,雖然大致屬於同一型別,但是清軍的武器質量太差。

    中國軍隊用的槍是明代晚期的技術,明代晚期中國就從歐洲引進了大量的西式武器。滿族軍隊早在與明軍作戰時,就從明軍手中繳獲了大量西式武器,後來又大量地進行仿製,仿製的原型可追溯至1548 年(明嘉靖二十七年)的葡萄牙火繩槍。

    但問題是,清代並沒有對武器進行持續研發和改進,一把鳥槍通常用個幾十年甚至上百年,茅海建說他見到的材料中,竟有使用166年尚未更換者。大炮也是這樣,清軍使用的火炮雖然是仿照西方17世紀至18世紀初的加農炮系列,但從來不進行更新換代。鴉片戰爭時期,中國炮臺上有的大炮是明朝制的。

    換句話說,從明代末期到清代末期,二百多年間,中國軍事工業沒有任何進步,甚至還有退步。

    比如明末清初,中國就引進了"開花炮彈"(一種爆破彈)的技術,攻城的時候非常有威力。然而到了清代末年,中國人忘記自己曾經掌握了這□技術,在鴉片戰爭中看到英國使用這種炮彈很厲害,戰爭之後費了很大力氣進行了 "二次引進"。但是到了19世紀70年代,左宗棠徵西的時候,在陝西發現了明朝末年的"開花炮彈",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個武器早就有了。

    和中國相比,歐洲軍事技術從明末到清末一直在持續進步,到了清末,中國的武器與西洋武器的質量出現了巨大差距。與英軍的步槍相比,清軍的鳥槍射速慢、射程近,一支英式步槍的戰鬥力可以頂十支中國鳥槍。

    中英雙方的大炮也是這樣,雖然原理相同,但是工業革命讓英國的冶煉技術大大提高,英國的大炮鐵質好,炮筒裡面用車床進行了加工,非常光滑。而中國大炮鐵質很差,很容易炸裂,常把炮手炸死,而且鑄件毛糙,炮筒裡面是不光滑的,所以炮彈射出來後,彈道是亂的,精度很差。所以我們看整個戰爭中,清朝軍隊打了無數發炮彈,但是沒能擊沉一艘英軍的軍艦。

    中國和英國的武器在明末大致處於同一水平,到了清末卻有了這麼大的差距,這就很直觀地體現出中世紀以後,歐洲歷史是加速度的發展,而中國在很多方面是停滯甚至倒退的。

    鴉片戰爭中國不只輸在軍事上,其實是整體性全方位的失敗,絕不止於軍事。

  • 2 # 切塊錢

    再落後,也不至於全部都是冷兵器對熱兵器。當時御林軍也有火槍營,有火炮,海軍也有戰艦。閉關鎖國導致的思想腐化,見到洋毛子就像見到天神,從心裡就跪了。輸不是輸在裝備,輸在人。滿清政府跪了,全國也就跪了。

  • 3 # 小百說抗戰

    林則徐關天培在的時候,打的還是蠻好的。只是後來朝廷把林則徐撤了,換了個主和派琪善(名字應該對吧),然後就熊了,主要責任在大清無能

  • 4 # 平頭哥4200

    再落後,也不至於全部都是冷兵器對熱兵器。當時御林軍也有火槍營,有火炮,海軍也有戰艦。閉關鎖國導致的思想腐化,見到洋毛子就像見到天神,從心裡就跪了。輸不是輸在裝備,輸在人。滿清政府跪了,全國也就跪了。

  • 5 # MarkWangZG

    鴉片的輸入和清朝統治的日趨腐敗和對人民剝削壓迫的加重,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人民群眾的反抗鬥爭此起彼伏

  • 6 # 震震小哥

    一提起鴉片戰爭中清朝的軍事,人們腦海裡想到的總是大刀弓箭對陣火槍火炮,“勇猛”的清軍戰士拿著各種冷兵器向敵人發動衝鋒,卻被敵人用先進的火槍一排排的打倒。事實卻不是這樣的。

    清軍裝備火槍率達半數!

    在鴉片戰爭中作戰的清軍確實有一部分裝備了刀槍弓箭等傳統的冷兵器,但鮮為人知的是,裝備了鳥槍等火器的清軍卻也佔參戰部隊的一半以上。明朝曾在與倭寇和葡萄牙的作戰中引進了“弗朗機”、“紅夷大炮”等西式武器,清軍入關後對此進行了繼承,所裝備的鳥槍類火器達六十種之多。因此,半數以上的清軍是裝備了本土仿造的“洋槍”的, 所以後人對清軍完全以刀槍弓箭來對陣英軍的認識是錯誤的。但就形制樣式而言這種老式的武器與英軍相比整整落後了200餘年。

    雖同樣是“洋槍”,清軍手中的鳥槍確實不如英軍先進。清軍大量裝備的鳥槍名為兵丁鳥槍,鐵質,長約兩米,射程僅有百米,每分鐘可發射一到兩次。而英軍則分別裝備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和布倫士威克式前發滑膛擊發槍,這兩種槍的射程則可達兩百米和三百米,並且槍身較短,射速分別為每分鐘兩到三發和每分鐘三到四發。

    清軍火炮多但都廢

    清軍多為海防用炮,移動不便,死角多,在防禦英軍進攻時很難奏效。而且清軍大炮一尊輕則500來斤重則7000斤,很顯而易見,這種火炮就是明末清初的紅衣大炮原型。清軍火炮,炮形大,炮口小,這也意味著口徑小,不能發射大的炮彈給敵人以打擊

    並且清軍的火炮發射幾乎全憑士兵的經驗,幾乎沒有用來調整夾角與調整位置的瞄具與炮架;同時清朝承平日久,清軍的火炮多無人管理,長年累月的雨淋日曬使得很多火炮難以使用,鴉片戰爭期間使用的火炮有相當一部分都是清初鑄造,甚至還有一些是所謂的“前明遺物”。

    清軍有這麼多的好“裝備"能打贏工業發達的英國才怪。。。

  • 7 # 火器工坊

    這當然是個謬誤,其實就是為了給政府的腐敗落後找藉口而已。

    雖然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軍和英軍有軍火上的代購,但平均下來,這個代溝也不過才是100年而已。在無煙火藥槍械發明以前,重型火繩槍和線列戰術專用的燧發槍比,從射程到殺傷力到精準度相差並不大。在差距上,重型火繩槍和燧發槍的區別是密集火力方面沒有火繩佔空的燧發槍火力牆要更大,而且英軍有套筒刺刀,因此同等兵力下,英國的白刃戰士兵要多於清軍。

    火炮方面,中英之間在自產火炮上雖然相差了100年,但是火炮原理沒有變化,而且鴉片戰爭前夕清軍新鑄的5000-8000斤大炮射程並不輸於英艦火炮的射程,缺陷也是火力密度不夠。另外廣東福建還在從澳門進口葡萄牙人的新式火炮,只是因為大清沒有進行工業革命,故而無法仿製。

    事實上在雍正十年的軍事改革之後,清軍的火槍裝備率就已經高達了70%以上,這個比率在乾隆年間持續上升。所謂“滿洲以騎射為本”不過是叫八旗軍別忘了訓練近戰格鬥,因為當時的清軍已經過分依賴火槍,已經出現了和明末明軍一樣的局面——重視火器、不善近戰。

    而且當時清軍裝備的西亞火繩槍贊巴拉克火繩槍火力方面並不輸給英國的印度型“棕貝絲”步槍。當然,清軍的火槍方陣是不及英軍的火力密度大,因此在對射中會敗下陣來。不過清軍在戰場上真正輸得原因卻是不善近戰,根據英軍的描述,清軍在火槍對射時可以頑強的對抗,但是當英軍上刺刀挺進時,大部分清軍卻落荒而逃,這是非常有諷刺意義的。因為同時期的印第安人,雖然裝備不及英軍,卻是敢於近戰的勇士,而清軍卻表現的如此“懦弱”。

    所以說,清軍武器雖然落後,但是沒有那麼誇張。真正落後的,是整個腐朽的軍事體制。

  • 8 # 冷兵器研究所

    雖然鴉片戰爭時,清軍的武器比較落後,但怎麼可能是“大刀對火槍”程度?

    當時的清軍是一支冷熱兵器混用的軍隊,清軍的火槍裝備比例在50%至60%,剩餘士兵裝備刀矛弓箭和藤牌等冷兵器。而且當時的清軍其實非常依賴火器作戰。

    當時清軍的火槍主要是單兵使用的鳥槍和需要兩個人使用、作為支援火力的抬槍。

    臨敵時,在遠距離上,清軍以火炮轟擊,稍近,抬槍開火,再近,則以鳥槍擊敵。三擊不中,火器左右旋於後,繼之以冷兵器肉搏廝殺。“若夫(敵人)大眾繼至,牌槍不能敵,則分於火器之後,火炮火槍又次第開放。”

    這兩種火槍都是火繩槍,歐洲人大約在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已經淘汰了火繩槍,換裝了燧發槍。燧發槍跟火繩槍相比,不用使用帶有明火的火繩,所以對身邊的戰友相對安全,因此戰列可以站得更為緊密。而且燧發槍的發射步驟也比火繩槍簡單,所以射速更快。火繩槍一般一分鐘能1~2發,而燧發槍能3~5發,火力密度和射速不可同日而語。

    在鴉片戰爭前的1839年,英國已經停止生產燧發槍,轉而生產火帽擊發槍。所謂火帽槍,是將燧發槍的燧石夾換成一個鐵製擊錘,並將一個鋼製的小型瓶蓋狀容器(火帽),內裝雷汞,套在加工有引火孔的臺狀突起上後,就可以透過擊錘撞擊來實現發火。火帽槍比燧發槍更進一步,發射步驟更簡單,瞎火率也更低,甚至可以在雨天使用。

    當然在亞洲的英軍殖民地部隊,還以燧發槍為主,火帽擊發槍有少量裝備。不過火繩槍、燧發槍和火帽擊發槍都還屬於前裝滑膛槍,所以只是量的差距,還沒有質的變化。雙方軍隊真正的差距在火炮和刺刀上。

    清軍的火炮還停留在17世紀水準,而英軍的火炮在歷經18世紀和拿破崙戰爭的發展,已經非常兇悍。當時英軍火炮利器是榴霰彈。

    榴霰彈結構似榴彈,原理似霰彈。它由英軍中尉施拉普奈爾(Shrapnel)於1803年發明,並以發明者的名字命名。它既適於加農炮也適於榴彈炮,是此後一個世紀裡炮兵最好的殺人武器。之前的霰彈的缺點是小彈丸擴散太快,導致有效射程太短。榴霰彈則將小彈丸裝在近似榴彈的彈體內,同時裝藥,而裝藥的量僅夠剛好破壞外層彈殼。發射後,彈體會朝敵方飛行一段距離,裝藥爆破釋放出小彈丸,繼續按原彈體的方向飛行,從而延後了擴散的時間,較為集中地打擊目標。因此榴霰彈可以在1400碼的距離上有效地對付幾乎除了散兵線以外的所有戰鬥隊形。

    這個距離,甚至是清軍老式火炮射程的兩倍以上。

    至於刺刀,讓英軍士兵既能擔任射手,又能承擔肉搏任務,而清軍的火繩槍沒有刺刀,所以射手和肉搏手是分開的。同等兵力下,清軍的效率只有英軍的一半。而且清軍的素質更不可能跟英軍同日而語。

    另外,真投入肉博時,反而是英軍更為英勇,清軍往往是在火槍對射階段還能堅持,等到英軍發動刺刀衝鋒,清軍就要逃跑了。

    比如按《英軍在華作戰末期記事——揚子江戰役及南京條約》(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Campaign in China: The Operations in the Yang-tze-kiang and Treaty of Nanking)記載,第二次定海之戰中,“敵軍(清軍)首先向我軍(英軍)遠射,孟加拉志願軍就去進擊敵軍的右翼,一直將他們壓縮到山上,在距離我軍刺刀二十碼的地方敵軍就開始潰退。”

    你看,連正牌英軍都不是,只是孟加拉殖民部隊的刺刀衝鋒,就把清軍打垮了。

    因此鴉片戰爭絕對是一場有代差的戰爭,雙方的差距看看傷亡比就知道了。

    1841年1月7日,沙角、大角之戰,清軍傷亡744人(死282人),英軍傷38人;

    1841年2月25日-2月26日,虎門上橫檔之戰,清軍傷亡約1000人(死約700人),英軍傷6人;

    1841年2月27日,烏湧之戰,清軍死亡466人(傷未計),英軍傷8人;

    1841年8月26日-8月27日,廈門之戰,清軍傷亡110人(死73人),英軍傷亡17人(死1人);

    1841年9月26日-10月1日,定海之戰,清軍傷亡約300人(大部分死亡),英軍傷亡29人(死2人);

    1841年10月10日,鎮海之戰,清軍傷亡約300人(大部分死亡),英軍傷亡19人(死3人);

    1841年10月13日,寧波失守,守軍潰逃,雙方均無傷亡;

    1842年3月10日-3月15日,浙東反擊戰,清軍傷亡740人(死540人),英軍傷亡25人(死3人);

    1842年5月18日,乍浦之戰,清軍死亡286人(傷未計),英軍傷亡64人(死9人);

    1842年6月16日,吳淞之戰,清軍死亡88人(傷未計),英軍傷亡27人(死2人);

    1842年7月21日,鎮江之戰,清軍傷亡503人(死239人),英軍傷亡169人(死39人)。

    以上戰鬥,清軍傷亡人數共計約4600人(約死3300人),英軍傷亡人數共計401人(死59人)。

  • 9 # 避風閣大學土

    清政府沒有發動群眾,需知高手在民間,傳統武術是殺人技……多少武林豪傑、愛國大俠都等待著朝廷的一聲令下,結果……就沒有結果了……

  • 10 # 孤舟釣江雪

    槍支對比

    一、英軍的槍支情況。英軍當時有兩種世界上很先進的兩種軍用槍:一是伯克式前裝滑膛燧發槍,於1800年研製,射程200米,每分鐘射2—3發。二是布倫士威克式前裝滑膛擊發槍,於1838年研製,射程300米,每分鐘射3—4發。

    二、清軍的槍支情況。清軍使用的鳥槍,其原型是1548年的葡萄牙火繩槍,射程100米,每分鐘射1—2發。同時,由於清軍軍費的限制,很多清軍士兵沒有配備槍支,仍有部分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

    如果以射速、射程引數對照,大致可以推論:2支鳥槍不敵1支伯克式槍;1支布倫士槍可頂5支鳥槍,如果考慮射擊精度,其差距恐怕還得加倍。由此可以說:清軍使用的是自制的老式“洋槍洋炮”以及部分老祖宗留下的冷兵器。即便是槍支,也比英軍整整落後兩百餘年。

    火炮對比

    清軍的火炮,從樣式上,主要是仿造西方17世紀的加農炮,由於18世紀,西方火炮沒有較大變化,因此雙方火炮原理大體相同,差別在於製造工藝引起的質量問題上,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鐵質差。工業革命使英國的冶煉技術改觀,鐵質大為提高,火炮的原材料好。而清朝的冶煉技術十分落後,鐵雜質多,造出的火炮粗糙,不僅威力差,放炮時還易炸裂,傷及自己。

    2、鑄炮工藝落後。英國採取鐵模具工藝,使用鏜床對炮膛進行切削加工,內鏜錚亮。清朝採取的還是泥模具工藝,未對內鏜進行加工,炮彈射出後,彈道紊亂,射擊精度低。

    3、炮架及瞄準器具不完善。清軍許多火炮沒有炮架,炮是固定的,限制了射擊範圍。設定了的炮架的,也是劣質木料製成,炮震即散,難以使用,這方面與英國相比差距巨大。

    4、炮彈種類少。英軍有實心彈、散彈、爆破彈等,清軍只有實心彈一種,且彈體粗糙、彈口徑小,另外製造炮彈的火藥也遠不如英國,炮彈的殺傷力不強。

    結論:儘管雙方火炮樣式大體相同,但因質量的差距,清軍火炮具有射程近、射速慢、射擊範圍小、射擊精度差、射中後炮彈威力弱等缺陷,這些缺陷,哪一項不是致命傷?

    艦船對比

    英國方面。英國海軍為世界之最,擁有各類艦船400多艘,其艦船有以下特點:一是體量大,抗風抗波濤能力強;二是船體下部為雙層,抗沉溺性好,且用金屬材料包裹,能防蛀防火。三是船上風帆多,可應對各種風向;四是安裝火炮多,從10至120門不等。此外,還裝備了蒸汽機輪船,其裝備在中國海域內可以肆意橫行。

    清朝方面。時稱水師,共兩支,一是福建水師,二是廣東水師。清軍水師艦船有百艘之多,但船體小、安裝火炮少、船速慢。

    結論:中英水師實力懸殊太大,使得清軍在鴉片戰爭中根本不敢以水師出海迎戰英國軍艦,實際上已經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

    綜合槍支、火炮、艦船三個方面的對比,清軍的武器裝備的確比英國差太多,雖然不能說是“大刀隊火槍",但基本上也差不多可以這樣形容。

    參考資料:《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在研究》《英國水師考》《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兩軍的武器和作戰效能》《中國火器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是一個很敏感的人,怎麼可以改變這種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