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古灮科學
-
2 # Li80651
我們生活在銀河系,目前地球科技還沒有能力探索到銀河系以外的地方,更別說拍攝整個銀河系的影像了!所以這張相片肯定不是銀河系的相片!
-
3 # 葫蘆娃大戰金剛狼
人類可能好像大概其估計 沒拍過銀河系照片 只緣身在此山中 大多數銀河系的照片 不管銀色的 粉色的 應該都是仙女座星系
-
4 # 由律師
銀河系照片不是拍出來的,而是透過從地球觀測到的銀河系內全部已知天體的大小、位置、運動軌跡等資料,在計算機中模擬出來的模型影象。
人類目前發射的最遠的觀測衛星都還沒出太陽系,不可能在銀河系外拍照片傳送回來。
-
5 # 科學船塢
關於銀河系的照片,較為著名的就是兩種,一個是天文攝影愛好者走遍全球拍攝到的眾多照片,然後組合起來的全景圖;另一個就是天文學家根據多年以來空間望遠鏡觀測到的星體資料,然後用計算機軟體生成的銀河系全景圖,原始畫素值達到了81億。
下面來看一幅天文攝影愛好者們拍到的銀河系全景圖吧:(非常壯觀)
注意,這不是電腦模擬的影象,這是真實的銀河系影象,要問是咋拍的,是由兩位法國攝像師跑遍全球,拍攝了數千張銀河系的部分影象,然後加以拼接、組合,最後真實曝光得出來的影象,這都是真實的曝光資料。
為什麼地球處在銀河系內部,卻能拍攝到這種像是在外面拍攝到的圖片呢?
舉個例子:如果把太陽縮小成為一個硬幣的大小,那麼比鄰星就在太陽的700公里之外,看起來之間的距離非常遙遠,如此空曠的星際空間,而且我們的太陽系確實是處在銀河系一個旋臂相對外圍的位置上,於是,在地球上能拍到這種照片,好像我們都在銀河系外面一樣。
下面一張是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空間望遠鏡拍攝了幾十萬張星空資料,天文學家根據這些資料得出星體的大致位置以及執行軌跡、距離地球多遠,這樣只需要拍到部分銀河系的星體資料就可以大致推測出銀河系全貌了。
(這是我擷取的那張81億畫素的部分影象,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下載看看,太大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們在夏季明朗的夜空,躺在院落裡的搖椅上抬頭向天上看,你也會看到銀河系,就是我們常說的銀河了,比如下面這幾張照片,你們肯定不陌生,小時候也經常看到過的:
-
6 # 湘水漂漂
如題。銀河系的圖片在星空攝影中又叫深空攝影。星空攝影一般分為星野攝影和深空攝影。
拍攝前的準備:
1、單反相機+廣角鏡頭,閃光燈、三腳架,快門線,強光手電筒,最好有一臺星野儀。
2、遠離光汙染的城市,那怕是很微弱的光,由於長時間曝光,相機對光是很敏感的。會影響成像質量。
3、星空地圖APP(star walk)。便於及時瞭解星空動態。
4、學習一下後期製作,對於銀河的拍攝很重要,經過後期處理的照片才能更好的詮釋出銀河的恢弘璀璨。軟體: Photoshop及Lightroom。
怎麼拍?
1、對焦:手動對焦無限遠,或藉助強光手電筒,手動實時取景進行對焦。
2、構圖取景:如果在拍攝銀河的同時再加上前景(樹、古建築等),照片會更加出彩。先拍一張前景照片(也可以用閃光燈來補光),等到時間合適的時候再拍一張銀河照片,最後在Photoshop中合成兩張照片。
3、拍攝格式:RAW。色域更廣,便於後期調整。
4、曝光:一般根據500或600規則進行曝光,如果你使用的是14mm的鏡頭,500除以14等於35s,600除以14等於42s,只要曝光時間在35s和42s之間都可以拍出清晰的照片。如果感覺到曝光時間不足,只要提高iso即可。關閉降噪功能。
5、記得在正式拍攝前先試拍幾張。看看效果,再根據情況進行調整。
祝你早出佳作!
-
7 # 星宇飄零2099
配圖並不是銀河系,銀河系是下面這張。
這當然是不可能拍出來的,因為人類出來沒有到過這個視角去看銀河系。這圖片是根據觀測資料模擬出來的。最初天文學家以為銀河系是一個漩渦星系,像下圖這樣的。
但後來發現銀河系的中心核球居然是一邊大一邊小的,從而發現它不是扁球狀的,而是棒狀的,因此確認為一個棒旋星系。而根據
由於我們處在銀河系內,所以我們是看不到銀河系究竟長什麼樣子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然而有一個星系長得很像銀河系,甚至有人直接拿來當銀河系圖片了。
這是一張哈勃太空望遠鏡的實拍圖。這是一個編號為UGC12158的棒旋星系。
而上圖這樣的銀河系圖片,都是模擬出來的,也就是P出來的。
-
8 # 艾伯史密斯
答:所有銀河系的全景照片,都是模擬合成出來的,不是拍攝得到的。
我們太陽系是銀河系中的一員,銀河系直徑高達20萬光年,太陽系範圍才一光年;我們人類的活動範圍很小,根本不可能拍攝到銀河系的全景照片。
但我們還是看到過很多銀河系的照片,其實這些都是根據銀河系的觀測資料,然後用電腦合成的;可能難免會存在一些不準確,但確實是目前基於觀測資料下,最合理的銀河系模型。
雖然我們處於銀河系之中,但總有一些辦法,得到銀河系的準確模型,比如下面幾點:
(1)恆星之間是非常空曠的,我們能看到銀河系中遙遠的恆星和星團;
(2)天文學家用高精度的天文儀器,測量了一些恆星的距離和方位,然後以地球為中心建立三維影象,隨著測量恆星數目的增加,銀河系的大致結構自然會顯現出來;
(3)可見光下銀河會被星際塵埃遮擋,但是在紅外線以及X射線下的銀河系,會有更多細節,幫助科學家完善銀河系的結構模型;
(4)科學家研究了大量河外星系的結構,根據星系的特徵劃分為不同的星系,再結合我們對銀河系的觀測資料,推測出銀河系屬於棒旋星系;
天文學家針對銀河系的結構,研究了幾百年的時間,隨著觀測工具的強大,對銀河系結構的認識也越來越準確。
下圖的銀河系全景圖,就是目前銀河系最合理的模型,你也可以說是電腦合成出來的。
-
9 # 火星一號
很遺憾,迄今為止,人類還沒有拍攝到過銀河系的全貌照片。我們看到的銀河系全貌照片都是天文學家透過計算機合成出來的,所以我們並不知道銀河系的真正樣子。
我們身處盤狀的銀河系中,銀盤直徑可達十幾萬光年,銀盤厚度也有兩千光年。而人類現在就連半徑1光年的太陽系都還沒有離開,更何況是範圍遠大於太陽系的銀河系。既然無法離開銀河系,所以我們就無法對銀河系的全貌進行拍照,銀河系的真正樣子也就無從知曉。
不過,天文學家用計算機模擬出的銀河系外觀與實際應該相差不會太大,因為這種模擬使用了大量的真實觀測資料。雖然我們在銀河系內無法直接觀測到銀河系全貌,但我們只要測量各個方向的恆星與地球的距離,知道每顆恆星在銀河系中的空間分佈,這樣就能繪製出銀河系的外觀。
但這項工作絕非易事,因為銀河系中的恆星數量至少有一千億顆,並且銀河系中還有大量會阻擋恆星的星際塵埃,這需要大規模的觀測任務。為此,歐洲宇航局(ESA)在2013年發射了蓋亞空間望遠鏡,計劃在為期十年左右的任務期間觀測銀河系中的10億個天體,其中主要是恆星。
有了大量恆星的分佈規律,就能瞭解到銀河系中的恆星是如何運動的,從而可以比較準確地模擬出銀河系的外觀。在目前已觀測到的星系中,NGC 6744被認為是最像銀河系的星系之一:
NGC 6744距離銀河系大約3100萬光年,直徑約為18萬光年。在這個星系附近,還有一個類似大麥哲倫星雲的衛星星系。
-
10 # 華北五角楓
說到這個問題,銀河系的全貌圖是根據它的變化來,定義的漩渦狀。實際上銀河系的全貌圖是一個多變萬化的引力磁場變化。所謂的漩渦是銀河系星空運轉的風向圖。所以銀河系是漩渦的。是有依據的。
-
11 # 科學認識論
銀河系的照片是拍攝加合成。當然也有純合成的照片。
目前人類最遠的探測器旅行者一號都未飛出太陽系,要是真實拍攝出銀河系全貌,按照這速度要飛出銀河系還得數億年。
我們身處銀河系的較邊緣角落。銀河系太大了,我們抬頭就可以看見銀河系。可以想象,肉眼看見的銀河系和你所站在的地球連為一體還僅僅只是銀河系的一小部分。
天文學可以去全球不同地方拍攝銀河系的不同方向,比如以地球為中心,看到的銀河系應該是四面八方的。
不過這些都不會完全繪製出銀河系的全貌。畢竟銀河系的另一端很難用相機拍到。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動用哈勃望遠鏡。不過,哈勃望遠鏡不用拍攝到系內所有星球。只需按照銀河系內的輻射分佈繪製出整個銀河系全貌。天體密度越大,輻射越多。
於此同時,天文學家也可以用機率估計整個銀河系全貌。比如,你要知道上海有多少人,可以踩點廣場的人流,具有代表性的小區人口總數,以及學校等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場所。這樣就能估算出整個銀河系的天體數量,
-
12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銀河系的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
其實我們看到的銀河照片有兩種,一種是星野銀河,一種是上帝角度的銀河照片,無論是哪一種,可能很多朋友都不知道怎麼來的,下面簡單介紹下。
一般典型的銀河照片就是這樣,這也是我們使用常見的裝置能拍到的,一般要求拍攝地光害小,天空通透,夏季,因為冬季銀河背向銀心拍不出壯麗的銀河景觀!曝光引數一般選擇高ISO,然後30S-1分鐘,如果中焦的話適當減少曝光時間,避免拉線!如果有星野赤道儀跟蹤的話,地景需要注意,或者不拍地景,因為地景會虛!
這種銀河系空間望遠鏡拍攝的區域性銀河拼接起來的,我們無論在地面上或者近地軌道上,最多就只能拍到這樣的銀河了!
這是上帝角度的銀河系,座標中心就是太陽系,而由於我們太陽系本身就在盤面上,因此我們是無法拍攝到如此角度的照片的!
“不識廬山真面目”就是我們地球的真實寫照,但天文學家並未坐以待斃,1989年8月8日升空的“伊巴谷”衛星就是為此事而來,儘管它並未進入正常軌道,但他依然在短短的數年時間內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對118000顆恆星的位置進行了精確的測量,從而得知了我們銀河系的3D模型,當然這對於有著數千億顆恆星的銀河系來說,數量上絕對是不夠的,但讓我們瞭解到了真實的銀河系!
而2013年12月19日升空的歐空局“蓋亞”衛星則對約11.4億顆恆星進行了位置測量,建立了有史以來最為精細的銀河系3D模型!我們看到的“上帝角度的銀河系”就是“蓋亞”的傑作!
當然我們也很清楚的瞭解到了銀河系在星系演化型別中是屬於Sb型,不僅僅是這些圍觀群眾瞭解的,還有更大的天文觀測者也將從“蓋亞”的觀測資料中取得重大的科研成果,未來將應用於更廣闊的宇宙研究!
-
13 # 來看世界呀
銀河系擁有2000億恆星,直徑20萬光年,十分的廣闊。但可惜我們看到的各種銀河系影象,都不是真實拍到的,都是透過某些觀測用電腦合成的。
對於星系最直觀的印象不是透過觀測銀河系完成的,而是用過觀測河外星系瞭解的,在1920年代哈勃就觀測到銀河系外的一個個光點,而那些光點其實就是星系,現代可以透過哈勃這種可見光空間望遠鏡觀測宇宙深處,但是也無法看清整個星系,只能大體上把握星系的形狀面貌,透過多種觀測(X射線、可見光、紅外線等)手段,將得出的資訊在電腦上綜合,然後模擬出星系的形狀,估算出恆星的數量。
地球處於銀河系內,按理說應該觀測的更加清楚,但實際上並不是,下圖是哈勃望遠鏡觀測的銀河系近中央地帶的影象,可以看到一片漆黑,只有一些光點,還是透過長時間曝光,多次拍攝合成的影象。由於銀河系的廣闊,人類不可能在星系內部觀測到整個星系的面貌,加上銀河系中密集的塵埃和氣體的遮擋更加艱難。但是卻可以透過觀測到的計算、推測銀河系的物質分佈,加上對其他星系的觀測,推測銀河系的整體面貌。
銀河系太大了,望遠鏡由於口徑等的影響,每次只能觀測到很小很小的範圍,相較於整個銀河系20萬光年的範圍,甚至都可以忽略了。
-
14 # 時空通訊銀河系照片是科學家根據長期觀測研究得出的資料,透過電腦模擬出來的,也有透過太空望遠鏡很長時間拍攝的很多張照片合成出來的。
人類現代對銀核系的瞭解,是一代代科學家們承前啟後研究的成果。這是一種綜合統計方法。
最早是偉大的現代科學奠基人伽利略,1610年,用其發明的最早望遠鏡觀測,解析出銀河系是由一顆顆恆星聚集而成;1785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耳成為第一個畫出銀河系結構的科學家,他使用恆星計數方法得出了銀河系分佈為扁盤狀,但他當時認為太陽位於盤面中心;1918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建立了銀河系透鏡型模型,發現太陽不在中心;1926年,瑞典天文學家林得布拉德得出銀河系在自轉。
以上只是幾個代表人物,一路上還有很多科學家為銀河系建模做出了研究和貢獻。這個模型到上世紀20年代得到科學界公認。
但這些研究都使用的是傳統光學方法,數值不夠準確,有一定的侷限性。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射電方法和紅外技術,更為精準的研究了銀核系的結構,彌補了這些缺憾,科學家們把這些資料輸入電腦,透過電腦的運算和分析,就構建出了銀河系現代模型。
美國航天局(NASA)首次獲得了銀河系360度全景圖,是2003年升空的“斯皮策”望遠鏡經過10年拍攝,收集了200多萬張銀河系照片拼接而成(見上圖)。這張合成的照片包括銀河系一半以上的恆星,畫素達到200億,如果打印出來有一個體育場大小。為此,NASA公佈了這張照片的電子版,便於天文愛好者查閱。
當然這張照片並不像電腦建模那樣能夠讓你直觀的看到銀河系的外形,更多的是讓天文愛好者們一飽眼福,以及讓科學家們去研究。
這種拍照法是最精準最直觀的,但我們身在其中拍到的就像一個人的心肝五臟和各種構架,要經過充分的空間還原建模才能夠再現直觀的銀河系樣子。
其實,科學家們還可以透過觀測研究別的星系大致推斷出自己星系的樣子,這就是類比法。就像我們人類有70多億,有白人、黑人、黃人、紅人等各色人種,這些人類都大同小異,不同人種有不同人種的特點。我們黃種人看了很多黃種人大大小小男女老幼的樣子,即使不照鏡子,也能夠大致知道自己長得什麼樣子。
比如知道自己有眼睛鼻子等五官,有手有腳。
銀河系是一個漩渦星系,在宇宙中,這種星系很多。宇宙中的星系也是這樣,漩渦星系都差不多,都有一些相同的特質,比如都有中心,都有懸臂,根據觀測遠方的星系,就可以大致得出我們星系的樣子。
由於銀河系是一個很大的天體結構,人類在這個巨大系統中很渺小,當局者迷,所以即使到了現在,瞭解得也還只是個大概,並不精準。就在早些年,科學界還認為銀河系的直徑約10萬光年,近年以來的研究成果發現這個數值大大低估了,現在的銀核繫有可能直徑達到20萬光年。銀河系具有2100億個太陽質量,包含約1000~4000億顆恆星,我們太陽坐落在距銀核系中心約3萬光年的一條叫獵戶座的支臂上,以每秒鐘約250公里的速度圍繞著銀河系中心公轉,轉一圈約2.5億年。
這就是科學界目前對銀河系的一些認識,隨著研究和發現得深入,銀河系模型還會進一步修正。
-
15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原創】對於銀河系的照片是怎麼拍出來的呢之話題,我個人的觀點認為,所謂“銀河系”並非是存在於浩瀚宇宙之中的一個層級星系,而是人類在地球上透過天文望遠鏡的手段,能觀測到宇宙可視見空間範圍所呈現的星系疊加之立體視覺的銀河畫面景象。其實質並非是宇宙的一個獨立性的層級星系,因而,所謂的銀河系並不現實存在。
那麼,天文學上所拍出來的“銀河系”照片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從目前各種所謂的“銀河系”照片中可以看出,這些角度與距離是人類無法到達的太空間位置,況且,在地球上根本不可能拍攝到如此獨立性的太空畫面景象。唯一的辦法就是想象中的所謂“銀河系”,而在電腦上描繪出來,這不就是一張張所謂“銀河系”的照片嗎?!
-
16 # 無聊的素材
1 銀河系照片是由超過200萬張斯皮策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圖片拼湊而成,如果打印出來,需要體育場那麼大的地方才能展示,它將有助於科學家更好地研究銀河系演化程序。
2 銀河系的覆蓋區域長約37米,中間部分高約2米,兩側部分高約1米,中間部分就是銀河系核球區域的特寫圖。斯必澤空間望遠鏡的兩個觀測團隊參與了整幅照片的拍攝與合成工作,他們分別利用斯必澤空間望遠鏡的兩大部件對銀河系進行觀測和拍攝。這兩大部件分別是紅外陣列相機和多譜段成像分光計。
-
17 # 優美海浪Fe
銀河系直徑10萬光年,半徑1000光年,哈勃望遠鏡無法對其直觀拍攝,我們看到的銀河系照片其實是人類模擬出來的
-
18 # 小邱學徒
很遺憾的是你所看到的銀河系照片全是假的,人類甚至還沒有拍出一張完整的太陽系照片。全是合成外加一點想象,如果你發散思維你可以把它想成是圓柱形.錐形.長條的擀麵杖或者說是一個球形等等。因為天體是運動的,他可能像一朵雲一樣變換形狀,當然這個變化肯定非常漫長,漫長到人類消失都不一定有機會看到。
-
19 # 科學船塢
地球處在銀河系之中,所以是無法從上帝視角拍出銀河系的整體影象的,那這影象是如何來的呢?這主要得益於現代天文觀測技術的進步。
2013年12月19日,造價32億美元的蓋亞探測器升空,這是由歐洲航天局發射的一顆空間望遠鏡,將對銀河系內近10億顆恆星進行觀測,測量恆星的距離、位置以及運動規律,分析其光譜與恆星顏色,這樣為繪製銀河系影象帶來了幫助。
而在早期,科學家認識到探測宇宙中中性氫釋放出的特定輻射有助於認識到銀河系的結構,中性氫就是那些非電離態的氫原子,這種中性氫自身會發出波長為21釐米、頻率為1420.4057517667 MHz的射電譜線,科學家觀測這種特定的輻射繪製出了銀河系大約的模樣,就是下圖:
繪製銀河系的影象不是一架望遠鏡就能夠完成的任務,斯皮策、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資料都可以輔助繪製,現在的望遠鏡涵蓋了人類已知的所有的電磁波段,正是由於觀測技術的提高,我們才能夠看到那些精美的由觀測資料基於資料視覺化繪製出來的宇宙空間圖景。
-
20 # FA-18E
一想想到 浩瀚無垠的 宇宙。 地球就像一粒塵埃 全人類的終有毀滅的哪一天 一切毫無意義
一想終有一天 我們就會變成一抔黃土 銷聲匿跡 黯然神傷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日月安屬?列星安陳?自明及晦,所行幾里?
回覆列表
迄今為止,月球是人類去過最遠的地方,這段距離在宇宙範圍內實在不值一提。四十多年前被髮射升空的旅行者1號是距離我們最遠的探測器了,但這麼久過去了它仍然沒有飛出太陽系。既然連太陽系都沒能出去,那人類是怎麼拍出銀河系照片的呢?下面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題。
伽利略是義大利的一位著名科學家,他曾透過自制望遠鏡觀察夜空,並發現夜空中出現的環帶是由一顆顆恆星匯聚而成的星河,大多數閃閃發光的星辰其實都是一顆顆巨大的恆星。
在此基礎上,英國天文學家赫歇爾利用恆星計數方法對銀河系進行了大量的觀測研究之後,銀河系為扁平狀圓盤的假說首次確立,這也是人類對銀河系大概樣貌的最初瞭解。但赫歇爾在研究銀河系的過程中,因為受到裝置的限制錯誤地估計了太陽的位置,他以為太陽處於銀河系盤面的中心。
直到後來沙普利對球狀星團的空間分佈進行研究,併成功建立銀河系透鏡形模型時,人類才知道太陽並非位於銀河系中心位置,而是在銀河系的邊緣地帶。沙普利建立的銀河系透鏡形模型,奠定了現代銀河系模型的基礎。
此後,人類透過觀測河外星系發現,那些河外星系大部分都呈漩渦結構。不過,也有一些學者覺得那些河外星系並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因為他們認為那些所謂的河外星系很有可能就位於銀河系之內。
哈勃望遠鏡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升空的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天文裝置,透過它的幫助證實了仙女座大星雲並不在銀河系內,而是銀河系外獨立的河外星系。藉助哈勃望遠鏡,天文學家得到了大量的資料,於是銀河系的盤狀螺旋結構獲得了人們的一致認可。
在科技水平穩步提高的過程中,可以測量天體射電波的射電望遠鏡誕生了。射電望遠鏡功能強大,還能夠測算出天體的射電強度、頻譜和偏振等量。得益於射電望遠鏡,人類對銀河系的瞭解愈加深刻。科學家透過測定中性氫的21釐米電磁輻射,證實了銀河系有著多個漩臂,銀河系是一個呈螺旋結構並有漩臂的盤狀星系。
後來,科學家又利用紅外相機拍攝了銀河系中心的紅外成像圖,並發現那裡有著密集的恆星,而且呈現為一個上下凸起的盤狀結構。從赫歇爾第一次建立銀河系模型到銀河系的大概樣貌被普遍接受,人類探索銀河系用了將近165年。
即使如此,目前我們對銀河系的認知還遠遠不夠,當前銀河系的大致樣貌是憑藉大量的觀測資料和數學模型透過電腦合成而來的。深處銀河系之中的我們,根本沒法去到銀河系之外拍攝其樣貌。至於真實的銀河系到底什麼樣子,我們當前對它的認知也許連冰山一角都算不上。